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章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0570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6.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系统-章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消化系统-章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消化系统-章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消化系统-章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消化系统-章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章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系统-章为.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想想:当你吃了晚饭后,那些食物们正在经历怎样的历程?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消 化 系 统,章 为 华西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组 成,消化管 + 消化腺,口腔 咽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唾液腺 胰腺 肝,食物在消化道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什么是“消化吸收”?,?,消化管,?,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分。口腔内有牙、舌等器官。,口腔,功能:感受味觉 协助咀嚼 吞咽食物 辅助发音,舌,舌背:前2/3是舌体;后1/3是舌根,舌体的前端称舌尖。舌的下面正中线上有一连于口腔底的舌系带。 舌的主要结构是骨骼肌 舌背黏膜上有舌乳头。乳头中含有味蕾。,乳牙: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3岁左右出齐,共20个。6岁左

2、右 乳牙开始脱落,更换成恒牙,在1214岁出齐。 恒牙:有2832个,上下左右是对称的。 依次为:中切牙、侧切牙(切割食物) 尖牙(穿刺和撕裂食物) 第1、2前磨牙(协助尖牙撕裂及协助磨牙捣碎食物) 第1、2、3磨牙(第3 俗称智齿)(磨碎食物),牙,功能:咀嚼、发音和语言、保持面部正常形态,牙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内,分别排成上、下牙弓。,从外观看: 牙冠 - 暴露于口腔内 牙根 - 嵌于牙槽内,从剖面看: 牙釉质 - 包盖在牙冠的表面,人体最硬组织,仅次于金刚石。,牙髓 - 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血管神经。 *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共同构成牙周组织,有保护、支持和固定作用。,牙本质 - 构成牙的主

3、体,包绕牙髓腔;坚硬;对冷热酸甜和机械刺激及其敏感,龋齿暴露时,出现酸痛。,食 管,食管位于咽和胃之间,食管的全长有3个生理性狭窄: 是异物易滞留之处和肿瘤的好发部位。,食管的波形蠕动将食团由咽腔推送下行至胃。蠕动波约长24厘米,其速度为每秒25厘米。所以成年人自吞咽开始至蠕动波到达食管末端约需9秒。,胃,胃连接于食管与小肠之间,贲门、幽门、胃体、胃底、胃小弯、胃大弯、 容量约12升。,储存食物: 机械消化: 化学消化: 胃的排空: 吸收:,胃的功能,短时间完成进食,食物在胃内有充分时间消化,并缓慢地进入小肠。,胃壁肌肉收缩和蠕动,有助于磨碎食物,胃液与食物搅拌成食糜,并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

4、。,指胃液对食物的消化。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成较小的肽。,食糜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幽门括约肌可限制每次排出食物的量,并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混合性食物的排空约需45小时。,水、无机盐和醇,胃的组织结构,粘膜 单柱上皮-分泌上皮 胃底腺- 壁细胞 主细胞 粘膜下层 肌层 - 3层平滑肌(厚) 外膜,壁细胞: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胃底腺,自我保护机制: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黏膜为什么没有自我消化?,小肠,消化、吸收,小肠的长度:56米 *十二指肠:“C”形,环抱胰头,长25cm。 起始处为十二指肠球,为溃疡的好发部位。 胰管与胆总管均开口于十二指肠。 *空肠、回肠无明显界限,空肠

5、的长度占全长的2/5,回肠占3/5。人的空肠位于腹腔的左上侧,回肠位于右下侧。,增大表面积有利于吸收的结构,*共使吸收面积增大600倍以上,微绒毛表面:有参与消化的各种酶,小肠内的消化,食糜在小肠内停留38小时,同时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作用后,变成小分子物质而被小肠吸收。,粘膜下层:十二指肠腺 分泌碱性粘液(pH 9)中和 酸性胃液,保护十二指肠。,酸性胃液进入十二指肠会伤害肠粘膜吗?,大肠,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全长约 1.5m,小结,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的过程。 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 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6、。,什么是消化吸收?,1.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 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2.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 为小分子物质。,消化腺,哪些重要的消化腺?,唾液腺 胰腺 肝,大唾液腺,腮腺:导管开口于颊部粘膜,开口恰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 下颌下腺:略呈卵圆形。下颌下腺导管开口于舌下。 舌下腺:最小,细长而略扁。,唾液腺分泌唾液,湿润口腔,利于吞咽和说话。 含淀粉酶,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胰腺,腺体狭长,质地柔软灰红色, 重80.84116.58g,胰位于腹上部和左季肋部,相当于 12腰椎高度,紧贴腹后壁。 胰分为胰头、胰体、胰尾

