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讲犯罪的原因.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24660 上传时间:2019-07-1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95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讲犯罪的原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第讲犯罪的原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第讲犯罪的原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第讲犯罪的原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第讲犯罪的原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讲犯罪的原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讲犯罪的原因.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 犯罪的原因,郑莉芳 四川大学法学院 2011.9.21,引 言,1、所有的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的制度和规则 原始社会:巫术、礼仪、道德、母系、父系社会规则 巫术、道德、宗教、自然法浑然一体 奴隶社会:奴隶等级制、买卖制、法律、道德等 封建社会:分封制、社会阶层等级制、法律、道德等 依附具体的人依附神意、天命 资本主义社会:三权分立、法律、道德 等 社会主义社会:议行合一、法律、道德 等,模拟巫术通过模仿达到某种目的; 接触巫术只要某个人接触过某物体,就能通过这一物体对他本人施加影响,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依附与遵从,维护尊尊、亲亲 忠信孝义,2、假如 制度和规则被破坏、被违反,会发生什么? 越

2、轨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违法特定主体实施与现行法相冲突的行为,引起相应的损害事实,法律对之进行否定性评价的状态 犯罪危害社会的,应受制裁或处罚的行为。 惩罚什么?,犯罪行为?,犯罪人?,犯罪心理?,究竟惩罚的是什么?,1、犯罪行为的存在是刑罚根据 客观主义 2、从刑罚效果上,应惩罚犯罪人,重点是对人身危险性和反社会性的惩罚 主观主义 3、惩罚犯罪人,是着眼于对犯罪人的心理矫治与规训 更狭义的主观主义 古典派客观主义近代派主观主义 惩罚对象应当是人,而不是犯罪行为! 既然是人,就需要研究具体犯罪发生的真正原因,判断哪些人更容易犯罪!,上节知识点: 犯罪人的多维视角,a.生物人 生物

3、功能 生物学差异 生物适应性,b.思想人 人有思维 有目的性,C.社会人 人存在于社会 个体的关系性,犯罪人的人格,犯 罪,需要,诱因,规则,第四讲 犯罪的原因,犯 罪,一、生物学的原因论,1.身体结构表征与犯罪 (1)龙勃罗梭“天生犯罪人” 颅相学学者龙勃罗梭,早年学医,后作为军医服役,在都灵大学教授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和法医学。 其职业背景使他对犯罪问题产生兴趣,并通过研究几千名犯罪人的人体数据、外貌,并对死亡的惯犯和重大犯罪者的头盖骨及身体部位进行研究,发现犯罪人在生理特征上出现“返祖”现象。 晚年修正学说,开始强调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弟子菲利 转向犯罪社会学派 弟子加罗法洛 转向自

4、然犯罪和 实证犯罪学派。,(2)体型与犯罪的关系 谢尔顿 体型说,德国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家 克雷齐默尔 身体结构和性格 ,1、肥胖型:不易犯罪、 或诈欺类罪,容易社会化 2、瘦长型:较孤立,多盗窃和诈骗,累犯较多 3、健壮型:暴力犯罪, 及用暴力实施的财产犯罪和性犯罪 4、障碍型:多实施性犯罪,泰森的人生片断 1978年,12岁的泰森曾因偷钱包 被抓。 1979年,纽约州男孩管教所拳击教练把泰森引见给达马托。达马托曾指导弗洛伊德帕特森获得过重量级拳击世界冠军。 1982年,他因多次触犯校规被开除出卡茨基尔中学。 1988年6月17日,妻子吉文斯向媒体透露她曾遭受泰森虐待。 1988年8月23日:

5、他在街上和拳手格林打架,右手骨折。 1988年9月30日:他的妻子吉文斯在美国全国电视上说泰森是一位躁狂抑郁症患者。 1988年12月12日:桑德拉米勒对泰森提出指控,说她在纽约夜总会跳舞时受到泰森的污辱。 1989年4月9日:泰森在停车场因为管理人员让他移动奔驰车打了管理人员三拳,因证据不足未起诉。 1998年8月31日,泰森出了交通事故,事后有12名证人指证他在事故发生后打人。,犯罪,越轨,攻击性,攻击性,攻击性,攻击性,链接:犯罪心理画像,黄勇系列杀人案 2001年夏,黄勇将自己家中的轧面条机机架改装成杀人机械,取名为“智能木马”。在两年多时间里,先后以资助上学、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外出游

