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2997657 上传时间:2019-06-21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2.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尿的生成和排出 Urine Formation and Excretion,第 八 章,郑州大学生理教研室 樊 红 琨,(一)泌尿: 排除代谢终产物、过剩的电解质及进入 体内的异物;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 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 对血容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肾素; 刺激骨髓造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 具有强烈舒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等。,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第六节 清 除 率,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第五节 尿 生 成 的 调 节,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转运功能,第七节 尿 的 排 放,第一节 肾脏的功能解剖和血液循环特点,Inter

2、nal structure of the kidney,一、肾的功能解剖,(一)肾单位的构成,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袢升细段,袢升粗段,远曲小管,袢降粗段,近曲小管,袢降细段,肾小体(renal corpuscle),肾单位分类,皮质肾单位 Cortical nephron,近髓肾单位 juxtamedullary nephron,数量,多(85-90%),A口径,少(10-15%),体积,较大,较小,A入 A出 21,A入 A出,出球小A后的毛细血管,髓袢长度,分布于皮质部 的肾小管周围,还形成U形 的直小血管,肾素含量,短,长,多,少,(二)球旁器(

3、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球外系膜细胞 (exta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致密斑 (macula densa),球旁细胞(juxtaglomerular cell),球旁器,(三)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交感神经 分布广泛 调节肾血流,肾素释放,重吸收,滤过率等,肾动脉,叶间动脉 弓状动脉 小叶间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直小血管),静脉,二、肾血流量及其调节,(一)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血液分布不匀: 皮质外髓内髓 = 1.000.250.06 两套毛细血管,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4、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流量心输出量1/41/5 在80-180mmHg范围内,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稳定,(二)肾血流量的调节,1.自身调节:,在没有外来神经支配的情况下,肾血流量在动脉血压一定的变动范围内(80-180mmHg)能保持恒定的现象,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肌源性机制 管球反馈,肌源学说: 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管口径 血流阻力肾血流量保持稳定,管-球反馈: 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致密斑感受到远曲小管液Na+Cl-致密斑将信息反馈至肾小球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肾素,腺苷,NO,PG),2.神经和体液调节:,交感N

5、兴奋 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降低 应急时NE、E、VP、A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血流量降低 前列腺素、一氧化氮 肾血管舒张 肾血流量增加,尿的生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min,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 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3,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conclusion,肾小球滤过膜结构 从里向外可分三层结构:,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基膜(basement membrane)-主要屏障,肾小囊脏层足细胞 (po

6、docyte cell)-附加屏障,机械屏障: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2.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2.0nm能自由通过 半径 2.04.2nm能部分通过 4.2nm完全不能通过, 电屏障:溶质分子所带电荷不同,入球端,有效滤过压 = 6.0 (2.67+1.33) = 2.0kPa(15mmHg),0有滤液生成,出球端,有效滤过压 = 6.0(4.67+1.33),= 0kPa(0mmHg),= 0无滤液生成,二、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特点:正常时,毛细血管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特点:正常时,出球段除血浆流量快

7、时外,一般无滤出,故为滤过的贮备段。,入球端,出球端,滤过平衡: 有效滤过压=0,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概念: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GFR两肾原尿量 ml/min125ml/min= 180L/d,三、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度量指标,2.滤过分数(glomerular filtration fraction GFF),概念: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125660 100, 19,GFF GFR肾血浆流量100,在单位有效滤过压作用下,单位时间经过滤过膜滤过的液体量. Kf =k(滤过膜的有效通透系数) s(滤过膜面积),

8、3.滤过系数(Kf),1.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Cap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1.肾小球Cap血压 如:大失血交感 N 、NE Cap.收缩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2.血浆胶体渗透压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3.囊内压 如:结石、肿瘤,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2.肾小球血浆流量,结论: RPF COP速慢滤过平衡位置近出球A端GFR;反之则GFR。,由图可见: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不同肾小球血浆流量(RPF)时血浆胶体渗透压(COP)上升的斜率。 曲线A: RPF COP速快 曲线C: RPF COP速慢 曲线B:正常RPF时COP速正常,在单位有效滤过压作用下,单位时

