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199355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PPT 页数:121 大小:70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ppt(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中国古代文化专题 期末复习指导 主讲 纪立新,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考核说明,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 及要求 第三部分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第一部分 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考核对象 考核方式 考核依据 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及及形式 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起点的本科学生。,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 相结合的方式。,考核依据,本课程的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的05春教学大纲以及课程主教材中国古代文

2、化史讲座(王力等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编制的,本课程考核说明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80%。课程总成绩一般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划分为“形成性考核”和“形成性考核”,各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50,期末合成后计入最终成绩。“形成性考核”,以学习笔记为主,包括:面授听课记录;自学或利用其它媒体学习记录;小组活动讨论记录;课程论坛发帖;专业领域小论文或心得体会文章。,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形成性

3、考核”满分50分,除去必做得第项30分之外,学员可以选择中的任意两项来完成。“形成性考核”满分50分,由宁波电大下发的形成性考核册,也就是四次平时作业构成。,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1、 考核能力要求。 考核能力要求分为一般了解、掌握、运用。一般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及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掌握是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运用则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来解释古诗文中一些字、词的意思。,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2、组卷原则。 试卷的覆盖面较广,涉及九个专题的内容。试题的难易程度的比例大致为易、较易、稍难、较难的比例大致为30:30:20:20。一般了

4、解、掌握、运用各层次试题的比例为40:40:20。,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3、 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 试题类型包括:客观性试题有判断题、为加点的字、词作注;限制性试题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等。各大题均占20%。,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用所学的文化史知识为加点的词作注(每题4分,共20分) 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说明理由并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4、考核形式。 终结性考试采用开卷笔试。 5、答题时限。 答题时间限制为120分钟。,

5、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绪论 专题一 天文历法 专题二 历史地理 专题三 职官与科举 专题四 古代的礼制与宗法,专题五 宗教及宗教研究 专题六 古代的衣食住行 专题七 金石书画 专题八 经典选讲 专题九 古代目录学 例 题,绪 论,了解:文化的含义。 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文化的含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道德、风尚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制度和组织。,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养育中国古代文化的土壤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的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是一种既不同于游牧经济,也不同于工商业经济的

6、农业型自然经济;是一种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城邦共和制、元首共和制、军事独裁制以及印度种姓制均相出入的家国一体的宗法制社会。,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中国文化的政治型特征 注重整体思维 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 此外,崇尚群体利益及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专题一 天文历法,了解: 三垣二十八宿的内容,二十八宿的组成及其各自所比拟的形状。 十二次、十二辰及分野的概念。 中国四大历法的名称、编制者。 日月合壁、五星联珠的含义。 干支计时的内容及古代表述时间的特定用法。 七音十二律的含义。,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指的是:紫微垣、太微

7、垣和天市垣 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西方白虎:有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南方朱雀: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北方玄武: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十二次、十二辰及分野的概念,十二次: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周天按从西到东的方向分为 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十二辰:古人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天,周天由东向西排列的方位。很显然,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与十二次相反。 分野:我国古代星象家把天象和地面上的一些地方相配合,这就是分野。,中国四大历法的名称、编制者,我国著名的

8、四大历法是太初历(汉代落下闳、邓平)、大明历(南北朝祖冲之)、戊寅元历(唐代傅仁钧)、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王恂)。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良的历法。,日月合壁,“ 日月合壁”本来是日月同升的意思,古人以为这种天象不易遇到,是祥瑞之兆。后来推广,只要日月同一宫(和十二次中的“每一次”差不多,三十度)或对照(日月在相对位置),都叫做“合壁”。到了清代,钦天监改为只以“合朔”为限,即在夏历每月初一,都叫“合壁”了。,五星联珠,“五星联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大行星同时并现于一方的意思。古人也以为这种不易遇到的天象。后世推广,以五星各居一宫互相邻接便称为“联珠”。清代钦天监则以五星经度相距四十五便算

9、“联珠”了。,干支计时,干支即10天干与12地支的合称。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天干与地支依一定的方法循环相配可组成60个单位,即“六十甲子”、“花甲”、“六十花甲子 ” 等。特别注意的是“六十甲子”的组合由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单数、双数相结合。,古代表述时间的特定用法,古代表述时间的特定用法:昏、旦、中、晦、朔、旬、周、翌、来、昔、夕、明、中日、昃日、大采、小采、中绳。 昏:黄昏;旦:清晨;中:中天,中午;晦:每月的最后一日;朔:每月最初一日;旬:十日为一旬;周:六十为一周; 翌:一旬以内的未来日;来:

