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18035 上传时间:2019-06-25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8.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2013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2013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2013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2013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ppt(1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中枢神经解剖与病变定位,2013年2月,2,(一)端脑的外形,一、端脑,(二)端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2.大脑半球三面,3.大脑半球叶间沟,4.大脑半球分叶,5.大脑半球各叶沟回,1.端脑整体形态,3,底面观,4,外侧面观,5,被大脑纵裂,分成左、右,大脑半球,上面观,6,大脑纵裂,胼胝体,冠状切面,7,胼胝体,正中矢状切面,8,大脑半球有3个面,内侧面,下面,上外侧面,9,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3条叶间沟:,10,枕叶,边缘叶,颞叶,颞叶,大脑半球分叶,枕前切迹,额叶,顶叶,顶叶,额叶,枕叶,11,岛叶,12,5.大脑半球各叶的沟回,(1)外侧面沟回,(2)内侧面沟回,(3)海马结构,(

2、4)底面沟回,13,额上沟,额下沟,中央后沟,顶内沟,颞下沟,颞上沟,中央前沟,14,颞横回,15,(2)内侧面沟回,距状沟,齿状回,海马沟,侧副沟,扣带沟,穹窿,透明隔,枕颞沟,16,嗅球,嗅束,海马旁回,嗅N终于此,嗅三角,钩,侧副沟,枕颞沟,(4)底面沟回,17,(二)端脑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基底核,侧脑室,18,1.大脑皮质,19,1) 躯体运动区,2) 躯体感觉区,3)视区 4)嗅区,5)听区,6)语言区,(1) 功能定位,1)第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发出锥体束,管理随意运动,(4、6区),20,1)第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3、,丘脑腹后核发出,产生一般感觉,终止于此区,的丘脑中央辐射,(3、 1、 2区),21,3)视区,位于距状沟两侧,产生视觉,视辐射终于此,此区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偏盲,与两眼视野,左右交叉,上下颠倒,对应关系,4)嗅觉区,在海马旁回和钩,内脏活动中枢,在边缘叶,(17区),22,5)听区,位于颞横回,听辐射终止于此,一侧受损不至于聋,产生听觉,接收两耳听觉冲动,(41、42区),23,6)语言区,多数人在左半球,书写中枢,在额中回后部,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在额下回后部,听觉性语,在颞上回,后部,视觉性语,在角回,言中枢,言中枢,24,2.基底核,豆状核,尾状核,杏仁体,屏状核,纹状体,25,

4、尾状核头,尾状核体,尾,杏仁体在钩深面,在岛叶皮质深面,豆状核,26,尾状核头,尾状核尾,背侧丘脑,豆状核,背侧丘脑,27,豆状核,尾状核体,背侧丘脑,尾状核尾,28,尾状核,壳,苍白球,豆状核,29,是皮质下运动中枢,纹状体功能:,协调随意运动;,调节肌张力;,管理习惯性、附带动作。,调整姿势;,纹状体病变有两种不同表现:,肌张力增高,运动过少,,静止性震颤。,震颤麻痹 (Parkinson)综合征,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30,杏仁体,连于尾状核尾端,属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岛叶皮质,与杏仁体,下丘脑等,丘脑前核,皮质下结,构组成。,功能与内脏活,动记忆情绪等

5、有关,31,屏状核,为薄层灰质,位于豆状核,外侧,32,3.大脑髓质,(1)联络纤维,纤维分3类:,(2)连合纤维,(3)投射纤维,33,各回之间互相联系的纤维,(1)联络纤维,是同侧半球各叶之间、,弓状F,上纵束,下纵束,钩束,扣带束,34,(2)连合纤维,是左右大脑,半球皮质之,间互相联系,是最大的连,合纤维束,胼胝体,的纤维。,35,胼胝体,36,脑干、小脑、脊髓之间互相联系,(3)投射纤维,是大脑皮质与间脑、,行纤维束,的上、下,37,内囊,位于尾状,由端脑的,尾状核,豆状核,背侧丘脑,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投射纤维,组成,38,与豆状核之间,与豆状核之间,的拐角处,前、后肢相

