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传染病护理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45338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毒性肝炎传染病护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病毒性肝炎传染病护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病毒性肝炎传染病护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病毒性肝炎传染病护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病毒性肝炎传染病护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毒性肝炎传染病护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毒性肝炎传染病护理学.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 张延霞 解玉军,1、了解肝炎的发病机制 2、熟悉各型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3、熟悉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临床意义(重点) 4、掌握急性肝炎、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重点) 5、掌握各型肝炎的治疗及预防(重点) 6、掌握病毒性肝炎主要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难点),学习目标,主要内容,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护理诊断与措施,健康指导与预后,主要内容,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护理诊断与措施,健康指导与预后,病毒性肝炎:是

2、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临床上以乏力、食欲不振、肝肿大和肝功能异常为其特点,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多见。 甲、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为慢性肝炎,且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肝炎的类型: 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 化学性、中毒性肝炎 其他原因所致肝损害,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主要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Hepatitis B Virus (HBV) Hepatitis C Virus (HCV); Hepatitis D Virus (HDV) Hepatitis E V

3、irus ( HEV),庚型肝炎病毒(HGV/GBV-C) TT病毒(TTV),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我国目前感染率、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传染病 总体人群HBV流行率57.63%; HBsAg携带率约7.18%,其中10%为慢性肝炎,3%将 发展为肝炎后肝硬化; 每年因肝病死亡约30万人,其中50%死于原发性肝癌,后者90%以上缘于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和流行病学,高流行性; 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疾病谱广; 严重病例病死率高; 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甲、乙型肝炎可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一)甲型肝炎病毒(HAV) 病毒分类 RNA病毒,2732 nm 自愈性疾病 48周 重型肝炎

4、发生率 1% 血清型和抗体系统 IgM:抗体持续短 IgG:有保护性,持续终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5. 肝内复制,粪便排出 粪便HAV意义: 阳性:现症感染,传染性 阴性:不能排除 6. 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酸碱,能耐56oC 30min,室温下可生存1周,60oC12h部分灭活,煮沸5min全部灭活,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1. 病毒分类 DNA病毒, 42nm 2. 85% 肝炎相关的慢性肝病与乙肝有关 3. 不同年龄感染后转归不同 宫内或儿童转慢性率:90% 成人期感染后:10%,病原学和流行病学,4. 形态和结构 HBV颗粒,又称Dane颗粒 胞膜:乙型肝

5、炎表面抗原(HBsAg)肝细胞内合成,释放到血液中,本身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 核心:环状双股 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抗-HBc),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病原学和流行病学,Danes particle,Filamentous particles Or tubular structures,Small spherical particle,5. 常用的抗原抗体系统及标记物 (1)HBV DNA:出现在血液中,称游离型; 是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敏的指标 (2)乙肝两对半: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的临

6、床意义 1)HBsAg与抗-HBs: HBsAg:HBV存在的间接指标,并不意味有肝炎;可在血清、唾液、乳汁、精液检出 HBsAg持续时间: 急性自限性感染16周 抗-HBs: 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感染后或接种乙肝疫苗可产生抗体,病原学和流行病学,2)HBeAg与抗-HBe: HBeAg: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 抗HBe:自限性肝炎时,在HBeAg转阴后,抗HBe出现,表示病毒复制减少,病原学和流行病学,3)HBcAg与抗HBc: HBcAg: 病毒复制的标记 抗-HBc: IgM型:急性和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期 IgG型:低滴度为过去感染的标志; 高滴度提示活动性复制,病原学和流行病学,6. HBV

7、对外界抵抗力很强,能耐60oC 4h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煮沸10min、65oC 10h或高压蒸气消毒可以灭活,病原学和流行病学,2019/6/29,病原学和流行病学,HBsAg,抗HBs,HBcAg,抗HBc,HBeAg,抗HBe,HBV感染的证据, 不代表病毒复制,保护性,HBV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强的标志,肝细胞内和HBV病毒颗粒中 阳性表明HBV复制活跃,低滴度:过去感染的标志 高滴度:HBV复制活跃,表示HBV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乙肝病毒的三组抗原抗体系统,项目名称 中文全称 定性结果: HBsAg 乙肝表面抗原 阴性 抗HBs 乙肝表面抗体 阴性 HBeAg 乙肝e抗原 阴性 抗H