10、一旬以外的未来日;昔:过去的日;夕:晚上;明:黎明;中日:中午;昃日:下午;大采:朝;小采:夕;中绳:昼夜平分。,七音十二律,七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后又加上变宫、变徵,合为“七音”。 十二律:十二律是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律制,分为六阴律和六阳律。前者称为六律,后者称为六吕;合称律吕。 运用:利用所学的天文学知识为加点的字作注。,专题二 历史地理,了解: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掌握: 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中国地域范围及其依据。 二、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区域的演变。 三、注意古书中记载地名的几个问题。,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11、。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如地貌、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土壤、动物等)和历史人文地理(如经济开发、产业分布,城市、聚落、交通、人口、疆域、政区、文化、风俗、语言、宗教等)。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状况。,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中国地域范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国地域范围是清朝完成统一后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版图。当时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与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其依据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地域范围的依据,首先,中国古文化是汉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创造

12、的。因此,历史上无论汉族,还是其它兄弟民族建立政权的地区或地域,都是中国的地域范围。 其次,“中国”的概念是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古书中的中国只是中国地域的一部分,因为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 第三,清统一后到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朝疆域,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是在这一范围内的各民族经过长期交往逐渐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而最终形成的。,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区域的演变,从秦灭六国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3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约800年。称州郡时代。 第二个阶段是道路时

13、代,即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583一1276年,约700年。 第三个阶段是元明清民国时期,从公元 1276年至1949年,近700年,其特点是行省时代。,注意古书中记载地名的几个问题,首先,同一行政区划的名称治所和管辖范围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看到一古地名必须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了解,如苏州在唐代就比今天的苏州大几倍。 其次,古人使用的地名有时与存在的行政区划不一致。如称南京为金陵,其实金陵是先秦时的名称。 第三,地名用别名,如称泉州为温陵等。,专题三 职官与科举,了解: 一、我国职官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九卿与六部。 三、监官与谏官。 四、勋、爵、品、阶的不同含义。

14、五、汉代选士的途径。 六、科举制度的产生情况。 七、“春闱”与“秋闱”。 八、元代的科举,专题三 职官与科举,掌握: 一、汉代“中书令”与魏晋以后的“中书令”有何不同? 二、汉代的“守”、“行”、“兼”、“领”、“平”的含义,唐代的“守”、“行”的含义。 三、“宰相”一官在历史上名称与权限的变化频繁原因。 四、“博士”在古今含义的不同。,专题三 职官与科举,五、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及其演变。 六、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 七、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内容。 八、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 九、从汉到清,“秀才”一词的含义有何变化?,我国职官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夏商时期,约一千年。 第二个阶段

15、从西周到春秋,约六七百年。 第三阶段从战国至清末,约两千三百年。 职官是随国家产生才出现的,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九卿与六部,九卿是为君主及其家室服务的、宫廷事务职官。秦汉时期九卿的重要特点是,君主的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同一起。九卿有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和少府 。 魏晋后,尚书省成为中央执政的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至隋唐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监官与谏官,古代将监官与谏官并称台谏,也通称言官。监官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素有皇帝耳目之称。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随君主专制的加强

16、,谏官的作用日渐削弱,至清朝时与监官合并。,勋、爵、品、阶的不同含义,爵:即爵位,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各朝代爵号不一,多根据血缘关系亲疏或功劳大小授予,并可世袭。魏晋以后,多有王、公、侯、伯、子、男为号。 勋: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而定的称号,清代合并于爵位。 品:官吏等级。 阶:阶官、散官(宋称寄禄官),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汉代选士的途径,第一, 对士人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 第二, 选士的另一条途径是察举。 第三, 选士的第三条途径是征辟。 第四, 进入仕途的,还有很多途径,如任子、纳赀、军功等。,科举制度的产生情况,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大小官吏都由中央任命

