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构图原理和.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19318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6.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构图原理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第五章构图原理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第五章构图原理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第五章构图原理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第五章构图原理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构图原理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构图原理和.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构图原理和 形式美要素,构图,作为的形式语言,除了表达出画家的理念与情感外,还要体现视觉美感。这种形式美的实现,必须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地组合,使构图完善而合理,符合视觉要求,给人以各种视觉的心理体验。审美过程中的扬弃褒贬有共通之处,生活中的各种物象以各种不同的面目和内在规律,组织、融合成一个统一体。人类感应和认识了这些组合方式,并从中挖掘出有美学价值的模式,使之上升为构图原理和造型美的法则。 构图原理和形式美的各种要素既是创作过程中构思的指导,又是创作完成之后批评的依据。因此,研究构图原理和形式美的各种要素的组合规律是把握绘画构图的一个关键。,第一节 均衡变化多样统一 人们富有变化的,

2、而厌烦刻板单调;人们也总是赞赏有秩序的,憎恨和嫌弃杂乱无章的。 均衡变化、多样统一原则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需要。 所有的事物和概念都处在矛盾对立的统一之中。比如正与负、物质与精神、快乐与抑郁。变化与均衡,是构图的重要原则之一。“均衡”是画面稳定的基础,“变化”确定了形式美的“多样性”,“和谐”提出了形式自身的“统一性”。 均衡与变化,多样与统一,最早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他们认为美是数量比例显示出的和谐,而和谐又起因于对立因素的统一。,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一个观赏者视觉方面的反应,应该被看作是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追求平衡状态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对应性经验。”人们由于

3、生理和物理的原因,习惯于平衡与稳定。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人体直立静止时对称平衡,移动时失去平衡。 均衡稳定的构图使人愉悦。把画面划上“米”字形,中心点就是力感的支撑点,称之为画面的几何中心,中心线则为支撑画面的重心线。若一边放置一形块,要使其保持平衡则须在画面的另一端加上与之抗衡的形块。 如果把画面平置,要让上面摆放的形体平衡稳定,就必须依照物体的大小轻重,调整物体与支撑点的距离。,西方人以天平作比喻解释视觉的平衡关系,这其实是一种对称平衡关系。 潘天寿先生以中国的老秤比喻中国画中活泼灵巧的平衡关系: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这其实是一种均衡关系。 绘画构图的平衡感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4、除了物理和几何意义上的平衡,还有视觉上的平衡。组合关系、动势的力感、图的正负形的转换等等都会影响视觉的心理平衡,很难用量具进行精确地计量。人们对各种图形的重量感受是不同的。 色相相同,形体大的重于形体小的。色相一致,复杂形体重于简单形体。相同面积,明度低的重于明度高的。人造物重于天然物。动物重于非动物,生物重于非生物,活动物重于固定物。 由于受空气透视影响,近的形体比远的重。近处的小船可与远景的大山相抗衡。,图形与背景的关系中,图形往往比背景感觉重。图形具有前进性,定位稳定;背景具有后退性,无定形,不完整。 动势在视觉上有方向性的力感。有很强的动势的图,把其空间方向作一置换可能不平衡了。只注重

5、均衡不了解变化则会使构图呆板、单调。 讲“均衡”必须求“变化”,但“多样”还必须“统一”。多样,是指形象的样式、种类、位置、距离、起伏、左右、方向、疏密、制作技法的不同。统一,所有因素符合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即相同因素的联系性和协调性。 下面我们用几何形体中长方、正方、圆和三角形来组合分析。这些形状符合多样性的要求。,多样必须统一,否则混乱;统一必须有多样的变化,否则单调。当然在形态关系上变化统一但在组合关系上不符合生活逻辑也没有美感可言。 构图上的矛盾处理,应是形象位置的参差错落有致;疏密变化统一于均衡之势;形的各种变化统一于画面分割的结构之中;色彩的丰富、绚烂统一于色彩的调和与调子之中;人物

