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007740 上传时间:2019-06-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含解.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题为word版 下载可打印编辑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选择题1.下列生物间的关系,与图中物种甲、乙数量变化相符的是()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B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C豆科植物和根瘤菌D雪兔和猞猁解析:选D曲线的变化表明,甲和乙之间是捕食关系。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之间是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2为保护生态环境,不少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该过程有关生物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方向B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的水平结构没有变化D以上变化属于初生演替解析:选B“退耕还林”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增加,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均

2、会逐渐复杂化;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3(2019徐州学测模拟)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广东地区后因过度繁殖被释放到野外,因其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我国列为首批外来入侵物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B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S”型增长C福寿螺引入后导致该地区原有物种数量剧增D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解析:选D福寿螺属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应采用样方法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福寿螺引入广东地区后过度繁殖,说明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密度呈“J”型增长;福寿螺引入后破坏了该地区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原有物种数量减少,

3、甚至灭绝;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可能会大量繁殖,造成新的物种入侵,故不能引入该地区没有的天敌来防治福寿螺。4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解析:选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5.如图中两条曲线表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可表示森林火灾前后的演替过程B曲线可表示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过程CM、N点物种组成基本不会发生改变D类型的演替速度明显

4、快于类型解析:选C由起点可知,曲线分别为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物种组成在发生变化,M、N点处物种数目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都呈“S”型增长C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稳定有重要作用解析:选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一般呈“S”型增长,但遇到特殊情况,如地震,可能会造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灭绝。7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

5、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B调查马尾松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C群落G的垂直结构中不同层的物种丰富度都是最低D在群落发育晚期,物种丰富度减少的原因是种间竞争加剧解析:选C观察图示可知,群落G的乔木层、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高于群落H、I的同一层次。8(2019南京模拟)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种群B调查马尾松的年龄结

6、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C群落G的垂直结构中不同层的物种丰富度都是最低D在群落发育晚期,物种丰富度减少的原因是种间竞争加剧解析:选C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以称为一个种群;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群落G的垂直结构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大于多数群落;群落发育晚期,空间资源有限,种间竞争加剧导致物种丰富度减少。9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C疟原

7、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解析:选C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与按蚊之间也是寄生关系。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是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鱼类以藻类为食,二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鱼类与藻类生活在同一空间,会因争夺生存空间、氧气等有限的生存条件而产生竞争。10(2019盐城模拟)外来物种薇甘菊入侵某生态系统后,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如下表。据表分析,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下列结果合理的是()未被入侵时期轻微入侵时期重度入侵时期植物种类(种)15211864碳储量(吨/公顷)植被56.649.842.1

8、凋落物2.03.96.1土壤160.9142.8115.3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B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均下降C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减弱D植被凋落程度有增大的趋势解析:选D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量在减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无法判断种群密度是上升还是下降。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11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B相同群落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

9、同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解析:选D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都是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12(2019南京一模)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下列有关

10、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解析:选B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题中所给演替类型发生在火山岩上,因此属于初生演替;在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初生演替包括以下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该过程会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所以说人类活动

11、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初生演替过程中,最先的植物为地衣,其次是苔藓,有了植物,土壤才能固定,才有可利用的有机物,才会出现动物,所以最先出现的动物为植食性动物。13(2019南通考前卷,多选)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B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不都是由光照直接决定的C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大后稳定的特点D研究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和群落两个层次上进行解析:选B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而动物的分层现象是由食物和

12、栖息场所决定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大后稳定的特点;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4(2018无锡检测,多选)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一般用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C太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狮与羚羊根据气味猎捕和躲避,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解析:选BCD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一般用抽样检测法;太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这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因此构成群落的水

13、平结构;狮与羚羊根据气味猎捕和躲避,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5(多选)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甲、乙、丙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B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C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无捕食者时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解析:选ABD没有捕食者时,甲占优势,有了捕食者后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可见捕食者影响三种小鱼的竞争结果。引进捕食者后甲、丙的存活率下降,乙的存活率不降反升说

14、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甲、乙、丙三种小鱼是竞争关系,又受到捕食者的捕食,在捕食者增加到8只的情况下,乙的存活率继续增加,说明甲、乙、丙三种小鱼在竞争的同时,乙虽被捕食者所食,但仍是三者之间竞争的优胜者,所以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未减少。无捕食者时乙的存活率最低,说明三种小鱼之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二、非选择题16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

15、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解析:(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15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

16、少。(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环速率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4)据植被演替过程图可知,该林区物种数为草本灌木乔木,因此,坐标曲线中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答案:(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17(2018海南高考)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乔木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密度/株hm2%密度/

17、株hm2%密度/株hm2%A1 267100.000000B5031.065534.165634.78C504.95807.9288087.13(1)据表可知: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法,理由是_。(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答出两点即可)。解析:(1)由表中数据可知,A乔木树种只存在老年树,种群属于衰退型;B乔木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和幼年树的数量基本相同,种群属于稳定型;C乔木树种幼年树多

18、,老年树少,种群属于增长型。(2)为了减少人为或机器造成的样本差异误差,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所以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采用标志重捕法。(3)如果该混交林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说明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比如植株越来越高,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能进行更强的光合作用。也可能是前一个群落创造了不良的生活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后一个群落中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演替。答案:(1)CAB(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标志重捕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试题为word版 下载可打印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