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DNA技术.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73245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5.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组DNA技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重组DNA技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重组DNA技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重组DNA技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重组DNA技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组DNA技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组DNA技术.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第七章 重组DNA技术 (Recombination DNA Technology) 2 第一节 基 本 概 念 3 重组DNA技术: 是指在基因水平上,将目 的DNA在体外重组于能自我复制 的载体DNA分子上,然后将重组 DNA导入宿主细胞中进行增生, 以获得大量的目的DNA片段,或 以此为基础,通过基因的诱导 表达,得到大量相应蛋白质产 物的过程。 又称为分子克隆技术或基 因工程技术 4 第二节 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史 5 基因工程的诞生 1、Berg的开创性实验第一个实现DNA重组 1980年Nobel化学奖 猴病毒SV40的DNA+噬菌体的DNA 2 2、Boyer-CohenBo

2、yer-Cohen实验实验第一个取得基因工程成功 1973年构建双重抗药性重组质粒 1973年是基因工程诞生的元年 6 第三节 工具酶 7 Werner Arber 理论预见限制酶 Hamilton O. Smith 得到第一个限制酶 Daniel Nathans 用限制酶切得SV40 DNA片断 1978年Nobel生理或医学奖 1、 “基因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8 1.定义: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某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 在识别序列内或附近切割DNA双链结构的一类核 酸内切酶(在核酸分子链的内部制造切口的酶)。 2.来源:原核生物 9 型酶、型酶: 具有限制切割与甲基化修饰活性。型和型酶都

3、没 有多大的实用价值。 型酶: 应用广泛,能在DNA分子内部的特异位点,识别和切 割双链DNA,其切割位点的序列可知、固定。 通常所说的限制性内切酶就是指型酶。 3.分类:根据结构、作用特点不同,分为三类。 10 识别位点:即为型酶识别的特殊DNA序列。 通常是48个碱基对、具有回文序列的DNA片段 5 G A A T T C - 3 3 C T T A A G - 5 4.识别和切割位点: 11 5突出粘性末端 3突出粘性末端 平头(钝性末端) 12 5突出黏性末端(EcoR): 3突出黏性末端(Pst): 平端缺口(钝性末端)( Sma) 5-GAATTC-3 5-G AATTC-3 3-

4、CTTAAG-5 3-CTTAA G-5 + 5-CTGCAG-3 5-CTGCA G-3 3-GACGTC-5 3-G ACGTC-5+ + 5-CCCGGG-3 5-CCC GGG-3 3-GGGCCC-5 3-GGG CCC-5 + 切割方式:对dsDNA 2条链同时切割产生3种不同缺口 13 2、DNA连接酶 催化DNA中相邻的5端磷酸基和3-OH末端之间形成 35磷酸二酯键。 大肠杆菌连接酶,只能连接粘性末端,T4噬菌体连接酶不 但能连接粘性末端, 还能连接齐平末端。 ACG-OH P-AATTCGT TACTTAA-P OH-GCA -ACGAATTCGT- -TGCTTAAGCA

5、 14 3、DNA聚合酶 具有53聚合活性、53外切酶活性、35外切酶活性 。 可用于合成双链cDNA分子或片断连接,探针制备,序列分析等 。 (1)耐热Taq DNA聚合酶 最适反应温度为7580 具有53外切酶活性,不具有35外切酶活性 (3)T4 DNA聚合酶:主要用于DNA的末端的标记。 (4)T7 DAN聚合酶 长模板DNA引物的延伸反应,标记DNA。 (2)逆转录酶 15 (5) DNA聚合酶大片段(Klenow 片段) 为DNA聚合酶I用枯草杆菌蛋白酶裂解后产生的大片段,分 子量为76 kD,这个片段也称为Klenow片段(Klenow fragment ) 它除了保留53聚合酶

6、活性及35外切酶活性外 ,失去了53外切酶活性。 常用于cDNA第二链合成,双链DNA 3端标记等。 16 (1)5端标记 (2)制备载体时,用碱性磷酸酶处理后,可防止载体自身 连接,提高重组效率。 碱性磷酸酶有细菌碱性磷酸酶(BAP)和牛小肠碱性磷酸 酶(CIP)。CIP能在 1% SDS溶液中68 加热15 min而 失活,故CIP较为常用。 4、碱性磷酸酶 去除DNA、RNA、dNTP和NTP 5端的磷酸根。 17 催化单脱氧核苷酸转移到DNA3-端羟基上。 应用:探针标记,标记测序以及制备人工黏性末端 。 催化多聚核苷酸5羟基末端磷酸化。 用途:放射性标记DNA的5端 使缺少5-磷酸基

7、的DNA磷酸化用于连接反应。 单链核酸内切酶,降解单链DNA或RNA。 6、T4多聚核苷酸激酶 7、S1核酸酶 5、末端转移酶 18 第四节 重组DNA技术常用载体 19 是指能携带目的基因进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和表达的一 类DNA分子。 一、定义 分类: 克隆载体:用于在宿主细胞中克隆和扩增外 源DNA片段。 表达载体:用于在宿主细胞中获得外源基因 表达产物。 20 1、具备复制能力。 2、具备一个或多个筛选标志。 3、具备较多拷贝数,易从宿主细胞中分离纯化。 4、具备一个或多个限制性内切酶的单一识别点(多克隆位 点,MCS)。 5、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二、特点 21 这些载体均需经人工构