17、。选士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隋炀帝始创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度的真正开始。这里的进士科,是考试的科目,而不是荐举的科目,是有特殊意义的。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是可以进受爵禄的意思。,“春闱”与“秋闱”,“闱”是考场的意思。明清仿古制,称乡试为大比,乡试之年为大比之年。因考期在秋季,所以乡试又称“秋闱”。 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又称礼闱或“春闱”。,元代的科举,元代的科举考试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重经义而轻诗赋。经义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内出题,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以朱注四书试士,是从元代开始的。,汉代“中书令”与魏晋以后的“中书令”有何不同,魏晋以后的中书

18、令与汉代的中书令含义不同。汉代的中书令与尚书令是同一个职务的不同称呼,担任尚书令的是宦官,才能称中书令;魏晋以后的中书令与尚书令是两个不同的职务,担任中书令的不再是宦官,而是士人。,汉代的“守”、“行”、“兼”、“领”、“平”的含义与唐代的“守”、“行”的不同含义,汉代的职官初试一年,称守;以职位低的人暂代较高的职务称行;一个人同时担任两种职务称兼;以较高职务兼管较低职务的事,称领、平。 唐代与汉代相反,以官阶低的人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宰相”一官在历史上名称与权限的变化频繁原因,宰相的变化为什么最频繁?这是由中央集权制日益强化决定的。皇帝集政、财

19、、军权于一身,要处理日常国政大事,需要宰相辅助,但又怕宰相权限过大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二者在权力上的矛盾,是宰相名称和职权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博士”在古今含义的不同,战国时齐有讲学与研究的场所稷下学,德高望重的被尊为祭酒。齐、魏、赵等国有博士,掌古今史,备君主顾问。秦及汉初均设博士官,属奉常。汉武帝时设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博士,负责经学的传授。东汉时称博士首领为(仆射)为博士祭酒。博士的讲学之所称太学,博士弟子亦称太学生,而博士就是当时的大学教师。现在的博士则是学位的最高一级。,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及其演变,九品,是将察举的对象分为九等(即九品),政府按等录用,叫做“九品官人法”。中正

20、,是推举朝官中有声望的人,担任州、郡的“中正”,负责对士人品级的评定。该制度初实行时,继续贯彻曹操“唯才是举”的原则,评定人物主要看才能,在当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晋朝以后,豪门士族操纵了大小中正的职权,评定人物逐渐以门资为主要依据,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也转化为巩固门阀特权的工具。,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考试类别,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五十多种。应试者以明经、进士二科最多,进士科尤为世人所重视。制科是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等百余种。,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考生来源,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

21、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生徒可直接参加省试;乡贡先要参加州县试,又称解试,合格的才能参加省试。省试或称礼部试。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当时人称为“举进士”,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习惯就称为进士,后来秀才科废除,也常常称作秀才。举人、进士、秀才在唐代几乎就是同一个含义。,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应制科考试的,可以是已经有官位的,也可以是常科及第的人,也可以是庶民百姓。考试内容,初试策问,玄宗时始加试诗、赋。制科考试,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 常科考试及第以前的士人,身份是平民,有“白身”、“白衣”、“布衣”等称呼。科举考试合格称“及第”、“登第”,进士及第被称为“登龙门”,进士第第一名称为“状元”,就叫有了“出

22、身”,也就初步具备了做官的资格。,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唐代制科考试合格后,可以直接授予官职。常科及第后,还需再经吏部考核,称“释褐试”,又叫“关试”,考试合格,才能授官。唐代士人所重,唯进士一科。不由进士出身的,终不为美,制科出身的反而被视为“杂色”。 尽管唐代科举制度比隋代的有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但还是存在一些弊端。唐人入仕主要还是通过科举、门荫、战功等,因此科举入仕者的比例小于宋代以后。,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唐代科举不仅名额很少,在制度是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实行糊名、誊录制度,考生的姓名、笔迹都明白摆在卷面上,这就给主考官在录取时“对人不对文”的自由。唐代科举公开采用一种“通榜”办法,即

23、主考官可以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榜贴”(名单),以供录取时参考。,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通榜”的办法,主考要录取谁,往往在考前已经内定,考试本身成了走过场,这无疑给达官贵人等权势者的子弟大开方便之门,这也显示出唐代科举仍然残留着两汉察举、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影响。,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内容,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在礼部试后,皇帝在殿廷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殿试及第后,不须再经过吏部考核,直接授官。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始称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宋代

