广西桂林市秀峰区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708080145.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911596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WPS 页数:16 大小:2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708080145.wps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708080145.wps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708080145.wps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708080145.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桂林市秀峰区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201708080145.wps(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广西桂林市秀峰区 2016-2017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35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清顺治八年(1651 年),顺治在祭告黄帝文中曰:“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继道统而新治统。” 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皇帝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是探析中国现代转型之 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 “”“”何谓 道统 与 治统 ?简单来说,前者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 这些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后者主要指体现为一定继

2、承性的政治统治的传统。 作为“道统”的儒家思想传统,虽在历史上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几千年里基本上“天 下所极重”。儒家思想自有真理的闪光点和恒久的魅力,但历代帝王看重的是它所宣扬的仁义 道德等对封建专制统治合法性的诠释,倚重的是它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封 “”“”建专制统治秩序的巩固,从而形成 天下以道而治 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 继道统 “”“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重中之重。不过,以 继道统 为基础的 新治统”“”,其 新 是极其有 限的。一个新王朝替代前朝,不会去否定其封建专制,而是认为前朝统治失德离道,所以天命 “转移。不去否定封建专制的 新治统”,只能表现为对治理之术

3、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实践中 则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总体上不断强化。 中国历史上,“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强大到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纳入自己的 发展轨道,强大到在西方列强不断的侵略下始终没有瓦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道统”与“治 统”对于保持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有着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深厚的积淀也使中国天然 地缺乏走出传统社会的思想资源和体制基础。当中国要向现代社会转型时,“道统”与“”治统 就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 世界上许多国家经历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但像中国这样历经百年、遍 尝艰辛的却很少。譬如,日本在 19世纪中叶与中国境遇相似,但它通过明治维新顺利地向现 “”“代

4、转型,不应忽略的一点就是它没有中国这样的 道统 与 治统”。历史底蕴的缺乏在转型 “时反而成为优势,使其更容易放弃 原来的自己”。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有识之士也希望 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但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却阻碍中国的现代转型。近代历史 上,早期改良派人物王韬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事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 儒道也,亦人道也。”这是当时的代表性思潮。此后的“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与其说 是向现代转型的一种努力,不如说是对“道统”与“治统”的竭力维护。再往后,即使辛亥革 命敲响了封建专制的丧钟,依然有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才真正终结 - 1 -

5、 “”“维护封建专制的 道统 与 治统”,中国也由此开始真正向现代转型,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 标迈进。 (摘编自叶帆道统、治统与现代转型之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向现代转型艰难的原因,从刚刚入主中原的满族顺治皇帝祭告黄帝文中关于 道 ”“”统治统 的话中可见一斑。 B.儒家思想传统被认定为道统,历史上虽然也曾遭到其他思想挑战,但在几千年里还可以 说被天下人极为看重。 C.道统主要指古代圣君、贤臣、孔孟诸位圣人的思想传统,即儒家的思想;治统主要指体 现为一定继承性的政治统治传统。 D.历代帝王注重的不是儒家思想的真理和魅力,而是其对封建专制合法性的

6、诠释及对统治 秩序的巩固作用。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替代前朝的新王朝不会去否定封建专制,只能表现为对统治细节的修补,客观上强化了 封建专制统治。 B.为巩固统治,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 共识, 因此,道统与治统根深蒂固。 C.道统与治统在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非 常强大,并未因少数民族政权强势侵入而被弱化, 并未因西方列强不断侵略而被割裂。 D.作为思想资源、体制基础的道统与治统保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却成为中国 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沉重的历史包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7、.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境遇相似,却没有能够通过改良或革命向现代转型,不可忽视 的一点是中国有根深蒂固的道统与治统的羁绊。 B.“所谓 继道统”“,是为巩固专制统治;所谓 新治统”,是为完善专制统治。两者均是 对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阻碍。 C.辛亥革命敲响封建专制的丧钟,仍有称帝闹剧发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开始真 正向现代转型,区别在于是否真正终结道统与治统。 D.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与其说努力向现代转型,不如说 竭力维护道统与治统。 - 2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作为 20世纪著名的作家,海明威是“迷惘一代”作家的代

8、言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海明威及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怀着“保卫世界和平、民主”的理念参加了战争,但战争给他们 “带来的只是残酷的厮杀和死亡,根本不是什么 和平、民主”。战争的残酷性,使海明威逐步 看清了其性质。因此,海明威走出了迷惘,告别了战争。他在厌战“英雄”的基础上进一步发 “”展,创建了有名的 硬汉 形象。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世界把每个人都打碎,但在破碎 处站立起来的就是硬汉。海明威硬汉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速写 集在我们的时代里主人公尼克是海明威早期硬汉形象的雏形。尼克 亚当斯预示了另一个 人物杰克 巴恩斯的产生。 发表于 1926年的太阳照样升起是海明威

