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会考复习册文言文.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73991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78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会考复习册文言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高中语文会考复习册文言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高中语文会考复习册文言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高中语文会考复习册文言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高中语文会考复习册文言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会考复习册文言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会考复习册文言文.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会考复习 (1-2册文言文),给你一滴水,让你畅想海洋的浩瀚广阔; 给你一颗星,让你畅想天空的深邃渺远。,第一册,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

2、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_,_;_,_;_,_。 吾其还也。”亦去之。,因 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易整 不武,1、选自_,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又称_,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著作。,左传,左丘明,左氏春秋,编年史,烛之武退秦师(1册,86页),烛之武退秦师(1册,86页),2、贰:_。 缒:_。 执事:_。 越国以鄙远:_。 陪邻:

3、_。 东道主;_。 行李:_。 阙:_。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 失其所与,不知:_。 以乱易整,不武:_。,从属二主,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对对方的敬称,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增加邻国土地,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削减,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编,这是不武的。,3、 、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 2、共其乏困(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失其所与,不知( ) 5、何厌之有( ),矣,供,悦,智,餍,3、古今异义(古

4、/今)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5、越国以鄙远(把作为边邑/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事的人) 7、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2、越国以鄙远( ) 3、与郑人盟( ) 4、唯君图之( ) 5、既东封郑( ) 6、阙秦以利晋( ),驻军,驻扎,把作为边邑,订了盟约;建立同盟,计划,考虑,使成为疆界,使得利,(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

5、西封( ) 2、夜缒而出( ) 3、朝济而夕设版焉( )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 )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臣之壮也( ) 2、越国以鄙远( ) 3、共其乏困( ),在东边;在西边,在晚上,当晚,在早上;到黄昏,害处,恩惠,好处,壮年,远方,边远的地方,缺少的东西,(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 ) 2、肆其西封( )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 )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损害,扩张、延伸,使.退却,使亏损,使灭亡,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

6、之壮也” (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 (于楚从属 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同上)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同上) 5、何厌之有 (有何厌 宾语前置),(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2、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y,光彩焕发)丽。朝(早晨)服衣冠,窥 镜 ,谓其妻曰:“我孰(谁)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

7、公何能及(比得上)公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第二天) ,客从外来 ,与坐谈 ,(省略句)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 ,徐公来。孰(通“熟”,仔细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认为我美,意动用法)者 ,私(偏爱)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三个判断句),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朝廷)见威王,曰:“臣诚(确实)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偏爱)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 客欲有求于臣 ,

8、皆以(认为)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地/方,两字间停顿,土地方圆)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没有人)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能面刺(当面指责)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批评议论)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令初下 ,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满一年)之后 ,虽欲言 ,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 ,皆朝(朝见)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主要记载_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2、修:_。,战国策,战

9、国,长,身高,古今异义(古/今)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修理) 2、暮寝而思之(躺而不睡/泛指睡觉)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自私) 4、能谤讥于市朝(指责/诽谤、恶意中伤) 5、明日,徐公来(第二天/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6、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处所、地点)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国君自称/独夫),通假字 1、孰视之( ) 2、邹忌修八尺有余( ),词类活用 1、群臣吏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朝服衣冠( ) 3、吾妻之美我者 (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 5、闻寡人之耳者 ( ),同“熟”,仔细,同“又”,名作状,当面,名词作动词,穿戴,形容词意动,认为美

10、/以为美,形容词作动词,偏爱,一般动词的使动,让听到,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被蒙蔽、受蒙蔽),固定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跟比,哪个) 2、吾与徐公孰美(跟比,哪个),子路(仲由)、曾皙(曾点)、冉有(冉求)、公华华(公西赤) 侍坐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民足。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1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由哂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候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词类活用 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 弹奏) 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 吹风、乘凉)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2、(形容词作名词 小事、大事) 5、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 落在后面),通假字 1、鼓瑟希( ) 2、莫春者( ) 3、唯求则非邦也与( ),稀,暮,欤,古今异义(古/今) 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 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 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 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 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一词多义(补充) (一) 以 :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毋吾以也( ) 3、则何以哉( ) 4、加之以师旅( ) 5、以俟君子( ) (二)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2、子路率尔而对曰(