6、交,位于尾状核头,位于背侧丘脑,内囊后肢,内囊膝,内囊前肢,尾状核头,背侧丘脑,豆状核,39,皮质核束,位于内囊膝,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在内囊后肢,40,锥体束损伤,内囊出血引起,对侧偏瘫,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损伤,损伤,对侧偏身,一般感觉障碍,双眼对侧视野偏盲,内囊综合征(三偏征),41,4.侧脑室,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室间孔,在顶叶,伸入额叶,伸入枕叶,伸入颞叶,通第三脑室,42,中央部,前角,后角,下角,43,室间孔,后角,前角,第三脑室,44,中央部,下角,第三脑室,45,(一)小脑的位置,二、小脑,(二)小脑的外形,(三)小脑的内部结构,(四)小脑的纤维联

7、系,(五)小脑的功能,46,(一)小脑的位置,小脑位于颅后窝,47,小脑位于颅后窝,连于脑桥和延髓后方,48,位于端脑枕叶下方,49,借小脑上中下脚与脑干相连,小脑中脚切面,50,小脑上脚,小脑中脚,小脑下脚,51,3.小脑功能分叶,1.小脑的分部,2.小脑形态分叶,(二)小脑的外形,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1.小脑分部,52,小脑扁桃体紧邻延髓后面,枕骨大孔后缘上方,颅内压过高时,,小脑扁桃体突入,或称小脑扁桃体疝,可压迫延髓生命中枢,导致呼吸心跳停止,枕骨大孔内,,形成枕骨大孔疝,53,2.小脑形态分叶,原裂,54,绒球小结叶,后叶,55,(三)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皮质,顶核,球状核,栓状核

8、,小 脑 核,齿状核,小脑髓体,56,(一)第三脑室,(二)背侧丘脑,(三)后丘脑,(六)下丘脑,(四)上丘脑,(五)底丘脑,间脑的位置和分部,三、间脑,位于中脑上方,夹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上后方和两侧被端脑掩盖,1.间脑的位置,2.间脑的分部,57,小部分露于脑底面,位于中脑上方,夹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上后方和两侧被端脑掩盖,58,小部分露于脑底面,位于中脑上方,夹在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前上后方和两侧被端脑掩盖,59,2.交通,位于间脑中央,为正中矢状位窄隙,(一)第三脑室,1.位置形态,60,向前上经左右室间孔,2.交通,向后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通侧脑室,下丘脑,下丘脑沟,背侧丘脑,

9、(一)第三脑室,61,向前上经左右室间孔,(一)第三脑室,向后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通侧脑室,下丘脑,下丘脑沟,背侧丘脑,交通,62,(二)背侧丘脑,1.形态,3.内部结构,4.纤维联系和功能,通常简称丘脑,2.位置,63,是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1.形态,丘脑前结节,丘脑枕,丘脑间粘合,64,第三脑室,背侧丘脑,丘脑枕,65,2.位置,占间脑背侧部,内侧面参与构成第三脑室侧壁,位于中脑上方,前下方连下丘脑,丘脑间粘合,66,背侧,上面构成侧脑室下壁,2.位置,占间脑背侧部,内侧面参与构成第三脑室侧壁,位于中脑上方,前下方连下丘脑,外侧面邻内囊,位于第三脑室两侧,丘脑,67,(四)上丘脑,松

10、果体,位于第三脑室顶,缰三角,丘脑髓纹,缰连合,68,视交叉,漏斗向下连垂体,向后连视束,终于外侧膝状体,向前连,绕过大脑脚,视N,乳头体,69,1.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皮质下中枢,下丘脑的功能,3.神经内分泌功能:,视上核室旁核合成催产素和加压素,经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送到N垂体,释放入血管,催产素可使子宫肌收缩促进分娩,加压素可使小A收缩,升高血压,促进肾小管对水重吸收(抗利尿激素),70,漏斗核合成,通过结节漏斗束运到漏斗周围的,垂体前叶激素释放因子和抑制因子,正中隆起,,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释放到血液中,71,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小脑,脑分部,脑干,72,中脑,脑桥,延髓,一、