6、的千姿百态,统一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之符合一定的规范和秩序。 均衡法有两种:对称均衡和相对均衡。 对称均衡对称源于希腊语:Symmetros,意思是“彼此测量”,即以画面的中线为轴上下或左右分割,物象的布局基本或完全相当。整体的对应部分之间互相对称照应,绝对平衡,如北京天安门。适合表现庄严、宏大、富于装饰的场面,处理不当容易呆板。,相对均衡是不同量、不同吸引力离轴心不同距离所产生的视觉平衡。画面的形态、力量、色彩等量比结构虽不同,但却是接近的,它灵活、生动、多变。但易失去平衡稳定感。 此外,由于眼睛构造的关系,人们的视觉移动总是从左到右,写汉字时也是左撇右捺。因此,左半部通常比右半部重。为了求

7、得构图上的平衡,还应该把所描绘的物象稍微移向右边一点。同样如果把画面上下对等分开,在视觉感受上,似乎上半部比下半部要大。阿拉伯数字“3”与“8”的上半部就要比下半部小。,第二节 对比呼应 虚实相生 对比,就是把两种特征明显对立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显示出各自的性格和内涵。对比,在文学修辞中是表现技巧的主要手段,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色彩对比;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形状的对比;鲁迅的“于无声处听惊雷”是声音的对比;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情感的对比;红楼梦的“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是境遇对比。许多成语也常常是以

8、对比出现的,如声东击西、起死回生、悲欢离合、阴差阳错。,构图中物象的大与小、长与短、宽与窄、高与低、粗与细、曲与直、方与圆、繁与简、主与次、疏与密、黑与白、冷与暖、阴与阳、向与背、刚与柔、强与弱、虚与实、线与面、涩与润、险与平、纯与驳。 构图的对比就是利用不同质的物象的对照,不同点、线、面、形、色等的并置对照,使各方鲜明地展示各自的特色,形成张力,使得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层次清晰。 当然,求对比必须还要讲呼应。要在对比中加强联系,上下、左右、前后都要互相呼应。形象的安置,应像围棋的落子一样,必须左顾右盼。所谓呼应,即在种种对比关系中,使其动态、气势、神情、意韵等等方面互相关照,如同对唱杨柳,互

9、答渔歌。对比不可无秩序,必须按一定的规范,组织于一定的内在联系之中,。,不同的对比关系,会产生出不同的构图效果和形式美感,而呼应也有各种各样的办法。 一、对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一幅极富形状对比的画面。笔直的狼烟冉冉上升,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圆圆的落日,形成了颇有意趣、意境的点、线、面组合。 1形状对比 2黑白对比:这里的黑与白的概念是涵盖了深、浅、明、暗这些范畴。黑白对比有如下的一些手法: 以白衬黑中国画往往采用这种手法,以白纸作底。 以黑衬白这种手法,西洋画常常使用。,黑白交替构图中黑白对比,运用的最多的是黑与白的交替衬托,从而使画面丰富、复杂,形成节奏和感染力。 明暗对比利用光源

10、位置、光射角度、光的强度和物体本身的固有色的黑白等形成的明暗关系,在构图上进行对比衬托。 有的画家喜欢灯光、火光的运用,如点燃的烟头、篝火、车辆的照灯、信号灯等等,使画面增加趣味,活跃明暗气氛。 3虚实对比 舞台演出时,释放干冰所形成的烟雾效果,使演员的身姿宛如蛟龙。清代画家方熏在山静居画论中云_“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生发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结构有虚有实,方能对视觉的刺激有强有弱,产生紧张与松弛的心理感受。,一般情况下, “有”为“硬”为实,“软”为虚;“强”为实,“弱”为虚;“清晰”为实,“模糊”为虚“实”的物象醒目、突出;“虚”的物象易后退、隐晦。在构图时,往往把主体处理成