13、) (三)言: 1、亦各言其志也( ) 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因为,介词,认为,动词,做、为,动词,用、那,介词,而,连词,你、你们,代词,的样子,词尾,说、谈,动词,话,名词,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14、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编),通假字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 ) 3、直不百

15、步耳 ( )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颁通“斑”,涂通“途”,直通“只”,无通“毋”,古今异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 4、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 5、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 7、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一词多义(补充) (一)王: 1、然而不王者 ( 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名作动) 2、梁惠王曰 ( ) (二)食: 1、谷不

16、可胜食也 ( ) 2、狗彘食人食 ( ) (三)时: 1、不违农时 ( ) 2、无失其时 ( ),君王 名词,吃 动词,食物 名词,季节 名词,机会、时机 名词,(四)以: 1、请以战喻 ( ) 2、可以无饥矣 ( ) 3、以时入山林 ( ) 4、申之以孝悌之义 ( ) 5、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 (五)于: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2、寡人之于国也 ( ) 3、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 ),用 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介词,把 介词,认为 动词,比 介词,对 介词,在 介词,(六)之: 1、填然鼓之 ( ) 2、五亩之宅 ( ) 3、申之以孝悌之义 ( ) (七)然: 1、

17、河内凶亦然 ( ) 2、填然鼓之 ( ) 3、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 ) 4、太后曰:“然” ( ),音节助词 无义,结构助词 的,代词 百姓,代词 这样,的样子,连词 然而、但是,形容词 对的、认为对的,(八)则: 1、则移其民于河东 (顺接连词 就、那么) 2、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 (转接连词 却),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树之以桑 树:种植 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固定句 1、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直耳 ,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 2、或百步

18、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 :有的有的.)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 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第二册,生活偶感,蝉:口号喊得不低,却从不务实的。,风铃:借助别人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时间:谁珍惜她,她就慷慨地给予;谁轻淡她,也就风一样走开。,河水:之所以奔流不息,是因为有向往大海的梦想。,菊: 胸有真情,何惧风霜。,开关: 掌握着别人的发言权。,筷子: 低头想着别人,抬头不为自己。,火柴: 在逆境中发光。,生活偶感,过 秦 论 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 _,_,_,_。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

19、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_,赵有_,楚有_,魏有_。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

20、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_,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_,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_,_。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

21、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

22、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通假字 1、约从离衡( ) 2、合从缔交( ) 3、倔起阡陌之中( ) 4、赢粮而景从( ) 5、百有余年( ) 6、陈利兵而谁何( ) 7、孝公既没( ) 8、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9、威振四海( ),通“横”,通“纵”,通“崛”,通“影”,通“又”,通“呵”,通“殁”,通“敝”,通“

23、震”,二、古今异义(古/今)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因河为池)(古:黄河 今:泛指河流) 2、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3、山东豪俊并起 (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4、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 5、九国之师 (古:军队 今: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1、序八州而朝同列 (招致) 2、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 3、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称帝当王) 4、将数百之众 14(率领), 名词作动词,(二)名词作状语 1、席卷、包举、囊括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 2、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在国内;向南 ) 3、天下云集响应 (像云一样;像声音

24、一样) 4、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一样),(三)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 (四)动词作状语 争割地而赂秦 (争着 ),(五)动词的使动用法 1、约从离衡 (使离散 ) 2、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 ) 3、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争斗 ) 4、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 )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使灭亡 ) 6、流血漂橹(使漂起),(六)形容词作名词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坚固的地势) 2、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七)形容词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 2、尊贤而重士(敬重、看重) (八)形容词的使动 1、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使弱 ,削弱) 2、

25、以愚黔首(使愚蠢) 3、废先王之道(使作废),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 2、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3、威振(于)四海 4、倔起(于)阡陌之中 5、身死(于)人手 6、委命(于)下吏 (二)状语后置句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三)宾语前置句 1、陈利兵而谁何。 (四)判断句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五)被动句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2、为天下笑者,何也?,因力乘便(介词,趁着) 因 因遗策(动词,沿袭) 因河为池(介词,凭借)

26、,五、一词多义(补充)13,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 延 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转折连词,却)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修饰连词,地) 而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转折连词,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结果连词,因而)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修饰连词,地),鸿门宴 司马迁,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_,_。”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_,_,_。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

2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棗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鲁迅评价史记为:,

