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部分不确定与不完全信息.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28406 上传时间:2019-07-14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22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三部分不确定与不完全信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十三部分不确定与不完全信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十三部分不确定与不完全信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十三部分不确定与不完全信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十三部分不确定与不完全信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三部分不确定与不完全信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三部分不确定与不完全信息.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 不确定性与不完全信息,一、不确定性与风险 1、不确定性与期望效用 根据概率论的基本知识,随机现象的某一事件的实现具有不确定性,但可以用概率表示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在经济生活中,人们对不确定情况下的收入或消费有一种偏好排序,如何排列呢?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按照“预期效用”(Expected Utility,EU)的大小来进行。 所谓预期效用是根据各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和相应概率下的收入或消费估计的效用。例如,未来可能出现两种状态,状态1和状态2,两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和2,如果只有这两种可能性,那么2=1-1,C1和C2分别代表状态1和状态2下的收入或者消费,那么预期效用效用函数可以定义

2、为: EU=1V(C1)+2V(C2), 其中V(C1)和V(C2)为一般的效用函数。,预期效用函数也被称为“冯.纽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Von Neumann-Morgenstern Utility Function,它是以20世纪美国著名数学家冯.纽曼(Von Neumann)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Morgenstern)的名字命名的)。 例如,假设效用函数为V=LnC, 那么预期效用函数为: EU=1 LnC1+2 LnC2 期望效用函数之所以是合理的,是因为根据所谓独 立性假定,如果人们计划在一种自然状态下作出的选择, 独立于在另一种自然状态下的选择。这意味着或有消费 的效用函数的特征

3、是:不同消费或者或有消费束是可加 的,也就是采取期望效用函数的形式。 如果预期效用可以表示人们对随机现象的偏好,那 么它是如何来反映人们对风险的不同态度呢?我们可以用 预期效用函数定义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区分风险偏好者、 风险中性者和风险回避者三种情形。,如图13-1,假定某人拥有100元的确定财富,是否参加这样一个赌博:50%的可能性赢得50元,50%的可能性输掉50元,因此,这场赌博的预期收益是:150*50%+50*50%=100,假定个人的效用曲线是图13-1的V,这场赌博带来的预期效用是CD连线的中点EU或者B点的效用水平。相比之下,确定性地拥有100元财富的效用为V(100)或者A

4、点的效用水平,显然,A点的效用水平大于B点的效用水平,也就是说赌博预期收益的效用要大于赌博的预期效用,这是一个规避风险的人,因为他更愿意确定性地拥有赌博的预期收益而不是参与赌博,其效用函数曲线必然是凹曲线。风险回避者的效用随着财富增长但增加的速度递减。如图13-2,风险偏好者的效用随着财富增长而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因为,风险偏好者喜欢高收入的刺激,收入越高,带来的满足感越强。其效用曲线是凸的,此时参加赌博的预期效用高于确定地得到赌博预期收益的效用,或者说A点的效用水平小于B点的效用水平。至于风险中性者的效用函数是线性的。如图13-3所示,风险中性者只计较随机报酬的大小,而对随机报酬的风险程度

5、不关注。赌博的预期收益的效用等于赌博的预期效用。,专栏 中国经济转型的风险 风险是指受各种难以控制和预测的因素影响, 导致行为主体的期望结果与实际结果产生差异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是指因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各经济实体在从事正常的经济活动时,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存在风险。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是由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而产生的不确定性。由于经济转型会带来体制的变革, 改变已有的相对确定的环境,因此转型过程更为不确定, 可能产生的风险也就更大。因此, 经济转型过程必须尽可能地将风险考虑在内,也就是说, 体制的转型包含规避风险的体制建设。只有这样, 才能减少转型摩擦,降低转型成本。 总而言之

6、,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种因素对经济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有经济因素,而且还有非经济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对转型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因素, 这种不确定因素往往给经济转型带来风险。同时,经济转型的复杂性也给转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带来新的困难, 从而造成宏观经济风险的可能性。,耶鲁大学希勒教授为他的枟金融新秩序枠一书在中国出版所写的中文版序言中, 在肯定中国经济转型所取得的成绩并相信有一个全新的未来的基础上指出: “中国所面对的经济不确定性并不比其他国家小。” 他所指出的风险,概括起来有如下表现 : 一是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并不明朗,中国长期的发展轨

