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神经系统1.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86177 上传时间:2019-06-20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7.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章神经系统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第13章神经系统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第13章神经系统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第13章神经系统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第13章神经系统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3章神经系统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神经系统1.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正常人体学基础 (下册),神经系统,第一节 概述,神经系统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一方面控制、调节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使其彼此联系,相互协调,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体;另一方面借助感受器,接受外界变化的刺激,迅速、准确地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环境,从而使人体与外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因而神经系统在人体中起主导作用。,一、神经系统的分部 分为中枢部和周围部两大部分 。中枢部,是指脑和脊髓,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部,又称为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成份,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二、神经系统的区分,中枢部,周围部,二、神经系统常见结构 (一)灰质和白质 (二

2、)神经核和神经节 (三)纤维束和神经,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 皮质 神经核,三、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一)神经元的功能特点 神经系统内大量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依靠其发出的长短不一的突起,尤其是轴突,形成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传导具有下列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5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二)突触与突触传递 1.突触的结构 典型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2突触的传递过程 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三)递质与受体 1、神经系统内的递质种类较多,主要可分为四类:乙酰胆碱 ;单胺类 ;氨基酸类

3、;肽类递质。,2、受体 (1)胆碱能受体 根据分布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毒蕈碱受体和烟碱受体两种类型。 (2)肾上腺素受体 根据其作用可分为受体和受体。 (四)反射及反射中枢 1.反射的概念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的相适应反应。,反射活动一般需有五个环节参与: 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这五个环节构成了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 2反射中枢 反射中枢位于脊髓和脑内,是反射弧的核心部位。,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外形: 两个膨大:颈膨大 腰骶膨大,一、位置和外形,位置: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第一节 脊 髓

4、,颈膨大,腰骶膨大,终丝,前正中裂 1 后正中沟 1 前外侧沟 2 后外侧沟 2,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后中间沟,6条沟:,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脊神经 (31对) 前根 (运动) 后根 (感觉),第一胝神经,终丝,马尾,终丝,脊髓圆锥,后正中沟,前根,后根,(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部分组成。在横切面上,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其周围是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 每侧灰质的前部为前角(柱);后部为后角(柱),它由后向前又可分为头、颈和基底三部分。,前角,后角,中间带,中央管,前索,后索,外侧束,脊髓颈膨大,脊髓颈膨大,脊髓胸部,脊髓腰膨大,脊髓骶部,楔束,薄

5、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第二节 脑,脑,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一)脑 干,1、外形组成 延 髓 脑 桥 中 脑,1、脑干的外形 (1)腹侧面 延髓上宽下窄,前面有自脊髓延续的前正中裂,裂的两侧有一对纵行隆起,称锥体。锥体下端是锥体交叉,两者均由深面的锥体束纤维形成。 延髓与脑桥之间有明显的沟称延髓脑桥沟。脑桥腹侧面的纵行浅沟,称基底沟。 中脑两侧呈柱状隆起称大脑脚,两脚之间的凹陷为脚间窝。,(2)背侧面 延髓下部后正中沟的两侧,各有两个隆起,称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两者深面分别有薄束核和楔束核。延髓上部与脑桥共同形成菱形窝(第四脑室底)。中脑背侧面有两对隆

6、起,上方的一对为上丘,下方的一对为下丘(脑干的外形)。,2脑干的内部结构 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组成。 (1)灰质 脑干内的灰质为不连续的团块,分散于白质中成为功能相似的神经核。神经核有两类:一类是与脑神经相连的脑神经核;另一类是与传导束相联系的中继核,这类核团与感觉和运动的传导有关。,(2)白质 由上行纤维束和下行纤维束组成。上行纤维束主要有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下行纤维束主要为锥体束。,(3)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所在地。也是上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结构。,3脑干的功能 (1)传导功能 脑干的神经纤维束是大脑与脊髓、小脑相联系的通路。 (2)反射中枢 脑干内具有多种反射

