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岳麓版必修32017.doc

上传人:无敌斩 文档编号:3041132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岳麓版必修320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岳麓版必修320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岳麓版必修320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岳麓版必修3201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岳麓版必修32017.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习目标: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体系。2.难点: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教材整理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背景(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2)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地位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3含义(1)内容:治身、治国。(2)构成:“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3)主张: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4影响(1)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2)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教材整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社会稳定

2、,经济发展。(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3内容(1)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2)“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君权神授”,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3)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4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思想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易混辨析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

3、的区别(1)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董仲舒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改造,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儒表法里”且适应当时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新思想体系。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3.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探究点一

4、董仲舒的新儒学史 料解 读史料一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春秋繁露分号前后用逻辑递推的方式表明其主张,从其最后结论中总结其观点。史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春秋繁露顺命抓住关键词“受命”,归纳董仲舒的主张。史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关注开头和结尾两句

5、话,从关键词“大一统”“邪辟之说灭息”中归纳其主张。【史料应用】1史料一、二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作用?【提示】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作用:维护了君主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又限制了君主暴政。2史料三体现了董仲舒什么思想?其实质是什么?【提示】思想:“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以思想专制为维护国家统一服务。【史论拓展】如何评价董仲舒新儒学(1)新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也适应了今天祖国统一的迫切需要;但扼杀其他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不可取。(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唯心主

6、义,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安定;“天人感应”学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有利于防止暴政,发展了“仁政”学说。(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该批判;但是“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探究点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史 料解 读史料一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顾颉刚抓住关键词:“统一思想”“只读一种书”,理解“利禄的诱引”。史料二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

7、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注意史料二以句号分开的两层含义:句号之前表述的是中国文化的三次厄运;句号之后说明“罢黜百家”对文化危害最大。【史料应用】1史料一中,汉武帝采取的“只读一种书”“利禄的诱引”分别指的是什么?【提示】“只读一种书”: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利禄的诱引”:儒学成为朝廷选官的考核标准。2史料二中,作者认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的视角是什么?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提示】视角:强调“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观点:不合理。理由:“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传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使读书成为社会风尚。有利于社会秩

8、序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史论拓展】儒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学者认为:“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

9、誉扫地,而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也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地吸收【解题模板】抓关键“儒家学说长期被推崇为官方教义”即独尊儒术的结果,将其与法家思想的突出特点相联系排易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为“大一统”,故B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亦主张“仁政”,有其“民本”特色,故C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来源丰富,没有全面吸收一种学说,故D项错误验结论“独尊儒术”体现了思想的“大一统”,与法家思想专制原则相符合,故A项正确【

10、答案】A1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导学号:11140014】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解析】曹参这种做法,其实是坚持清静无为,不扰民生事,其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答案】C2.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导学号:11140015】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董仲舒【解析】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韩非,主张君主专制,把君主的权力提到极高点。汉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吸收道

11、家、法家等思想,形成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答案】D3. 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了() 【导学号:11140015】A“天人感应”思想B“君权神授”C阴阳五行学说D封建等级思想【解析】由题干材料“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可知,中间竖画连接天地人,体现的是“天人感应”思想。【答案】A4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A“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解析】“独尊儒术”是指除儒家

12、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材料中没有涉及此项内容,故A项错误;“大一统”指的是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中:当发生日食时,皇帝进行下诏内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内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君主权力的来源,故D项错误。【答案】C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11140016】材料一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

13、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根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又将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

14、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其评价。第(1)问,注意结合材料,从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不利影响入手,分析评价孔子及其儒学。第(2)问,注意结合材料,从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优秀民族性格的养成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入手,分析评价儒学的影响。第(3)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注意在辩证分析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扬弃的角度,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答案】(1)反对理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2)历史影响: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现实意义: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