24、科举制度的改革内容,北宋针对唐代科举的弊端进行一系列的整顿、改革,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科举立法。 首先,北宋力求革除权贵操纵科举、营私舞弊的通病,以加强皇权。 第二,实行“别头试”制度,即举人若与各考官有族人、亲戚关系,必须回避,别置考场应试。后来,不仅省试,连州县试发解试也一律实行“别头”。,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内容,第三,“锁院”制度,考官一旦受命,即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甚至与家人都不见面,时间依考选时间长短而定。 第四,弥封、誊录,是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的最重要的改革。所谓弥封,就是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记录封贴起来;誊录就是将试卷一律派专人抄录。弥封誊录制度的全面而严格的实行,

25、基本上排除了权贵及其它非常关系对科举取士的直接干扰。,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内容,北宋科举最初每年举行,但随着科举条令日密、程序日繁,后改为每三年一次。 北宋大大扩充了科举名额。宋代取进士数平均每年相当于唐代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 总之,北宋科举比唐代大大发展了,基本上脱弃了前期封建社会荐举制的残余,对后期封建社会整个社会结构、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发生了重大的作用。如果说科举制度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孕育而在唐代脱胎成形的话,那么科举制度的成熟定型则是在北宋。,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明清是科举制度的极盛时期,也是走向衰亡的时期。明清科举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校和科举更紧密地结合,科举必由学校,进学校成了科举的

26、必由之路。明清的学校有两种:国学和府、州、县学。国学是中央一级的学校,府、州、县学是地方学校。府、州、县、卫所设立的学校,一般称为郡县学,也称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明清正式的科举考试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从汉到清,“秀才”一词的含义有何变化,秀才是汉代察举的科目之一,是唐朝常科的科目之一。在唐朝,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习惯就称为进士,后来秀才科废除,也常常称作秀才。举人、进士、秀才在唐代几乎就是同一个含义。明清时期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明清的乡试、会试,专取四书及

27、五经(易、书、诗、春秋、礼记)命题。其文略仿宋经义,但措辞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这种文体称为八股文,亦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股文形式死板,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专题四 古代的礼制与宗法,了解: 一、“五礼”的基本含义。 二、冠礼。 三、十三经中“三礼”的内容及其区别。 掌握: 一、 宗法的含义及其主要标志。 二、 “六艺”的基本内容。 三、 “姓、氏、名、字”含义的不同。,“五礼”的基本含义,传统的说法,把礼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称为五礼。 古代的礼,

28、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规定和仪式,还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在内。,冠 礼,冠礼是一种成年礼。据礼书记载,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冠礼一般在宗庙举行,将加冠的青年的父亲先要用筮决定行礼的日期,并决定要哪一位宾为青年加冠。吉日行礼以后,由宾为之取字,于是礼成。 与冠礼相对,古代女子十五岁行笄礼,但详情已不可考。,十三经中“三礼”的内容及其区别,现存儒家经典十三经中,有三部属于礼,称为三礼。这三部书就是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六篇,详述职官与各种典章制度。 仪礼是一部残缺的书,主要是关于士这一阶层的礼制,因而又称士礼。 礼记是儒家礼学的一种论文集,各篇

29、的时代不一样,早的属于战国,晚的可到西汉前期。,宗法的含义及其主要标志,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最基本的一点,是大宗、小宗的区别。继别为大宗 ,百世不迁。继祢为小宗,五世而迁。 宗法最明显的标志,莫过于丧服。随血缘的远近,丧服各有不同。,“六 艺”,古代的贵族教育,可称为礼的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以礼、乐列于首位。,“姓、氏、名、字”含义的不同,姓。先秦的姓标志一个人由那个氏族出生,故称为“生”,由于当时知母不知父,所以加上“女”字边,写作姓。这种意义的姓,到秦代便消失了。 古人除了姓,还有氏。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