7、道还存在着不确定性。二是中国未来收入不平等增加的风险也不比其他国家低。未来中国需要采取措施调节那些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性的不公正和反复无常的经济波动。三是中国也有一些严重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解决。中国需要认真考虑为老年人和弱势群体提供财政保障。四是世界历史上有许多房地产泡沫产生和破灭的例子。中国一定不能让其他国家的城市灾难在这里重演。应该鼓励人们在投资房地产时增强风险意识, 不能让过度动荡的住宅市场使人们失去信心。五是中国在股票市场发展起来以后, 也会遇到股市风险。不仅股票市场被夸大了, 公众赋予股票市场的重要程度也被夸大了。股票市场不会使所有人致富, 也不会解决经济中存在的所有问题。,2、风险与

8、保险 风险是生活中不可逃避的现实,而人们又是厌恶风 险的。所以,一个风险回避者必定会参加保险。但是,保 险只是转移风险而已,风险本身并没有消除。一位风险中 性者如果提供保险,能够使保险双方都受益。显然,如果 某人是偏好风险的,那他更愿意提供保险。 需要注意的是,保险市场不一定要建立在人们不同 的风险态度之上,即使风险态度相同,在假设风险事件相 互独立的条件下,人们也可以相互保险,合伙分担风险, 或者进行自我保险。事实上,我们可以把保险公司看作是 所谓自我保险的组织者,它经营着大量的独立保险事务,保险公司的报酬的方差可以很小。 对于绝大多数人当面临的金额较大时,选择支付小 额保险费来保证在遭受可

9、能的大损失时得到补偿。因此, 当面临公平的费率时,风险回避的投保人将对可能遭受的 损失进行全额保险。,假如一个人拥有财产为W,面临着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比如说,她的财产中的一部分是房产,价值为L,这样财富是个随机变量,以概率P取值W-L,即发生火灾;以概率1-P取值W,即不发生火灾。如果没有保险,期望效用为 (1-P)U(W)+PU(W-L) 假设保险公司愿意以的价格赔偿,被保险人购买X保险,支付保险费为X,如果发生损失,将获得X赔偿。一个人需要购买适当的保险以最大化其期望效用。 MAX(1-P)U(W-X)+ PU(W-X L+X) 假设保险费是统计公平的,或者说保险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保险

10、市场上有许多保险公司,且任何厂商可以自由进出该行业,这样,只要收支能够平衡,就愿意经营该项保险业务,即保险费的收入恰好等于赔偿的期望值,即=P,可以得到,X=L,也就是说,如果保险是统计公平的,那么风险规避的消费者将会完全投保。,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分散风险,或者说是一种保险市场。假设有100元投资,可供选择的有两个行业:生产太阳镜或雨伞,投资的利润取决于今后的天气状况,是晴天还是雨天。 表13-1 不同情况的盈利或亏损 如表13-1所示,假定雨天和晴天的概率各为50%,如果只投资于一种行业,不管是生产太阳镜还是雨伞,都有一半的可能性获得100,也有一半的可能性亏损50,期望效用为1/2(

11、100)+1/2(-50)。如果在两个行业各投资50元的话,风险就完全消除了。因为无论天气如何,都可以用一个行业地50元利润去抵消另一个行业的25亏损,可以,净赚25。因此,对于风险规避者愿意进行分散投资,股票市场可以成为分散风险的有效手段。但是,与保险市场不同,股票市场存在着总体上的风险,虽然风险可以分散,但保险市场“总和”为零,股票市场“总和”却可正可负,其中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 二、不完全信息 1、信息与信息成本 完全信息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假设。信息的不完全性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有关。因为不确定性使经济行为人只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有哪几种可能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可能性,或者说不确定性带来了不完

12、全信息,从而导致人们在决策时面临各种风险。 缺少信息则意味着人们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价值在于减少不确定性,或者说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存在通过获取信息减少不确定性的可能性。因此,在经济学意义上,信息成本可以定义为人们为减少不确定性所愿意付出的代价。,假设有两个快餐店出售汉堡包,一家的价格是7.5,另一家是12.5,平均价格是10元,这两家快餐店的汉堡包是同质的,消费者总是喜欢更便宜的商品,但是,不知道那家的价格更低.首先建立一个间接效用函数,具体形式为V=0.5I -0.5 -0.5,其中I为收入(假设收入为20), PX代表饮料的价格(假设为2.5), PY代表汉堡包的价格.如果消费者随机