8、Be 乙肝e抗体 阴性 HBcAg 乙肝核心抗原 阴性 抗HBc IgM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 阴性,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两对半”分析举例,大三阳 小三阳,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三)丙型肝炎病毒(HCV) 归类 RNA病毒,55 nm 变异性 多变异病毒 ,变异性最强 急性期多无明显症状 易转为慢性,病原学和流行病学,5. 丙型肝炎标记物 (1)血清免疫学标记: 抗HCV:感染性的标记不是保护性抗体 (2)分子生物学标记: HCV RNA,治愈后消失,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四)丁型肝炎病毒(HDV) 病毒性质 缺陷病毒 结构 在血液中由HBsAg包被,内含单股环状闭合RNA组成 抗原抗体系统及标

9、志物 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HDAg、抗-HDV IgM和IgG、HDV RNA 与乙型肝炎关系 重叠或合并感染,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五)戊型肝炎病毒(HEV) 1. 结构 RNA病毒,2738nm 2. 暴发型 水源流行 3. 发病人群 成人较多 4. 孕妇感染 死亡率高, 20% 5. 戊型肝炎标记物 抗-HEV IgM和IgG、HEV RNA 6. HEV对高热、氯仿、氯化铯敏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传染源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1)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急性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2)乙型、丙型、丁型肝炎: 急性、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原

10、学和流行病学,(2)乙型、丙型、丁型肝炎: 慢性病人和病毒携带者是乙肝最主要的传染源,其中以血中HBeAg 、HBV DNA、 DNA聚合酶阳性的病人传染性最大; 慢性病人是丙肝的主要传染源; 丁肝病人发生于HBV感染的基础上,也以慢性病人和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是甲、戊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最常见 水传播:可致暴发流行,为戊肝爆发流行的主要方式 食物传播:毛蚶等水生贝类 媒介传播:苍蝇、蟑螂造成食物污染,病原学和流行病学,毛 蚶,体液和血液传播 是乙型、丁型、丙型肝炎的 主要传播途径 注射传播(主要):输血和血制品、疫苗接种等 生活接触

11、传播:与各种体液和分泌物的接触有关 母婴传播 包括经胎盘、产道、哺乳等方式所引 起的HBV感染 其他 牙科器械、血液透析,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易患人群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以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率最多,但遇有暴发流行时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乙型肝炎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及青少年; 戊型肝炎以孕妇易感性较高,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甲型肝炎与戊型肝炎以散发性发病为主(占散发性肝炎90%); 乙型肝炎有家庭聚集现象; 散发性丙型肝炎与密切生活接触有关 甲型肝炎的发病率有明显的秋、冬季高峰; 戊型肝炎多发生于雨季或洪水后; 乙、丙、丁型肝炎无明显季节性,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流行爆

12、发常见于甲型和戊型肝炎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 丁型肝炎流行于南美、中东,我国西南地区感染率最高; 戊型肝炎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病原学和流行病学,2019/6/29,病原学和流行病学,五型肝炎简要对照,主要内容,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护理诊断与措施,健康指导与预后,尚未完全明确 病毒直接损害:丙型、丁型 诱发免疫反应:甲型、乙型、戊型 甲肝:HAV不直接导致肝细胞损伤,可能通过免疫介导引起 戊肝:肝损害的原因可能为免疫应答所介导,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乙肝:肝损伤主要因机体免疫应答所致,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乙肝的自然病程: 免疫耐受