7、 。 胰头被十二指肠环抱。,浆液性腺泡,胰岛,三酰甘油脂酶 胰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原 淀粉酶,浆液性腺泡 - 分泌 进入十二指肠,胰岛 (内分泌部),A细胞 B细胞 D细胞 PP细胞,A cell 20%,高血糖素 肝细胞,B cell 70%,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共同作用维持血糖稳定,肝,I am,位置:大部位于右腹上区, 肝的下界不超过肋弓;7岁以下可以低于肋弓, 但 2cm;肝脏在剑突下达35cm。,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我国成年男性肝重量为12301450g,女性为11001300g,约占体重的1/401/50。,肝小叶 - 肝的基本结构单位,肝细胞是主要细胞,功能复杂、活跃的细

8、胞。,肝细胞是多才多艺的细胞,执行多种功能。,*从消化管吸收的营养物质,在肝细胞处理、 储存;合成白蛋白, 纤维蛋白原,凝血酶 原等。 *合成、分泌胆汁 消化脂肪 *降解某些药物、激素、脂溶性毒素等 解毒,胆汁分泌的途径,*参加脂肪的消化,病理状况,部位 化学消化 机械消化 口腔 唾液 咀嚼、吞咽 胃 胃液 容受性舒张 紧张性收缩、蠕动 小肠 胰液、 胆汁 分节运动 小肠液 紧张性收缩、蠕动 大肠 大肠液 分节推进运动、蠕动、 袋状往返运动、集团蠕动,消化方式一览表,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小结,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有牙齿、舌和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能够初步消化淀粉,食物的通道,食物的通道,

9、通过蠕动将食物推入胃中,消化道中最膨大部分,有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分泌胰液,小肠的起始部位,内有胆管和胰管的开口。,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肛门,吸收水分,暂时贮存粪便,大肠的起始部位,在腹腔的右下部。,小结,细菌感染致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牙病。开始于牙冠,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最终牙齿丧失。 龋齿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龋齿,龋齿的病因,细菌: 饮食: 牙齿: 唾液:,细菌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细菌+唾液粘蛋白+食物残屑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形成牙菌斑或菌斑。,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有机酸,破坏釉质,形成

10、龋洞。,牙齿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关系。 *窝沟处;*钙化不足的牙齿;*氟增强牙的抗龋性;,唾液起缓冲、洗涤、抑菌等作用。量少而稠的唾液易于滞留,助长菌斑形成。,牙周病:是指发生在牙周组织的疾病,包括仅累及牙龈组织的牙龈病和波及深层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牙周炎。,牙石:菌斑经过唾液中矿物质的长期钙化附着在牙齿上成为牙石。,牙刷、正确的刷牙方法。 洁牙:常采用超声波洁牙,去除牙石、烟斑、茶碱等。每半年洗一次即可。,正确刷牙,定期洁牙,食道异物,护身符变成误身符,食道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高;明显的地理聚集现象。,食道癌,亚硝胺类:强致癌物;酸菜、腌制

11、食品等。 食管粘膜损伤:烫食、粗食、饮浓茶、多食辣椒、吸烟、 饮烈性酒等致粘膜损伤。 霉菌致癌因素:霉菌与亚硝胺促癌有协同作用。 微量元素:钼的抑癌作用被多数学者证实。林县食管癌高发 区水土中缺钼。 遗传因素:食管癌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现象。,食道癌的发病因素,溃疡病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 消化性溃疡。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自身粘膜是主因之一。,消化性溃疡,病因和发病机制,伤害性侵袭因素:幽门螺杆菌、药物(阿司匹林)、胃酸、 胃蛋白酶、吸烟饮食等、遗传因素、应激、 心理因素(紧张、焦虑等) 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屏障、粘膜血流量、细胞更新、 表皮生长因子等 上述二者的失衡是发病的机制。胃溃疡