9、的第一部重要小说。主人公杰克 巴恩斯曾 亲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摧毁了他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伦理观念和他的人生理想,这 对于他不啻是一次精神上的灭亡。他和生活在他周围的一群青年一样有着一种毁灭之后的失落 感和空虚感。作者将他们称作是“迷惘的一代”。在人生的角斗场上,杰克巴恩斯无疑是个失 “败者。但是他并不是那种逆来顺受、可怜兮兮的 小人物”,而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无 论命运对他多么残酷多么无情,他从不抱怨,也从不唉声叹气。相反,他以坚强的毅力,以一 “种超然、洒脱的态度去迎接生活。这正是海明威欣赏的 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这一时期海明 威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多是被动的承受者,在承受战争的

10、创伤和生活的重压中展现其超凡的 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也是他前期思想的写照。 1929年永别了,武器的发表使海明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亨 利的经历和作者相似。书中反映的不仅仅是厌战,还有年青一代受到欺骗后的愤懑、怨恨、沮 丧和绝望。战争给他们带来身心创伤,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亨利摆脱了战争 却未能得到幸福,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种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 1937年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他写的反映西班牙内战的小说丧钟 为谁而鸣一书中,主人公美国志愿兵乔丹不同于海明威过去的主人公,他的死是有意义的, 体现了他愿为民主事业而牺牲的崇高理想,而不只是表现个人

11、在面对任何死亡时的临危不惧。 老人与海是“硬汉小说”的总结。它全面展示了“硬汉小说”的特色。小说塑造了一 个体力正在衰退的古巴老渔夫桑地亚哥,在他身上不仅凝聚了海明威模式卓绝的特质,如 重压下镇静的优雅风度以及产生这种优雅感的自我控制力,还显示了一种更加阔远宁静的心理 素质:对失败的反应已不再像其他主角模式那样愤世嫉俗。在命定的失败和厄运面前他能够保 持人的尊严,在重压下表现出勇气和优雅风度,平静而坚定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内心的信念也 并未因此而丧失。 - 3 - “”海明威正像他作品中塑造的 硬汉子 一样,一生中几度濒临死亡的深渊,但他以顽强 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渡过了难关。在晚年,当他的健康

12、情况恶化时,他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 摆脱病痛,为了不屈服于所谓命运,他决然选择了死,他想以死证实“硬汉子”精神是不可战 胜的。在海明威看来,正是死亡的胁迫,将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唤醒,并驱策它投入最后的超 升。也只有在死亡的时刻,生之大门才会敞开它生命的全部现实可能性。因此,他笔下的“硬 汉”形象是被“死亡感”逼促着而做出真正必要的创造,将有限的人生转化为超越时空界限的 价值人生的个体生命。在海明威的笔下,生命和死亡同样是美的再现。 对于海明威来说,压倒一切的恐惧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男子汉气概 “的消失。对海明威的这种 人生结局”,历史当然要作公正的评价,但有一点是无可怀疑的, “

13、”即 海明威主人公 和海明威本人一样,在世界文坛上树起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3 分 A.“”“海明威所塑造的 硬汉 形象的发展有一个过程,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以一个 准 ”则英雄 的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 B.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最终摆脱了战争却未能得到幸福,这个结局正是作者这 种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这种思想”是指战争带给人们的身心创伤,破坏了他们对未来生活 的信心和希望。 C.老人与海结局并不圆满,但体现了人在生存中不断挑战的精神以及在失败中保 持人的尊严的价值。桑地亚哥猎取的马林鱼虽然只剩下一副骨架,却为他赢得了尊重与爱戴。 D.对于海

14、明威来说,压倒一切的恐惧并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主动和意志:男子汉 “气概的消失。此处 男子汉气概”是指男性面对困厄的勇敢和坚韧。 5. 海明威塑造的“硬汉”人物贯穿他创作的各个时期,并形成了整个群体的特征。请结合 文本分析其特征。 (4 分) _ 6. 文中说:在晚年,他决然选择了死。你对海明威的这种“”人生结局 有何看法?请结合 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5 分) 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铁拐李 传奇 陈圣芳 - 4 -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 “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

15、都叫他 铁拐李”。 “”铁拐李 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 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 成大虾米,囫囵睡去。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 诗文。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 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 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 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 把

