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城市用地评定与分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68267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5.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_城市用地评定与分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第三章_城市用地评定与分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第三章_城市用地评定与分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第三章_城市用地评定与分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第三章_城市用地评定与分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_城市用地评定与分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_城市用地评定与分区.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城市用地评定与分区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第二节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定 第四节 城市用地选择与用地组织 第五节 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2 第三章 城市用地评定与分区 v重点掌握: 城市用地概念及属性;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城市用地综合评定分类; 城市用地评定图的编制步骤; 城市用地用地选择原则; 技术经济条件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影响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 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 3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第二节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定 第四节 城市用地选择与用地组织 第五节 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4 第一节 城市

2、用地概述 一、概念 二、城市用地的属性 三、城市用地的价值 四、城市用地的区划 五、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5 一、概念 1、城市用地 v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 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的 土地。 2、城市规划区 v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 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 3、城市用地的范围 (1)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 (2)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 发建设的土地。 (3)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 的非建设用地,如农田、林地、山地 、水面等所占的土地。 (4)城市规划区外的建设用地。 泛义 通常 一、概念 7 1、自然

3、属性 v不可移动性、耐久性、不可再生性 2、社会属性 v产权属性、储蓄作用 3、经济属性 v自身价值、经济效益、经济潜力 4、法律属性 v有立法的支持 二、城市用地的属性 8 (一)使用价值 对土地进行加工,改造地形地貌,开发地 上地下空间,建造各种城市建设工程,用作城 市活动的场所。 (二)经济价值 当土地作为商品或其某方面权利的有偿转 让而进入市场,就显示出其经济价值,这种价 值转化以低价、地租或相关费用为表现。 三、城市用地的价值 9 行政区划:按国家行政建制等有关法律所规定的城 市行政区划系列,如市、区、县、乡、镇、街道等区 划。 用途区划:按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的功能与 性质,对

4、土地做出的用途划分,如工业、绿地等。 房地产权属区划:由房产或地产所有权所做的权属 土地区划,如国有、集体所有土地等。 地价区划:为优化土地利用、保障土地所有者的合 法权益,规范土地市场及土地价格体系,对城市用地 进行价值鉴定,由此做出城市土地的价格或租金的区 划。如:土地级别、基准地价。 四、城市用地的区划 10 城市用地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二条:“中华人民共 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 制”。 第二章第八条:“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第二章第九条:“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可以依法确 定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城市用地的管理 国家

5、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一章第五条:“国务院土地 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五、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11 v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 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 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 条件,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 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 五、城市用地的归属与管理 12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第二节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定 第四节 城市用地选择与用地组织 第五节 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13 第二节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 v

6、一、城市与自然环境 v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4 一、城市与自然环境 v管子: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 上,高毋近阜而用水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 材,就地利 15 自 然 环 境 人为影响 自然状态 地形 地质 水文 气候 矿藏植物 自然环境构成 自然环 境条件 分析与 评价 用地 选择 环境 保护 功能 结构 建设 经济 布局 形态 产业 构成 空间 利用 景观 环境 城市 生态 生活 形态 城 市 规 划 城 市 发 展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开发建设 环境污染 自然环境与城市规划关系图解 16 (一)工程地质条件 着重分析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 1、土质与地

7、基承载力: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沼泽地区 2、滑坡与崩塌、冲沟 3、岩溶:如喀斯特现象 4、地震:震级、烈度 5、矿藏 (二)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v需获得江河流量、水质、流速、最高洪水位、地下水 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地下水位等资料。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7 (三)气候条件 1、太阳辐射 v建筑的日照标准、建筑朝向和间距 2、气温 v工业生产工艺的适应性和经济性,居住区和建筑 的采暖或降温措施 3、降水 v城市防洪、排水工程设计的依据 4、相对湿度 v工业生产工艺和烟尘排放、城市交通、居住环境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8 5、风象 防风、通风、抗风及环境保护 v 风是以风向与风速两个量来

8、表示的。 v 风向即风吹来的方向,一般用8个或16个方位表示; v 风向频率是指一定时间范围内,各个风向所发生的次数,用 百分数表示; v 风速用空气每秒流动的米数(米/秒)表示。 2323E N S ES WS WN EN W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9 5、风 防风、通风、抗风及环境保护 v 风向玫瑰图:在各方向线上按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截取相 应的长度,将相邻方向线上的截点用直线联结的闭合折线图 形。 v 为减少气体危害,工业区应按盛行风向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 位置。污染系数与风向频率成正比,与风速成反比。 v 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污染系数越大,其下风方位的污染越严重 (工业、铁