11、“实而显”,把客体处理成“虚而晦”;前边实,后边虚;亮处实,暗处虚;上部实,下部虚;结构处实,非结构处虚,当然,有时也可倒过来使用。 黄宾虹曰:“取难,舍更难”,一幅画中“虚”的东西能产生更大的艺术容量,没有虚就没有实。舍弃许多东两,进行弱化处理,可使画面产生更大容量。处处为实,抓不住重点。但虚并不等于无。 “虚”使画面有了更大的想象余地。,虚与实,在自然界是常见的:空间距离、色彩明暗、光影变幻等都是虚实变化的依据。在绘画中,虚实关系上升为有景、有情、有意、有显露、有含蓄。显露时,景实情虚;含蓄时,景虚情实。虚中见实,实中有虚。虚要凝想,实要空灵,虚有据,实有理,虚而不空,实而不塞,谓之“虚实

12、相生相变也”。 4疏密对比 绘画构图忌平、忌齐、忌均,平而不平、均而不均、齐而不齐、乱而不乱为好。有疏有密就能打破平均死板。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密集的刺激与疏朗形成强烈对比,。聚与散、繁与简等对比都可以归结为疏密对比。,5动静对比 画面的动是主要的,静是相对的。所谓神态、情势都是指形态的动。利用动与静的对比,可使画面产生一张一弛的强烈节奏感。水动山静,树动石静,鸟动花静,人动物静。有动有静,动静相衬,里应外合,画面就活起来了。全局动而部分宁静,也可产生对比。 潘天寿说:“宇宙万物,须臾不可离动,亦须臾不可离静,惟静方能察动,惟动方能显静。诗与画为静态艺术,能寓生机动势于静态之中,即可耐得

13、咀嚼耳。静中有动,动而益静,静之深之,远之,思接古而入于恒久,其为至美也”。 6肌理对比 运用不同的笔触、材料形成画面不同的表面肌理,比如表面的平滑和粗糙,厚与薄,7线面对比 线与面的对比手法是经常采用的,对比能更突出各自的视觉感染力。线比面更容易往前跑,但如果面的总量压倒优势时,则另当别论。 对比的手法很多,凡形成矛盾的双方均可形成互相对比。如内容、形式的对比等。形式上如体积、面积的大小,色彩的浓淡,线条的曲直,方向的逆顺。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论述布局时这样写道:“将欲作结密郁塞,必先之以疏落点缀;将作平远舒徐,必先之以峭拔陡绝;将欲之虚灭,必先之以充实;将欲之幽邃,必先以显爽。”,二、

14、呼应 光有对比,互相孤立,不是好作品。对比中取得和谐与呼应才能有整体感。 1内容上的呼应 画面之中各种形象在客观上与表现的题材、内容、环境、情节等相互呼应。列宾的意外归来家中所有的人都有不一样的动作和表情,但相互问的表情、目光等在情节内容上产生了呼应。 2线条的穿插呼应 中国画中常用,把散乱的物体和形象用“线”贯穿起来。如同一座桥梁,将此物与彼物联结并使其产生呼应。例如潘天寿的红莲,呼应使观众的视线在画面中来回转,形成一个整体。,3形与形的搭档呼应 物象的相互搭档呼应,犹如中国书法布局和笔画的间架结构。抢档让步,使形与形之间紧密相联。 4色块与色块的呼应 一幅作品的黑白灰、色块的大小等穿插,要

15、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5气势的呼应 气势就是物象运动的走向及动势的力感。这种力感会产生运动的联贯性,也就是各种形体之间总体的动势,它决定构图的形式,有助于形成画面的呼应联系和构图的均衡美,取得气不外泄,贯运其中,处处通圆,力随势转的呼应关系。,第三节 节奏韵律错落有致 节奏,原指音乐中的有规律性的强弱交替变化。绘画中的节奏指构图结构中物象长短、强弱等变化有规律的交替组合产生韵律感。星空的运转,四季的交替,河川的婉蜒,梯田的层叠,无不以波状错落,层层渐递的形式而产生运动的节奏感觉。韵律,是情调在节奏中起的作用,汽车的喇叭、轮船的汽笛可以形成节奏,但不像行军的号角带有韵律。韵律比节奏更委婉动听,富

