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2.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911683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WPS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2.wps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2.wps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2.wps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2.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2.wps(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20182018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23.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集训 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 70 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 “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B)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解析】汉初经济凋敝,百废待兴,通过与民休息的政策可以恢复发展经济,汉武帝时期 经济繁荣、国家强大,黄老无为的思想不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通过实施“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来维护政

2、治上的统一,符合题意的是 B 项,A、C、D 项不符合题意。 2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 白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 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D) 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 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诏令风格的变化,根据题意,汉代诏令措辞中不断引入儒家经典, 说明汉诏令风格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儒家影响力的不断加强,故选 D 项。汉初奉行 黄老之学,与民休养生息,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黄老之学不再适应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

3、需 要,但并不意味着在汉代消失,排除 A 项。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 B、C 两项。 3“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 发展”主要体 现为(A) A“”“”由 民本 发展为 君本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 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解析】汉代儒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展是指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 学“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极力美化现存的“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的统治秩序,提出“大一 ”统 理论,使儒学适应了封建集权专制统治的需要,成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A 项正确;董 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维系封

4、建统治,压抑扼杀人性,B 项排除;C 项说法颠倒了,应为“由 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排除;D 项是两者的相似点,排除。故选 A。 4“董仲舒认为, 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 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C)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 法天 行 德治 C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1 【解析】材料中的“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表明董仲舒提 出的治国理念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故答案选择 C 项。A、B、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5

5、(2016三湘)“春秋繁露载: 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 ”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这表明董仲舒(B) A实现君主专制的合法化 B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C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D以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 【解析】董仲舒这段话从儒家民本德治思想出发,阐述了天、民、王三者的关系,认为天 首先产生了人民,然后根据人民需要,天才立王,如果王的德行能使人民安居乐业,自然统治 巩固,反之就会被推翻,答案选 B。材料主张君主行德治,故 A 错;天命观带有神秘色彩,但 不能说儒家思想就此神秘化,C 错;材料没有体现暴力废除暴君的革命理论,排除 D。 6董仲舒

6、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 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该主张的本质 目的在于(C) A警示君主应该顺应民意 B说明儒家顺应了自然规律 C宣扬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D印证儒学为封建正统思想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人的身体结构与天地结构相似,体现了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 主张。而董仲舒会宣扬这一主张是为了强调“君权神授”,即说明君主专制存在的合理性,故 C “”项正确。 天人感应 理论虽包含警示君主的部分,但这并非董仲舒强调的本质目的,A 项错 误。B 项是材料的表象而非本质目的。材料虽部分体现了阴阳五行家的观点,但董仲舒

7、此举的 目的并非是论证儒学正统地位,D 项错误。 7董仲舒说:“天数右阳而不右阴,务德而不务刑”“,王者应 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 而不任刑”“,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这表明他(B) A主张民性本善,君权神授 B“”“”将 刑 作为 德教 的辅助手段 C强调德政,反对严刑峻法 D尊重天道,强调以德治国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利用“阳尊阴卑”的思想,为儒家的“德治”“找到了 天 意”的根据。他认为“德教”可以收到“严刑峻法”收不到的效果,但是他也不反对“刑”, “”“”认为 刑 可以作为 德教 的辅助手段。故答案为 B。 8(2017一中)“”董仲舒提出 罢

8、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 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 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D) A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B“”汉武帝拒绝 天人感应 学说 C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 D“”皇帝垄断对 天意 的解释 【解析】皇帝接受“天人感应”是从维护皇权角度出发的,儒家欲借“天意”制约皇权是 不可能的,只能服务于皇权。董仲舒不再言说灾异现象,是畏惧皇权的表现,他的基本主张仍 然服务于皇权。 9据汉书儒林传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 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

9、,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 2 ”然也。 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A)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 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新发展 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 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 【解析】根据材料中“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可知由 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 A 项正确;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 体现,故 B 项错误;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通过政府的提倡和支持实现的,故 C 项错误;研习儒 学的知识分子增多是儒学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 D 项错误。 10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

10、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 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 ”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解析】由材料“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 的焦点”联系所学可知,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经学在汉代是选官的重要 “依据,但对五经的研究又脱不了前人的定式, 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11(2016 一中)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 世纪,有许多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汇集在那不勒斯的萨莱诺小城。他们吸引了 许多有志从医的人们前来求教。于是就产生了延续将近 1 000年的萨莱诺大学;12 世纪初期, 阿贝拉德神父开始在巴黎讲授神学和逻辑学。数千名热切的青年蜂拥到巴黎聆听他渊博的学问。 有一些不同意阿贝拉德观点的神父也站出来阐述他们的理论。不久之后,巴黎便挤满了一大群 来自各地的吵吵嚷嚷的人,这样,在一个塞纳河小岛的老教堂附近,诞生了著名的巴黎大学; 后来,巴黎大学的内部发生了争吵,一群不满的教师带着他们的学生,一起渡过英吉利海峡。 最后,他们在泰晤士河畔一个名为牛津的小镇,找到了新家,著名的

12、牛津大学成立了。就这样, 一所所大学开始在欧洲各地崛起。不像现代的堡垒或要塞,当时的大学是不存在围墙的。只要 哪里有一位教师和一帮学生碰巧凑在一块儿,哪里就是大学的所在地。中世纪晚期并非一个完 全停滞不前的时代。年轻人的生机和热情四处洋溢,他们内心是躁动的,急于求知的。正是在 这片不安和躁动中,文艺复兴诞生了。 摘编自美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二 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 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 莫大乎太学。太学者, 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 教化的手段及官

13、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 “弟子员制度的建议。 为博士置弟子,既得崇化于乡党,又以奖励贤材之人。故教化之行也, ”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 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 式成立的标志。 摘编自周谷平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欧洲大学和汉代太学兴起过程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大学和汉代太学对当时的影响。 3 【参考答案】(1)太学由政府主导建立,大学由学者和学生自发组成;太学注重选拔官员 和弘扬教化,大学注重专业性和师生兴趣;太学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14、大学专业种类较多; 太学是中央官学,大学遍布各地。 (2)太学的影响:有利于选拔官员和弘扬教化;巩固了儒学作为官方学说的地位,推动儒 学成为正统思想。 大学的影响:给欧洲人提供了学习知识的场所,促进了欧洲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了文艺复 兴的到来,并为日后科学的进步奠定基础。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称董仲舒为“群儒首”,东汉班 “固称董仲舒为 儒者宗”“”。但汉代谶书假孔子言: 董仲舒乱我书。 针对以上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观点一:董仲舒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史实:

15、“董仲舒主张的大一统思想出自公羊春秋和孔子的政治观。 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提出君王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否则上天就会降灾异谴责和威慑,继承了孔孟“仁政”主张。董仲舒主张君王施政以德为主, “”继承孔子 为政以德 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常为人伦道德标准,继承孔孟仁义主张。 观点二:董仲舒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更多是吸收各家思想。只是为巩固中央集权 “和大一统需要而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史实: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吸收法家韩非子的主张。假借阴阳五行家思想对儒学 “进行改造。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降灾异”。以刑辅德吸收法家思想,以法为纲,注重 刑法作用,董仲舒思想实际体现为外儒内法。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黄老之学、阴阳家等各 家思想。 观点三: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其吸收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 的思想体系。 史实:(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结合)。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