9、路、港口码头等布置在污染系数最 小的方位)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20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21 (四)地形条件 v影响规划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v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 防洪等; v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多方面影响; v地形与小气候形成有关; v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22 注 意 v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域差异的存在,自然环境 要素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影响有所不同。 v一项环境要素往往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有着有正负两 方面的影响:如地下水位高,虽有利于开采地下水 源,但不利于施工。 v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相互制约或抵消,有 的则相

10、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因此,应着重分析主导因素,研究其作用规律及影 响程度。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23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第二节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定 第四节 城市用地选择与用地组织 第五节 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24 v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对 于新建城市和城市新发展地区应绘制城市用地工 程地质评价图。 v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宜性评定:是对土地 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 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 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v作用对象,工作依据,工作内容 第三节 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定 25 v

11、一、城市用地适宜性区划 v二、城市用地评定图的编制 v三、注意事项 第三节 城市用地的适宜性评定 26 vv一类用地:适宜修建的用地一类用地:适宜修建的用地 vv二类用地:基本上适宜修建的用地二类用地:基本上适宜修建的用地 vv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一、城市用地适宜性区划 27 1 1、适宜修建的用地、适宜修建的用地 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 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 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土地。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土地。 具体要求具

12、体要求: 非农田或该地区农业价值低的农田;非农田或该地区农业价值低的农田; 土壤允许土壤允许承压力承压力能达到一般建筑物地基的要求;能达到一般建筑物地基的要求;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低于一般建筑基础的砌筑深度;低于一般建筑基础的砌筑深度; 不被不被100100年一遇的洪水淹没;年一遇的洪水淹没; 地形坡度符合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地形坡度符合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 没有沼泽现象;没有沼泽现象; 没有冲沟、滑坡和喀斯特等不良地质现象。没有冲沟、滑坡和喀斯特等不良地质现象。 一、城市用地适宜性区划 28 建筑层数土壤承载力(公斤/平方厘米) 一层建筑0.751.0 二、三层建筑1.01.5 四、五

13、层建筑1.52.0 五层以上建筑2.0 一、城市用地适宜性区划 29 建筑层数地下水距地面的深度(米) 低层建筑不小于1.0 二层以上建筑大于2.1 有地下室的建筑大于4.0 道路1.0 建筑物对地下水位深度的要求: 一、城市用地适宜性区划 30 2、基本上适宜修建的用地 指必须须采取一些工程准备备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 的用地。 属于属于这类这类这类这类 的用地的用地: vv 土壤承土壤承载载载载力力较较较较差,修建差,修建时时时时建筑物的地基需人工加固;建筑物的地基需人工加固; vv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较较较较高,需降低地下水位的地段;高,需降低地下水位的地段; vv 属洪水淹没区,但洪水

14、淹没的深度不超属洪水淹没区,但洪水淹没的深度不超过过过过11.511.5米,需采取防洪米,需采取防洪 措施的地段;措施的地段; vv 地形坡度地形坡度过过过过大,修建大,修建时时时时需采取一定措施的地段;需采取一定措施的地段; vv 地面有地面有积积积积水或沼水或沼泽现泽现泽现泽现 象。需采取象。需采取专门专门专门专门 的工程措施改善的地段的工程措施改善的地段 ; vv 有不大的活有不大的活动动动动性冲沟、砂丘、滑坍和喀斯特性冲沟、砂丘、滑坍和喀斯特现现现现象。需采取一定象。需采取一定 工程准工程准备备备备措施的地段。措施的地段。 一、城市用地适宜性区划 31 3、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指用地条件

15、极差,必须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术措施后才 能用作建设设的用地。 不适宜修建的用地不适宜修建的用地: vv 农业农业农业农业 价价值值值值很高的丰很高的丰产产产产田;田; vv 土壤承土壤承载载载载力很低,一般允力很低,一般允许许许许承承载载载载力小于力小于0.750.75公斤公斤/ /平方厘米平方厘米 和厚度在和厚度在2 2米以上的泥炭米以上的泥炭层层层层、流沙、流沙层层层层等,需要采取很复等,需要采取很复杂杂杂杂的的 人工基人工基础础础础和加固措施,才能修建的地段;和加固措施,才能修建的地段; vv 地形坡度地形坡度过过过过陡,布置建筑很陡,布置建筑很艰难艰难艰难艰难 的地段;的地段; vv

