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专题.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71630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33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史专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经济史专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经济史专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经济史专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经济史专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史专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史专题.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经济史专题,四十五中学 李建卓,感谢:杨主任给我的机会,区教研员翟贵玺老师、三十二中韩斌老师的指导,五十四中学王彩平老师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感谢诸位批评指正。 还参考: 3年高考2年模拟、步步高高考总复习、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8年前几期、网上搜索的资料。,3,一、运用的主要史观(范式) 二、宏观结构 三、单元复习 四、热点问题,4,一、运用的主要史观(范式) 唯物史观、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文明史范式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全球史范式(经济一体化、全球化) 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

2、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起决定因素。 近(现)代化范式 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5,二、宏观结构 (一)强调几点: 1主要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等的关系。 2主要内容:经济形态、经济制度、经济现象、经济格局、经济政策、经济思想、经济体制等。 3应具备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科技意识、世界意识和竞争意识等等。,6,(二)经济全球化(广义)历程(简表),7,8,9,三、单元复习 方法多样,只要有自己的内在逻辑 近代世界经济 第五单元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

3、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基础知识 1.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以及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过程、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2.荷兰、英国是怎样进行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它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有什么联系?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带来了哪些后果?(对殖民者、殖民地、世界) 3.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 4.简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过程和重要发明。 5.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物质条件、联结的纽带、重要保障) 6.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成就有?它与第一次比较有哪些异同? 7.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

4、怎样的影响? 强调世界市场不再仅仅是商品的市场,也是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市场,世界市场的内涵更为丰富。但是列强主宰和操纵的世界市场,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这成为世界动荡的深层次原因。,10,(二)疑难知识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概念? (方法思路:首先弄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组成部分资本主义制度体系、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然后从形成过程和影响等方面把握理解。) 2世界市场 (1)形成的根本原因:两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建立方式: A国际贸易的发展(商品多、交通通讯、政策、英国地位) B人口和资本的大规模流

5、动(19世纪) C资本输出达到空前规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 D武力威逼以满足通商投资要求 (3)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4)重大作用:西方、世界、东方,11,3工厂制度与垄断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A出现的时期不同 B生产手段不同(机器/垄断组织主要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率) C规模不同 D影响不同 (2)联系 A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的结果,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重要表现。 B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重要组织形式。 C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垄断组织是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12,(三)规律方法 复习本专题应突出“市场”概念,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线索,串起整个专题的内容

6、,明确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而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过程。“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主要从两方面掌握:第一,世界市场建立的条件和方式;第二,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向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变化。 规律: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可以从资本、劳动力、原料、技术、市场、政治前提、生产关系调整等角度分析。(也适用于分析近代以来各国经济发展快慢这一类题),13,第六单元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基础知识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2.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怎

7、样的历史背景下推行的?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特点?作用? 3.二战结束以后至现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怎样正确认识这些新变化?,14,(二)疑难知识 1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罗斯福新政? (方法思路: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经济危机而进行的政策调整背景,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质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影响对经济、对政治、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 (方法思路:变化4个方面: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国家垄断资本

8、主义、国家干预、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产业结构、知识经济等方面分析。) 认识:首先,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还具有相当的容纳能力,还有发展潜力和生命力。其次,要辩证地分析。既要看到它发生深刻变化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没有变化的一面。 3二战后至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及其原因?,15,4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具有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紧密结合的特征。) (1)实行过程 A产生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B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得到强化。C二战后普遍流行

9、于资本主义世界。 (2)主要表现 A国有企业发展、B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升高、C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D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即加强计划。 (3)主要作用 A突破私人垄断的局限性,使生产技术改造及劳动力再生产过程社会化,从而可在更大程度上容纳生产发展。B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及它同现代化巨额投资的矛盾。 (4)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政策调整,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20世纪七十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也证明了这一点。,16,5关于“福利国家” (1)含义:概念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现代福利国家则是20世纪的

10、产物,这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高标准的社会福利。 (2)形成原因:20世纪30代货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身。 (3)形成经过:A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B二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4)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5)实质: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6)问题: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11、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17,(三)规律方法 复习本专题应抓住一条线索、两个重点。线索即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各国效仿新政。两个重点:一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二是如何评价新政和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还要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调整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提供的借鉴和区别。,18,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基础知识 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如何正确评价它的历史作用? 2. 简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目的、内容,实质,如何正确评价它的历史作用? 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如何评价?其在实践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4

12、. 概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19,(二)疑难知识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异同点是什么? (方法思路:相同点从实施者和实质方面分析;不同点从背景、目的、内容、成效和理论等方面分析比较。) 2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 (方法思路:特点要从工业化的背景、途径、手段等方面分析;评价要围绕经验和教训两方面展开。) 3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哪些异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有在那些异同点? (方法思路:任何一次改革,都要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的剖析,同

