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6.wps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2911686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WPS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6.wps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6.wps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6.wps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6.wp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3.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考点集训新人教版201707190166.wps(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20182018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3.53.5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 源考点集训 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大约两千五百年前,普罗泰格拉喊出了一句对西方影响深远的口号“人是万物的 尺度”,强调人的感觉是判断一切的准绳。下列思想与其相吻合的是(A) A“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智)”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 B“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解析】A 项的大意是每个人都有一套自我行动的标准,谁的内心没有这样一个标准呢? “难道只有智慧的人有吗?愚笨的人也有。这段材料突出强

2、调人的主体价值,与 人是万物的尺 ”度 的思想相吻合,故选 A 项。 2法国学者莱昂指出:“智者派的运动,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努 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 ”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 材料表明(A)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参与城邦事务是雅典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解析】由“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 ”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 可知,材料的主旨是阐

3、述雅典民主政治与智者运动的联系, 尤其是智者运动兴起的原因,即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 A 项。B 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C 项“只 ”有依靠雄辩的言辞 的表述具有片面性。D“”项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6一中)古希腊的智者是些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他们的言论内容和辩论方 式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同时他们注重实利,又以逻辑方法作为辩论的工具。这导致 了(D) A雅典公民权遭到严重侵犯 B逻辑学沾染上了铜臭味 C雅典民主程序被严重破坏 D反传统的创新思想出现 【解析】材料强调智者学派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而不是传统;同时注重逻辑,而不 是简单的继承,所以这有利于思

4、想的创新,故选 D。真正的逻辑学是由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创立 的,B 项错误;辩论术是服务于雅典公民权利和民主程序的,A、C 两项错误。 4苏格拉底认为,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然后才是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教育 的终极目的是使人们认识自己和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苏格拉底的主张反映了(C) A 教育要摆脱宗教束缚 B 宗教制约教育的发展 C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D教育要培养人 的技能 【解析】题中没有涉及宗教的内容,排除 A、B 两项;苏格拉底强调在培养人的技能之前 要培养人的道德,而不是仅仅培养人的技能,排除 D 项。故选 C。 1 5苏格拉底参与辩论的时候,一般都是先同意争论双方的观点,以一个

5、知识弱者的身份 反复追问,直到将讨论者推向自相矛盾的境地,然后再将问题引向自己的思想渠道,向问题的 实质做最清晰的剖析。这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的讥讽”“。据此, 苏格拉底的讥讽”表明苏格 拉底(B) A“”捍卫 美德即知识 的主张 B注重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 C否定以绝对人性来思考问题 D以重塑雅典道德观为己任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参与辩论的方法和步骤。苏格拉底利用这样的辩论方法 来培养人们的思考方式,启蒙他们的理性,B 项正确。A、D 两项从材料中均无法体现。C 项从 材料中虽能部分体现,但并非材料强调的主旨。 6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

6、,要 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这反映出他主张(C) A肯定美德的作用 B发现历史 C不断地认识自我 D自由民主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到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A 项错误;审查过去的观念,随着历史 的发展树立新知不等同于发现历史,B 项错误;斯多亚学派主张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不属于苏 格拉底的观点,D“项错误;由 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破旧立新,可知 C 项正确。 7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 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 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C) A提倡哲学家主

7、导法律的制定 B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 C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 D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解析】柏拉图生活在雅典民主的衰落时期,由他针对社会上“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 见”这种不良政治现象的不满,可知 C 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哲学家主导法律,排除 A 项;B 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体现;D 项中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 8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中指出:“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 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也都是失败 ”“”的政治家。 柏拉图和孔子成为 失败的政治家 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C) A未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缺

8、乏思辨化和系统性 C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 D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 【解析】材料中“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 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说明当时他们的思想与现实差距较大;A、B、D 三项不符合史实;故选 C。 9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受形式的支配,只有属于精神世界的形式,才赋予物质以确定 性和现实性。这种观点(B) A动摇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 B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C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性质 2 D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解析】从“物质受形式的支配”“精神世界赋予物质以确定性和现实性”可知,亚 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9、哲学观点,故选 B。 10“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饮食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 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这反映了 亚里多德(D) A“”是一位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B运动与饮食相结合的主张 C对传统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D与中庸之道类似的观点 【解析】材料中“运动太多和太少饮食过多与过少唯有适度可以”说明亚里士多 德在强调适度原则,此为类似中庸之道的观点,故选 D;A、B、C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二、非选择题 11(2016 长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

10、在的本质是对人 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 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关于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 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 “”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 义 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 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 虚伪欺诈。 材料三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

11、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 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 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3)古希腊哲学家和古代中国人文主义者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分别 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参考答案】(1)社会根源:古希腊工商业的兴盛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2)主张和谐、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 (3)相同之处: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积极作用:西方的人文主义推动了商品经济、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促

12、进了人们思 想的解放;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孔子所处春秋时期,政治纷乱,王权倾颓,各阶级剧烈变动。社会风气礼崩乐坏, 道德沦丧。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已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守法的风尚也正 在消逝,个人为所欲为和奢靡的风气不断滋长。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以道德教育作为救国安邦的 济世良方在知识与情感之间,孔子与苏格拉底有不同的选择,孔子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仁 具有重仁轻智的倾向,而苏格拉底以知识为基础的善则崇尚智慧、知识,强调对人、对事、对 善德的真知。 摘编自张素玲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据材料,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提倡道德教育的相似背景,并指出两者道德教育观的不同之 3 处。 【参考答案】背景:政治危机;道德沦丧,希望以道德教育救国安邦。 不同之外:孔子以血缘亲情为基础,具有重仁轻智的倾向,苏格拉底以知识为基础,崇尚 智慧、知识,强调对人、对事、对善德的真知。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