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节教育目.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87070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章节教育目.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六章节教育目.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六章节教育目.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六章节教育目.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六章节教育目.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章节教育目.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章节教育目.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教育目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教育目的的含义、功能及制定的基本依据;正确认识、理解我国教育目的及素质教育的内涵。 主要内容: 教育目的的概念、功能 我国教育目的 素质教育,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结果。 狭义: 指一个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身心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教育目的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的要求,而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总方向和总目标要求。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一般包括三个方

2、面的内容: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的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与方法。 联系: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区别: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不同类型、层次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 联系:培养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区别:一个国家

3、的教育目的是惟一的,而培养目标却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 关系:教学目标受教育目的的制约,必须依据教育目的设计和落实;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来实现。,三、 教育目的的结构,1、内容结构 身心素质(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如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要求和规定。 社会角色(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 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如培养“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的规定。,2、教育目的的层级结构 由高到低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国

4、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个体,在质量规格上的总的规定和对教育培养的个体在从事社会职业时的各种基本素质的规定。 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 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 第四层次:教学目标。,四、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的确定,既受社会需要和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的制约,同时也受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指事物的用途或积极的作用。 教育价值:指教育的有用性或效用,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 或接受、享有教育时, 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 评价。,人们在确定教育目的时,其教育的价值取向往往会起主要作用。在教育价值取向上所涉及的基本问题,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一)个人

5、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即把个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的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特点: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 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历史变化,1、取向背景和针对性 古希腊智者派: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应以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目的。 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培养独立个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1819世纪自然主义(以卢梭为代表

6、):“天赋人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作为教育目的。,人文主义(以康德和裴斯泰洛齐为代表) :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 20世纪以来的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把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等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2、在人与社会关系的态度上 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从人与社会的对立上来强调人本位的主张。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就是典型的代表。认为现存的一切制度、习俗都违背了自然秩序,压抑了人的自然本性和个性。 非激进的人本位价值取向:不是从人与社会的对立上

7、来强调人本位的主张。他们不否认人的社会性,不否认人的发展是有其社会需要的。只是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及社会的完善需通过个人价值及其发展的完善才能实现。,(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柏拉图、凯兴斯泰纳)。,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分歧,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教育要造就社会化的人,

8、就应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人。如涂尔干把塑造“社会的我”当做教育目的来看待。 基于社会(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国家或民族)得以稳定延续及其利益得以实现与维护,教育目的必须要以社会为本。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批评学校过于培养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使学生的发展不带有社会的性质。,不同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实际影响 以中国与美国之比较为例,教育内容与教材,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虽各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其方法上的僵化性和绝对性。因此,应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认识和看待教育目

9、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1、为什么不能只依据个人本位或社 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主要原因: 第一,这两种主张虽各含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是一个超历史的抽象公式,它们各自的合理性需联系具体的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如果将其当时针对一定问题而提出的主张,不加区别地普遍化,以为是可以适合一切时代、一切社会的理性,则不免带有僵化和偏颇。无益于很好解决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甚至会对当代教育目的的选择产生误导。,第二,这两种主张对我们理解人和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性是有帮助的,但二者都割裂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否定了人与社会在教育目的中的合理性存在。它必然会导致教育实践的片面性,导致

10、教育功能的片面性,限制教育多方面功能的发挥。,2、在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中如何 处理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关系,首先,就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 其次,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即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 最后,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五、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导向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

11、受社会理想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要依据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现有政治经济的制度及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不同的认识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的。,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1、基本思想 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2、全面发展的含义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才能的全部发展。

12、 自身的全部发展。 自由发展。,二、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忠君尊孔 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1946年宪法“教育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人格、科学及生活智能。”,3、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12月 ,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1957

13、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新的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

14、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0年12月30日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教育目的明确表述为:“国家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15、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三、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

16、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 基本任务: 道德教育、 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智育: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基本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体育: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 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 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基本任务:指导学生身体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学

17、生掌握身体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身体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美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基本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劳动与技术教育:向学生传授现代 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基本任务: 培养学生正确的劳

18、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增强学生的体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的内涵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第三节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实现我国 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新形势下的丰富、深化、发展和创新。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19、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教育。,练习与思考:,一、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育价值、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 二、简述问题: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联系与不同、教育目的的功能、1957年、2001年我国的教育目的。 三、论述问题: 1、为什么不能只依据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选择确立教育目的? 2、在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中如何处理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