13、时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如只是小修小补不从国情出发,改革注定不会成功。这几次改革都是失败的改革,比较时注意从背景、指导思想、改革的侧重点、结果及失败原因等方面分析。),20,4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启示是什么? (方法思路:原因略。影响要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战略力量对比及相互关系等方面分析。苏联的解体只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仍表明国际社会主义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在谈启示时要从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革,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等方面去分析思考。) 影响:多极化方向;欧开始走向一体化;美国、欧、日矛盾上升;第三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启示:

14、 A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有创新意识。 B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 C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这就要求有开放的思想意识。 D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E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F根本宗旨 G民主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21,5苏俄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不同点(说明:市场与计划都是手段,相互借鉴),22,6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市场的认识 (1)马克思(没有市场) (2)列宁(取消市场利用市场)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斥市场) (4)赫和勃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5)邓小平(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

15、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3,(三)规律方法 复习本专题突出一条主线,即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经济政策的变化。三个重点:一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贡献;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三是“三夫改革”的历程。 要联系时代背景评价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认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当时的社会作用。对于苏联的经济问题,明确苏联经济政策演变的趋势,苏联的改革长期不能走出困境,是其最终走向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对我国的改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24

16、,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基础知识 1. 概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过程、构成要素、基本特点,及评价。 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重建的? 3.欧盟成立的标志?简述欧盟条约内容、欧盟的性质及欧洲一体化的影响。 4.简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原因、标志以及影响。 5.简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原因、形成和发展过程、组织原则、合作方式和影响。 6.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7.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意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8.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进程?主要表现?本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

17、面对这一趋势? 9.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25,(二)疑难知识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如何? (方法思路:三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三者的联系在于都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区别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货币制度,而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 2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基本特点?及影响是什么? 原因: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 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 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 各地

18、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26,特点: 世界经济已形成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经济板块为中心的格局 集团成员国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更加务实,意识形态色彩趋于淡化。 各国经济融合程度明显增加,规模急剧扩大。 区域经济集团的成员结构发生了变化。 影响: 积极: 促进了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 集团内部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进展; 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形成多极化格局。 消极: A不利于商品、资金、技术和服务在区域集团间的流动。

19、B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将加剧:排他性;拉大南北经济上的差距。 C国家主权的概念将受到冲击。,27,3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方法思路:联系从宗旨和原则方面去分析。区别从是否是正式国际组织、管辖范围、成员对协议的接受、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分析比较。) 4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其规律 (1)阶段 A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形成美国独霸世界的世界经济格局。 B20世纪70年代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变。 C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向纵深发展,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加快。 D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全球化、知识经济等)。 (2)基本规律 A世界经济一体化规

20、律(通过相当激烈的竞争)。 B世界科技不断向纵深发展规律。 C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跨越式发展)。,28,5区域经济组织合作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1)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性增强。 (2)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多元化。 (3)带来新的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6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1)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2)经济区域化 (3)经济全球化,29,(三)规律方法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本专题内容最富时代感、现实感,许多知识与当今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相关,如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世界经济问题。由于经济全球化是近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涉及从新航路开辟至今的许多政治、经济问题,尤其是关系到

21、中国整个近代以及改革开放的内容,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理清脉络,分析具体细致。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局面,工业革命产生的强大推动力逐渐使世界紧密地连成一体,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速度明显加快;同时了解二战至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以此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要明确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与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关联,因此注意将中国置身于世界大环境之中,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要学会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认识世界经济;要注意各种经济现象的历史渊源、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学会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研究。,30,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22、一)基础知识 1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其特点是什么?(生产力变化),特点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技术的渐趋成熟及表现: A农具的改进 B耕作技术 C种植制度 D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交流 E水利工程的修建,31,2土地制度的演变?(生产关系中所有制变化)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夏 商 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 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 原因: 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井田制瓦解 战争 类型: 君主土地私有制(私田) 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 土地兼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联系“均田制”理解),3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23、(2)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5)生产模式精耕细作,32,4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5手工业的发展的特征?经营形态? 特征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产品远销欧亚非(地位)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33,6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商业发展的特点? 表现: 场所时间:城市农村集市;固定时间、地点打破界限 交易内容:地区间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农副产

24、品以及手工业品 交易媒介:物物交换货币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商人组织:亲缘组织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流通领域:局限流通领域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特点: 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城市商业经济发达 对外贸易发达 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商人群体活跃 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34,7 “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长期推行的原因?如何评价? 8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 9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途径及特点?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条件:发