6、玩和介绍工作为诱饵将被害人骗到自己家中,以被害人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必须经过“智能木马”测试为由将被害人绑在木马上,或先把被害人用酒灌醉,然后用布条将被害人勒死,连续杀害了17名青少年。 国外的案例:孤独的孩子比较自卑,用砍布娃娃以示勇敢。长大后对金发女郎也有类似冲动,激起类似行为。 李玫瑾教授:黄勇实施杀人计划时,内心一定存有某种想象,他应该有个缺乏亲情的家庭,应该是单身。 “因为我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觉得做杀手很酷,一直想成为一个杀手”,犯罪心理画像 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的犯罪嫌疑人进行相关的行为、动机、心理过程以及人员心理特点等分析,进而通过文字形成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心

7、理特征群的描述。 2005年夏,湖南某地接连有多名年轻情侣被抢劫,最后一起案件的男性被害人遇害。当地警方根据证人描述圈定了一人犯罪嫌疑人,但缺乏其他相关证据陷入僵局。 李教授分析资料后得出结论: 针对一对一对的恋人实施犯罪 作案人比较胆大、体力好,很可能是青壮年 极少伤害女性 很可能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且关系不错。 连续地作案,很可能没有社会纽带的约束 没有正当职业。 最后警方找到犯罪嫌疑人肖国辉,发现如出一辙。,(3)遗传与犯罪的关系,a. 犯罪家族朱克家族 美国社会学家 达格代尔对朱克家族的研究: 朱克家族子孙中的1200人中,有280名乞丐,60名窃贼和其他犯罪人140人。 1915年,

8、犯罪学家Estabrook 继续对朱克家族进行跟踪研究,证实有170多名乞丐,118名犯罪者,378名卖淫者和其他越轨者。 家族中的某些低能是由隐性基因造成的,遵循正常遗传规则遗传。,b. 孪生子研究 法国精神病学家 朗格: 发现同卵双生子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双生子高 由于同卵双生子有完全一样的遗传基因。 c. 染色体异常 正常人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决定人体外形与结构,有1对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女性为XX。 研究发现,有些男性的性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出现变异,成为XYY,这种人自我控制能力差,易激惹,有更大的暴力行为倾向。 1968年芝加哥一个叫斯贝克(RS

9、peck)的罪犯连续杀死8名护士,后发现该罪犯具有XYY异常性染色体。,d. 收养子女 丹麦犯罪学家哈钦斯和梅德尼克研究 当生父和养父都是罪犯时,362的养子也是罪犯; 当生父和养父都不是罪犯时,养子中只有105的人成为罪犯。 如果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分别进行检验, 生父遗传基因比养父收养后的环境因素影响大,孪生兄弟的心理感应 2005年某日,弟弟在老乡处得知母亲地址,准备去看望。 哥哥则在当日中午出去溜达,到环保局家属楼附近,以找人为由敲开一户居民家的门,进屋后,对女主人实施了强奸,但没有抢到钱。 弟弟回家见到母亲后,不顾享受母亲精心准备的饭菜,就心急火燎起身走。他从乡下快速打车回到哥哥居住

10、的市区,在财政局家属楼里以找失散多年的朋友为由骗取女主人的同情。不顾有病在身的女主人的哀求,丧心病狂地对其进行强奸、抢劫。 两兄弟实施犯罪后,又先后返回哈尔滨。 弟弟归案后,经比对发现与哥哥的DNA完全一样。 警方查实他们分别作案24起和16起。既然事先没有预谋,怎么会做了这么多相似的案子? 哥哥说:“他有事我心里面紧张,有感应。” 弟弟说:“对,有这种感觉,有时候对自己说,别出去干这些事了,可能是他干了,到那时我也控制不住。”,原因: 1、 DNA的遗传物质完全相同 2、长期在一起生活,后天环境的某些相似,形成比较相似的生活观念或生活方式,在某些行为方面会存在着极高的相似度 3、兄弟俩的家庭

11、环境: 一是单亲家庭,结构不良、不完整, 二是家庭缺乏爱,缺乏温暖。 孩子性格上往往缺乏必要的爱与理解。,二、社会学的原因论,生物学因素只是影响因素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只有与社会因素相结合时才起作用。 李斯特: 犯罪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占决定性。 菲利:犯罪的原因是个人因素(生理和心理)、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犯罪三原论 “犯罪饱和法则”,犯罪饱和法则: 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犯罪,这些犯罪是当时社会的的自然和社会原因引发的。 每个时期的犯罪的质和量都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环境与犯罪数量的比例却是一直保持不变的: 始终保持着动态的规律性,因此要消灭犯罪是不可能的,除非要颠覆整个