9、间经过滤过膜滤过的液体量。 Kf =k(滤过膜的有效通透系数) S(滤过膜面积),3.滤过系数(Kf),面积,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 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滤过面积GFR尿量,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通透性,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小结:影响滤过的因素,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分 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一、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方式,重 吸 收,比较原尿与终尿量: 原尿量

10、 =125ml/min6024= 180L/d 终尿量 =1-2L/d,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比较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血浆、原尿和终尿主要成分比较(g/L) 成 分 血浆 原尿 终尿 浓缩倍数 蛋白质 80 微量 0 - 葡萄糖 1 1 0 - Na+ 3.3 3.3 3.5 1.1 Cl- 3.7 3.7 6.0 1.6 K+ 0.2 0.2 1.5 7.5 尿酸 0.02 0.02 0.5 25.0 尿素 0.3 0.3 20.0 67.0 肌酐 0.01 0.01 1.5 150.0 氨 0.001 0.001 0.4 400.0,蛋白质、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肌酐

11、、氨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分泌),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完全重吸收 钠离子可全部或大部被重吸收 尿素部分重吸收 肌酐完全不吸收,特点,选择性重吸收,重吸收的途径,跨细胞途径,细胞旁途径,重吸收的方式,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原发主动转运 继发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渗透和溶剂拖曳,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symport),逆向转运(antiport),(一) Na+的重吸收,近端小管 70% 部位 髓袢 2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2% (可调节),髓袢升支细段 被动重吸收 方式 其余 主动

12、重吸收为主,超滤液中99%的Na+被重吸收,顶端膜: Na+分别与葡萄糖、氨基酸等同向耦联转运 Na+与H+逆向耦联转运,近端小管(70%),前半段:主动过程,基底侧膜:Na+-K+泵,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管两侧电位差Na+顺电位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后半段:被动过程为主,Na+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特点,恒定比率重吸收,无论GFR或近曲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是定比重吸收的: 重吸收量/滤过量6570%,髓袢降支细段: 对Na+不通透,髓袢升支细段: 对Na+高度通透: 顺浓度差被动重吸收小管液渗透压渐,髓袢(20%),髓袢升支粗段: 主动重吸收,仅以Na+-K+-2Cl-同向转运体

13、方式进行继发性主动转运,呋喃苯胺酸(furosemide),重吸收的机制:主动重吸收,远曲小管初段: 顶端膜:Na+-Cl-同向 转运进入细胞内 基底侧膜:Na+泵,远曲小管和集合管(12%),噻嗪类(thiazide)利尿剂,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顶端膜:主要通过Na+通道 进入细胞内 基底侧膜:Na+泵,氨氯吡咪(amiloride),无回漏现象: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对离子(如Na+、K+、Cl-)的通透性低。 重吸收的量可被调节:醛固酮可增加顶端膜上的Na+通道数目,促进Na+易化扩散进入细胞;还可增强基底侧膜Na+泵的活性。,重吸收特点,(二) Cl-的重吸收 被动重

14、吸收为主,除髓袢升支粗段为主动重吸收外,其余皆为被动重吸收。,(三) H2O的重吸收,重吸收机制: 被动过程(渗透作用),重吸收途径: 细胞旁路 H2O通道,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调节,近端小管:恒定比率重吸收(70%),球-管平衡现象 重吸收量始终为滤过量的6570%,髓袢降支细段:对水高度通透 经水通道以渗透方式重吸收小管液渗透压渐,髓袢升支细段:对水不通透,髓袢升支粗段:对水不通透,髓袢(15%),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 顶端膜有抗利尿激素(ADH)调控的水通道调节水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20%),远曲小管初段: 对水仍不通透, 重吸收量根据机体的需要而被调节 重吸收量对终尿