16、于情感。绘画中的节奏和韵律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一、节奏的构成 节奏是条理与和谐的表现,相似形结成一体的组合能形成节奏感。例如,图中有一块竖方形时,只是单独的视觉刺激,没有节奏感;但有两块竖方形时,形象有了交替的重复,节奏感开始萌生;看到三块以上时,节奏感便产生了;当看到多块竖方形时,视觉在追视物象时产生了强弱强弱的重复刺激,引起了内心的节奏反射。假如,我们把这些竖方形排列得更加有序,节奏感会更加强烈。 形体的大小、长短、疏密、聚散、高低起伏的排列等都能形成节奏感,但这些变化必须有规律的重复,当然并不一定是像图案般完全一致。杂乱的形象不可能产生节奏感。,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产生出节奏感。如果

17、我们在色彩的冷暖、色块的黑白深浅甚至在用笔疾徐、顿挫等方面进行交替变化,那么,这种节奏感会更微妙和复杂。 二、节奏的作用 我国传统文学中的诗、词、赋、曲,通过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格律,创造了优美的节奏韵律感。在古代,诗与歌是联系在一起的,一经吟唱便朗朗上口。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随着声音张弛有致的节奏变化,读者的兴味会在起、承、转、合中得到很强的韵律感受。绘画构图中的节奏感起着显现全局气势的轨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视觉上的快感和引导视线的运动等作用。,因为人们的视觉习惯会随着物体运动方向追视,而当构图中的形象有秩序地配列构成时,便产生了一种节奏的运动趋势

18、,从而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从一个形象转向另一个形象,有很大的活力。 不同的节奏韵律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映。心力会随一曲高而缓的曲涮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心力也随一首低而急的调子作低而急的活动,并由此产生欢欣鼓舞或抑郁凄恻的心境。绘画的节奏感亦是如此。有的画面节奏短促、强烈,使观者感到跳跃、冲击;有的画面节奏悠扬、平和,使观者感到深远、悠长。如宋朝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的节奏给人以悠扬、飘荡、缓缓而行的流动感,三、节奏的设计 节奏设计是以画面题材内容的基本感情为依据,或激荡振奋,或沉着恬静。首先要安排具有整体价值的主要起伏,然后安排一些次要的起伏,以衬托和丰富主要起伏的节奏感。因此,当组织点、线、面、黑、白

19、、灰时,须成群结队,起伏抑扬,跌宕有致,松紧相宜。 重复是指同一形象以类同的方式多次出现。音乐中主旋律反复出现使乐章的主题格外鲜明;文学中的排比句,使文字更有意味和强烈。客观世界中相似事物在组织中具备了一种条理性的美感。尤其现代化的社会,许多建筑物、街道等具有极强的序列感。画家有意识地对这种现象进行归纳和整理,加深主题印象。当然使用“重复”这种节奏感,也必须有些小变化的重复,在细节上予以适当变化。,重复的美感力量在于走向极至,控制全局,造成连续兴奋终于难忘的视觉刺激,并成为构成形象的主体 渐次,是连续出现的近似形象的变化,表现出同方向的按一定比例递增或递减的规律性,从而也形成节奏感。,第四节

20、迂回含蓄 以一概万 黄山的雾是黄山变美的原因之一,山石迷离,犹如面遮轻纱的少女。含蓄,让观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对景再创造。迂回含蓄,在中国画的构图理论中称之为“藏”。明朝画家唐志契云:“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巴尔扎克认为“艺术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苏轼写过这样的诗句“谁知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绘画艺术不是图解,要含而不露,委婉曲折,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不尽则无尽”。以有限的形象,表达出丰富的内容来。画筌析览说:“楼阁宜巧藏半面,桥梁勿全见两头,远帆无舟,而去来必辨,远屋惟脊,而前后宜清。”画花的隐显则是“墙头数朵,石隙一枝,虽观之不畅,而思之有余”。,

