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33779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改革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改革复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改革复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改革复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复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复习ppt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商鞅变法,一、时代背景: 1、政治上: 大变革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上: 铁农具、牛耕逐步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3、思想文化上: 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武器。,二、总结商鞅变法的内容(重点),特点:,注重“农战”、“法治”,消极 影响,积极 作用,1、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促进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2、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它不仅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1、轻罪重刑、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2、文化高压政策不

2、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3、轻视了教化,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了社会道德的支持。,三、评价商鞅变法(难点),孝文帝改革,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3、北魏早期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2)前提:,1)主观目的:,3)内容:,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抑制了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

3、征收赋税和徭役。,4)影响:,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后期: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2、三长制,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农民,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北魏政权,(改革前),(改革后),“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3、整顿吏治,2)内容:,3)影响:,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孝文帝认识到吏治问题的重要性。,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

4、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原因:,(二)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1、迁都洛阳 2、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改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说汉语、改行汉制,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 2、促进民族的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三、改革的重大意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3、

5、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成功的根源。 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重点知识点 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2、商鞅变法的内容? 3、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其评价? 4、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5、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前期、后期) 6、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王安石变法,措施,措施,措施,措施,增设 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 斗力弱,积贫局面,积弱局面,背景,1、理财(富国之策),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

6、水利,二、变法的内容,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A. 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B. 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A. 积极:出钱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并增力政府收入,B. 最具争议: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地主官僚强烈反对。,积极:水利工程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 农业生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节省货款等原则,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收税,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市易

7、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理财(富国之策),二、变法的内容,1、“变法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改变积贫局面; 2、但也存在局限,具有较大争议。新法实施中出现危害百姓现象。,评价:,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省兵:精减军队,减少军队数量和军费开支,二、变法的内容,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A.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B.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作用:减少政府支出,C.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作用:提高军

8、队战斗力,作用(目的): 政治:加强对人民控制,防范农民的反抗和民心涣散 军事:寓兵于民,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高战斗力.,取士之法,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就必 须选拔人才和改革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1、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2、具有争议,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为改变积弱局面,“省兵”措施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关注人才的选拔、 培养和使用,为 变法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择优录用、整顿太学,选拔了实用性人才,以新进之士取代旧官,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

9、法,结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新法被废止,改革失败。 失败的原因: 1、触动了上层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主要原因) 2、为增加政府收入,扩大税源,“取诸民”,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 3、神宗去世,“元祐更化”,保守派司马光上台废止新政。 4、徽宗时期,蔡京借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精神变质。,评价:,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王安石“三不足”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进步性(历史作用):,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变法

10、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局限性:,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 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失败根因,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相同点,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不同点 背景: 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性质: 商: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封建制度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 改革 结果: 商:成功 王:

11、失败,五、欧洲宗教改革 1、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天主教的应对措施 4、宗教宽容趋势 5、宗教改革的性质和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加尔文宗教改革 英国宗教改革,欧洲中世纪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建立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宣扬教权高于王权,不断干涉各国政治权力。,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中世纪的西欧人人都是天主教徒,每一件事情都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和影响。,教会垄断学校教育,宗教神学是主修科目.,社会生活: 经济: 政治: 思想 文化 :,小结:宗教改革的原因,1、天主教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根本原因,2、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建立宗教

12、裁判所迫害进步人士的行为,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 3、对德意志地区的剥削尤为严重,4、导火线(直接):兜售“赎罪券”最终成为导火线,1、反对赎罪券; 反对天主教会的剥削 2、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 否定罗马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3、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否定了天主教说教 4、简化圣礼,神父可娶妻 反对教会的奢侈腐化,符合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要求 5、世俗王权高于并支配教权 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有几条? 自读课本P5960页完成,加尔文宗教改革,主 张,1、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信仰得救 2、先定论 (内容、影响) 3、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

13、规定神职人员由信徒选举产生。 4、制定了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过节俭的生活; 5、教会监督国家、社会、家庭建立的 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大家谈,请大家分析路德和加尔文的观点有哪些异同?,相同点:信仰得救;圣经是最高权威、简化宗教仪式; 不同点: 主张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神职人员要由信徒选举产生,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 鼓励人们大胆地追求财富与成功,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言:“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三)英国王权与天主教会的决裂 独具特色的英国宗教改革,形成: 亨利八世时 通过至尊法案,英王为教会首脑,教皇无权干涉;保留天