13、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清除后期 乙肝HBsAg慢性携带与年龄、遗传等因素有关 HBV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整合、转化、原癌基因,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丙肝: 因免疫应答而介导肝损伤 HCV基因易变异导致丙肝高慢性化 HCV引起肝细胞癌常经慢性肝炎、肝硬化演变而成 丁肝:HDV对肝细胞的直接损害为主,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主要病理改变 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再生 炎性细胞浸出 胆汁淤积 汇管区改变及纤维化 弥漫性,但严重程度可不同;不同时期不同组合;不同的病原可有相同病理改变,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黄疸 肝性脑病 出血 腹水 肝肾综合征,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14、 of viral hepatitis 潜伏期:长短不一 症状多样,以肝损害为主 甲型与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慢性病毒携带状态:乙、丙、丁型肝炎 其他各型:各类型肝炎病毒可引起,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临床类型: 急性肝炎 黄疸型;无黄疸型 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 急性;亚急性;慢性 淤胆型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 ACUTE HEPATITIS 1、急性黄疸型肝炎 Acute icterohepatitis 黄疸前期 Preicteric phase (5-7天): 病毒血症:畏寒、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 腹胀、腹泻

15、或便秘 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呈浓茶色,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黄疸 :浓茶样小便,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黄疸期 Icteric phase : 尿黄,巩膜、皮肤黄; 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等梗阻性黄疸表现 多有肝大,一般在肋缘下13cm有压痛及叩击痛,可有轻度脾大; 此期约持续26周,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黄疸 :皮肤和巩膜黄染,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恢复期 Convalescence :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 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与急性黄疸型肝炎比较,

16、有以下特点: 整个病程无黄疸,仅少数可转为黄疸型; 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较轻,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二)慢性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慢性肝炎是指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 见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 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三度,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轻度:病情较轻,自觉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中度:病情居中,有肝病样表现及肝外表现,TBIL85mol.L-1,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重度 有明显乏力、纳差、腹胀等症状,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皮肤、巩膜出现黄染,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反复或持续升高,AG比例异常、TBIL85m

17、ol.L-1或PTA降低,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肝掌与正常手掌对照图,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蜘蛛痣,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慢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 目 轻 度 中 度 重 度 ALT和/或AST 正常3倍 正常3倍 正常3倍 (IU/L) 胆红素(mol/L) 正常2倍 正常25倍 正常5倍 清蛋白(A)(g/L) 35 32 32 A/G 1.4 1.0 1.0 电泳球蛋白 21 2170 7060 40 (PTA,%) 胆碱酯酶(CHE, 5400 54004500 4500 U/L)*,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三) 重型肝炎 临床表现: 黄疸迅速加深; 明显出

18、血倾向; 肝萎缩,可有肝臭; 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 神经系统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异常、意识障碍等; 肝肾综合征,尿少、尿闭及氮质血症等,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2)分型: 三型,以慢性重型肝炎最常见 急性重型肝炎 Fulminant hepatitis 起病较急,病后10天内出现肝性脑病、肝脏缩小、肝臭等,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 亚急性重型肝炎 Subfulminant hepatitis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0日以上出现上述症状; 精神、神经症状多出现于疾病的后期; 易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慢性重型肝炎 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3)重型肝炎发生的诱因: 病后未适当休息;

19、 合并各种感染; 长期大量嗜酒或在病后嗜酒; 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抗结核药); 合并妊娠,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四)瘀胆型肝炎 CHOLESTATIC HEPATITIS 又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病程可达2-4个月或更长时间 黄疸具有“三分离”的特征: 黄疸深,消化道症状轻; ALT升高不明显; PTA下降不明显,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黄疸具有“梗阻性”特征: 黄疸加深的同时,伴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呈白陶土样、肝大;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T)和胆固醇显著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明显减少或消失,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五)肝炎后肝硬化 肝功能异常、门脉高压征,腹壁静脉曲张、男