25、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充足的货币、科技优势 原料 劳动力 市场 资本 科技 (2)途径: A手工业者发展形成“机户出资,机式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集中) B商人打入生产领域,如松江的暑袜店的经营模式属于这一类。(分散) (3)特点:A从行业和区域、B从程度看 (4)缓慢原因 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居主导地位(生产关系) 购买力极其低下(市场) 传统政策(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 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资本),政策,35,(二)疑难知识 1如何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方法思路:从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特点、弱点等方面分析。) (1)条件: 有利条

26、件:工具的改进、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封建剥削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破产。 (2)特点: 自给自足 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3)弱点: 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36,2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作用如何? 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中期,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

27、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3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国家的政局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国内交通和中外交通的改善 货币的统一,纸币和柜坊、飞钱的出现 政府采取的政策严重影响着商品交换的进行,37,4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 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土地制度的特点: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是中国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基本形态。 经济重心:经历了南移过程,从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工商业的发展:虽然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资本主

28、义萌芽出现: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8,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共性原因 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 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菱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 国内外交流条件: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

29、量的物质财富。 6.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观点 (1)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早期商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使民间商业得以迅速发展。 (3)但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 (4)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进行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5)明清:略,39,7近代前夜的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露出一些新旧冲突的征兆。这种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来的的新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走向。但在

30、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抵制、阻碍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末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相比,在处于农耕经济的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已大体定局。,40,(四)规律方法 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生产力发水平状况及其生产关系的变化;可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整理;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政治、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通过从生产力(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发展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对重农抑商的评价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应该注意其发展的阶段性差异。 运用联系的方法,了解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情况需要联系当时的政治发

31、展情况,如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与春秋战国时的兼并战争和变法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注意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注意与现实问题的联系,对于“三农”热点问题尤其要引起重视。联系每年党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实施的得当对稳定农业发展重大意义。,41,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基础知识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洋务运动的内容与影响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怎样兴起,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提示:别忘了建国后的史实

32、4. 近代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有哪几种形式?,42,(二)疑难知识 1,如何全面认识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1)解体的原因 A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B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C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 D客观因素 (2)解体的表现 A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破产及其与农业的分离 B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3)解体的特点 A解体动力、B解体的速度、C解体的结果 (4)解体的影响 A对本国经济:自然经济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B对本国政治:冲击着封建制度 C对

33、世界经济:中国经济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43,2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影响? (1)推动的因素 A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 B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C中国人民 D实业家 (2)阻碍的因素 A先天不足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C后天畸形 D政局长期动荡 (3)影响 A经济 B政治 C思想领域 3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政、经、思) 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实践结果、理论上分析,44,4中国早期近代化与

34、西方近代化的不同及原因 (1)西方国家的近代化由资产阶级完成,而中国则由地主阶级的洋务领导 (2)工业化进程 (3)中国工业化基本依靠政权的力量 (4)中国近代化运动只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又缺少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5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历程的启示 (1)国家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基本前提。 (2)关于抓住有利的国际机遇是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策略。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正是抓住有利的国际机遇而实现发展。 (3)优化投资环境,减少垄断经营。官僚资本的垄断经营成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重大障碍。 (4)保证充足资金,以科技为先导。近代中国民族经济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金少,技术力量弱,对

35、外国依赖性强。 值得强调的是,民族独立是民族经济振兴的前提,而民族经济的繁荣是民族独立的物质保证。,45,6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成分及其特征 (1)自然经济: A封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经济 B具有分散性、保守性、封闭性,与商品经济相对立 C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及国民党政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A实质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B自由开放、C富有侵略性 (3)洋务经济: A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具有封建性 B机器大生产,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C民用企业,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A先天不足、B后天畸形、C夹缝中生存、D是近代进步性、革命性的经济成

36、分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A垄断性、 B买办性、 C封建性、 D反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了解每种经济成分的特征,是认识其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所代表政治态度的主要依据。,46,(三)规律方法 中国社会经济变化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要注意紧密结合国内处时局的变化,理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体现全球观,深刻理解政治与经济、世界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清近代不同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变化的原因、表现,形成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评价,加深对中国近代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 重点掌握一条主线、两个重点。一条主线,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趣和曲折发展,从宏观上掌握民族资

37、本主义的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曲折发展萎缩,要注意分析每一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重点,一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是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掌握重点概念:如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47,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基础知识 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 2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重大决策? 3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决策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有何历史意义? 4.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

38、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6.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48,(二)疑难知识 1“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1)借鉴苏联建设经验(2)重工业的基础薄弱(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 2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 科学认识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 实事

39、求是的原则 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民主和法制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安定团结是前提,49,3如何全面理解经济体制改革? 必要性、前提、本质、内容、意义 4怎样正确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2)农业合作化(19531956) (3)人民公社化(19581982)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后) 6当今中国的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主要区别 背景、内容、性质 整合: 1,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特点及影响?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什么变化,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结构有什么变化,原因?