7、的低级中枢,如延髓内的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运动中枢。脑桥内的角膜反射中枢和中脑的瞳孔对光反射中枢。 (3)脑干的网状结构有维持大脑皮质觉醒的功能。,(二)小 脑,小脑位于颅后窝内,脑桥和延髓的背侧。小脑中间缩细称小脑蚓,两侧部膨大称小脑半球。,小脑,1.小脑的位置与外形,小 脑 蚓,左小脑半球,右小脑半球,在小脑半球下面靠近小脑蚓的椭圆形隆起,称小脑扁桃体。小脑扁桃体紧靠枕骨大孔,当颅腔疾病引起颅内压升高时,可将小脑扁桃体挤入枕骨大孔内,压迫延髓,危及生命。临床上称为小脑扁桃体疝或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三)间 脑,间脑位于中脑前上方,大部分为大脑半球所掩盖。间脑内的腔隙称第三脑室。间脑包

8、括背侧丘脑、下丘脑等部分。,1、背侧丘脑,形状 是一对卵圆形 的灰质团块 分部 “Y”形纤维板-内髓板 前核群 内侧核群 外侧核群 功能 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正中核,丘脑网状核,板内核,2、下丘脑,位于背侧丘脑的前下方,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等结构。,主要结构,视交叉 终板 灰结节 漏斗 垂体 乳头体,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乳头体核,垂体,下丘脑中含有多个核群,重要的有视上核和室旁核,两者均属神经分泌核团。视上核位于视交叉上方,分泌加压素。室旁核位于第三脑室壁内,分泌催产素。 下丘脑不仅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腺的皮质下较高级中枢,而且对体温、水盐代谢和情绪改变也有重要作用。,(

9、四)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覆盖于间脑、中脑和小脑的上面。左右大脑半球之间有一纵行的深沟,称大脑纵裂。,裂底有连接两侧半球的白质结构,称胼胝体。大脑半球和小脑之间的裂隙,称大脑横裂.,1.端脑的外形,大脑的三个面:,距状沟,三条沟 五个叶,顶枕沟,顶 叶 的 沟 和 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Up,down,中央沟,枕叶和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回,胼胝体,扣带回,扣带沟,中央旁小叶,距状沟,楔叶,顶枕沟,舌回,钩,海马沟,侧副沟,海马旁回,枕颞沟,Up,down,大脑半球的下面,嗅球,嗅束,枕颞沟,海马旁回,大脑纵裂,侧副沟,3.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

10、,皮质,髓质,基底核,侧 脑室,(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逐渐形成接受某种刺激,完成某些反射活动的较集中区域,称大脑皮质功能区,又称为中枢,最具有临床实践意义的皮质功能中枢有: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和听区。,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Up,down,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Up,down,中央旁小叶后部,视 区,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Up,down,听 区(颞横回),(2)基底核,豆状核,尾状核,杏仁体,基底核,豆状核 尾状核 杏仁体,苍白球,壳,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四)端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覆盖于间脑、中脑和

11、小脑的上面。左右大脑半球之间有一纵行的深沟,称大脑纵裂。,裂底有连接两侧半球的白质结构,称胼胝体。大脑半球和小脑之间的裂隙,称大脑横裂.,1.端脑的外形,大脑的三个面:,距状沟,三条沟 五个叶,顶枕沟,顶 叶 的 沟 和 回,中央后沟,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Up,down,中央沟,枕叶和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沟回,胼胝体,扣带回,扣带沟,中央旁小叶,距状沟,楔叶,顶枕沟,舌回,钩,海马沟,侧副沟,海马旁回,枕颞沟,Up,down,大脑半球的下面,嗅球,嗅束,枕颞沟,海马旁回,大脑纵裂,侧副沟,3.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大脑皮质 大脑髓质 基底核 侧脑室,皮质,髓质,基底核,侧 脑室,(1)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逐渐形成接受某种刺激,完成某些反射活动的较集中区域,称大脑皮质功能区,又称为中枢,最具有临床实践意义的皮质功能中枢有: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和听区。,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Up,down,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Up,down,中央旁小叶后部,视 区,位于枕叶内侧面距状沟两侧的皮质,Up,down,听 区(颞横回),(2)基底核,豆状核,尾状核,杏仁体,基底核,豆状核 尾状核 杏仁体,苍白球,壳,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