21、中国绘画史上有宫廷出题考画师的记载:如“深山藏古寺”等。含蓄也就是画论中所说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欲露必善藏,善藏才能善露”。 老舍先生出了一个题目给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并要求不能出现青蛙的形象。这是颇有难度的画面,声音、距离、形象都是绘画上的难点。老人格整构思了一个月,画出了这幅命题作品。画面用立轴式的条幅形式,S形的构图,以体现“十里”的深远,以青蛙产的小蝌蚪在山泉中的畅游,表现出了蛙的呜叫。 迂回含蓄,并不是含糊费解,联想不可缺少的形象联系。,一、遮挡含蓄 通过物象的前后遮挡、半遮半掩,却能让人联想到全貌。舞台上演古装戏的演员常常手上拿一把扇子遮挡脸面。构图上,这种手法特别对表

22、现人群等群体形象。比如炮火硝烟的遮掩,让人联想出千军万马。画亭子,不宜将四个角都暴露在外。 “藏”可以借物,也可以虚化。比如齐白石画虾不画水。中国戏剧以鞭代马。 二、隐意含蓄 在构思上,不以正面表现,把作画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曲折与隐喻提示来表现出深刻的主题思想。太平广记中记载,唐人平曾所写的白马诗中有“雪中放出空寻迹,月中牵来只见鞍”。这就是隐意含蓄,增加“象外之象”的艺术效果。,第五节 整体联系 比例协调 二千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一个完善的整体之中各部分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任何一部分被删去或移动位置,就会拆散整体。因为一件东西既然可有可无,就不是整体的真正部分。”整体是至高无上的

23、,美不在局部而在于整体。一位画家一生追求的都是“整体”两个字。真正的画家都要善于把握整体,把握一切形式要素对整体的依存关系。绘画构图是体现形式美的手段之一,整体结构与诸要素之间、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完整性,是构图的终点。,一、整体联系 构图如何才能做到完整呢?武松的浓眉不适于林黛玉的脸。红、黄、蓝同时摆放一起未必会美。灰色以至黑色虽不红、绿色艳丽,然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显示其高雅、端庄之美。这个“一定的条件”就是谐调、整体。懂得整体是一个画家真正成熟的开始。 法国雕塑家罗丹做“巴尔扎克”的雕像,因学生惊叫:“那双手!那双手!太完美了!”而抡起了大斧,砍断了雕像那双“举世无双的手”。罗丹对三个学生说:“

24、这双手太突出了!它己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已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一件真正的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构图应要达到如果改动其中一个物象的位置、一块颜色就会失去整体结构的严谨性,包括形象的主次、比例的和谐、色彩的呼应等完整性。 依据各自完美的个性即整体性进行绘画构图。黄宾虹的“繁”,齐白石的“简”,潘天寿的“险”,都形成各自构图的个性美。“简”的作品,我们并不感到“少”,“繁”的作品我们也并不感到“多”。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构图的完整性在于个性的完整,是把握各种因素,谐调并达到统一分寸的结果。 协调,是同一整体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共同的因素。人们喜欢把物品归类以获得一种次序,

25、这是基本的协调方式。如儿童画,幼稚却高度协调。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是协调的,黄皮肤与黄头发缺少对比。,地球表面的色彩从卫星上往下看是统一于蓝色的。构图也是如此,形式结构、色彩分布和图像造型等方面都要协调。边框和画面内部的形式一定要协调。 总之,协调问题主要是形与形之间、色与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说一幅色彩作品有了调子就意味着色彩协调。画面上有相同的因素支配和统一着所有的颜色。在处理画面结构时,应该是一位“导演”,找出最佳场面和人物组合,并将它们协调有序,演好一台戏。它甚至与画框的搭配、装裱也有关系,二、比例与秩序 比例,是整体和局部、局部与局部,各种“量”之间有秩序的比较。要和谐就必须在量