40、2,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有何特点,概况?近代中国是如何融入世界市场的,特点?现在的改革开放又是如何融入世界市场的?两者有何不同?,50,(三)规律方法 抓住重点,通过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主要事件,来总结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是本专题的主线,要求掌握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意义。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时要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还应该注意和我国现阶段的改革新动向相联系。“三农”问题、经

41、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问题都要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总结经验教训;又要正确认识在探索中的挫折,吸取其教训。,51,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基础知识 1.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变化表现:衣、食、住、风俗、局限: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政府政策 3.仁人志士的推动; 4.民主思潮的促进; 5.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 变化表现:衣、食、住、风

42、俗 变化原因: 1.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2,2.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3.概述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史实。 4.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二)疑难知识 1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认识 (1)原因(同基础

43、知识) (2)特点 A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B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C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D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 E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广大百姓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53,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54,(三)规律方法 复习中可以借用“变”字,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了解近现代各时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复习

44、时应注意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四次重大变化的关键点(上表)。 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人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社会中许多人都是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人,可以通过访问长辈、社会调查,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探寻变化的因素。 复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近代无论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还是交通运输的发展,实质都是工业文明对我国社会冲击的结果;第二,衣食住行的变化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注意归纳它们变化的过程和特点;第三,社会生活和交通运输的变化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联系非常密切,注意从横向分析影响变化的因素。,55,小结:

45、 (一)经济形态,56,(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的经济。 只有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出现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侧重强调的是经济形态的性质,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而市场经济侧重强调的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或手段,实质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 市场和计划只是手段,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拿过来用。,(三)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了,可以为工业提供劳动力、原料和市场。 农业和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国民经济各部门应该均衡发展

46、。(反例:重农抑商、重点发展重工业)(正例:中国改革),57,四、热点问题 结合前面说到的4个史学范式及黄牧航的塑造合格现代公民是高考应有之义中提到的树立起现代的10种价值观念(倡导制度创新、社会改革、民主共和、理性爱国、生态文明、社会保障、民族团结、和平与发展、建立有效政府、建立以追求公平和效率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关经济的内容。确定如下专题: (一)整体史观与经济全球化 (二)工业化、现代化、近代化 (三)社会保障、民生问题 (四)三农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三十年) (五)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创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互相吸收) (六)有效政府(政府市场关系) (七)生态文明

47、 (八)商业、城市、市场 (九)科学发展(现代化环境保护),58,(一)整体史观与经济全球化(整体史范式:重点看交往) 1、史实: 世界市场的的形成过程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略) 2)特点: 范围:区域贸易世界贸易 内容:商品工业品与原料人口与资金的流动 实质:商品互通有无工业化的国际分工 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重建 以美国为中心,体系化与制度化加强(规则),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三足鼎立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发展中对待市场的态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二战后改革主要是利用市场的作用 中国近现代市场 鸦片战争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附庸

48、;自然经济解体,国内商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也有所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也客观的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新中国后,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半闭关政策,国内市场与海外市场缺乏,经济发展缓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实际是扩大国内与海外市场,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9,世界经济发展 阶段(略) 区域(格局) 1)15世纪末开始,世界经济中心由地中海沿岸(或意大利)转移到北大西洋东岸(或英国); 2)19世纪后期开始,由北大西洋东岸转移到北大西洋西岸(或由英国转移到美国); 3)二战后,由北大西洋西岸转移到北太平洋沿岸(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等;还包括印度洋的印度) 模式 欧

49、美模式: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由轻工业到重工业 苏联模式: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 东南亚模式:转型、外向型经济 中国模式:照搬苏联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经验与教训 1)注意市场的调节 2)注意政府的宏观调控 3)注意对与本国国情的结合 4)注意经济政策的调整 5)注意对国际市场与资金的依赖程度,60,战略机遇问题(中西比较) 基本态度:抓住机遇,改革创新,促进社会的发展,61,大国崛起 1、构成大国的因素: (1)确立了自由市场经济制度; (2)建立了法治; (3)实行宪政民主; (4)保证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 2、 启示:与国情结合实现有效的实现社会转型,建立自己的工业基础,关注人民生活,实行开放的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62,2、高考题 殖民扩张与经济全球化(04全国1); 整体史观与玉米的历史(07全国2); 整体史观下的中国与世界(07山东); 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