13、选择一家快餐店的话,预期效用为 EU=0.5V(PY=7.5)+ 0.5V(PY=12.5)=2.049 如果消费者知道那一家快餐店更便宜的话,可以去购买,其确定的间接效用函数为V(PY=7.5)=2.309,可以发现,一个收入为17.7(20*2.049/2.309),并且知道那家更便宜的消费者与一个收入为20且随机选择的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是相同的.可以说一个消费者愿意支付2.3元(20-17.7)来获得信息.这就是信息成本。,2、信息的不完全性 一般而言,信息的不完全有两个方面。一是与不确定性有关。不确定性使决策人只能预见自己的行为有几种可能的结果以及这些结果的可能性,从而导致人们的决策面临

14、风险。当存在不确定性时存在着通过信息减少不确定性的可能性。比如人们可以通过收听天气预报更有把握的预知明天的天气,往往能够作出更好的决策。 信息的不完全的第二个方面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在实际生活中,当市场的一方无法观察另一方的行为时,或者无法确知另一方的行动的信息时,就产生了信息不对称。比如,雇员对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往往比雇主更了解。因此,信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是不对称或者不均匀的。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完全并不是指某个人获得信息量的多少,而是指信息分布的不对称性,因此,不完全信息通常称为不对称信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因为获取信息需要成本,任何信息的获取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天气预报需要耗费大量的设备

15、和仪器以及科学家的劳动,只是许多情况下相关费用由国家支付而已。由于有些人获取信息的成本过于高昂,或者不愿意为获取信息支付成本,另一些人愿意为获取信息支付成本,或者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这就形成了一方对另一方的信息优势,导致信息不对称出现。 3、信息的不完全性与市场失灵 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风险、一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是交易双方在交易协议签订后,其中一方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的损害另一方的利益的行为,道德风险有时称为“隐蔽行为”(Hidden Action)问题。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市场的某一方能够利用多于另一方的信息

16、,使自己受益而另一方受损,倾向于与对方签订协议进行交易。一般而言,不对称信息可以按照时间划分,信息不对称发生在签约之前,叫做事前不对称信息,比如逆向选择模型;信息不对称发生在签约之后,叫做,事后不对称信息,道德风险模型。如果按照不对称信息的内容划分,信息不对称可能是参与人的知识或者行为,因而有隐蔽知识模型和隐蔽行动模型之分。其中,最简单的情形是:隐蔽行动的道德风险和隐蔽信息的逆向选择模型。隐蔽行动的道德风险是说,事前信息对称,事后代理人选择行动,风险状况由自然决定,委托人只能观察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察到代理人行动本身和风险状况(比如雇主和雇员关系)。隐蔽信息的逆向选择模型是指风险状况由自然决定,

17、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委托人与代理人签定合同(比如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的健康保险)。但也有更复杂的情形,如隐蔽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信号传递模型和信息甄别模型。比如在信号传递模型中,自然选择代理人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在观察到信号之后与代理人签定合同(如教育信号模型)。信息甄别模型与信号传递模型类似,都涉及事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自然选择代理人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委托人提供多个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并且根据合同采取行动(如保险公司根据不同

18、类型的潜在投保人制定不同的保险合同)。至于隐蔽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型,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签约后,自然选择,然后代理人观察到自然选择,采取行动,委托人观察到代理人的行动,但不能观察到自然选择(比如企业经理与销售人员的关系)。 当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时,可能出现有市场需求而没有供给,导致市场“看不见的手”出现失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卡罗夫在1970年的一篇经典论文中,以旧车市场为例,指出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价格失去了调节供求、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 假设旧车有三种不同的质量,好、中、差,只有卖方知道自己车辆的质量,买方光依靠检查或者试车无法识别质量高低。假设对卖方来说,好、中、差,三种旧车的价值分别

19、是11000,8000,5000;对于买方,三种车的价值分别是12000,9000,6000;每一种车辆给买方带,来的价值高于对卖方的价值,交易对于双方应该是互利的。假设三种车的比例一样,也就是说,任意挑选一辆旧车其优质的概率是1/3,中质的概率是1/3,劣质的概率也是1/3。但是,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导致交易不能进行。对买方而言,期望价值是1/3*12000+1/3*9000+1/3*6000=9000;也就是说旧车的价格不能超过9000。高于这个价格是无人问津的。但是,如果这样,拥有高质量旧车的人就不会出售旧车,因为旧车对他的价值为11000,所以只有中等和茶车的主人才出售。买主也知道这一点,