16、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 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一旦安静下来,他又 特别喜欢孩子。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 “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 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 “的,是 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 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 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 铁拐李 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 好

17、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 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 看。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得到哨子 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 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 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 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 粉笔头,

18、在黑板上涂改起来。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那老师 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 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 理也不理。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你滚, 你滚,我不要你管”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后来 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 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

19、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 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 5 -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 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 铁拐李 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那天,已考取博 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 人 说:“”咦!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 突然有人叫了一声:“这苕货的导师, 有点像铁拐李呢。”“大伙围过来一看, 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马上就有人说了:“瞎 说,一

20、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 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 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 “”铁拐李 这一外号的由来。 B“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 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C小说中的多处细节描写,如“铁拐李”背的书包、漂亮的城里女子的出现等,暗示 “”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了 铁拐李 人性扭曲的社会原因。 D“”

21、“小说中的 苕货 其实并不 苕”“”,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 铁拐李 教他 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E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 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8. “”铁拐李 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9. 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文言文阅读( (本大题共 4 4 小题,共 1919分) )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 也; 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 也。时邪?曰:繁启、 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22、禹 以治,桀 以乱,治乱非时也。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 治乱非地也。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 6 - 天不为人之恶寒 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 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 兮,何 恤”人之言兮! 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是节然也。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 虑明,生 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 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23、是 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 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 者,在此耳。 (荀子天 论) 10. 下列句中划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繁启、 蕃长于春夏 蕃:茂盛 B天不为人之恶冬而 辍冬 辍:中途停止、废止 C礼仪之不 愆兮 愆:犯过错或罪过 D何 恤人之言兮 恤:体恤 11. 下列句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禹以治,桀以乱 是以日进也 B是禹、桀之所同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C繁启、蕃长于春夏 生于今而志乎古 D而小人计其功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 12.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 分

24、 A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B小人错其在己者 C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 D君子敬其在己者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2)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三、诗歌鉴赏( (本大题共 2 2 小题,共 1111分) )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 7 -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4“”“”、请赏析 独向长空背雁行 中 背 字的表达效果。(5 分) 15“”“”、这首诗是如何表现 早发 之 早 的?请作简要分析。(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25、(5 5 分) ) 16、把下面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 “子曰: 岁寒, 。” (论语.子罕) (2) 论语中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学习方法的两句 是: , 。 (3“”)庄子在逍遥游中谈及 小年不及大年 时,用 “ , ”“来说明 此小年也”。 五、语言文字运用( (本大题共 5 5 小题,共 2020分) ) 17.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每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似乎都与技术变革息息相关。如今, 正是新的技术革命爆发的前夜。 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 交道,他成了

26、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在义工联盟中,他不仅是发起人、带头者,更是义工精神的实践者、坚守者,时时 处处都处心积虑,亲力亲为。 82 岁高龄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 依然从北到南查看育种基地。 莫言小说最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 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自 2015 年 6 月起,经过三个月的改造,仁和花园焕然一新。如今,小区活动广场内 篮球场、健身器材、桌椅等一应俱全。 - 8 - A. B. C. D.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 分 A.据中国近五十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表明,大

27、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 那么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 B.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 会议指出,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近两亿人,老年化发展迅速。 C.齐鲁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波澜多样的地域文化中的一支,是以先秦时期齐鲁两国文化 为内核,以齐鲁两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延续作为主要描述对象。 D.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 关的每一个元素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中华民族有着

28、很强的 寻根意识”。中国人 走到哪里, 不忘记寻找自己 “的 根”。特别是汉族,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由于个人 家族的迁移,姓氏人口的分布从发源地逐渐扩散到祖国各地 全世界, 人们始 终不忘寻找宗脉源流,追求血脉亲情的归属感。故乡不仅是祖先诞生的地方,更是其姓氏起源 的地方。 ,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找家族文化的过程。 A 都 和 或 可 所以 B 无论 都 或 甚至 但 因此 C 无论 也 或 以至 因此 D 也 和 或 但 所以 A.A B.B C.C D.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29、个字。(5 分)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_,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 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_,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 的合 - 9 - 法权益。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空间是虚拟的,_,大家都应该遵守法律, 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 答:_ _。 _ _。 _ _。 21.21. 下面是某中学今年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 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75个字。(6 分) 七、作文 (60(60分) )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记者报道,一名青年创办一个普及科学常识