26、的差异上找出合适的比例来。构图结构的平衡、对称、和谐、节奏等形式美感,都涉及到比例。 秩序,就是部分与整体以及各部分彼此之间比例关系的和谐。法国画家米勒认为:“一幅画在根本上是很有秩序的,否则它就不成为一个构图,秩序是指每一样东西都被安置在合适的位置上。不论物体如何改动,最重要的就是秩序问题。秩序与协调仍是一回事。”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音乐在质的方面的差异是由声音在量方面的比例的差异决定的。一个单纯的声音在量上前后无变化,就不能产生和谐,要有和谐必须在量的差异上找出适当的比例。他们发现音阶变化的比例是二比一,并得出结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统一。后来他们应用这个原则去研究建筑、雕塑和绘画,想借

27、此找出物体最美的形式,“黄金分割”的比例由此发现。,达芬奇说:“比例不仅在数和度量中,而且也在声、重力、时间、位置和在任何的力之中都可以找到。”巴底农神庙、巴黎圣母院等建筑的整个结构就是按照黄金比建造的。 自然界的物体,按其自然形成的大小、长短、高低、宽窄的比例的规定性而存在。以人体以头为衡量单位,在全身的各个部位,都能找到它的整齐倍数。整体和局部中,以及局部和局部中,各种数值之间如果有某种美的秩序因素,就是好的比例关系使整体中的某个基本单位对全局具有统辖作用。黄金律的比值,被广泛应用在建筑、美术、印刷等领域。黄金律在构图中的作用有: 1制定合适的画幅比例;2安排地平线的位置;3确立画面趣味中

28、心的位置。 拉斐尔雅典学院一画就是以黄金律为依据进行画面比例分割的。米勒的晚钟男女两位农夫以及远处的地平线都处在黄金分割线上。,三、比例与画面空间 主体形象与环境空间的比例,直接关系到画面内容、主题、思想、情趣或某种意趣的表达。空间大给人以遐想;建筑在上产生压抑感等等。,四、物象之间的比例 构图中画家运用物象与物象间比例参考系,以显示相互间大小、高低的特征。画一组高大的建筑物,再添加几个人物或汽车等在人们心目中有固定大小的物体,以显示出其高度。 中国画中有这样的口诀:“画山欲显高,云烟索其腰。”这就是我们能在小画面中表现大世界的依据。当然,画家有时为达到某一种艺术效果,对人们习惯的比例尺度的改

29、变和突破,无疑会产生非同凡响的视觉效应。 也可以在物象的外形上求概括,形体内部求丰富变化。如同脸瓮中装满泥鳅,里面纵横交错却被圆形的大盆所控制。一幅画的外轮廓要有曲直对比、方圆结合、整碎相补、虚实相生、开合变化等。其直观表象是犬牙交错、参差不齐、变化多端、回环曲折、大小相间。,小结:各种形式美的要素能够引起观者不同的心理反映,诸如喜悦、欢乐、悲哀、愤怒、恐怖等。应该根据主题的理念和情感决定具体的美感样式。形式美的各种要素,可帮助我们在构图的领域中获得优美的形与色的组合。优秀的构图,总能从中见到这种或那种美的样式。 构图形式美的要素,是画家进行艺术实践的根据和出发点。它不仅在绘画过程中起着指导内部结构的组织等作用,而且帮助画家在规划、设计、锤炼、深化等方面奠定总体基础。每种美感的样式,自身都包含着或多或少的对立成分,但应明确和肯定主要的倾向,达到统一、完整、和谐。每一次具体构图的实践利尝试,都要综合使用各种形式美的要素。 它也是作品完成后欣赏和批评的依据。尽管艺术的外在形式、面目和风格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形式美的法则是不会改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