20、她知道只有质量中等,或者劣等车才来兜售。所以对期望价值也要进行调整。为1/2*9000+1/2*6000=7500。这样,拥有中等质量的旧车的人不会出售,只有最差质量的车才出售。因此,在不对称信息下市场失去了效率,有些市场消失了,比如高质和中质车辆。,相关链接13-1 艰难化蝶 中国二手车市场的死穴和软肋 2008 年8月中旬, 日本第一大、全球第二大的二手 车交易商Gulliver (概誉) 集团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国公 司, 至此, 包括美翰、艾普在内的全球二手车商业巨子 均已开始布局中国二手车市场, 外资巨头的纷纷加盟让 人们依稀看到了中国二手车市场希望的曙光。自2000 年 汽车产销数量首

21、次双双突破200万辆关口之后, 仅仅用了 年, 中国汽车产销数量就达到了880万辆的水平, 新 车市场的汹涌澎湃自然让人对二手车市场的巨大“钱景” 浮想联翩, 然而时至今日, 中国二手车市场依然在低水 平徘徊。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二手车市场如此落后? 外资 巨头的到来能迅速带动中国二手车市场的发展吗?信息不 对称是二手车市场的死穴, 旧车市场作为典型的信息不 对称案例曾被经济学家所关注, 在二手车交易的过程 中, 卖方对于车况有着完全的信息, 而买方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及检测工具而对车辆质量信息了解较少。通常的 情况是, 卖方为了卖个好价钱或者便于交易达成, 多少 都会隐瞒车辆的真实情况, 在缺少监

22、督或追溯成本过高 的情况下, 消费者买二手车更像是买彩票, 全靠运气, 市场交易成本因此非常之大。在这样的环境下, 二手车 市场怎能发展起来?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要依靠那些 声誉卓著的有长期利益诉求的第三方专业经纪公司, 而 中国作为新兴的汽车市场, 目前二手车交易仍然集中于 所谓“旧机动车交易市场”内, 由众多小而分散的“黄牛” 经纪公司完成。这些经纪公司大都实力不强, 对二手车 车况的了解及判断能力远远低于市场需要。更有甚者, 本身就靠坑蒙拐骗混迹于二手车市场的部分经纪公司, 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个死穴因而依然没有解开, 二手车市 场自然难以发展。,受中国汽车产业咨询网的委托, 北京鸿锐新思

23、管理咨询 有限公司曾对消费者在二手车购买环节的关键影响因素作 过一份问卷调查,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 “对二手车车况的 准确评估” 是消费者购买二手车时最关注的因素(有93 的受访者将该因素列为影响其购买行为的三大关键要素之 一) , 其次是“透明合理的销售价格” (有83 的受访 者将该因素列为影响其购买行为的三大关键要素之 一) , 最后是“二手车车型” (有51 的受访者将该因 素列为影响其购买行为的三大关键要素之一) 。问卷调 查结果从另一个侧面也显示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二手车市 场发展的限制有多么严重。 资料来源: 慧聪网汽车行业频道(北京鸿锐新思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钱攀峰, 王洪亮)

24、,2008 年9 月18 日,4、信息不完全的处理 在完全信息下,自由选择与效率是一致的。但是,在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时,自由选择可能导致市场无效,其根源是隐藏的信息,或信息不完全性。当自由选择与效率不相容时,政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比如,政府规定汽车保险是强制性的,每个开车的人必须参加最低限额的责任保险,这可以避免保费太高使一部分人不愿购买,而出车祸概率较高的人倾向购买的逆向选择问题。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政府干预并非总是有效的,比如说在对待道德风险时,政府往往和私人一样无能为力。搜集信息对于私人来说如果需要很高代价,那么对政府也是如此。在许多情况下,由企业或市场进行也可

25、能有效。比如,虽然政府要求强制购买保险的计划会提高效率,但如果雇主能够把保健计划作为一揽子附加福利提供给他们 的雇员。这样,保险公司就能够将费率建立在这些雇员的,市场可以发展出风险分享(Risk Sharing)的办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用信贷配给模型对银行贷款总是有配额进行解释,而不是在给定的利率下要借多少就借多少,就说明这一点。 一般而言,不同的投资项目有不同的风险,因此,企业家比银行或投资者对项目所面临的风险要更清楚。假设甲、乙两位企业家各有一投资项目,初始投资额都是10000,假设甲的项目无风险,一年后的收益为11000,乙的项目是风险投资,一年后的收益可能为9000,也可能