15、量的影响很大,(四) HCO3-的重吸收(完全),近端小管80% 被动过程,特 点,不是以HCO3-的形式而是 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HCO3-的重吸收与Na+-H+ 逆向交换呈正相关,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 的重吸收,H+泵 与HCO3-结合 H+进入小管 与HPO42- 结合 H+- K+ ATP酶 与NH3结合,髓袢,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闰细胞,升支粗段为主(机制同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 (机制同近端小管),原尿中的K+ : 约70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 约25-30%在髓袢被重吸收,(五) K+的重吸收,机制:主动过程 K+管内 K+管外140 (4mol/L) (1

16、50mol/L),终尿中的K+ : 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六)钙的重吸收,近端小管 70% (1)溶剂拖曳(80%) (2)跨细胞途径: 顶膜:顺电化学梯度(浓度梯度和电梯度) 基底侧膜:钙泵和钠钙交换 逆电化学梯度出细胞,远端小管和集合管9% 跨细胞途径 逆电梯度进行的主动转运,髓袢升支粗段20% 被动重吸收和主动重吸收都有,(1)甲状旁腺素(PTH): 促进钙的重吸收,减少钙排泄 血钙浓度升高 血磷浓度降低 PTH分泌减少 钙排泄增多 (2)细胞外液增加,动脉血压升高 水钠重吸收减少,钙的重吸收也减少 (3)血浆pH 酸中毒 钙重吸收增加 碱中毒 钙重吸收减少,Ca2+排泄的影

17、响因素,1.部位: 仅限于近端小管(尤其前半段),顶端膜: 葡萄糖与Na+依赖载体的同向偶联转运入细胞内,基底侧膜: 葡萄糖顺浓度差经载体易化扩散进入细胞间隙,(七)葡萄糖的重吸收,2.机制: 继发性主动转运,3.特点:具有一定的限度,葡萄糖吸收极限量(transport maximum of glucose, TmG):当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都达到极限,尿中的糖量与滤出的增多量相等时的血糖浓度。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375mg(2.68mmol)/min 成年女性为300mg(1.67mmol)/min,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renal glu

18、cose threshold )。 正常值:160180mg/100ml(8.910.1mmol/L),1.氨基酸的重吸收同葡萄糖。 微量蛋白质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吞饮作用被重吸收。 2.HPO42-、SO42-是与Na+同向转运重吸收的,(八)其它物质的重吸收,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Na+-K+交换 K+管内K+细胞内 基底侧膜Na+-K+泵对Na+的主动重吸收,(一)K+的分泌,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主细胞,1.机制:,K+顺电-化学梯度分泌入小管液, 泌K+与泌H+呈负相关 Na+-K+交换与Na+-H+交换有竟争抑制 酸中毒: Na+-H+,Na+-K+泌K+高血钾症 高血钾症: Na+

19、-K+,Na+-H+泌H+酸中毒,2.特点:,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当大量使用利尿药时, 防止低血钾症的发生,(1)细胞外液K+升高: 刺激钠钾ATP酶 增高顶端膜钾通透性 刺激醛固酮的分泌,3.刺激钾分泌的因素,(3)小管液流量增加,(2)醛固酮,(二)H+的分泌,近球小管、髓袢升支粗段 Na+-H+交换 远曲小管、集合管 闰细胞 H+泵、H+- K+ ATP酶,主细胞Na+-H+交换,1.机制:,2.特点:,泌H+与重吸收HCO3-、Na+呈正相关 泌H+促HCO3-重吸收排酸保碱 泌H+与泌K+呈负相关 泌H+是有限度的: 小管液pH值4.5时,泌H+停止,1.机制:单纯扩散,

20、小管上皮细胞内 谷氨酰胺,脱氨,NH3(氨),脂溶性,肾小管腔:NH3H+,NH4+Cl-NH4Cl,单纯扩散,脱氢酶,(三)NH3的分泌, 泌NH3与泌H+呈正相关: 即泌NH3促进H+-Na+交换,促进排酸保碱,调节机体酸碱平衡,促进HCO3-的重吸收 NH3扩散的量决定于小管液与管周液的pH值:小管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 正常时NH3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也分泌。,2.分泌特点:,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和大多数利尿药等,由于与血浆蛋白结合而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均在近曲小管被主动分泌。,(四)其他物质的分泌,summary,Na+重吸收,H2O重吸