16、经经经经常受洪水淹没,淹没深度超常受洪水淹没,淹没深度超过过过过1.51.5米的地段;米的地段; vv 有有严严严严重的活重的活动动动动性冲沟、砂丘、滑坡和喀斯特性冲沟、砂丘、滑坡和喀斯特现现现现象。防治象。防治时时时时需需 花花费费费费很大工程量的地段;很大工程量的地段; vv 其他限制建其他限制建设设设设的地段等。的地段等。 一、城市用地适宜性区划 32 注 意 v不适宜修建用地并不是绝对不能进行修建的。 v因其他原因而限制修建的地段也应列入此类,如:具具 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开采时对地表有影响的地带;给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开采时对地表有影响的地带;给 水水源防护地带;现有铁路、机场用地;其他

17、永久性水水源防护地带;现有铁路、机场用地;其他永久性 设施;军事用地设施;军事用地。 一、城市用地适宜性区划 33 因素用地类型 适于建设的基本适于建设的不适于建设的 地形条件坡度为0.5-10% 坡度0.5%,及10- 20%,山地为30% 坡度20%,山地 30% 土质条件 土壤承压力1.5kg/cm2, 允许修建一般建筑物 土壤承压力1-1.5kg/cm2 ,要求修建重型基础 土壤承压力1kg/cm2, 且为流沙和大孔性土壤 ,要求设置混合型基础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3m地下水位1-3m地下水位 1m 洪水淹没程度不被淹没或100年一遇 位于100年-25年一遇洪 水淹没线之间,且最高

18、水位不超过地表0.6m 25年一遇或更多,大型 水库下游。 沼泽无沼泽需要专门 疏干工程 地下水形成沼泽,难以 疏干。 冲沟 有数量不多,不太深( 3m)的缓坡冲沟,无扩 展趋势 有深度10m、陡坡的非 活动冲沟 冲沟形成剧烈,具有陡 坡、深度10m的稳定 冲沟 一、城市用地适宜性区划 34 滑 坡无滑坡有个别需要加固的滑坡有许多需要加固的滑坡 岸边的冲刷无冲刷 多处被冲刷,变形地带 的宽度10m。 河道变迁,河床扩大,岸 边不断改变,变形地带宽 度 10m。 喀斯特溶洞无喀斯特溶洞 衰减性喀斯特漏斗的数 量不多,且深度较浅。 活动性喀斯特漏斗的数量 不多,且深度 10m。 土 壤轻黏土、中黏

19、土砂土、重黏土 表面化的碱土、盐土、没 有土层。 风 通风良好,能防御 严重危害的暴风, 或能种植防风林带 ,位于严重污染大 气的污染源的上风 向。 空气长时间 停滞的封闭 盆地和不能防御严重危 害的暴风袭击 的地段, 位于严重污染大气污染 源下风向,但在卫生防 护带 的界外。 位于工业企业和严重污染 的其他污染源的卫生防护 带界内。 日照全年日照正常 阳光被山和小丘严重遮 拦(不超过全年正常日 照持续时间 的一半) 全能无日照 一、城市用地适宜性区划 35 二、城市用地评定图的编制 1、比例尺:1:5000或1:10000 2、编制方法与步骤 1)对水文资料进行分析,确定一定年限内的河水淹没

20、 线和淹没范围。 对水文资料加以分析和计算后,在地形图上画出一定周期的 洪水(如50年一遇,100年一遇等)淹没线和淹没范围。 2)对地下水进行分析,确定地下水的深度。 根据地下水距地表面的深度,找出距地表面1.0米、2.0米 的等深线。 36 3 3)根据地形)根据地形图图图图和地和地质资质资质资质资 料,圈出不宜修建的陡坡、料,圈出不宜修建的陡坡、 活活动动动动性的冲沟和滑坡,遭受冲刷的河床等地段。性的冲沟和滑坡,遭受冲刷的河床等地段。 冲沟和滑坡的范冲沟和滑坡的范围围围围,不能,不能仅仅仅仅以地形以地形图图图图上原来上原来绘绘绘绘出的冲沟和滑出的冲沟和滑 坡作坡作为为为为界限,界限,还应