8、建,除去致病基因,并赋 予一些新的功能:如有利于进行筛选的标志基因、单一 的限制酶切点等。 3、常用载体 质粒DNA、噬菌体DNA、病毒DNA、酵母DNA 22 1、质粒(plasmid): 质粒为细菌染色体之外一些能独立复制并保持稳定遗传的 复制子。结构上,它是一种双链闭合环状的DNA分子。 23 pBR322质粒载体 相对分子质量小,长度为4.3kb 。 含有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的抗性 基因(Ampr和Tetr)。 有24种限制性内切酶位点。 有一个复制起始点(ori)及与 DNA复制有关的序列,赋予该质粒 复制子特性。 为松弛型复制子。 24 是感染细菌的一类病毒, 寄生于细菌中,并能溶解

9、细菌 细胞,故称噬菌体。 2、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 25 噬菌体生活周期 26 27 4、病毒 3、酵母 酵母人工染色体(YAC):用于大片段DNA的克隆 。 28 第五节 重组DNA技术 29 基本步骤 目的基因的获取 重组DNA导入受体菌 目的基因与载体 连接成重组DNA 克隆载体的选择 重组体的筛选 克隆基因的表达 30 1、 制备目的基因 (1)化学合成: 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或根据基因产物的氨基酸序 列推导出相应基因DNA碱基序列。 目前使用DNA合成仪合成的片段长度有限,一般用于小 分子活性多肽基因的合成,较长的链则须分段合成,然后用 连接酶加以连接

10、。 31 (2)构建基因组DNA文库: 将某种生物细胞的整个基 因组DNA用物理或酶学的方法 切割成预期大小的片断,并将 所有这些片断都与适当的载体 连接,引入相应的宿主细胞中 保存和扩增。 理论上讲,这些重组载体 上带有了该生物体的全部基 因,称为基因文库。 32 (3)构建cDNA文库: 33 (5)直接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取、分离: 对一些物理图谱已经确定,背景资料清楚的 原核生物、噬菌体及病毒等基因组,可直接用限 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通过分离获得目的基因。 (4)聚合酶链反应(PCR) 已知目的基因的基因序列,用PCR从基因组 DNA中获得目的基因,或用逆转录PCR方法直接从 mRNA获得特

11、定基因的cDNA。 34 2、克隆载体的选择和构建 用于基因组文库构建的载体通常选装载量较大的噬菌体 和黏性质粒; cDNA文库和克隆较小DNA片段通常选pUC系列质粒; 待测DNA序列使用M13噬菌体。 35 由同一种限制酶切 割或不同的限制酶切割 形成互补的黏性末端。 经退火后,由DNA连接 酶连接。 3、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 粘性末端连接: 36 平端 DNA片段可以在T4 DNA连接酶的作用 下相连接,但连接效率较低。为提高连接效率, 所用的ATP及T4 DNA连接酶的浓度比粘性末端 连接要高些。 (2)平端连接: 37 (3)定向连接: Eco R切割位点Bg l切割位点 + + E

12、coR+ Bg l 双酶切 Eco R+ Bg l 双酶切 T4 DNA连接酶 重组体 38 (4)同聚物加尾连接: 39 (5)人工接头连接: 接头是指含有某些 限制性内切酶切点的寡 核苷酸片段。 CCGAATTCG GGCTTAAGC 5- 3- Eco R 40 4、重组DNA导入受菌体 将重组DNA或其他外源DNA导入宿主细胞的常用方法: 转化、感染、转染、显微注射、电穿孔等。 转化(transformation):是指将重组质粒DNA导入受体细胞 。 转染(transfection):将重组噬菌体DNA直接引入受体细胞 的过程。 转导(transduction):重组噬菌体DNA分子

13、,在体外经过包 装成具有感染能力的噬菌体颗粒,再以此噬菌体为载体,将 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内的过程,也称为感染(infection)。 41 5、重组体的筛选与鉴定 筛选是指通过某些特定方法,从被转化的细 胞群体或基因文库中,鉴别出真正的阳性重组子 的过程。 42 (一)根据遗传表型进行筛选的方法 (1)抗生素抗性筛选 (2)-半乳糖苷酶系统筛选 (二)根据重组子结构特征进行筛选的方法 方法: 43 (1)抗生素抗性筛选: 大多数载体均带有抗生素抗性基因 (一)根据遗传表型进行筛选的方法 b.插入失活法:外源基因插入到一个抗性基因位点,使 此种抗生素抗性消失,重组体转化的细菌不能在含有 这种

14、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生长。 a.构建重组体时,保留了抗性基因活性,所转化的细胞 就能在含此种抗生素的培养基中生长,未转化的细胞 则不能生长。 44 (插入失活法) 抗生素抗性筛选 45 (2) -半乳糖苷酶系统筛选 46 47 (二)根据重组子结构特征进行筛选的方法 (1)快速裂解菌落并鉴定分子大小 (2)内切酶酶切图谱鉴定 (3)分子杂交 (4)PCR (5)核酸序列测定 48 原 位 杂 交 49 6、外源基因的表达与分离纯化 (一) 原核表达体系 (E.coli表达体系最为常用) 利用原核细胞(大肠杆菌为主)作受体细胞,经培养 、诱导表达外源目的基因。 50 (二)真核表达体系(酵母、昆虫、哺乳类动物细胞) 利用真核细胞作为受体细胞,诱导表达外源基因 51 (1)分离:提取和获得目的基因和载体 (2)切割:分别对目的基因和载体DNA 酶切; (3)连接: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形成 新的重组 DNA分子; (4)转化:用重组DNA分子转化受体细 胞; (5)筛选:筛选转化成功的细胞克隆 (6)表达:培养获得外源基因的细胞或 生物体,获得所需的遗传性 状或表达出所需要的产物。 小结: 52 第六节 重组DNA技术的在医学上的应用 (自学) 53 谢 谢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