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孔子 “仁”的学说》.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077811 上传时间:2019-07-04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4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孔子 “仁”的学说》.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孔子 “仁”的学说》.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孔子 “仁”的学说》.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孔子 “仁”的学说》.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孔子 “仁”的学说》.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孔子 “仁”的学说》.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件《孔子 “仁”的学说》.ppt(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孔子 “仁”的学说,孔子,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方面,1.提出“仁”的学说,2.主张“爱人”,“为政以德”,3.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育方面,1.创办私学,广收门徒,2.“因材施教”,3.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4.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仁”,论语,一 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

2、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孔子强调在内心的价值观念上首先要明确对“仁” 的态度,孔子这种在内心深处对“仁”的价值追求的思想,被后来的孟子引伸为“四端说”理论。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二 “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 “已所不欲,

3、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三 “仁”的表现方式,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泛爱众而亲仁。”这首先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反映。“仁”作为价

4、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四 “仁”的实践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 、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以至于“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再 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