21、还应还应还应 考考虑虑虑虑的他的他们们们们的的发发发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往往划展的可能性。因此往往划 出的界限比原来地形出的界限比原来地形图图图图上画的范上画的范围围围围要大些。要大些。 4 4)根据工程地)根据工程地质资质资质资质资 料,划出不同的土料,划出不同的土层层层层位置,并用位置,并用 不同的符号或不同的符号或颜颜颜颜色加以区分。色加以区分。 不同的土不同的土层层层层,代表着不同定,代表着不同定额额额额承受力和其他的工程性承受力和其他的工程性质质质质。这这这这 里指的土里指的土层层层层,是指,是指1.01.0 5.05.0米深的地米深的地层层层层。 二、城市用地评定图的编制 37 5)

22、表示出有用矿藏范围。 除了对地下开采的矿藏应表示出它在地面上用地界限外,还 应围出露天采矿、采石、采砂,砖瓦窑和其它取粘土的范围 。 6)表示出采取简单的工程措施后,可作为修建用地的 地方。 小型冲沟,采掘场和非活动性滑坡的地段。 7 7)表示出不适合建筑的湿地和洼地的范围。)表示出不适合建筑的湿地和洼地的范围。 表示出不宜修建的沼泽、洼地以及采取简单工程后,可作为表示出不宜修建的沼泽、洼地以及采取简单工程后,可作为 修建公园绿地的沼泽、洼地等。修建公园绿地的沼泽、洼地等。 二、城市用地评定图的编制 38 8 8)表示出不能进行建设的地块和农用高产品的范围。表示出不能进行建设的地块和农用高产品

23、的范围。 高产农田和原有的工厂、铁路、水源和文物保护地等不适合再高产农田和原有的工厂、铁路、水源和文物保护地等不适合再 作修建用的其他地段。作修建用的其他地段。 9)完成上述工作后,分别以不同颜色或单色图例,区 别出不同的用地范围,并附以简单的文字说明。 二、城市用地评定图的编制 39 二、城市用地评定图的编制 城市用地评定图 1-可建设用地:一、二级阶地及山前洪积扇,地形平坦,土层 密实,承载力在20吨/平方米以上,地下水深埋在6米左右; 由于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沿河 谷两岸伸展,高出洪水期水位的阶 梯状地形 2-基本上适合建设的用地:三、四极阶地,地势高、坡度大,冲 沟和陡坡较多,承载力

24、在18吨/平方米左右,地下水深埋在720 米之间; v 3-高阶地浅水区:地势高、坡度大,冲沟发育,有滑坡等不良工 程地质现象,承载力低于10吨/平方米,为不可建设用地; v 4-河漫滩:地势底。地下水深埋只有0.6米左右,常年受洪水威 胁,又为本地主要的农业高产区,也为不可建设的用地。 40 二、城市用地评定图的编制 41 1、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 2、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3、用地评定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特性,抓住 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与评价。并对与之相关的其 他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能产生次生的、后发 的、联动的影响作出评估; 4、用地评定,要从环

25、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各要素相互 的作用及其后果,综合地鉴定其利弊。同时也要预 计人为影响。 三、注意事项 42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第二节 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 第三节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定 第四节 城市用地选择与用地组织 第五节 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4343 第四节 城市用地选择与用地组织 一 用地选择 三 现状条件对 城市用地的 影响 二 技术经济条 件对城市用 地的影响 4444 一、用地选择 1、影响因素 (1)建设现状 (2)基础设施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生态环境 (5)文化遗存 (6)社会问题 4545 一、用地选择 4646 一、用地选择 4747 2、用地选

26、择的原则 (1)遵照城市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中有关 土地利用的规定; (2)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 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 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 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 (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 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 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 (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 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一、用地选择 4848 二、技术经济条件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1、工业 其

27、合理分布相应地确定了地区城镇的分布、性质及 发展方向。 工业的布局需要从工业生产的特点和要求出发,综工业的布局需要从工业生产的特点和要求出发,综 合考虑原料、燃料、产品销售地点、交通运输、动合考虑原料、燃料、产品销售地点、交通运输、动 力、给水排水、工业生产协作以及其他方面;力、给水排水、工业生产协作以及其他方面; 采掘工业城市生产地点往往分散布置。采掘方式决采掘工业城市生产地点往往分散布置。采掘方式决 定居民点分布形式;定居民点分布形式; 小城市工业项目较少,尽量集中布置;小城市工业项目较少,尽量集中布置; 大城市工业项目多,应分别组织在几个工业区内;大城市工业项目多,应分别组织在几个工业区