26、为13000。两种结果的概率相同,这样,两个项目的期望收益率均为10%,假设银行只知道投资项目的平均期望收益率为10%,但不知道项目的风险程度。假设银行的资金成本为5%,贷款利率为8%,这时,两个项目都会借款,因为期望收益率都是10%,银行将从甲项目中收取利息800,乙项目中收取利息350,即50%的可能性损失100,50%的可能性收到800,这时,银行的期望收益为1150,而资金成本为1000(200005%),银行也愿意贷款。,假设银根紧缩,银行必须支付8%的利息才能吸收到存款,如果现在贷款利率为11%,甲项目不再申请贷款,因为收益率只有10%,乙项目却仍然申请贷款,因为对企业家乙,如果投

27、资成功,偿还贷款本息后还剩1900(13000-11100);如果投资失败,则宣告破产,以9000元偿债,净收益为0(假设贷款没有抵押)。乙企业家的期望报酬为950(0.5*1900+0.5*0)。所以乙企业家还是会向银行借钱。对银行而言,乙项目投资成功收回本息11100,投资失败只能收回9000,期望收益为10050,期望毛利率仅为0.5%,但资金成本却为8%,虽然银行不知道一个项目究竟是好是坏,但它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坏的项目才来借钱,因此,银行通常不能只靠利率来调节资金的供求,而是通过配额等方式来限制需求。一个值得注意之处是,在这个不对称信息的交易中,虽然缺乏信息的一方会吃亏,但是掌握

28、信息的一方也会吃亏。当资金成本上升到8%时,银行就不会贷款了。银行与甲企业家都吃了亏。因为如果没有乙企业家的风险项目存在,银行会以10%的利率给甲企业家贷款。这样,甲项目可以上马,其报酬正好抵付利息,而银行在这笔业务中也得到利润。因此,双方都有愿望弄清隐蔽信息。,三、非对称信息与激励机制 1、非对称信息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 如前所述,道德风险是市场的一方不知道另一方行动的情形。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风险的性质并非与保险双方无关,保险双方对风险的了解也并不一样。以汽车保险为例,汽车出事故的概率显然与开车人或者被保人有关,在完全保险条件下,任何事故损失都会完全得到赔偿,被保险人反到会采取一些更冒险的

29、行为。这样保险公司要么放弃保险,或者把全保的价格大大提高,以致于没有人愿意保险。被保险人因为有了保险而改变其行为的现象叫做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市场的一方不知道另一方行动的情形所导致,因为监督的成本太高,或者难以奏效,隐蔽行为的存在给交易带来效率的损失,这样保险人一般提供非全额保险。 下面以汽车偷盗保险为例来分析保险的风险分享模型。假设一个风险规避的消费者在投保时拥有的财富为W,如果汽车被盗,他将遭受损失L。我们假定汽车被盗为第一,第一种状态,汽车被盗的概率1是消费者防范行动a的函数,令: =11: 车主没有安装防盗锁车被盗的概率 1=1(a) =12:车主安装防盗锁后车被盗的概率 防盗加固锁的

30、成本为C。 第二种状态,即汽车没有被盗的概率为2,显然,2 =11,且: =21:车主没有安装防盗锁车车未被盗的概率 2=2(a) =22:车主安装防盗锁后车未被盗的概率 根据定义,我们有:12 + 22 = 1 以及 11 + 21 = 1。令Si为第i种状态(i=1,2)发生时投保人对保 险公司的净支付(保险费减去赔偿费)。,保险公司为鼓励车主安装防盗锁,必须使Si满足:车主安装防盗锁得到的预期效用EU1大于或等于不安装防盗锁的预期效用EU2。 不安装防盗锁的预期效用为:EU1= 11 U(W-S1-L)+ 21 U(W-S2) (13.1) 安装防盗锁的预期效用为:EU2= 12 U(W

31、-S1-L)+ 22 U(W-S2)-C (13.2) 因此,(13.1)式和(13.2)式必须满足:EU2EU1, 或者:12 U(W-S1-L)+ 22 U(W-S2)-C 11 U(W-S1-L)+ 21 U(W-S2) (13.3) 如果保险公司提供的是全额保险,那么,S2= S1+ L成立,即汽车没有被盗时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净支付(保险费)等于汽车被盗后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净支付(保险费减去赔偿费)加上投保人的损失,也就是说损失发生后的投保人从保险公司得到的赔偿费(S2-S1)等于他遭受的损失L。因此可得:,EU1= 11 U(W-S1-L)+ 21 U(W-S2)= (11+21)

