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术.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26618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3.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肺复苏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心肺复苏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心肺复苏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心肺复苏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心肺复苏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肺复苏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肺复苏术.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0心肺复苏新指南 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是指救护医务人员为伤病者同时施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的技术,维持人的血液循环及呼吸 。 心肺复苏,“所需要的一切只是一双手”,是20世纪在医学领域里学术提高,发展及社会普及得最为成功的学科。,众所周知,人体内是没有氧气储备。正常的呼吸将氧送至川流不息的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由于心跳呼吸的突然停止,全身重要脏器发生缺血、缺氧,尤其是大脑。缺血缺氧46分钟,即发生损伤,10分钟即发生不可恢复的损害。故在46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在畅通气道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的意义不仅要使心肺的功能得以恢复,更重要的是恢复大脑功能,避免和减少“植物状态

2、”“植物人”的发生。,“救命的黄金时刻”,现场评估,保障安全:安全地带。 个人保护设备:防护用品、手套、眼罩、口罩。,复苏CAB序列,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循环 A(Airway)打开气道 B(Breathing)人工呼吸,操作步骤,意识:判断病人有无意识 判断意识的方法: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同志,醒醒啊,你怎么了?”告知无 反应。重唤,禁忌摇动伤员。,判断呼吸与循环,触摸颈动脉: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知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同时观察呼吸:胸廓有无起伏,观察病人

3、胸部起伏5-10秒 。,触摸颈动脉,要点: 耗时5秒钟,注意:不可用力压迫,不可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避免触摸感觉错误(将自己手指的搏动感觉为患者脉搏),呼叫:如无意识,立即高声救助(来人啊、救命啊)呼叫EMS系 统(救援医 疗服务系统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体位:将病人 放置心肺复苏 体位,救护人 员跪于病人一 侧。 准备:去枕仰 卧于硬板床上 或地面上。,保护颈椎翻身 救护人一手托住病人的后头颈部,另一手抓住远离救护人一侧病人的胯部或腋下,将病人呈整体翻转向救护人。,C 人工循环,人工循环胸外心脏按压,正确定位,正确操作 即胸骨中下1/

4、3交界处,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正确按压,按压深度:胸骨下陷至少4-5cm,将先前用于定位的手的掌根紧贴放到另一手的手背上十指相扣。,按 压 姿 势,施行按压,救护员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轴,双臂垂直,用上身的力量,将伤病员的胸骨向脊柱方向按压,随即放松。,A 打开气道,采用仰头举颏:松解衣领,取下义齿,清除口鼻腔异物、分泌物,仰头抬颈法,打开 气道,仰头举颏法,双下颌上提法,仰 头 举 颏 法,患者无头颈外伤证据时采用仰头抬颏法 怀疑患者颈椎损伤时,采用托下颌法。,双下颌上提法,B 人工呼吸,人工呼吸:口对口 (鼻)吹气。,人工吹气,鼻翼捏紧,口唇包紧,气道开足。 深吸气后缓慢吹入,建议每次

5、通气量500至 600ml(6至7ml/kg),潮气量足够,强调应产生明显的胸廓起伏。 二次吹气间歇,放开病人的鼻翼。,胸外心脏按压的注意事项,1.位置必须正确,掌根不能放在胸骨下端的剑突上。 2.胸外心脏按压时,除紧贴伤病者胸骨上的掌根外,救护员其他身体部位均不应按触其胸骨及肋骨。 3.按压及松弛时,上身不应前后摆动。,4.按压时两手肘部必须伸直。 5.按压时掌根不可向下猛撞。 6.按压与松驰的时间基本一致。 7.按压时,救护员须观察伤病者反应及脸色的变化。,胸外心脏按压的注意事项,8.按压深度,胸前下陷至少4-5cm。 9.读出按压节拍0-1,0-2,0-3,0-4 10.按压频率:至少1

6、00次/分钟(每18秒按压30次) 11.按压与吹气比例30:2(5次循环均2分钟),胸外心脏按压的注意事项,心肺复苏有效指征,面色、口唇由苍白紫绀转红润。 脉搏、呼吸恢复 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恢复。 眼球活动、手脚抽搐、开始呻吟等。,CPR,心肺复苏可以终止的条件,伤病员已经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有专业医务人员接替抢救。 医务人员确定被救者已经死亡。 救护人员精疲力竭,无法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持续30分钟以上,仍无心搏及自主呼吸,现场又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 脑死亡,如深度昏迷,瞳孔固定、角膜反射消失,将病人头向两侧转动,眼球原来位置不变等,如无进一步救治和送治条件。 当现场危险