21、收,近端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渗压血渗压高渗尿尿浓缩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 尿渗压血渗压低渗尿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多水 尿渗压血渗压等渗尿肾功 如:肾衰,正常尿液的渗透压:501200mOsm/(KgH2O),概 述,正常:10001500ml/24h 多尿: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24h以上 少尿:100500ml/24h 无尿:少于100ml/24h,2.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状况 先决条件,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决定于,1.髓袢、集合管U形结构的 逆流系统 结构基础,3.血液ADH的浓度

22、对水重吸收的调节作用,1.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通透性:,一.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2.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机制,髓袢降支细段: 对NaCl不易通透 对尿素不易通透 对水高度通透,水被重吸收 管内浓度倍增 (管内为高渗梯度) (钠盐管内 钠盐管外) (尿素管内 尿素管外,髓袢升支细段: 对NaCl高度通透 对尿素中等通透 对水不通透,由肾内髓高渗梯度已形成,NaCl向管外扩散 尿素向管内扩散 管内浓度倍减 (但仍为高渗梯度) (管外为高渗梯度) (管内钠盐 渐) (管内尿素 渐),髓袢升支粗段: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不通透 对水不通透 NaCl向管外扩散 管内浓度倍减 (管内为低渗液)

23、(管外为高渗梯度) (钠盐管内钠盐管外),肾外髓高渗梯度已形成,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不通透 对水不通透 (有ADH时通透) NaCl向管外扩散 管内浓度倍减 (管内为低渗液) (管内尿素浓度增加),远曲小管和皮质集合管:,内髓质集合管: 对NaCl主动转运 对尿素易通透 (尿素浓度高) 对水不易通透 (有ADH时通透) NaCl向管外扩散 尿素向管外扩散 形成肾内尿素循环 (管外为高渗梯度), 条件: .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外髓集合管尿 素均不通透; .髓袢升支细段对尿素易通透; . 内髓集合管对尿素易通透+尿素高(当ADH时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尿素),肾内尿素循环:

24、,作用: 进一步增强肾内髓高渗梯度,过程: 尿素出内髓集合管入髓袢升支细段经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皮质与外髓集合管内髓集合管,肾内尿素循环:, 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物质: 外髓:主要是NaCl 内髓:主要是NaCl+尿素,summary, 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决定因素: 逆流系统+各段对物质的选择性通透逆流倍增现象,二.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降支 升支,同水平组织间液的渗透压 直小血管 直小血管,尿素和NaCl 尿素和NaCl 入直小血管 出直小血管 水出直小血管 水入直小血管,当升支离开外髓时带走的溶质水维持髓质高渗梯度,尿液在逆流系统内流动,髓质高渗梯度,ADH,ADH,集合管对水通

25、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收,低渗尿(尿稀释),集合管对水通透性,集合管对水重吸收,高渗尿(尿浓缩),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尿液渗透压的变化为:髓袢降支细段由等渗递增式高渗 髓袢升支细段为递减式高渗 髓袢升支粗段为递减式低 渗 远曲小管为低渗 皮质部集合管低渗,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渗透性利尿剂 (甘露醇),一 肾内自身调节,(一)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渗透性利尿 (osmotic diuresis),1g溶质,约需溶解于15ml水,糖尿病,当小管液溶质,管内渗透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Na+被稀释浓度,Na+重吸收,1.概念: 指近曲小管对溶质、水的重吸收量与肾小球滤过量之间保持一