28、内; 特殊工业需远离城市。特殊工业需远离城市。 4949 2、农业 城市的发展必须与农业发展相适应,必须根据农业发 展和农业可能提供的商品粮、劳动力、工业原料及农 副产品等,确定相应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县城是沟通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受农业影响最大。 3、对外交通运输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郑州、宝鸡,等) 4、用水 决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5、能源 城市动力(电能、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等) 二、技术经济条件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5050 三、现状条件对城市用地的影响三、现状条件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v城市现状是指组成城市的各项物质要素,包括工业 、交通运输、仓库、文教卫生以及居住和公共建筑

29、、道路、绿化、给排水等城市的生产设施、生活文 化福利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的现有状况的服务质量 和水平。 v“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 市!”这是为什么? 5151 1 1、新、扩建新、扩建城市用地的发展形式城市用地的发展形式 (1 1)新区以旧城为中心)新区以旧城为中心向四面发展向四面发展 旧城位置适中,地形开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规模旧城位置适中,地形开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规模 较大的大中城市。如合肥、西安。较大的大中城市。如合肥、西安。 (2 2)新区在旧城)新区在旧城一侧发展一侧发展 旧城规模小,设施水平低,或因自然地形、地物限制,新区旧城规模小,设施水平低

30、,或因自然地形、地物限制,新区 放在旧城一侧,呈相反方向发展。如咸阳、宝鸡、郑州。放在旧城一侧,呈相反方向发展。如咸阳、宝鸡、郑州。 三、现状条件对城市用地的影响三、现状条件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5252 (3 3)新区脱离旧城)新区脱离旧城独立发展独立发展 受受自然条件自然条件限制;旧城限制;旧城交通交通不便;不便;工业工业要求;旧城要求;旧城 附近为国家附近为国家文物保护区文物保护区等不具备在旧城附近进行建等不具备在旧城附近进行建 设。如包头、洛阳。设。如包头、洛阳。 三、现状条件对城市用地的影响三、现状条件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5353 2、城市改建中城市用地的发展形式: v内部改造(建成区范围

31、大,闲置土地、空地多; 底层、低密度、建筑质量差) v向城郊扩充(空地少,建筑密集) v建设新的工人镇和卫星城(以旧市区为中心,疏 散居住密度) 三、现状条件对城市用地的影响三、现状条件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5454 第五节 城市布局与功能分区 v一、城市布局(City Layout) v二、城市功能分区(Functional Zoning) v三、城市布局方案的综合比较 5555 一、城市布局(City Layout) v城市布局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以及内部功能结 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 (一)影响城市布局的因素 (二)城市布局形式 5656 (一)影响城市布局的因素 1、直接因素 v经济

32、因素:主要指建设项目的分布和各种项目的 不同技术经济要求;资源情况;建设条件。 v地理环境:如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 。 v城镇现状:如人口规模、用地范围等。 2、间接因素 v历史因素:继承、保护、改变 v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社会集团的利益、意志、 权力。 v科学技术因素 一、城市布局(City Layout) 5757 (二)城市布局形式(pattern of city layout ) v块状布局形式 v带状布局形式 v环状布局形式 v串联状布局形式 v组团状布局形式 v星座状布局形式 集中式 分散式 一、城市布局(City Layout) 5858 1、块状布局形式 v最常见的基

33、本 形式,集中设 置市政设施, 利用合理,交 通便捷,容易 满足居民需要 。 5959 2、带状布局形式 v受自然条件或交通干线的影响而形成。长向发展, 平面结构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 6060 兰 州 6161 3、环状布局形式 v围绕着湖泊、海域或山地呈环状分布。各城市功能 区联系方便。 6262 合肥 6363 4、串联状布局形式 v若干个城镇,以一个城市为核心,断续相隔,沿线 分布。灵活性较大,环境较好,同郊区保持密切联 系。 6464 5、组团状布局形式 v结合地形,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 块布置,保持一定距离但联系便捷。 6565 深圳 6666 南宁 6767 天津

