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结构考试必备.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69843 上传时间:2019-07-19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结构考试必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结构考试必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结构考试必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结构考试必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结构考试必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结构考试必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结构考试必备.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知识结构,环境,迁移,数量,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空间形式,影响因素,人口容量,环境 承载力,合理容量,影响因素,必修2各章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增长模式,增长总趋势: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差异: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地区,构成指标:“三率” 增长模式图 增长模式地区(发达、发展中)差异 总趋势:过渡型现代型(三低),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者超过10% 65岁 65岁 7%,进步现象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人口发展的必

2、然趋势,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活保障,医疗保健,孤独等老年人本身问题增多,国防兵力不足,人口老龄化:,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概念及分类,国际人口迁移的新特点,中国人口迁移的阶段及其特点,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源和矿产资源 经济因素:生活条件、就业机会、经济收入 政治因素:战争、政治迫害、政策 社会文化因素:宗教、民族 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灾害 其他因素:家庭、婚姻、教育、年龄,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的影响,对迁入地的影响,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的影响,(1)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

3、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 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 业土地资源。,(1)造成人才流失。,有利:,不利:,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入地的影响,(1)合理的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 经济,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2)为迁入地提供了劳动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有利:,不利:,(1)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 巨大压力,出现城市交通问题、住宅问题、 社会问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概念与含义,环

4、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影响因素:自然地理因素为首要因素,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概念与含义,保持合理容量的措施,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优劣、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技术水平、消费水平,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主要指从生态学、资源或环境的角度看,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环境承载力从自然资源承载能力的角度考虑,仅考虑人口“生存”问题;合理人口容量从人口发展的角度考虑; 2.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警戒值

5、,对全球来说,一定时期、一定技术条件下,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是人口数量的极限,而合理人口容量则体现了人口在发展中的变化,他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 3. 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人类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追求“合理人口容量”。 4.合理人口容量不是一个具体的定值,具有相对性。,自然地理因素:太阳、空气、淡水、土地、生物、矿产等是首要因素。其中淡水和土地是最重要的因素。,环境、资源、人口的消费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等。,地域文化与 城市发展,第二章知识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工业区 住宅区 商业区,历史原因 经济原因 社会原因 行政原因,不同规模 城市服

6、务 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环境,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本章知识逻辑关系:,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城市的土地利用,城市的功能分区,城市的服务范围,城市的规模大小,城市的等级体系,城市的地域结构,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对城市空间布局影的响,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功能分区,影响因素,发展变化,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城市,城市个体,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群体,不同城市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不同,不同等级城市分布,层层嵌套,城市数目与相互距离,城市体系,第一

7、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功能与空间结构,3、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点,经济因素:地租差别离城市中心越远, 地租越便宜。,行政因素:合理引导,城市规划,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历史因素:早期功能的延续,功能分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一般情况下) 城市的规模越大,等级越高、服务功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城市的规模越小,等级越低,服务功能越少,服务范围越小。,城市规模、等级与服务功能,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城市化的阶段特征,城市化的地域特征,城市发展的规模特征,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化,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

8、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主要环境问题,环境、交通、就业、社会等问题,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本质内容,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二、三产业产业的建立和集聚,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差异,特大城市与城市带发展,第二节,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 城市地域,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城市化的概念,农业活动转化为 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上升,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功能分化,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特点1:城市化进程加快,特点3: 特大城市迅速发展,特点4: 出现了

9、巨大的城市带,特点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垃圾污染,水污染,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社会问题,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停车问题,就业,贫困,种族歧视,社会争端,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人文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地等,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影响城市空间布局,自然因素,含义,差异表现,影响城市建筑结构,影响城市建筑风格,影响因素,对城市建筑的影响,特点,在特定地域中人类活动的产物,非物质方面,建筑、服饰等,价值观、生活习惯等,物质方面,地域性:地域范围可大可小,综合性: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