7、威胁到抢救人员安全(如雪崩、山洪爆发)以及医学专业人员认为病人死亡,无救治指征时。,CPR,婴儿、儿童与成人胸外按压比较,CPR,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 (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 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 前后径的三分之一,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以每分钟的按压次数,避免过度通气,2010指南 强调,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 C-A-B 2010(新):C-A-B 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2005(旧):A-B-C 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与旧版指南相比:按压与呼吸的频次由1

8、5:2调整为30:2.,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进一步被强调:持续的高频率、高冲动(深度)按压决定预后,同时要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避免过度通气。只有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最佳复苏的目的。 按压次数,中断时间,决定了胸外按压的频率。也是影响正常循环和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在大多数研究中,胸外按压每分钟的次数与存活率成正比。 按压不足或频繁中断将会使每分钟的按压次数减少。 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每搏输出量也逐渐减少。,新指南强调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 在团队抢救时,C-A-B的优势更突出, 一名施救者启动急救系统, 另一名施救者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第三名施救者拿到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

9、) 并求援, 第四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进行通气。,气道梗塞急救法,主要用于异物进入气道后导致呼吸 道梗阻、呼吸骤停的一种急救法。,简称:“海氏急救法”,1、婴幼儿,2、青壮年,3、老年人,气道梗阻常见原因 婴幼儿,婴幼儿喉保护机制及吞咽功能不健全,进食时又常常嬉笑、啼哭、玩耍,容易将食物、小玩具等异物吸入气管内造成呼吸道梗阻。,气道梗阻常见原因青壮年,成人多因在进食时谈话大笑,抛高接食花生米等食物,或进食过快,吞咽过猛, 将食物卡在喉部或吸入气管造成 呼吸道阻塞窒息。,气道梗阻常见原因 老年人,近年来有资料表明,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因吞咽机能减退,更容易将口中食物等吸入气管造成气道梗阻。,引起气道

10、梗阻的物体:,糖果、花生、葡萄、果冻、黄豆、小球、玩具、硬币还有肉块排骨等 这些食物进入呼吸道之后,大多停留在气管或嵌于支气管而引起一些表现。,气道梗阻临床表现,特殊表现: “v”形手势 气道不完全阻塞: 剧烈呛咳或咳嗽不止、喘气、呼吸困难、面色口唇黏膜出现青紫发绀。 气道完全阻塞: 不能说话、不能咳嗽、不能呼吸、面色灰暗青紫、昏迷倒地、窒息,很快呼吸停止。,海氏手法救治,海氏手法:冲击伤病员腹部及膈肌下软组织,产生向上的压力,压迫两肺下部,从而驱使肺部残留气体形成一股气流,长驱直入气管,将堵塞住气管、咽喉部的异物驱除。 1.成人救治法 2.儿童救治法 3.婴儿救治法,成人气道梗阻急救(自救)

11、,快速向内向上,冲击 46次,适用于不完全气道梗阻伤病员,意识清楚,当时又无他人在场相助,打电话又困难,不能说话报告情况之下,所采用的自救方法.,具体操作方法: 1、自己一手握空心拳,拳眼置于脐上两横指处 2、另一只手紧握此拳,双手同时快速向内、向上冲击5次 3、还可将上腹部压在坚硬物上,连续向内、向上冲击5次 4、重复操作若干次,直到异物排出。,一、成人气道梗阻急救(互救1),立位腹部冲击法:用于意识清醒的伤病员 a、救护员站在伤病员的背后,双臂环绕伤病员腰部,使伤病员弯腰,头部前倾 b、一手拳心顶住腹部正中线脐上两横指处 C、另一手握此拳,快速向内、向上冲击5次 d、伤病员应配合救护员,低

12、头张口,以便异物排出,成人气道梗阻急救(互救2),仰卧位腹部冲击法:用于意识不清的伤病员 a、将病人置于仰卧位,救护员骑跨在伤病员髋部两侧 b、一只手掌跟置于伤病员腹中正中线、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只手直接放在第一只手背上,两手掌跟重叠 C、两手合力快速向内、向上有节奏冲击伤病员的腹部,连续5次,重复操作若干次 d、检查口腔,如异物被冲出,迅速用手将异物取出 e、检查呼吸心跳,如无, 立即CPR,成人气道梗阻急救(互救3),立位胸部冲击法:用于意识清醒的肥胖伤病员,仰卧位胸部冲击法:用于意识不清肥胖的伤病员,儿童气道梗阻急救,婴儿气道梗阻急救,背部叩击法:,1、骑跨前臂上,2.固定下颌角,4、背部叩击,3、翻转成俯卧位,腹部冲击法:,1、固定后颈部,2、翻转成仰卧位,胸部冲击法,3、用两手指进行胸部冲击,气道梗阻急救(拍击法),立位的场合,卧位的场合,小儿的场合,婴儿的场合,珍惜生命 救人救己 !,谢 谢 大 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