12、多由于防御/修复因 素减弱,而十二指肠溃疡多由于侵袭因素增强所致。,以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为临床特点,常伴有嗳气、返酸、灼热、嘈杂等感觉,甚至还有恶心、呕吐、呕血、 便血(隐血或柏油便)。 疼痛的部位:上腹中部、偏左或者偏右。也有剑突后痛。 疼痛的性质: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或饥饿样痛。 疼痛的节律性:与进食有关。胃溃疡疼痛多在饭后痛, 十二指肠溃疡多在饭前疼痛且夜间疼痛较多见。,溃疡病的症状,溃疡病的自我保健,坚持长期服药:传统疗法是制酸、解痛、止痛。还应采用抗幽门 螺杆菌治疗。 避免精神紧张: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因素对溃疡病影响很大。 讲究生活规律:生活规律,避免过分疲劳,防寒冷。

1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偏食、挑食、饥饱失度、冷食、刺激; 避免服用对胃粘膜有损害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地塞米松、 强的松、消炎痛等。,阑尾,阑尾位于右髂窝,长68cm,连于盲肠。远端位置变化大,有回肠前位、后位、盆位、盲肠后位。,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 连线的外1/3交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 急性阑尾炎的典型临床表现是逐渐发生的上腹部或脐周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或呕吐,发病初期除低热、乏力外,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急性阑尾炎若不早期治疗,可以发展为阑尾坏疽及穿孔,并发局限或弥漫性腹膜炎。,阑尾炎,人体正常肠道微菌群含有400500 种

14、不同种类的细菌,在肠总内容物中约占1/3重量,厌氧菌约占90。正常菌群为类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等。,肠道微菌群,生理功能: 生物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 刺激宿主的免疫功能。 双岐杆菌等能使肠道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内毒素的吸收。 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 可利用食物残渣合成维生素B1、B2、B6、B12、叶酸和泛酸等。,人体抵抗力降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放射治疗者,可使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而数量减少,耐药的过路菌过量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肠道菌群失

15、调症。这种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引起者最为常见。,肠道菌群失调,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 症状 1.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 2. 可有腹部隐痛或腹痛症状。 3. 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 4. 结肠镜可直视息肉并可活检。,结肠息肉,大肠癌占我国恶性肿瘤的第4位,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起病隐匿,随病程的发展产生 一系列大肠癌的常见症状: 排便习惯与粪便形状改变 腹痛 3. 腹部肿块:中晚期 4. 直肠肿块 5. 全身情况:贫血、低热、 消瘦、腹水等。 6. 转移:肝转移;淋巴转移;,大肠癌,饮食致结直

16、肠癌因素和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食物中脂肪及动物蛋白的消耗量呈正比。 高动物蛋白、高脂肪,过于精细,所谓“西方文化饮食” , 患病率高。,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如菠菜、油菜、白菜、芹菜、水果等,红薯!以保持大便通畅。 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入。,痔,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称为痔,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痔最主要的症状是便血,反复多次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另一个主要症状是内痔脱出。当痔核脱出不能送回时,亦称为“嵌顿痔”。,痔疮?,临床:急性剧烈上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清胰酶增高。胰腺出血坏死,易继发感染、休克和腹膜炎,病死率高。 病因

17、: 胆道疾病:结石、胆囊炎、胆道蛔虫等(共同通道假说)。 酒精中毒和暴饮暴食: 胰管阻塞:肿瘤、结石、炎症等致小胰管破裂。 其他: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病变、感染、手术损伤、药物等。,急性胰腺炎,指胰酶在胰腺内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急性化学性炎症,肝炎是肝脏的炎症。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此外还有自身免疫性肝炎,酗酒也可以导致肝炎。肝炎分急性和慢性肝炎。,肝 炎,病毒性肝炎: 1908年-,1947年-,1965年-, 分为甲至庚型共7型病毒性肝炎。 病毒肝炎的疫苗:A型、B型、D型的疫苗已研发成功; C型、E型、F型的目前无疫苗。,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乙型肝炎,全世

18、界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 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9300万。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起病较缓,以慢性型较常见。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传播,母婴?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肝病症状: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溏便等 肝病面容、黄疸、肝肿大等。 肝功能异常;病毒标记物阳性;,乙肝两对半中: 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 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为中和性抗体标志,反映是否 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 3. HBeAg-乙肝病毒e抗原:为病毒复制标志; 4. HBeAb-乙肝病毒e抗体: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 5. HBc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为曾经感染过或正在感染者都 会出现的标志。,血清标志物检测 - 乙肝两对半,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 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尿黄、黄疸、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 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查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祝大家牙好、胃好、肝好! 吃嘛倍儿香,身体倍儿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