10、用的结果。,相对稳定性: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三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1、外国文化与人口,2、中国文化与人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空间布局:,美国市中心多摩天大楼,欧洲市中心多教堂,中国古城中心多皇宫,建筑结构:,中国园林含蓄,西方园林开放,建筑风格:,中国民居四合院,西方民居花园洋房,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地域联系,区位 因素,地域 类型,原始迁移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主要工业区,工业联系与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通信,第三章知识结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聚落形态影响,商业网

11、点布局的影响,地 理 环 境,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自然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地域分布,农产品,主要特点,区位条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热量、光照、降水对分布与发展影响极大,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南水田、北旱地),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不同的土壤种类、肥力,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

12、的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及冷藏保鲜技术使市场范围扩大,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手段,下列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进行搭配:,A、古巴的甘蔗,B、黑龙江的大豆,C、河西走廊的粮棉,D、横断山区立体农业,E、江南丘陵的茶树,灌溉水源,炎热的气候,地形,土壤,例: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热量) 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光照) 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地形) 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地形) 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培育良种) 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节水技术) 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产自荷

13、兰的鲜花,装扮着日本的高级酒店。(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 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运输条件、冷藏保鲜技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游牧农业 迁移农业 初步定居农业,原始农业,稻作农业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传统混合农业 地中海式农业,传统农业,现代旱作谷物农业 现代混合农业 种植园农业 乳畜业 大牧场畜牧业 市场园艺业,现代农业,区位条件 动植物种类 发展阶段 生产特点,农业发展的三阶段,海淀练习册P55-58,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破坏,第二节:工业区位知识结构,满足生

14、产技术需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产品生产存在工序上的关系,共同为一个成品生产零部件,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导 致,利用廉价劳动力,利用交通枢纽,利用资源,利用能源,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基本工业地域: 自发形成或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发育程度高或低的工业地域,专业性工业地域,综合性工业地域,大的工业地区,区位条件比较,传统工业,资源 能源 市场 交通 劳动力,高新技术工业,科技水平 劳动力素质 环境 交通的便捷程度,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主要方式及优缺点,邮电通信,邮政通信

15、,电信通信,商业贸易,商业(基本环节、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贸易,第三节 地域联系,方式,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特点,优点,缺点,运量大、速度较快、连续性好,建设投资大、 成本高,机动灵活,装卸方便,运量小,运量大、投资少、 成本低,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影响大,速度快,运量小,运费高,线路和运具合二为一, 连续性强,运量大,投资大,灵活性差,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方式选择,铁路,每吨货物的运输费用,距离,0,几种运输方式运费与运距的比较,1、交通运输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a.早期城市出现在河流、大道汇合处,b.公路铁路时代大城市位于交通枢纽处,c.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6、变化对城市发展(兴衰)的影响,2、交通运输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a.沿河带状发展转向沿交通轴发展,b.从内聚(团块状)到沿轴放射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商业网点形成 (1)帆船、马车运输时代 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2)公路、铁路运输时代 公路、铁路沿线。 交通变化 商业网点发展,市场最优 交通最优,向郊区发展,第四章知识结构,人地 关系 思想 的 历史 演变,人 类 与 地 理 环 境 的 协 调 发 展,史前 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人类 面临 的 主要 环境 问题,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可持续发展,含义,原则

17、,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区域性,全球性,分类,分布,环境问题,不协调,物质能量,人类社会,废弃物,环 境,环 境,全球变暖,臭氧空洞,大气污染 酸雨,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酸雨污染,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与水资源危机,城市垃圾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的分类,全球变暖,臭氧空洞,大气污染酸雨,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原则,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 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生态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清洁生产,第三节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图图1 1,人口增长模式判断,资料判断,判断人口增长类型 说明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 如果有总人口 的变化,还可以说明人口的机械增长情况等,会读三角坐标图,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E,C,图16,D 接近燃料地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A 劳动力丰富;污染较小可在城区,方便 工人上下班。,E 接近水源,位于河流上游水质较好,距市场近。,B 位于河流下游地带,不污染城市,工业布局图,工业区位因素的判断,结语,基础内容的把握 基本概念的理解 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基本技能和能力:读图、读表、读信息;过程图、规律图的分析 联系实际的事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