11、,三、,间脑,二、,小脑,四、,端脑,脑干,73,(一)位置,(二)外形,(三)内部结构,(四)功能,一、脑干,74,(一)脑干位置,中脑上端接间脑,延髓下端在,位于脑下部,枕骨大孔处接脊髓,后方连小脑,75,滑车N,动眼N,三叉N,展N,面N,前庭,舌咽N,迷走N,副N,蜗N,脚间窝,脑桥基底,部与中脚,移行处,延髓脑桥沟,延髓外侧面,锥体橄榄之间前外侧沟,脑桥小, ,脑三角,舌下N,橄榄后方,76,延髓,第四脑室,3.第四脑室,(1)位置,脑桥,小脑,位于脑桥延髓与小脑之间,(2) 脑室壁,(3)交通,77,1.传导功能:,(五)脑干的功能,除嗅视觉外所有感觉冲动都通,大小脑发出的运动指令

12、通过脑,干下行纤维束传到运动N元,脑干上下行纤维束横断损伤后,导致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瘫,过脑干上行纤维束传到大脑,78,(五)脑干的功能,1.传导功能:,某些低级反射中枢位于脑干,2.反射功能:,对光反射中枢在中脑,角膜反射中枢在脑桥,许多内脏活动反射中枢在延髓,如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故延髓被称为生命中枢,79,脑动脉,80,脑动脉两大体系,颈内动脉系:大脑前部部分间脑 椎基底动脉系: 大脑后部部分间脑脑干小脑,小脑幕为界,顶枕沟为界(3/2),81,颈内动脉系统,MCAACA脉络丛前动脉,82,颈内动脉的分段(正、侧位观) C5 颈动脉管段;C4 海绵窦段;C3 前膝段;C2 交叉池

13、段;C1 后膝段,走行与分段,83,椎基底动脉系统,VABA,84,基底动脉分支示意图,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脑桥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85,大脑后动脉的分段(前后位) P1 水平段; P2 纵行段;P3 颞下后A;P4 顶枕A和距状沟A,86,T2加权像,1,2,4,1、中鼻甲 2、上颌窦 3、延髓 4、小脑半球 5、内耳,5,3,87,1,2,6,7,9,8,4,5,1、视神经 2、眼球 3、球后脂肪 4、外直肌 5、内直肌 6、颞叶 7、桥脑 8、小脑蚓部 9、直窦,2,3,88,1、眶尖 2、颞叶 3、中脑 4、外侧裂池 5、环池 6、鞍上池

14、7、大脑中动脉 8、大脑后动脉 9、大脑前动脉10、下矢状窦 11、海马回,1,2,3,7,8,9,10,5,6,11,89,1,2,3,4,1,5,7,8,9,10,11,12,13,14,1、额叶 2、颞叶 3、枕叶 4、四叠体池 5、侧脑室枕角 6、外侧裂池 7、矢状窦 8、尾状核头部 9、壳核 10、丘脑 11、内囊前肢 12、内囊膝部 13、内囊后肢 14、苍白球 15、外囊,15,4,5,6,90,1,3,4,5,7,1、侧脑室前角 2、放射冠区 3、大脑灰质 4、大脑白质 5、胼胝体膝部 6、胼胝体压部 7、透明隔 8、颅骨内板 9、颅骨外板,8,9,2,6,91,1,2,3,1

15、、中央沟 2、脑回 3、半卵圆中心 4、上矢状窦,4,92,1、侧脑室 2、顶叶 3、颞叶 4、垂体 5、外侧裂池 6、纵裂池 7、透明隔 8、蝶窦,颅脑冠状面MR,1,2,3,7,8,9,4,5,6,93,1,3,4,7,8,5,2,6,1、侧脑室 2、顶叶 3、颞叶 4、中脑 5、三脑室 6、听面神经束 7、海马 8、半卵圆中心,94,颅脑矢状面MR,1、额叶 2、顶叶 3、枕叶 4、小脑 5、丘脑 6、延髓 7、桥脑 8、胼胝体膝部 9、胼胝体压部 11、中脑 12、垂体 13、颈段脊髓 14、中央沟 15、侧脑室 16、四叠体池 17、第四脑室 18、枕大池 19 中脑导水管,1,2,