32、U(W-S1-L) = U(W-S1-L) 进一步可得: EU2= 12 U(W-S1-L)+ 22 U(W-S2)-C= (11+21) U(W-S1-L) -C= U(W-S1-L) -C 显然,EU1EU2,这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保险公司若提供全额保险,投保人将不愿意安装防盗锁。 但是,如果重新整理(13.3)式可得: (12-11)U(W-S1-L)+ (22-21 ) U(W-S2)C (13.4) 在式(13.4)中,1211,因为安装防盗锁后 车主被盗概率应该下降,同理,2221,且22- 21 =(1-12)-(1-11)=11-12,因此,可以 得到:U(W-S1-L)- U

33、(W-S2) C/(12-11),显然, 因为C/(12-11)0,一个必要条件就是:U(W-S1-L)- U(W-S2)0 ,又由于效用随着财富的上升而单调上升,因此,W-S1-L W-S2 或:S2-S1 L。 这表明,要使投保人自愿安装防盗锁,那么损失发生后,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赔偿费应该小于由于汽车被盗造成的损失,即保险公司提供的是非全额保险。 当交易一方掌握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而价格不能反映决策所必须的信息,缺乏信息的一方便无法作出买卖决定。这时提高价格的作用留下了差顾客,赶走了好顾客。因而被称为逆向选择。比如保险公司不知道每个人出事故的概率,只知道事故的平均概率。如果无法区分高风险

34、与低风险的投保人,就无法对不同的投保人收取不同的保险费,因为高风险的人会冒充低风险的人。如果按照平均概率收费,对低风险的人太高,而对高风险的人太低,结果低风险的人退出市场,要求保险的都是高风险的人。,在逆向选择情况下,发信号自我选择原理可以运用于筛选过程中。比如委托人(雇主、经理)可以根据自我选择原则设计报酬计划,诱导代理人(雇员、下属)透漏各自信息,使之“对号入座”。以推销员的报酬制度为例。推销员的报酬往往与其是实现的销售量成正比。如果销售量为S,则报酬为A+BS,其中,A0是一个月的固定工资 ,0B1是推销员的佣金率,显然B越大, 推销积极性越高,但B越大,雇主得到的份额就越小,因此雇主会

35、降低固定工资A,在A比较小而B比较大时, 推销员的报酬主要来自于佣金,他们所承担的风险较大,因为销售数量除了取决于推销员的努力程度外,还取决于一些不能控制的因素,如市场需求和产品质量等。对于家庭负担较重,无法经受收入波动者,不愿意选择这种报酬制度。如果企业不愿意雇佣那些只求稳定平安者,那么提高佣金率,降低固定工资正可以排除这些人,而吸引那些为了高工资而拼命工作者。于是报酬制度设计达到了筛选的目的。,如果企业愿意同时雇佣两种类型者,那么就可以设计两套报酬制度 A1,B1和 A2,B2,报酬制度1的固定工资较高,而佣金率较低,报酬制度2的固定工资较低,而佣金率较高,面临这样的报酬制度,那些雄心勃勃

36、、精力充沛、有把握使销售量超过Q的人就会选择第二套方案,那些精力不足、保守且只求平安的人就会选择第一套方案。这样激励制度就达到了筛选的目的,这种筛选是通过“对号入座”的自我选择来实现的,雇主无须了解每个雇员的特性。 2、委托代理问题 当一个人为另一个人而工作,工作的成果既取决于投入的努力又取决于不由主观意志决定的各种客观因素,且这两种情况对于委托人无法完全区分时,就会产生代理人的道德风险,这就是所谓不完全信息下的“委托-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这时,首先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分担风险。,相关链接132 人才招聘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分析 一般

37、而言, 在信息对称情况下, 级别不同的企业会 招聘到能力不同的人才。优秀的企业容易招聘到能力高的 人才; 同样, 能力不同的人才会落户到不同级别的企 业, 高能力人才容易受聘到优秀企业。但信息的不对 称, 最终会导致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问题来自买者和卖者有关车的质量信息不 对称。在旧车市场, 卖者知道车的真实质量, 而买者不 知道。车的质量有好有坏, 尽管买者不能确切地判断车 的质量, 但他知道车的平均质量, 愿出中等价格。这样 一来, 高质量的车就会退出市场。由于上等车退出市 场, 买者会继续降低估价, 次上等车又退出市场, 最后 结果是市场上成了破烂车的展览馆。这个过程称为逆向选 择。,在