12、社会。 结论: 犯罪的规模和数量取决于社会条件。 犯罪是不可能消灭的。,菲利的犯罪人分类: 1、生来犯罪人。无是非分辨能力 2、精神病犯罪人。 无法惩罚,只能治疗 3、偶然或机会犯罪人。 约占犯罪人总数40%到50%,经受不住个人压力和外在诱惑而犯罪 4、激情或情感犯罪人。 神经过敏或类似激动,在生理上属于多血脂的人,因为情感或情绪冲动而犯了罪,所以被逮捕羁押后会自动认罪,后悔性比较大,比较容易改造,约占犯罪人总数的40%到50%。 5、习惯性犯罪人。即惯犯。,(一)文化冲突理论,美国 塞林文化冲突与犯罪 刑法是主流文化规范的维护手段。 犯罪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和少数民族群体文化的产物

13、。 美国 米勒:犯罪是低阶层文化的正常反映。 犯罪文化的核心:斗殴、酗酒、盗窃、不当性行为 耍小聪明、刺激、欣赏勇猛等 观点:犯罪行为本身是“合理”行为, 但由于社会成员的利益存在冲突,有权阶级控制着法律,无权或弱势群体按照自己的价值和规范行事时,常常会违犯有权阶段制定的法律,从而出现“犯罪行为”。,观点解析:,优点:能够通过“公众”获得对立法和执法价值的实际评判 美国仇恨犯罪:由种族、宗教、民族、性取向、身体残疾等各类歧视引发的,针对个人、企业、机构及社团的刑事犯罪事件。 报告显示2009年美国仇恨犯罪事件总计6604起,遇害总数为8336人。 近50% 由种族歧视引发,其中绝大多数为针对非

14、洲裔的歧视。 20由宗教歧视引起,其中绝大多数为针对犹太教徒的歧视。 19仇恨犯罪由性取向歧视引发, 12缘于民族歧视 在全部已知的仇恨犯罪实施者中,62为白人,近19为非洲裔。 缺点: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无法解释自然犯罪,(二)社会异常论,墨顿“紧张状态论”社会结构与反常状态 以美国为例: 成就/名利目标/结果 宣扬竞争,个人奋斗和出人头地 阶级等级和种族等级阻碍,制约了常规手段 下层阶级产生紧张状态,负面情绪 从而产生破坏法律的行为 缺点:把犯罪几乎完全作为一个低社会阶层现象,忽视白领犯罪,“正常”的社会行为: 顺从 最普遍观点 有基本的社会控制 接受现实,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形式主义 接受

15、现实,但放弃努力 “异常”的社会行为: A 退缩 吸毒、酗酒或者自杀 B 创新/反抗 犯罪、违法、越轨,案例:邓大新犯罪轨迹,2006年底,鼎湖中学初三学生邓大新辍学流浪 后接到老家同学邓某电话,叫他一起去辽宁做海鲜生意。 邓大新只身奔赴辽宁后发现上当,成为邓的传销下线。 没有退路的邓大新,打着生意的幌子,向家里索要3900元加入传销,但分毫未赚。 为了快点搞到钱,他想到原来一直关照自己的恩人张强,于是跟邓一起去张家实施抢劫。 抢劫过程中遇到邻居敲门,隐瞒不过就大开杀戒,杀死33岁的张强妻子、60岁的张强岳母、9岁的女儿、4岁的儿子,张强大哥的14岁女儿,5岁儿子共6人, 劫得人民币1000多

16、元,300多元港币,1万多元首饰,5本存折。 案发后邓回忆:“看见我熟悉的嫂子和孩子被同伴杀死,趴在血泊中时,我最害怕,最惊慌” 邓大新辍学后,脱离正常的社会控制,属于社会异常。 同时选择了不合法的赚钱手段,使自己的行为逐渐发展为越轨,提问:,你身边有曾辍学的同学吗? 如果有,请尝试描述他/她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三)标签论,贝克尔、利莫特:形象互动理论 社会强行给个体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个体对此标签进行烙印化的适应。 教师、警察、邻居、父母、朋友 能够对个体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的群体 例如:无证小贩刺死城管 缺陷:单一因素论; 狭隘的社会中下层视角,可否提高执法水平? 可否改变城管思路? 可否

17、拓宽流动商贩的经营方式?,未成年犯的标签效应: 20岁的小王从小生活在河北某矿区,父母都在煤矿工作,尽管有着高中文凭和壮壮的体格,但因曾有犯罪记录,想当警察的小郑现在连个好点单位的保安都应聘不上。 “儿子以前犯过错,这几年他怎么努力都没用,还是不被社会接受。” 小郑母亲告诉记者,现在小郑很少出门,也几乎没有朋友,“我们心里又痛又担心”。 刑法第100条规定:“依法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 尽管前科制度规定能够有效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和维护社会秩序,但无限期地保留前科,给失足未成年人带来长期消极影响。,三、学习理论的原因论,生物学