34、 6868 6、星座状布局形式 v若干城镇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呈星座状分布。有利于 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6969 伦敦 7070 二、城市功能分区(Functional Zoning) v将城市中各物质要素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布 置,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一)发展概述 (二)分区原则 7171 (一)发展概述 v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v中国古代考工记:“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 v产业革命后,城市中往往是工厂、住宅、商场、仓 库等混杂相处,生活、生产都不方便。城市的功能 分区问题开始引起重视。 二、城市功能分区(Functional Zoning) 7272 (二)分

35、区原则 v1、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并不意味着机械地、绝对地划 分城市用地; v2、各功能区的位置安排得当,既保持相互联系,又 避免相互干扰; v3、注意城市环境保护的要求;(工业布局、噪音、 水源等) v4、既满足近期建设的要求,又要预计到未来的发展 ; v5、考虑经济效果;(规模效应) v6、结合现有城镇,充分利用、逐步改造。 二、城市功能分区(Functional Zoning) 7373 三、城市布局方案的综合比较 (一)从不同角度多做不同方案 通过各种不同的规划构思,分别采取不同的立足点 和解决问题的条件与措施,可以做出多个不同的规 划方案; 考虑城市发展方向,结合政治、经济、文化、艺术

36、等因素,对各方案进行比较; 抓住主要矛盾(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结合各方案 的优缺点,选择较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7474 三、城市布局方案的综合比较 (二)方案比较的内容 1、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区位优势、地形地势、坡度 、地下水位、土质、土壤承压力; 2、占地、动迁情况:用地范围和占有耕地情况,需要 动迁的户数及占地后的影响,拟采用哪些补偿措施 和费用; 3、产业结构:工业用地的组织形式及其在城市布局中 的特点,重点工厂的位置,主要工业之间的协作关 系; 7575 4、交通运输: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公路,城市道 路系统; 5、环境保护:环境影响及其程度; 6、居住用地组织 7、防洪、防

37、震、人防等工程设施:是否被洪水淹没及 其他需要采取的工程准备措施,能否满足战备要求。 8、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9、城市总体布局与发展方向:功能分区是集中?分散 ?近期远期过渡问题?远期发展余地? 10、城市综合造价:近期及远期造价。 三、城市布局方案的综合比较 7676 空间形态模式要 点 集 中 布 局 块状式 也可称大饼式或同心圆式,由城市布局由市(域)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而形成,是城市布局 常见的形态模式。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多为这种布局形态。这种结构形态的特点是 用地集中紧凑,建成区连片,交通由内向外,中心单一,生产与生活关系紧密,是一 种经济且高效的布局形式。但在外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

38、注意防止工业、居住相互 干扰,避免周边乡镇 工业布局给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设置“门槛”,注重保护自然生态 环境 带状式 主要是受自然地形、地貌的局限或受交通条件(沿江河、沿公路等)的影响而形成。这种布 局一般纵向较长,横向较窄,以主要道路为轴组织 居住与生产,具有与自然的亲和 性,生态环境较好。但市区内交通组织与用地功能组织的矛盾相对较复杂。这种形 态下的进一步发展要尽量避免两端延伸过长,宜将狭长的用地划分为若干段(片),按 生产、生活配套原则配置生活服务设施,分别形成一定规模的综合区及其中心,重点 解决纵向交通联系问题 双城式 是一种由2个独立组团整合组建为整体协调发 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采用

39、这种形态进 行规划布局应该力求两个组团的合理分工、互为补充、协调发 展,避免各自为政、 盲目扩大规模 集中组团 式 因地形条件、用地选择或用地功能组织上的需要,城市按地形、地物或交通干道划分若干 组团。每个组团的生产、生活基本配套并相对独立,组团之间空间距离不大,可谓 相对集中组团方式 分 散 布 局 分散组团 式 因地形和用地条件限制以及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城市由分散的若干组团组 成,各组团间 保留一定的空间距离,环境质量较好。采用分散组团式规划布局时应组织 好组团间 的交通联系,节约城市建设投资及管理运行费用,避免用地规模过大 多点分散式 因受地形和矿产资 源分布的影响,以采掘加工为主的工矿城市分散建设,生产、生活就 地简单配套所形成的布局空间形态。由于其过于分散,对生产、生活和城市建设发 展均不利 三、城市布局方案的综合比较 7777 第三章 城市用地评定与分区 思考题: v(1)如何进行城市自然条件分析? v(2)技术条件对城市用地有哪些影响? v(3)城市功能分区应遵循哪些原则? 7878 7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