20、性乳房发育,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六)并发症与预后 甲型与戊型肝炎并发症少见; 部分乙型、丙型、丁型肝炎转为慢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可出现多个器官损害,也可发生重型肝炎;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肝炎后脂肪肝、门脉性肝硬化、肝硬化者可继发肝细胞癌,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主要内容,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护理诊断与措施,健康指导与预后,1、血清酶检测 以ALT最为常用,重型肝炎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ALT随黄疸迅速加深反而下降,出现酶胆分离现象 谷氨酸丙氨酸转氨酶(ALT/GPT): 分布:肝肾心肌肉 血清ALT升高程度与肝损伤程度不平行 意义:

21、对判定急、慢性肝炎有一定帮助,发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2、血清白蛋白检测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常表现为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升高 3、血清和尿胆色素检测,发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4、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检测 凝血酶原活动度40%提示重型肝炎,PT和PTA可以敏感地反应肝脏损害的严重程度,发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 其中因子半衰期最短 正常值:PT 1216秒,PTA,303,PT 8.7,100% (80%100%),5、血氨检测 血氨升高提示肝性脑病,发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6、各类肝炎病毒血清标志 甲型肝炎:抗-HAV IgM、 IgG 乙型肝炎:

22、 HBsAg、抗-HBs; HBeAg、抗-Hbe; HBcAg、抗-HBc; HBV-DNA(定性、定量),发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6、各类肝炎病毒血清标志 丙型肝炎:HCV-RNA 抗-HCV IgM、 IgG 丁型肝炎:HDAg 抗-HDV IgM、 IgG 戊型肝炎:HEV-RNA 抗-HEV IgM、 IgG,发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主要内容,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护理诊断与措施,健康指导与预后,预防 管理传染源 隔离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甲型、戊型肝炎自起病日起隔离3周;乙型、丙型肝炎由急性期隔离至病毒消失;从事饮食、托幼、自来

23、水等工作的肝炎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应暂时调离原工作,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预防 管理传染源 对接触者的管理 接触甲型、戊型肝炎病人的儿童应检疫45日;密切接触急性乙型、丙型肝炎者亦应进行医学观察 献血员管理 各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严禁献血,健康人献血前应按规定进行健康检查,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 加强水源、粪便管理和食品卫生工作,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做好饮水消毒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 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血源管理,保证血液、血制品及生物制品的安全生产与供应; 医疗及预防用的注射器应实行“一

24、人一针一管”制;各种医疗器械应进行严格消毒; 加强托幼单位和服务行业的食品及饮食卫生管理,洗漱用具专用,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预防 3. 保护易患人群 主动免疫 甲型肝炎: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 被动免疫 甲型肝炎:丙种球蛋白肌肉注射,剂量 为0.050.1mlkg,注射时间不宜迟于接触后714天 乙型肝炎: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如母亲感染了乙肝病毒,如何避免母婴传播? 需在24小时内接种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1个月、2个月、7个月时,分别在上臂三角肌肌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ug20ug 哺乳:视HBeAg 、HBV DNA而定

25、,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意外接触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的预防? 1、血清学检测 应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2、主动和被动免疫 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10mIU /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时于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ug),于1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ug),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体征

26、3.实验室生化与病原学检测,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治疗原则 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的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的药物,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1、急性肝炎的治疗 一般支持疗法为主 适当的隔离(甲型肝炎至起病后3周;戊型肝炎至起病后2周) 恰当的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急性无黄疸型丙型肝炎可考虑应用干扰素 中医中药治疗,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2、慢性肝炎的治疗 一般支持疗法(适当休息、合理饮食、心理辅导) 恰当的对症治疗:“护肝”药物不宜应用过多,在 有肝脏明显炎症活动时宜采用1-2种“护肝药” 抗纤维化治疗 抗病毒治疗,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1)干扰素(IFN ,