18、,强调先天素质与本能 社会学,强调所处的社会环境 学习理论,强调后天学习得来的。 (一)模仿论 塔尔德 1、距离法则:距离越近,模仿强度愈大 2、由上至下法则:青年长者,穷人富人 3、取代法则:一种风气代替另一种风气,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二)差异交往论,也即不同接触论,美国 萨瑟兰犯罪学原理 个人实施的犯罪行为是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向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学来的。 犯罪方法、技巧、态度、理由 电影少年犯 优点:解释了接触犯罪环境越频繁的人越容易犯罪。 缺陷: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条件反射论,巴甫洛夫,操作性条件反射: 行为受以前的环境结果的影响,行为本身也是获得强化刺激的手段。 a.受别

19、的犯罪人影响 b.受自己的直接经验推动。,艾森克 条件反射论解析,儿童做出行为,老师、父母或他人,规范、经验判断,接受评价,错误 否定/惩罚,正确 肯定/奖励,(四)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攻击行为是如何发展而成的? 波波玩偶实验 1.观看录像 模特殴打玩偶 奖励 观察学习 2.限制玩玩具 挫折 3.有玩偶的房间 80% 4.八个月后 40% 攻击 攻击行为来源于:观察学习、直接经验和生物因素 观察学习:1、家庭影响 2、亚文化接触 3、样例学习暴力镜头 攻击因素 个体认知和习得 作用于行为,认知的力量,例如 “医院”, 在小朋友眼中代表着“可怕,打针恐惧” 在中年人眼中,正常疾病的治疗与身体护

20、理之处 在老年人眼中,医院则是“进入坟墓之门” 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 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四、多元性的原因论,多种个体和社会因素综合而成,由多学科理论整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内外因素论。 动力因素论 系统模式论 聚合效应论 综合动因论 注重多元性 ,罗大华和何为民老师的观点,犯罪心理结构,多种不良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歪曲的自我意识 反社会意识 强烈、畸变的需要 不良习惯 犯罪动机 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智能(能力) 消极的性格特征(情绪),犯罪行为,综合动因论,内化机制,内化机制,

21、综合动因论,外部原因: 人际关系1.00 婚姻状况0.97 经济状况0.95 家庭环境0.72 文化状况0.47,内部原因: 暴力倾向1.00 焦虑0.94 自卑0.89 冲动0.78 犯罪思维0.82,靳如超案:,靳如超,男,汉族,1960年12月7日出生,原籍广东普宁, 8岁开始上小学,9岁因病导致听力障碍,后转入另一所小学。 76年参加工作,84年结婚。 88年因强奸罪被判处10年,97年释放。 2000年秋天,靳如超在石家庄结识26岁的云南姑娘韦志花,与其同居。因生活窘迫且常被靳如超打骂韦志花于2000年年底逃回老家。 2001年靳追到云南,强迫韦跟他回家,不从后争执中将韦杀死。 靳如

22、超知道自己逃脱不了罪责,下决心报复所有“对不起”他的人。 2001年3月16日凌晨,制造石家庄特大爆炸案,造成108人死亡,38人受伤。 2001年3月23日8时20分,靳如超被广西北海市警方擒获,,2001年4月17日,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认定被告人靳如超,为泄私愤,持刀行凶,并致死人命;又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连续在居民楼内实施爆炸行为,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财产巨大损失,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爆炸罪。 情节和后果均特别严重,且在刑满释放五年内又故意犯罪,系累犯。 经审讯,靳如超对以上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是我搞的爆炸,我早就想炸他们(靳认为跟自己有矛盾的人)了!”被捕后的靳如超,

23、当着前去采访记者的面,毫不掩饰地说。,靳如超交代: 2001年3月9日,他在云南省马关县用柴刀砍死曾与他非法同居过3个月的韦志花后,深感罪行严重,便决定孤注一掷、铤而走险、报复杀人。 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靳如超于3月10日乘坐昆明至天津的XW222号航班飞往天津,当天用身份证登记住宿在天津火车站附近的裕辰旅馆608号房间;3月11日上午乘车到达安国市,用身份证登记住宿; 3月12日中午,靳如超乘车回到石家庄市郊区,先非法购买并藏匿了50枚雷管和30根导火索,又马上乘车直奔犯罪现场。 童年,听力障碍导致焦虑、自卑 婚姻与同居生活的不满,导致矛盾爆发 争执中杀害韦,导致报复性行为开始,推荐书目:,1.美格里格 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美lawrence S. Wrightsman著:司法心理学,吴宗宪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罗大华: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犯罪心理学 课程考核说明:,课程考核设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两项 平时成绩占30%到60% 期末成绩:开卷考试 平时成绩: 1、课堂随测环节 2、小型调研环节 3、一次课堂大讨论环节 4、课后作业,谢 谢,郑莉芳,刑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犯罪心理学与刑法 四川大学法学院讲师 课件共享邮箱: 密码:cd2011 电话:139818502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