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68624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5.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古代史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必修()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传说时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BC2070BC1600),(BC1600BC1046),(BC1046BC771),(BC770BC476),(BC475BC221),(黄帝 尧舜),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朝代更迭图,战国,秦,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古代中国主要朝代的更替,西晋,西晋,东晋,北朝(439581),南朝(420581),(BC475BC221),(BC221BC207),(BC202AD8),(AD25AD220),(AD220AD280)

2、 三国,(AD265AD316),(AD317AD420),(581618),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金,南宋,元,明,清,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618907),(907979) 五代十国,(9601127),(11271279),(12711368),(13681644),(16361912),一、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统治,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本专题框架结构,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

3、义中央集权制,早期国家政治制度,时间界定: 主要内容:,时间界定: 演进发展:,奴隶社会(前2070前476)(包括夏、商、 西周、春秋),本专题体系构建,夏:首创王位世袭制 商:宗法制度、王权与神权高度统一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前475年1912年) (包括战国秦朝清朝),战国:初步形成 秦朝:正式确立 汉至元:不断完善 明清:空前强化,考试说明: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夏:基本的政治关系为宗族关系。 舜 禹 启 传 贤 传子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公天下 家天下 大同时代 小康时代,商朝 政治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

4、宗法制; 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占卜)。,了解“家天下”制度的开始。,阅读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两种社会形态? (2)上文反映出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例 1:,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变化:“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器已经诞生。 原因:私有制发展和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建立:约公

5、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击败商王朝的军队,商朝灭亡,建立周朝。,知道周朝的建立,夏商-逐步形成; 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逐渐解体;,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分封,就是帝王分地以封诸侯。 目的:即巩固周朝统治,拓展疆域 对象:王族(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P6) 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楚等 诸侯国的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诸侯国的权力: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特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扩大疆域;但春秋时期出现诸侯争霸局面。 崩溃的

6、表现:诸侯争霸,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原因:生产力发展,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假如你是周天子,你会要求 受封的诸候对你尽什么义务?,天子适诸候曰巡守,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 朝,则削其地;三不 朝,则六师移之。,周公教成王说:“你要用心 考查众诸候纳不纳贡。”,史记记载,周幽王为博 宠姬褒姒一笑,点燃了烽 火,诸候看到烽火全部 率军赶来。,周王室要兴建宫室或其它 重大工程,各诸候国提供 力役。,军赋,假如你是受封诸候,你有哪些特权呢呢?,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可 以设置官员,增派赋役, 建立武装。 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 以对卿大夫、士进行 再分封。,诸侯

7、国具有相对 的独立性,阅读史记中部分诸侯国的记载 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文王之父)之兄也。”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燕召公世家:“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商,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 回答:(1)据上述材料概括西周的封国共有哪几类? (2)当时受封诸侯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3)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分封诸侯?,(1)姬姓诸侯国(王族),如吴、

8、燕、晋等。功臣封国,如齐国。先代贵族封国,如陈、楚等。,例 2:,(3)为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周朝对中原的统治,使周朝势力向东方广大地区扩展。,(2)诸侯从周王那里得到土地和人民,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探究:西周分封制初期内得以维持的原因: 西周初期,周王室实力强大。 周王室对诸侯有着较为严格的约束 地方诸侯暂不具备与周王室抗衡的实力。,洛阳市区去老城区的路中央立有一座九龙石柱,名曰:九龙鼎。鼎是王者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楚强盛后,庄王曾率军至周 都洛邑郊外示威,向周王的 代表询问鼎之大小轻重,史 称“楚王问鼎”。鼎是王位的 象征,说明楚庄王有替代周 王号令天下的野心。,思考:为什

9、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受封诸侯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增长,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用血缘关系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名题传真,(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

10、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012浙江)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镇守疆土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A. B. C. D.,分封制中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五个义务: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为周天子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 朝觐述职 五个权利:

11、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设置官员。 建立武装。 征派赋役。 扩大统治区域(诸侯有向异族地区扩张的权力),(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12、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13年浙江)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 A B C D (15年浙江)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16年4月浙江选考)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右图,鲁国位于 A B C D,与宗法制相关的词语 富贵不归故乡,犹如衣锦夜行 光耀门眉 认祖归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修齐治平 尊宗敬祖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 族谱家谱 衣锦还乡 光

13、宗耀祖,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目的:巩固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王权)。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家国一体。 影响: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拓展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消极: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

14、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任人唯亲,裙带关系 积极:它形成了认祖归宗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孝顺长辈、恪守孝道,世官制:先秦时期,官位世袭,将官员限定在贵族范围内(P15),例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後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 次子、庶子的嫡

15、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

16、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名题传真,(2010广东文综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2011年海南卷,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2013广东文综12)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