30、的公众号经常发布一些文章,他将人民日报 官网的一篇文章改了名称,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后就在网上发布了,没想到收到了法院的传票。 原来一家公司针对他所起的文章标题,已到法院起诉。他告诉记者,这篇文章在发布后 16个 小时,因为侵权就被网络平台删除了,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在几个月后收到传票;自己没有任何 的商业化利益,而起诉书上把这篇文章定义得非常严重,恶意刻意诋毁,断章取义误导社会公 众。有网友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为一个标题而感到惋惜;有网友说,网络言论自由,但也不 能侵犯别人的权益。 - 10 - 读完材料,你有何感想?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 意,选好文体,自拟标题;不

31、要套作,不要抄袭。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原文内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每一个选项的内容都来自原文,只有找到 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间,然后从关键词、关键语句等入手,将选项的表述与原文加以比较,辨 析其细微差别。本题中,C.“偷换概念。原文说道统即儒家思想传统”,并不是指儒家思 想。故选 C。 2.B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做答前一定要通读全文,筛选整合文 中有效信息,然后将选项内容代入原文,逐一分析、判断。本题中,B.因果倒置。原文说 “从而形成天下以道而治的共识。因此,历代帝王都把继道统作为巩固自己统治 的重中之重”“, 历代帝王均对承继道统

32、极为看重,在此基础上,形成 天下以道而治 的共 ”识 错。故选 B。 3.D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本题中,D.扩大范围。 “原文仅就 中体西用思潮和洋务运动”“而言, 各种关于改良的思潮、运动”错改了主体。 故选 D。 4、D - 11 -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 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 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

33、、片面遗漏、强拉硬连、 任意拔高等等。本题中,D.“男子汉气概是指男性面对困厄的勇敢和坚韧”“表述错误。 男 ”子汉气概 更多的是指面对死亡所表现出的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故选 D。 5、顽强,勇敢,有超凡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超然、洒脱地迎接残酷命运的优雅风 度;为伟大事业牺牲的崇髙理想;面对重压镇静应对的自我控制力,在失败中保持人的尊 严的价值。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 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筛选整合海

34、明威塑 “”造的 硬汉 人物群体的特征,注意下列关键语句:“”这一时期海明威所塑造的 硬汉 形象 多是被动的承受者,在承受战争的创伤和生活的重压中展现其超凡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 神”“在命定的失败和厄运面前他能够保持人的尊严,在重压下表现出勇气和优雅风度”“他 的死是有意义的,体现了他愿为民主事业而牺牲的崇高理想”“在他身上不仅凝聚了海明威模 式卓绝的特质,如重压下镇静的优雅风度以及产生这种优雅感的自我控制力”。对此稍加整合 即可。 6“”、这种结局是海明威文学作品中 硬汉 形象的投射。面对无法挣脱的病魔,海明威选择 了更加阔远宁静的方式,在厄运面前保持尊严,勇敢、平静、坚定地接受挑战。海明威

35、的“人 生 结局”,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被唤醒的超升,是将有限的人生转化为 超越时空界限的价值人生的无限意义。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含义和作用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阅读探究题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三: 一是开放性,一般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二 是综合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疑难问题;三是辐射性,即问题可适当拓 “展至阅读的文本以外的内容。解答本题,一定先明确观点,可以肯定海明威的这种 人生结 局”,也可以否定,然后紧扣文本,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围绕文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简 单的论证。切不可跳出文章,泛泛而谈。解答本题,要明

36、确“死”的含义,在海明威看来,正 是死亡的胁迫,将生命从麻木的沉沦中唤醒,并驱策它投入最后的超升。也可从海明威面对病 魔的思索与逃避来否定他的这一行为,言之成理即可。 - 12 - 7、BC 此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 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 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 项“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错,应为“表 现了铁拐李虽为乞丐却保持自己的尊严以及暗示了铁拐李的特殊经历”;C 项“人性扭 曲”言过其实,且漂亮女子出现与时代背景无关联,主要是暗示或交代铁拐李的

37、特殊经历, 推动情节发展。故选 BC。 8、不修边幅,举止特别。瘦高个,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头发虽理得顺当,却不剪胡子。 能诗能文,学识渊博。经常在墙壁上题写诗文,还帮学校老师改正语法错误。对孩子有爱 心和耐心。一笔一划地教“苕货”识字,用豌豆糖奖励孩子的进步。富有生活情趣。潦倒落 魄时,用泥巴做口哨,还吹出不同的声音。(每点 1 分,答 3 点给满分 3 分。 )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 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 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38、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铁拐李 这一形象不修边幅,举止特别;能诗能文,学识渊博;对孩子有爱心和耐心;富有 生活情趣。结合文本分析。 9“”、伏笔设置巧妙自然。能写诗文暗示 铁拐李 与众不同,纠正老师的语法错误再显人物 特别,漂亮的城里女子的来访,更为人物身份的揭示与命运的转变设伏。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主人公“铁拐李”乞讨时的艰难处境让人怜悯,帮助孩子时的满足让人心生敬佩,突然的消失 让人忧虑,“苕货”寄来的照片让人释然。结尾留白耐人寻味。“铁拐李”如今的境况并不 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一张照片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小说更有可读性,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 刻。(每点 2 分,要求有概括,有简要分析。)