16、3,7,8,9,11,12,13,14,4,5,6,15,16,17,18,19,95,4,2,3,1,5,6,8,9,10,12,13,14,15,16,17,18,1,2,3,7,8,9,11,10,6,4,5,1、额叶 2、眶回 3、颞叶 4、半卵中心 5、丘脑 6、海马 7、顶枕沟 8、侧脑室三角区 9、小脑半球 10、横窦 11、上颌窦,96,神经病学的特点,神经病学的特点: 疾病的复杂性 症状的多样性 诊断的依赖性 工作的风险性 疾病的难治性 神经病学的重要性:社会老年化、诊断手断的提高、治疗方法的进步,97,分析诊断,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定

17、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98,分析诊断,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伴有感染症状。 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99,分析诊断,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肌萎缩侧所硬化症(肌无力肌萎缩,重症肌无力 ALS ) 、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 (PD)等。 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肿

18、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发育异常:,100,分析诊断,重点: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运动障碍。 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入手分析诊断。,101,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102,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

19、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103,大脑皮层损害,104,大脑前动脉闭塞后的症状,(1)对侧肢体偏瘫:小腿和足部 (2)双下肢感觉障碍 (3)额叶精神症状 (4)中枢性排尿障碍 (5)左侧失用症,105,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的症状,(1)对侧上肢、面肌和舌肌瘫痪: (2)对侧上肢、头面部感觉障碍; (3)伤及优势半球:失语症、失写症、 失用症 、失读症、失听症。,106,大脑后动脉闭塞后的症状,(1)两眼同向偏盲(黄斑视力保存): (2)伤及胼胝体压部:失读症。,107,额叶损害,前额叶: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 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刺激性病变产生对侧部

20、分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破坏性病灶产生单瘫。 运动性失语。 其它:额叶中回后部有侧视中枢,受损引起两眼向病灶侧同向斜视,刺激性病变则向病灶对侧斜视。额叶性共济失调。旁中央小叶受损产生尿失禁等。,108,顶叶损害,中央后回受损以感觉症状为主。 刺激性病变产生感觉性癫痫,破坏性病变出现偏身感觉障碍。 优势半球缘上回:损害后出现失用症。 角回:损害后丧失阅读能力(失读症),书写能力(失写症)。Gerstmann综合征:失用、手指失认、左右定向障碍、失写及失算。 视辐射受损产生对侧同向偏盲或象限盲,109,颞叶损害,颞叶前部:刺激性病变产生颞叶性癫痫,主要为精神运动性发作。 颞上回后部:产生感觉性失语,患

21、者能听到言语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言语内容,自己发言虽仍流利,但内容不正常,因为他也不能理解自己所言,在发音用词方面有错误,别人完全听不懂。,110,颞叶损害,颞叶后部:受损后产生遗忘性失语或命名不能患者称呼物件及人名的能力丧失,但能叙述是如何使用的。别人告知名称时,他能辨别对方讲的是否正确。 颞叶深部:受损可产生偏盲或象限性盲。,111,枕叶损害,主要引起视觉障碍。中枢性偏盲、幻视、视觉认识不能、视物变形。,112,边缘系统损害,内脏脑或精神脑,包括边缘叶(扣带加、海马回、钩回),杏仁核、丘脑前核、乳头体及丘脑下部其他结构。 可能与以下功能有关:嗅觉、情绪、记忆、性行为、植物性机能、躯体运动。,

22、113,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解剖: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及豆状核,后者分为壳核和苍白球。 锥体外系损害的二大类症状: 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 1、肌张力变化有肌张力增强、减低、游走性增强或减低。 2、不自主运动有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肌阵挛、扭转痉挛及痉挛性斜颈等。,114,基底节锥体外系损害,苍白球和黑质损害: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震颤麻痹。 壳核及尾状核损害: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加等不自主运动。 齿状核及下橄榄核损害:出现肌阵挛。,115,内囊损害,内囊全部损害时出现三偏综合征 1、锥体束受损,病灶对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包括上、下肢、舌和下部面肌的瘫痪。 2、偏身感觉缺失(视丘辐射)