17、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2011年湖州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17)清朝时期,某地方官府倡导乡饮酒礼,酒礼由州官担任主持人,行礼致辞为:“敦崇礼教,举行乡饮,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党”。该致辞所包含的中国古代传统观念有 宗法观念 忠孝观念 等级观念 神道观念 A. B. C. D.,从文化的角度讲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认祖归宗的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明清时期 (2009扬州模拟)

18、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郡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2008广东单科)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在这里,小宗相对于群弟而言,是( ) A诸侯 B大宗 C小宗 D卿大夫,安德森认为“很吊诡的是,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

19、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在中国古代史上,能回答安德森这一疑问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5年10月浙江选考)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天子之所以是诸侯的君王,是因为它的尊严,而不是诸侯的长者。宗法制讲的是血缘关系维系,既然材料讲了天子不是因为是诸侯的长者,就否定了血缘关系,故是分封制。,“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

20、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王。” 吕氏春秋当务,注意:嫡长子不简单等于大儿子。上 面这则材料就有助于我们对嫡长子的理 解。,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对于封国内的卿大夫而言是大宗。,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具有家国一体的特色 神权和王权的结合,浓厚的专制色彩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例 4:世纪金榜P3 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2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考试说明: 秦的统一 b 郡县制和

21、皇帝制度的建立 b,含义: 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皇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上,特征是皇帝个人独裁专断,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一切服从于中央。 核心:君主专制、皇权至上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经济基础:封建自然经济 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巩固集权手段:中央、地方权力机构,法律、监察、选官制度,思想专制。 两大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矛盾 演变特征:专制君权不断加强,相权被不断分割、削弱。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中央对地方

22、的控制日益严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的评价双重影响: 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侵略、组织工程建设、发展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 消极作用:严格控制思想文化、政治腐败、兵徭役无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 总体:在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君主专制政体结束:辛亥革命,1912年清帝退位。 原因:专制主义强化造成社会矛盾激化;外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运动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等。,道州县,路州县,世官制,过程: 前221年,灭六国统一,建立秦朝,结束割

23、据混战局面。 前215年,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P9图),加强了北部边防。 平定岭南、凿灵渠(沟通湘漓)、设置四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开“五尺道”、在部分地区委任官吏,将西南夷地区纳入版图。 意义:秦灭六国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战乱局面; 秦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的形成。,了解秦的统一(统一中国、开疆拓土),秦的最终版图,闽中郡,疆域范围,黄河并阴山至辽东,临洮、羌中,南海、北向户,海暨朝鲜,新增四郡,长城起止,灵渠,“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居河为塞,并

24、阴山至辽东”,创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中央确立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由皇帝直接任免,对皇帝绝对服从。(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地方实行郡县制,目的:巩固国家统一和秦王朝的统治,避免地方上出现分裂割据势力。 主张:丞相王绾主张分封制,廷尉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 内容: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 郡县(道)乡里亭 作用:强干弱枝,加强中央权力 意义: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避免或削弱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剧势力。,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一 丞相王

25、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母以填之。请立幸许。”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领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王绾主张的实质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李斯反对王绾主张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 术”主要指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何影响?,例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秦王不以为

26、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三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回答: (1)材料一对皇位的继承做了怎样的规定? (2)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3)综合以上信息,扼

27、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1)皇位世袭。,(2)说明了皇帝独尊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3)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皇帝,三公,九卿,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统一管理全国的政府。中央王朝“日理万机”,只靠皇帝一人,自然难以处理全部繁复的政务,必须选拔一些人才来辅助他,像宰相等大臣。这些宰相和辅弼大臣的设置和运用,就是我国重要的宰辅制度。秦代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可以说是一套相当完善的宰辅制度。汉初因袭秦代的官制,虽

28、然有些三公九卿的名称略有不同,实际上并没有多大改变。其后历代的发展和演进,差不多都以秦代确立的制度为蓝本。 (1)三公九卿制是在哪一位君主在位时建立的?当时的官员由谁任免的? (2)秦代“三公”分别负有什么职责? (3)概括三公九卿制的特色。,(1)秦始皇 皇帝。,例7:,(2)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主管军事。 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系统。,(3)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三公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开新官僚体制;丞相位高权重。,秦朝政府地方组织系统表,皇帝,郡尉,郡守,监御史,县尉,县令,县丞,三老,啬夫,游徼,亭长,里正,郡,县,乡,亭,里,道,分封制与郡

29、县制的比较,(1)积极:,(2)消极:,使秦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A、政治(疆域):,使秦能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B、经济:,C、民族:,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D、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暴政),拓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秦王朝的历史地位,是一个短暂王朝,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

30、集权国家,使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 开创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被后世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 暴政短暂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的兴盛局面出现。 留下著名工程(灵渠、长城、秦始皇陵),(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名题传真,(16年10月浙江选考)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

31、所肯定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官制,(2013浙江文综15)公元前221年,秦完 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 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 B C D,(25年10月浙江选考)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两图所反映的地方管理体制各是什么? (2)结合图一说明山东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 (3)对两图所反映的地方管理体制应该怎样评价?,图一 西周形势图,图二 秦朝疆域图,例题:,