27、复合干扰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 用法: 500万 im qod24 48周 500万 im qdx1530d ,随后qod24 48周 用药指征: HBV复制活跃, ALT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禁忌症: TBIL正常值上限的2倍; 失代偿性肝硬化; 有自身免疫性疾病; 有重要器官病变(严重心、肾疾病;神经精神异常等) 不良反应:较多,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流感样症候群: 可在睡前注射干扰素,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 一过性骨髓抑制: 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精神异常,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2)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28、 拉米夫定(lamivudine) 每日口服 100mg 阿德福韦酯(adefovirdipivoxil ) 恩替卡韦(entecavir) 成人每日口服 0.5m,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拉米夫定(Lamivudine) 用法:100mg Qd,疗程视疗效而定 用药指征:HBV复制活跃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 相对禁忌症: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性肝病、骨髓抑制患者;有重要器官病变(严重心、肾疾病;不稳定性糖尿病、神经精神异常等);妊娠妇女 不良反应: 少见,用药依从性差、过早停药后复发率高,甚至病情加重,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3)其他抗病毒药物及中药治疗 苦参素(氧化苦参碱) 具有改善肝脏

29、生化指标及一定的抗HBV作用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应用广泛,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二)免疫调节治疗 胸腺肽A1可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小,使用安全 胸腺素1 (T1): 1.6mg, im,TIW 24 周 胸腺素:100 160mg/d, iv by drip12周,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三)抗炎保肝治疗 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类等制剂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膜及细胞器等作用,临床应用这些制剂可改善肝脏生物化学指标 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等也可降低血清氨基转移酶特别是ALT水平,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四)抗纤维化治疗 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兼以养

30、血柔肝或滋补肝肾 保肝药:如各种维生素、肌苷等 降转氨酶药:如甘草甜素(强力宁)、垂盆草制剂、 五味子制剂等,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判断 显效:HBV-DNA阴转、 HBeAg/抗HBe转换、 ALT复常 有效:HBV-DNA阴转、 ALT复常、无HBeAg/ 抗HBe转换 无效:未达上述标准者,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短期疗效(End treatment response):治疗中至停药时有效 长期疗效(Sustained response):停药后随访612月无复发者 突破(Breakthrough):用药过程中复发 复发(Relapse):停药后复发,诊断与治疗要点

31、、隔离措施,3、重型肝炎的治疗 采取支持、对症, 促进肝细胞再生等综合治疗措施 (1)支持疗法: 高热量, 充足维生素, 高蛋白,输血浆、白蛋白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2)并发症的防治,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肝性脑病的治疗: 氨中毒的防治: 减少氨的吸收(低蛋白或无蛋白饮食, 口服不吸收的抗生素, 乳果糖,食醋灌肠) 降低血氨: 精氨酸, 鸟氨酸(雅博司) 纠正神经递质和氨基酸失衡: 左旋多巴, 支链氨基酸 防治脑水肿: 甘露醇, 速尿, 高渗糖等,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出血的防治: 输新鲜血、 血小板、血浆;消化道出血可用络赛克、雷尼替丁、善得定等止血药物的应用 腹水的治疗: 补充白蛋

32、白, 利尿, 抗感染;不主张快速大量放腹水,但腹水可回收治疗,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肝肾综合征的治疗: 扩张肾血管,补充血容量,利尿;不用对肾有损害的药物,必要时血液透析治疗 继发感染的防治: 以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为主,或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主要内容,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护理诊断与措施,健康指导与预后,护理诊断 疲乏 明显乏力,与肝细胞受损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体重减轻,与摄入不足和(或)呕吐有关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皮肤瘙痒有关 知识缺乏 缺乏病毒性肝炎的防治知识,与肝炎知识传播受限有

33、关,护理诊断与措施,护理诊断 焦虑 烦躁不安,与不了解预后或病情严重预后不良有关; 恐惧 惊恐不安,与病情严重受到死亡威胁有关 急性意识障碍 性格改变、昏迷,与氨中毒、氨基酸比例失衡、假性神经递质形成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 与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护理诊断与措施,护理诊断 潜在并发症: 肝性脑病 与血氨升高有关; 消化道出血 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有关; 肝肾综合征 与循环血量减少有关,护理诊断与措施,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 隔离与消毒 甲型和戊型肝炎采用消化道隔离;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采用血液、体液隔离和接触隔离 休息与活动 休息是治疗肝炎的主要措施,嘱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机体能量消