14、主教基本教义和仪式 解散修道院,没收其土地财产,修士还俗 伊丽莎白一世时 重申至尊法案神职人员效忠英王信仰得救,圣经为惟一标准,2、特点:,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成分,1、英国借助王权建立起附属于王权的民族教会: 原因: 英国较早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 婚姻继承问题导致亨利八世与教皇决裂,罗马教会的应对,天主教会改革的影响:,1、一定程度上纯洁了天主教会,恢复了天主教会的部分势力。 2、耶稣会在海外传教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当了殖民侵略的急先锋,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 献。,宗教宽容的局限性有哪些?,1555年,德国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 约,规定“教随国定”。

15、这是欧洲第一个宽容新教的和约。但他只是给予了诸侯信仰的自由 1598年,法国国王颁布了南特赦令,在法国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但天主教仍为法国国教,宗教迫害和宗教战争仍然存在,欧洲宗教改革的作用有哪些?,1、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3、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 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 进程的影响。,背景分析,政治上:农奴制激

16、化了阶级矛盾,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 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 专制统治的新思潮,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出农奴制 俄国的落后,国内矛盾尖锐(直接原因) 主观上: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俄国农奴制改革,改革经济基础颁布“解放”法令,废除农奴制 改革上层建筑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解放”法令,1、内容:,性质:,俄国年农奴制改革的评价,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积极作用: 1、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 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

17、路。,改革的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改革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对农民剥夺,造成农民长期贫困。,改革内容,变革上层建筑,司法改革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内容:,同一原则;公开陪审制,影响:,法律意识增强,但实际进展缓慢,地方自治选举,农村:,城市:,自治局,杜马,意义:,1、保证了资产阶级在地方自治机关中占据 主导地位, 2、对发展经济文化做出了贡献,一、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二、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

18、西方的司法制度,建立统一司法和陪审制度。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三、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1861年改革是俄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参考如下),表现:(参考如下) (1)经济上:农奴制残余严重。对农民的严重不公。封建剥削依然沉重; (2)政治上:沙皇专制仍然保留。,不彻底性:,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根源) 日俄战争的失败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外因) 1905年革命加剧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 (内因),1、背景,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2、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农民可以带着份地

19、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农奴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3、内容,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4、影响,积极:“斯托雷平奇迹”使得俄国经济大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业出口国,工业、国民收入增长迅速。 消极:“扶强抑弱”导致贫富分化严重,激化社会矛盾。,一、农奴制改革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二、斯托雷平改革 1、背景 2、内容 3、评价,经济上:“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 政治上:司法改革、地方自治,内容: 评价,积极 局限,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课标要求,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问题一;结合教材

20、第一目的内容,高度概括阿里崛起前,埃及的社会状况怎样?,远景,地位1517年,土耳其人入侵埃及,推翻马木路克王朝,使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政治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矛盾重重,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农业在18世纪的埃及盛行包税制,使生产遭到严 重破坏;手工业由于国内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和欧洲廉价商品的冲击,也遭到严重摧残。 国际环境18世纪下半期,英、法等国展开了对埃及的争夺。,为改革提供了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埃及文化上的落后,1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在各地创办多类学校;2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3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教育,军事实力大增,摆脱了土耳其殖民统

21、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1创办埃及第一所步兵学校,从国外聘请教官,培养军官;2招募士兵,加强训练;3加紧征兵,扩建军营;4大力发展海军。创建两舰队。,军事,出现数百年来未有的统一局面;整顿了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1改革行政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套完备的机构;2压制马木路克割据势力;3严整社会治安,政治,民族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1废除包税制,发展农业生产;2创办近代工厂,重点在军事工业此外还积极发展民用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3利用行政手段,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对外贸易;4技术人员,经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及具体作用,近代化 反侵略,2、阿里改革为何昙花一现?,1、工业上资金匮乏、管理不善; 2、赋役沉重,强行征兵,引起人民反抗,西方殖民势力的阻挠、打击,内因:,外因:,如何评价阿里改革,积极性: 1、阿里改革初步建立了近代化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教育体系,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 2、阿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维护了民族独立。 局限性: 阿里改革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对外扩张而进行的,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