32、1.3 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和强化,考试说明: 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b 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b 元朝行省制度 b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d 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c 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和察举制、科举制 d,西汉: 汉初继承秦制,丞相有相当大的权利;任命功臣为相,掌握行政实权;实际上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汉武帝有意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1)频繁换相 (2)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3)形成了中朝,与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相对应 (中朝又称内朝,又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中朝负责决策,外朝负责

33、执行),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皇 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评价:三省分工明确,互相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君主决策失误;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散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中书省(草拟) 皇帝政事堂门下省(审批) 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引自朱子语类,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 设置中书门下(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为“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又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

34、散相权。 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元朝:大都沿用宋朝,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皇帝,御前会议,三司,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御史台,三司使,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御史中丞,财政,行政,军政,监察,“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 宋史范镇传,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中央机构怎样的关系?,宋太祖,分相权,各机构制衡,皇帝总揽大权,(16年浙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

35、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名题传真,(2008江苏卷)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 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北京是著名的古都,它拥有众多的古代 建筑。下列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A.太庙 B.颐和园 C.太和殿 D.天坛,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示意图。最能反映两者本质区别的是,A.唐朝中央官吏

36、日渐增多 B.唐朝以分权得以集权 C.唐朝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材料一 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其余陈平、王陵、陆贾等皆白徒(农民)一时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摘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西汉一代之制:凡为相者,就爵而言,必封侯丞相为百官之长,位高而权重。西汉前半“常以列侯为丞相”。 摘自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三 武帝元封年间,名臣文武欲尽。汉兴功臣受封者百余人子孙骄溢,忘其先至太初(武帝年号,公元前2世纪末)百余年间,见侯五,余皆坐法陨命亡国。武帝以后宰相之材不能取于列侯之外。 摘自中国宰相制度 材料四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

37、、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在内朝预闻政事。摘自汉书刘辅传 (1)材料一中所言“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指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汉武帝选任丞相的渠道的变化并分析原因。(3)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三、四叙述的汉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由秦朝的将相多为贵族变为汉朝的将相多出身布衣。刘邦起自布衣,辅佐刘邦得天下者也多为平民,刘邦建立政权后按功授爵封官,形成“布衣将相”局面。,(2)由汉朝前期在列侯中选任丞相到汉武帝时在列侯之外选任丞相。 原因:武帝以前以列侯为相,位高权重,常与皇权发生矛盾; 汉初

38、所封列侯后代大多腐败堕落,犯法丢爵。,(3)制度:中外朝制度。 变化:丞相权势危及皇权,由任用布衣为相到建立中外朝制度,相权进一步削弱。实质:加强皇权。,(沪10)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以加强皇帝

39、权力);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以削弱相权)。,秦朝:主要有郡县两级。 汉朝:西汉初:继承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 东汉末年,在郡级之上又设“州”。 唐代:为道、州、县三级。 宋代:为路、州、县。 元代:确定了行省制度,设十大行省和腹里、宣政院辖地,行省下设路、州、府、县。,对行省的控制: 行省成为最高的地方行政区,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官员要定期朝觐和述职; 中央以监察机构监督,省官互迁等加以控制。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40、易于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 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 宣政院辖地包括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由宣政院直辖。,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14年浙江)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A B C D ,名题传真,(15年浙江)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

41、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2009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析】图为行省,应是元朝,图为道,应是唐朝,图为诸侯国,应是春秋,图为郡县制,应为秦朝 ,故A项正确,B、C、D顺序错误。【答案】A,世官制:先秦时期,特点是官位世袭,将官员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标准:血缘 察举制:秦汉,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任用,百姓不得参与。标准:道德学问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 (从选考对象、内容,选考方式、程序来看,具有封闭的特征。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主

42、要依据:表面是德才,实质是门第族望。 科举制:隋唐至明清时期,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背景: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 目的: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评价: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把选官权收归中央;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和行政效率,有益于专制政体的巩固。 促成了读书风尚,形成重学的风气;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严格的考试选官制度,有一定公平公正的合理性; 科举考试科目和内容固定在儒学经义,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成为执

43、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文人醉心于功名利禄,也导致专心从事科研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选官制度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统治集团执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先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明清 世袭 以官举士 以官举士 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 血统 品德才能 门第 考试成绩,世袭 (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封闭性),定期考试,公开选拔 (开放性),(2012年1月南京、盐城一模3题)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

44、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名题传真,(2012年1月湖州市期末1题)孙中山曾于五权宪法中指出:“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以下对此材料的解读,错误的是 A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B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有存在的必要性 C科举制度被废除,是因为考试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D门阀举荐制度

45、被推翻,是因为考试制度执行不力,(08全国)(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分)。,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

46、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2)唐朝: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 英国: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