34、耗,护理诊断与措施,护理措施 急性、重型、慢性肝炎活动期患者早期应卧床休息;肝功能正常13月后可恢复日常活动及工作,但仍应避免过劳及重体力劳动 慢性肝炎应注意劳逸结合 重型肝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护理诊断与措施,护理措施 饮食 急性肝炎患者:早期应进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清淡、适合患者口味的饮食,应保证足够热量 慢性肝炎患者:给以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高蛋白、软质饮食,既要防止营养不足、又要防止营养过剩,导致脂肪肝,护理诊断与措施,护理措施 重症肝炎患者:低脂、低盐、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流食或半流食,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量,每日蛋白质应少于0.5gkg为宜 禁酒: 4. 日常卫生,

35、护理诊断与措施,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病情观察及并发症的护理 肝性脑病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意识改变、肝臭、少尿、出血倾向、瞳孔改变,并及时记录出入量 及时发现和消除诱因:消化道出血与感染等,护理诊断与措施, 遵医嘱执行降血氨措施 及时纠正支/芳氨基酸比例失衡 遵医嘱应用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 遵医嘱执行降颅内压措施 对兴奋、躁动患者,应加床档、约束带等安全防范措施,预防患者坠床,必要时给予镇静处理 昏迷者按相应护理常规护理,护理诊断与措施,护理措施 出血的护理 观察病情 避免诱因 根据不同出血部位给以相应止血措施,护理诊断与措施,护理措施 肝肾综合征的护理 病情监测 避免诱因 及时检查尿常规、尿比

36、重、尿钠、血尿素氮、肌酐及血清钾、钠等并了解检测结果 遵医嘱应用利尿剂 必要时行血液透析疗法,护理诊断与措施,护理措施 防治继发感染 及时发现感染的征象 加强对感染的预防 发生感染时及时按医嘱应用抗感染药物,护理诊断与措施,主要内容,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并发症与实验室检查,诊断与治疗要点、隔离措施,护理诊断与措施,健康指导与预后,健康教育 1、讲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疾病传播知识,结合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宣传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2、向病人及家属宣传病毒性肝炎的家庭护理和自我保健知识 3、凡接受输血、大手术应用血制品的患者,定期检测肝功能及肝炎病毒标志物,健康指导与预

37、后,1、甲型病毒性肝炎主动疫苗可注射_,被动疫苗可注射_。 2、乙型病毒性肝炎主动疫苗可注射_,被动疫苗可注射_。 3 、甲、戊型肝炎以_传播途径为主。,复习思考题,4、在肝炎患者中,最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实验室血清学检查项目是:( ) 谷丙转氨酶 B. 谷草转氨酶 C. 凝血酶原活动度 D. 血清胆碱脂酶 E. -谷酰转肽酶,复习思考题,5、血清中HBsAg(+)、HBeAg(+),说明此患者:( ) A.无传染性 B.病情较稳定 C.具有免疫力 D.具较大传染性 6、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不能检测到的乙肝病毒标记物是:( ) A HBsAg B抗-HBs C HBeAg D HBcAg E抗

38、-HBc,复习思考题,7、有关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哪项是错误的:( )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暴发流行 B、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母婴垂直传播主要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复习思考题,8、23岁、男性,患者畏寒、发热、全身乏力、恶心、食欲减退,右上腹隐痛6天,近3天来发现尿如浓茶色,而于1998年5月8日入院。 患者诉不知如何治疗及预后情况。 身体评估:T38.5,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黄染,心肺(),肝于肋下1.0cm,脾侧位肋下刚及。,复习思考题,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0g/L,WBC 5.2109 /L ,中性粒细胞0.48,淋巴细胞0.52,血清总胆红素124.8umol/L,ALT280 U/L,抗HAV IgM()。 问题: 1. 写出完整的医疗诊断 2. 写出主要的护理诊断 3. 写出向病人进行疾病知识教育的内容,复习思考题,课后思考题: 1、简述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 2、简述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护理要点?,复习思考题,2019/6/29,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