38、人才招聘过程中, 企业只能通过人才递交的简历表和对人才进行笔试、面试来获取对方的相关信息。但对其实际工作能力、工作热情和长期打算却不甚了解, 而且已获取信息又面临着虚假成分的威胁。相对而言, 人才对自己的学历、业务水平、偏好、信用等信息却十分清楚, 而且对所应聘企业及其职位亦认识深刻。而企业并不知道应聘人才的真实能力, 只知道应聘人才的平均能力及其分布。 假设一批能力不同的人才到企业应聘。如果信息是对称的, 各个人才的能力是共同信息, 企业和人才都会根据人才的能力高低提出自己的要求, 从而使各种受聘都可以实现, 进而达到均衡而在现实社会中, 信息是不对称的, 招聘企业并不知道应聘人才的真实能力

39、。在这种情况下, 招聘企业只能根据应聘人才的平均能力来确定聘用的人才和给予其待遇。假设人才有两种类型:,Q 4000(高能力) 和Q 1000(低能力) , 企业遇 到两类人才的概率为 。如果信息是对称的, 企业 代表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上雇用到相应的人才。但由于信 息不对称, 企业就只能按照平均能力EQ 出 资, 并希望能雇到高能力人才。但在此工资下, 高能力 人才将退出应聘过程, 招聘市场上只留下能力程度较低 的人才。这样人才的平均能力就会下降, 理性的招聘企 业知道这一情况以后, 便会降低给予应聘人才的待遇。 结果造成更多的较高能力的应聘人才退出招聘市场, 如 此循环下去, 便会形成“劣币

40、驱逐良币” 现象, 即低能力 人才对高能力人才的驱逐。这便是人才应聘过程中的逆向 选择。逆向选择的结果, 一方面是低能力人才获得了较 高待遇, 另一方面是招聘企业承担了较高招聘成本而无 法获得高能力人才, 最终导致风险和收益在分担与分配 上的不对称。,这一问题取决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对待风险的相对态度。这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委托人是风险中性者(或偏好者),代理人是风险规避者。最优方案是代理人取得固定收入,委托人承担风险。 第二,委托人是风险规避者,代理人是风险中性者。最优方案是代理人承担风险,委托人取得固定收入。 第三,双方都是风险规避者,均承担一定的风险,而且风险厌恶程度较小的一方承担较大

41、风险。 一般而言,第一种情况是较为合理的。但是,这要求代理人不存在道德风险。 3、激励机制设计 激励机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代理人努力工作,应该设计怎样一种报酬方案,或者说如何使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与产量相关呢?,首先,考虑完全信息时的激励方案。 对委托人来说,激励机制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代理人努力工作,就像为他自己工作一样?应该怎样设计一种给予报酬的方法?如果不管产量多少,都付给人们一笔相同的报酬,他会没有动力好好干活,适当的激励机制必须让报酬在一定程度上与产量相关,问题就在于这种相关性如何确定。报酬必须反映出风险分担和激励两种考虑。 在激励模型中,令X为代理人付出的“努力”,Y为产量,

42、Y并不唯一由X决定,但两者之间高度正相关,其函数关系为: Y = f(X) 委托人付给代理人的报酬为S,为鼓励代理人的劳动积极性,S应与Y有关,两者的函数关系为: S = S(Y) = Sf(X),上述公式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如表13-2所示。 表13-2 产量、报酬与成本 第1列数字代表代理人付出多少劳动或努力程度(比如用劳动时间的多少代表劳动努力程度的大小)。第2列数字代表产量。产量Y和劳动X存在着一一对应(函数)的正相关关系,且边际产量递减。第3列数字代表报酬,假设委托人按劳动时间的多少支付一定数量的报酬,且劳动报酬随着产量的提高而增加。,委托人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即使Y - S(

43、Y)极大化,那么,设计激励机制又面临哪些约束呢?这需要从代理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首先,代理人付出劳动或努力是需要成本的(如花费时间、体力和脑力等),成本与付出的努力正相关,并且随着付出努力的上升,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成本C与努力的函数关系为:C = C(X) 假定代理人付出的成本可以量化为一定数量的实物,因此可以产量来衡量劳动成本的大小。在表13-2中,第4列数字代表成本。可以看出,随着劳动时间的增加(努力程度上升),成本也随之上升,并且后者上升的速度更快。 对于代理人来说,从工作中得到的净收益必须大于不工作能得到的收益U0,他才愿意提供劳动,即: Sf(X) - C(X) U0 如果不工作