26、定的平衡关系的现象。 实验证明,无论GFR或近曲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是定比重吸收的: 重吸收量/滤过量6570% 2.机制: 管周毛细血管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改变,(二)球-管平衡,在肾血流量不变的前提下,(一) 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肾交感N兴奋释放NE 收缩肾A,入球A出球A,GFR 刺激球旁细胞,肾素释放增加 直接作用于肾小管,增加近球小管和髓 袢对Na+、水的重吸收,二 神经和体液调节,(二) 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 VP),ADH合成 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释放 垂体后叶 受体 V1(血管平滑肌) V2(远端小

27、管,集合管),1 .ADH的作用,(1)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与尿素的通透性 (对尿素作用局限在内髓集合管)AQP-2 (2) 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与Cl-的主动重吸收,ADH 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 尿液浓缩,ADH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通透性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尿液稀释,2.刺激ADH分泌的因素:,血浆晶体渗透压 (1-2),循环血量 (5-10),ABp,恶心,A 低血糖 疼痛、应激药物,中枢 渗透压感受器,心肺容量 感受器,动脉压力 感受器,下丘脑 视上核 (主) 室旁核 (次),中枢 渗透压感受器,血浆晶体渗透压 (1-2),循环血量 (5-10),心肺容量 感受器,

28、动脉压力 感受器,ABp,心房钠尿肽乙醇,+,+,+,+,+,+,+,下丘脑-垂体束,A D H,垂体后叶,渗透压感受器 位于下丘脑第三脑室前腹侧部 敏感性高 对钠氯最敏感,甘露醇和蔗糖也可,对葡萄糖和尿素无反应,水利尿,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血K+、Na+,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 酮,ACTH,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1.组成成分,2.血管紧张素对尿生成的调节:, 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 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与释放醛固酮; 可引起血管(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和系膜细胞收缩,从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刺激肾上腺髓质和

29、交感N分泌释放NE、E, 刺激ADH、ACTH释放。,血管紧张素,顶端膜Na+通道数量 基底侧膜上Na+-K+泵活动,3.醛固酮对尿生成的调节:,醛固酮,小管上皮细胞内,单纯扩散,胞浆内形成 激素-受体复合物,细胞核内调节 特异mRNA转录,醛固酮诱导蛋白,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排2K+、保3Na+、保H2O,4. 肾素分泌的刺激因素:,循环血容量,入球小动脉 牵张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肾动脉压 肾血流量,球 旁 细 胞,肾交感N兴奋,GFR,远曲小管 Na+、Cl-,NE、E PGE,心肺容量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肾 素,反射性,+,+,+,+,+,NE,受体,(四)心房钠尿肽(ANP)对尿生

30、成的调节:,适宜刺激: 来源: 作用:,抑制肾素的分泌 抑制ADH的释放 抑制醛固酮的分泌,血容量、内皮素、VP,心 房 肌,合成释放,心 房 钠 尿 肽,利 尿、排 钠,抑制集合管 重吸收NaCl (Na+通道关闭),舒张A出、A入(尤其A入) 肾血浆流量和GFR 原尿生成,水钠重吸收,一、概念: 指两肾在单位时间内(一般用每分钟)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的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清除率(C)。,二、方法,第六节 清 除 率,三、意义: 血浆清除率是评价肾对某一物质排泄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于尿生成是通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与分泌的过程完成的。

31、因此,应用不同特性的测定工具药物(标记物),就可推算出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肾小管的功能。如:,第七节 尿 的 排 放,排尿反射(micturition reflex),膀胱内尿量300ml时,膀胱内压基本保持稳定 膀胱内尿量400500ml时,膀胱内压急剧上升,正常成人,当膀胱贮留尿液 100150ml充盈感 150250ml尿意, 350450ml不适感, 700ml胀痛感。,(一)膀胱内尿量与膀胱内压的关系,(二)排尿反射(micturition reflex),膀胱内尿量 400-500ml 膀胱壁感受器 刺激,盆神经,脊髓骶段,大脑皮层 尿意,盆神经 腹下神经 阴部神经,逼尿肌收缩 内括约肌舒张,尿液进入尿道刺激尿道后壁上的感受器,外括约 肌舒张,尿排出体外,无张力膀胱,溢流性尿失禁,尿失禁,尿潴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