39、 此题考查探讨作者的构思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探究试题的设置可以从小说的某一情节、某 一细节、某一人物、某一道具等任何一个因素入手,答题指向是一看是否符合情节逻辑,二看 是否合乎性格逻辑,三看是否合乎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四看对小说主题是否起到积极作用。 这篇小说的构思独特而典型,可结合情节和人物性格以及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来判断,合情合 理即可。伏笔设置巧妙自然;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尾留白耐人寻味。结合文本分析。 10、D ,恤:忧虑。 - 13 - 11、C (A 项,介词,凭;介词,因为。B 项,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句中语气词, 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C 项,都是介词,在。D 项,人称

40、代词,他的;指示 代词,那些。) 12、D (A“项,匈匈,通 讻讻”,形容喧扰;B“项,错,通 措”,废弃;C 项,县,通 “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13 (1)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 天决定的。(以,凭借。治,使动用法。乱,使动用法。句子通顺 2 分) (2)君子遵行他的常规,而小人计较他的功利。 (道,遵行,遵循。计,计较。功,功利。句子通顺 2 分) 14、“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 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炼字的能力

41、。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 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此句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 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15“、这首诗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 早”“”。首联 灯残 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 “”“”程;颔联 鸡唱 表明天刚黎明时分, 独 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 “”“”颈联 白草微有路 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 “”“气温低, 浊河 也因天寒而 冻无声”。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 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

42、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 的意象进行分析。此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述 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对于考生而言,思路 “”“清晰,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做到这些是有难度的。这首诗借助了典型的意象 灯残鸡 ”“”“”“”“唱白草微有路浊河 来体现 早”。) 16、 (1)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17、A 18、D - 14 -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 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

43、,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 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 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 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 客颠倒等角度考虑。A“”“项,句式杂糅,去掉 据 或 表明”;B“”项 达到近两忆 错 误;C 项, “”“句子成分残缺,在 主要描述对象 后加 的文化类型”。故选 D。 19、B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 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

44、文语句间的关系、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 “运用什么关联词语。处表示选择,应用 或”,排除 AD。处表示转折,排除 C。故选 B。 20、既要提倡自由 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 但运用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与运用中的简明、连贯、准确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学生阅读全文, 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填写合适的句子,使之形成一个整体。根 “据下文的 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应填写 既要提倡自由”;根据下文的 “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应填写 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根据上文 “网络空间是虚拟的”“,应填写 但运用

45、网络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 21. 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增长见识,学校将组织国庆杭州七日游活动,要求参加者做好前期准 备;到杭州的主要活动有参观游览高校、博物馆和风景区。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属于图文转换题。本题考查图示转化为文字,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 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找出图示中每一个重点环节,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 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按照箭头方向用文字转述出来。 注意,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此题要先写出“国庆七日游”包含的三 部

46、分内容:“目的”“目的地”和“前期准备”;再分别写出“目的”“目的地”的具体内容 即可。 22.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 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 佳角度进行写 - 15 - 作。本题属于以事件为材料的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时,抓住事件中的人物、主体或角色去选择 角度,阐明自己的立场。立意角度主要看考生着眼于何种层面,根据事件中的主体,可以从当 事人、记者、公司、法院、网友等着眼思考。其一,从当事人这一主体着眼。例如:不能一味 诉说委屈,应当理性对待起诉,积极寻求援助,承担责任;在网络上,以后要多学习相关法律 法规;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不能不经作者同意就随意转载和改动别人的文章等。其二,从记 者、法院等主体着眼。例如:积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引导公众理性对待网络言论 和文章;多方合作而努力提高公民法治素养等。其三,从网友这一主体着眼。例如:网络言论 自由,但也不能侵犯别人的权益;网络从业人员需要讲职业道德规范;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新型 媒体的监管,积极开展新型媒体的研究政策制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等。只要紧扣材料的其 中一个角度,做到思想积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就符合题意。 - 1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