44、能领取失业救济金,那么失业救济金就构成了不工作也能得到的收益U0。第5列数字代表失业救济。我们假定在任何情况下,代理人只要不参加劳动就可以得到10的失业救济,因此表中10的失业救济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目,被称作“参与约束”,若报酬低于这一约束水平,代理人根本不会参与到委托人设计的激励机制中来。也就是说,代理人的得到的报酬减去成本之后必须大于或等于失业救济,否则代理人宁愿去领失业救济也不愿意参加劳动。 理性的委托人会设计一种激励机制,使代理人刚好愿意参加工作,即参与约束中等号成立:Sf(X) - C(X) = U0,或者:Sf(X) = C(X) + U0,当参与约束满足后,委托人的利润极大化就

45、是使:f(X)-C(X)- U0 极大化。 我们不难发现,最优解X*应该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边际条件,即在代理人已经付出X*水平劳动的情况下,再增加一点“努力”所带来的增加产量与增加的劳动成本相等。在表13-1中,读者可以发现,最优劳动时间X*是4小时。 这一结论可以通过几何方式描述,我们在图13-4中分别画出f(X)曲线和C(X)曲线,委托人利润极大化就出现在f(X)曲线和C(X)曲线之间垂直距离最大的时候,此时,两条曲线的斜率相同。这一性质的经济含义就是: 代理,人努力的边际产量等于努力的边际成本。在图中,X*就是使委托人利润极大化时代理人所需付出的努力水平,即MP(X*)=MC(

46、X*),它就是委托人最希望的代理人付出的努力水平。同时,按照代理人的参与约束,委托人愿付给代理人的报酬的上限为: Sf(X*) = C(X*) + U0 这说明,代理人参与劳动得到的报酬正好等于劳动的成本加上不劳动得到的救济,他将愿意为委托人工作。也就是说,在代理人付出4小时劳动的情况下,委托人支付给代理人的报酬为20千克,正好等于10千克成本加上10千克失业救济。,至此,我们解决了吸引代理人参与到工作中的问题。但是,参与工作的代理人还不一定愿意付出X*的努力水平,他可能参加了工作却又偷懒,而委托人又无法直接观察到他付出的真实劳动,因为产量还取决于其他的因素。于是,委托人必须使激励机制的设计能

47、诱使代理人不偷懒,即让代理人努力工作得到的净收益大于偷懒得到的净收益。这样的激励机制必须满足: Sf(X*) - C(X*) Sf(X) - C(X),该式对一切X的取值都成立。在表13-2中可以发现,如果代理人的劳动时间小于最优劳动时间4小时,那么他得到的净收益将减少。例如,如果代理人劳动3小时,报酬为15千克,减去成本6千克,净收益为9千克,要小于劳动的净收益10千克。这一约束式被称为“激励相容约束”,它使得代理人付出X*努力水平时得到的净收益最大。这样,从他本身收益出发,他也不会选择偷懒。 总之,任何有效的激励机制的设计都必须遵循两个原则:首先,代理人参与工作所得的净收益不低于不工作也能

48、得到的收益,这是参与约束;其次,代理人让委托人最满意的努力水平也是给他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努力水平。显然,固定的报酬或“大锅饭”式的制度是无法同时满足这两个约束条件的。 其次,考虑不完全信息时的激励方案。 当存在不对称信息时,激励机制会面临这样一个两难的困境:要使代理人尽自己的努力工作,就必须让报酬与产出相联系,这样就让厌恶风险的代理人承担了过多的,风险,风险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分配是低效的;而如果相对偏好风险的委托人承担一切产量波动的风险,那么代理人又没有动力努力工作,并且委托人无法及时、完全地发现代理人的偷懒行为或监督成本很高,生产将是低效率的。就像存在道德风险的保险市场最后找到了一个次

49、优的解决方案一样,市场也找到了折中的激励机制分成制(Sharecropping). 分成制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机制,这种报酬方式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的收入F,另一部分是产值的一个比例,即: S =F +f(X),其中01 在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分成制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分配方式。从代理人的角度来说,希望自己的净收益极大化,即: Max.F +f(X)- C(X) 由于F是固定的,式简化为: Max.f(X)- C(X),而委托人利润极大化的动机则要求: Max.f(X)- S 参与约束要求S-C(X)U。,代入式可得: Max.f(X)- C(X)- U。 由于U。是固定的,这等价于:Max.f(X)-C(X)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由于1,代理人和委托人的目标是不相容的。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