30、,是不可改变的;氏是因家族而分,是可以改变的。后世所说的姓,即先秦所说的氏。,“姓、氏、名、字”含义的不同,字。古人降生以后就有了名,但不能有字,只有经过冠礼、笄礼后才能有字,所以说童子无字。有没有字,是已否成年的标志。字要包括排行的伯、仲、叔、季,还有考虑到名字的意义有相呼应的联系。 我们今天所说的名字,包括姓,若除去姓,名字只相当于古人的名。,专题五 宗教及宗教研究,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内容。 掌握: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 基督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分析基督教在中国没有得到很好传播的原因。 三、 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基本教义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31、情况。 四、 道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世界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 即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起源:印度次大陆(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 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先知先觉的圣人) 基本教义:宣传一切事物都是聚集而成,凑在一起的世界不值得留恋。引导人们出世,以出家的方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佛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传播:佛教出现以后,其传播方向有两个:一是向南传播,一是向北传播。向南传播就到现在的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及现在的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地。向北传播,又分为两个支派,一个经过克什米尔、中亚细亚到新疆,通过河西走廊

32、传到中国的内地。这是传到中国的一派,我们称之为“汉地佛教”汉文化系统的佛教。另一支也是在中国传播的,叫做“藏传佛教”,以西藏地区为主,也传到甘肃、内蒙、四川、云南的一部分。藏传佛教被社会上称为喇嘛教。“喇嘛”是上人的意思。,佛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经的全集为大藏经。最早包括经(佛经)、律(戒律)、论(对经文的解释)三部分。汉文大藏经名义上是佛教的大丛书,但包括了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算、医学、建筑等。世界上流行的除汉文大藏经以外,还有巴利文、藏文、蒙文、满文的。汉文大藏经除了翻译的佛教的三藏(经、律、论)以外,还有大量的中国佛教信徒的著作、经序、注疏、论著、目录、史传,

33、丰富、发展了佛教原来的内容,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佛教全书或佛教总集。,佛教的基本教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在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寺塔建筑、石窟艺术、小说文学, 至于佛教在诸如绘画、雕塑、音乐,诗歌,音韵、文字等等方面的广泛影响,实在难于对它们一一加以叙述。,基督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分析基督教在中国没有得到很好传播的原因,基督教是主张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总名。当前分为天主教、正教和新教三大派别。 天主教:罗马公教,加特利教,意为普世性的教会; 正教:东正教,希腊正教,意为正宗、正统教会; 新教:基督教。 产生时间:公元一世纪,地点:巴勒斯

34、坦 创始人:耶稣基督,基督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分析基督教在中国没有得到很好传播的原因,教义:上帝创造了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开始就犯罪(原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以及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 经典:以旧约全书(犹太教)和新约全书为圣经。 分裂: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东部,正教。西部:公教(天主教),16世纪,产生新教。,基督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分析基督教在中国没有得到很好传播的原因,传播:唐初传入中国,当时称“景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中期以后(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皇帝发布诏令,禁止佛教活动(也包括其他宗教),中断了在华传

35、播。元时再次传入,元灭亡后中断。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又传入。清雍正五年(1727年),沙俄派正教徒来华,。沙皇俄国传东正教。天主教的两大支派都在中国传播。1840年鸦片战争后再次传入中国。,基督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分析基督教在中国没有得到很好传播的原因,基督教在中国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和发展原因: (1)它的教义强调只能拜上帝,不能拜祖先,与中国传统的民族习惯相抵触; (2)鸦片战争后,传教士胡作非为,引起人民不满。,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基本教义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情况,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文中的意思是“顺服” 顺服唯一的神安拉的意志。 产生:7世纪,阿拉伯半岛,穆罕默德

36、创立。 8世纪初,成为世界性宗教。 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基本教义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基本教义:相信“安拉”,相信古兰经是天启经义,相信死后复活和审判,相信一切由安拉预先决定。其许多信条是接受了基督教影响,结合阿拉伯半岛民族宗教的情况产生的。 传播:在唐朝随阿拉伯商人传入中国(七世纪) 两条途径:丝绸之路:从敦煌传入; 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泉州等传入。,道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产生:道教的产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初产生于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更早的渊源则是古代的巫术。 形成: (1)东汉末年顺帝时,张陵及其儿子张衡,其孙张鲁倡导“五斗米道“,在汉中