23、3、病灶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视辐射),116,小脑后下动脉损害,现证实10由小脑下前动脉(PICA)引起,75由一侧椎动脉闭塞引起。余下由基底动脉闭塞引起。,117,小脑损害,1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随意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和调节肌张力。 2小脑损害的三大主要症状: 共济失调:辨距不良(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动作差,反跳现象阳性,同侧肢体意向性震颤。 平衡障碍:Romberg试验站立不稳(Romberg罗姆伯格试验。又称闭目直立检查法。受检者闭目,双脚并拢直立,两手臂向两侧伸直平举与肩平。迷路有病变时,将向患侧偏倒;头部转动时,偏倒的方向随之改变。小脑有病变时,将向患侧或后方偏倒,不随头位的

24、转动而改变偏倒的方向。 ) 肌张力降低:钟摆膝。,118,小脑损害,3小脑半球损害:同侧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 4小脑蚓部损害:主要为躯体平衡障碍。言语障碍明显,四肢共济失调一般不明显,多无眼震,肌张力常正常。,119,脑干中脑损害,1、动眼神经交叉瘫综合症或大脑脚综合症。 病变位于中脑的基地部大脑脚的髓内。 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面瘫和舌瘫。 常见病因:颞叶肿瘤或硬膜下血肿伴发的天幕疝压迫大脑脚。,120,脑干中脑损害,2、动眼神经和锥体外系交叉综合症。 病灶位于大脑脚后方的黑质。 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半身锥体外系综合症,如半身舞蹈病、半身徐动症和半身

25、震颤及肌张力增高等类似半身的帕金森氏综合症。,121,脑干中脑损害,3、动眼神经和红核交叉综合症。 病灶位于中脑被盖部的红核。 表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对侧-半身共济失调。,122,脑干中脑损害,4、四叠体综合症 病灶位于中脑顶盖部。 表现:双眼垂直运动障碍,有以下三种情况:(1)双眼上视瘫痪。(2)双眼向上向下均瘫痪。(3)双眼下视瘫痪。,123,脑干桥脑损害,1、桥脑基底内侧综合症。 表现:同侧-周围性面瘫,眼球不能外展(两眼向病灶侧的同向凝视麻痹),头部向病灶对侧轻度旋转(内侧纵束)。对侧-中枢性偏瘫(锥体束),感觉障碍(内侧丘系)。 病因:多见于血管病。,124,脑干桥脑损害,2、

26、桥脑基底外侧综合症。 表现:同侧-眼球外展不能(外展神 经),周围性面瘫(面神经)。 对侧-偏瘫,包括中枢性舌下神 经瘫。 病因:炎症和肿瘤常见。,125,脑干桥脑损害,3、桥脑被盖综合症。 病灶位于桥脑上部三叉神经切面之被盖部。 表现: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面部感觉障碍(三叉神经),双眼球向病灶侧凝视麻痹(外展神经及内侧纵束)。 对侧-半身分离性感觉障碍(脊髓丘脑束)。 病因:可为小脑上动脉闭塞,桥脑背盖部肿瘤。,126,脑干延髓损害,1、延髓背外侧综合症。 病灶位于延髓上部侧方、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 表现: 同侧(1)吞咽困难,软腭无力(疑核) (2)面部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髓束

27、) (3)眩晕、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 (4)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 (5)Horner征(脑干网网状结构交感神经)。 对侧-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侧束)。与同侧面部感觉障碍构成交叉性感觉障碍。,127,脑干延髓损害,2、舌下神经交叉瘫综合症。 病灶位于延髓上部前方近中缝处。 表现:同侧-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 对侧-偏瘫。 可由脊髓牵动脉闭塞所致。,128,脑干延髓损害,3、橄榄体后部综合症 病灶位于、对脑神经核区,锥体束不受影响,有时累及脊丘束。 表现:同侧-延髓麻痹(舌咽、迷走、舌下神 经),转颈、耸肩无力(副神经)。 对侧-痛温觉障碍(脊髓丘脑侧束)。 病因:本组综合症多由神经根损伤所致,核区病灶引起者罕见。,129,注意事项,1、尽量用一个病灶来解释患者的全部临床表现。 2、首发症状往往是病变的始发部位。 3、并非临床上所有的体征均有相应的病灶存 在(颅高压时的外展神经麻痹) 头颅MRI、CT有明确的病灶但病人可以无 相应的症状和体征(无症状性脑梗塞)。,130,不妥之处欢迎交流 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