28、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意常在沛公也,瞋目视项王 头发上指 目眦尽裂,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_,大礼_。如今 _,_,_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

29、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_!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不顾细谨,不辞小让,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 何辞为,竖子不足与谋,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3、令将军与臣有卻 (“卻”通“隙”,隔阂,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弃。) 5、要项伯 (“要”通“邀”,邀

30、请。) 6、不者 (“不”通“否”,否则。) 7、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8、具以事告 (“具”通“俱”,全部。),偏义复词 1、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偏义复词,偏“入”) 2、孰与君少长?(“少长”是偏义复词,偏“长”),三、成语典故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劳苦功高)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四、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

31、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 3、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4、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婚事) 5、亡去不义(古:离开;今:往,前往) 6、所以谴关守将者(古:的原因;今:因果关系连词),(四)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若属今为之虏矣 (五)固定句 1、孰与君少长?(与相比,哪一个) 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的) 3、军中无以为乐(没有用来的) 4、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表反问,的呢?),名词作动词 1、沛公军霸上(驻扎、驻军。) 2、籍吏民,封府库(登记户籍。) 3、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32、使眼色。)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刑人如恐不胜(施刑。) 6、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讲义气、合于义/告诉、说。) 7、若入前为寿(走上前、上前。) 8、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9、秦地可尽王也(称王。),形容词作名词 1、君安与项伯有故?(旧情、老交情。) 2、此其志不在小(小事。) 3、大行不顾细谨(细枝末节。) (六) 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 道 也,夫 庸 知 其 年 之 先 后 生 于吾乎?_

33、,_,_,_。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韩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

34、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_ _。_,_, _,_,_。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5、(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5、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一词多义,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 (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客舍),(3)道 1、有碑仆道 (名词,道路) 2、吾师道也 (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 6、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4)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

36、,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3、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之 1、非

37、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9、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六艺经传”) 10、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11、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12、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六王毕 ,四海一。蜀山兀 ,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 ,直走咸阳。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五步一楼 ,十步一阁。廊

38、腰缦回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盘盘焉 ,囷囷焉 ,蜂房水涡 ,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歌台暖响 ,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一日之内 ,一宫之间 ,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 ,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 ,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 ,为秦宫人。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渭流涨腻 ,弃脂水也;烟斜雾横 ,焚椒兰也。雷霆乍惊 ,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 ,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 ,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 ,几世几年 ,剽掠其人 ,倚叠如

39、山。一旦不能有 ,输来其间。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秦人视之 ,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 ,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 ,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 ,日益骄固。戍卒叫 ,函谷举(被动)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 ,六国也 ,非秦也。族秦者 ,秦也 ,非天下也(判断)。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 ,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

40、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唐杜牧,勾心斗角,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 2、骊山北构而西折( )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5、廊腰缦回( ) 6、蜂房水窝( ) 7、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数词作动词,统一,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名词作动词,放火,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借鉴,名词状语 像人的腰部一样, 像缦带一样,名词状语 像蜂房 像水窝,“龙”“虹”,名词作动词,9、辇来于秦 (名词作状语,用辇车) 1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金银

41、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着名词,精品。),高中语文会考复习之 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以、焉、则、而、(其)(之),1、以为,认为(动词),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皆以美于徐公。,2、把,拿,用,凭,靠,按照,依照 。(介词),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以勇气闻于诸侯。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策之不以其道。,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以”,3、因为,由于(介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不赂者以赂者丧。,4、而。,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忽魂悸

42、以魄动。,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5、在 的时候,以 为,、把 作为。,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铸以为金人十二,、认为。,人人自以为必死。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以为莫我若也。,1、以为,认为(动词),2、把,拿,用,凭,靠,按照,依照 。(介词),3、因为,由于(介词),4、而,5、在 的时候(介词),以 为,、把 作为。,、认为。,以,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焉,1、代词,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咸以愚辱焉,2、疑问代词,哪里、什么,且焉置土石? 将焉取之?,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然力足以至焉。 积土成山,

43、风雨兴焉。,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盘盘焉,囷囷焉,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如乐作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5、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焉,1、代词,相当于“之”,2、疑问代词,哪里、什么,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5、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则,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3表示转折关系,欲速则不达,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关系,4表示假设关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译为“仅”“只”“才”,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则,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2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3表示转折关系,4表示假设关系,5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