37、,四川南部传播,信奉老子五千言。 (2)东汉灵帝时,张角提倡“太平道”,宣传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以符水治病。,道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真正成为完备形态的道教是在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是东晋末年道士葛洪所著抱朴子内外篇。 (4)北朝:寇谦之建立“北天师道” 南朝:陆静修建立“南天师道” 讲求长生不老,汉代开始炼丹,南北朝盛行。 经典:道藏,道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贡献: (1)哲学:道教虽然宣扬唯心主义,但其中也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这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 (2)文学:以道教思想为题材或在道教神仙思想的影响下创作的诗歌、小说和戏剧等为数

38、不少,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内容。,道教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3)科学:道士主张炼丹、养生,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在炼丹的活动中,认识了多种物质的特性,积累了不少药物、冶金及化学方面的知识,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化学的发展也有所贡献。 (4)文化:道藏中保存了不少历史、修炼、医药、气功、针灸、绘画、音乐等资料,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 (5)影响:道教也传到朝鲜、日本、南洋一带,道教经典远传于欧美。,专题六 古代的衣食住行,了解:一、 古代佩饰的作用。 二、 古人饮食的习惯。 三、 古代车子的种类及其用途。 四、 古人步行的规定。 掌握:古代头衣所体现的等级贵贱。

39、运用: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为加点的字作注。,古代佩饰的作用,古代佩饰既有实用目的,也有美化和标志社会地位的作用。 玉:1、玉是最重要的佩饰,因为玉很贵重,可标志佩戴者的身份。 2、在上古玉还被附以种种神秘的道德色彩,例如玉的“温润而泽”象征着“仁”,“缜密似栗”象征“智”等。 佩韦、佩弦:韦是加工后柔软的皮,其性缓;弦在弓上总是绷得紧紧的,其性急。两者佩戴在身上可以起到“座右铭”的作用。 古人佩饰中还有容刀、佩巾、佩觽等。 古人还喜欢在身上佩带香袋,里面放香草香料。,古人饮食的习惯,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为朝食,又叫 饔;第二 顿为餔食,又叫飧。,古代车子的种类及其用途,古代的车子因质料、用途的不

40、同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 栈车,这是以木条编舆的轻便车。 辎车,即有帷幔的车子,多用于载物,帷幔可以遮风避雨,也可以寝卧。 温车,又叫辒辌车。本来是一种卧车,有帷幔,上开窗子,可根据气温可以开闭使之温凉。后来辒辌车即被用作丧车。 安车是一匹马拉的小车,可以在舆内安坐。 传车,是用于传递消息法令的车,为驿站所专用。,古人步行的规定,古代士大夫出行一般不步行,但总不能脚不沾地,于是走路又留下许多规矩(礼的规定): 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古代单说“行”就是今天的“走”,古代的“走”相当于今天的“跑”。,古代头衣所体现的等级贵贱,头衣,又称元服(元的本义是头)。古代贵族与平民的头衣

41、区别很严格。贵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帻。 冠:1、冠是一般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 2、男子至20岁行加冠之礼。所以戴冠是成人的标志。 3、冠既然是贵族到了一定年龄所必戴,因而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 4、冠并非现在的帽子那样把头顶全罩住,而是有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作用是把头发束住。 5、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人。,古代头衣所体现的等级贵贱,冕:冕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于是“冕旒”便成为皇帝的代称。 弁:弁也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头衣 ,皮弁、爵弁之分。皮弁用白鹿皮制成,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 冠、弁、冕都是平时戴的,打仗时还要在冠上加胄。胄

42、是古名,秦汉以后叫兜鍪,后代叫盔。,古代头衣所体现的等级贵贱,帻:平民不戴冠,发髻上覆以巾,一直盖到前额,即帻。 陌头(蹼头):类似现在陕北农民用羊肚手巾包头的方法,从后而前,在额上打结。这是俗人的头衣。 留全发,戴冠、巾,是当时中原地区的装束,至于远离中原的地方则以披发为常。,专题七 金石书画,了解: 一、“金”及历代对“金”的研究。 二、掌握“石”所包含的内容。 三、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流派。,“金”及历代对“金”的研究,“金”就是金属,包括铜铁等。这里指用铜铁等金属所制的器皿、器物,特别是古代的铜器。古代把商周的铜器叫做“吉金”,意思指好的金、吉祥的金。古代的器皿很多都刻有文字,故

43、现在一般说的“金”是指金文,又叫“钟鼎文”。商周时代,诸侯贵族常常大批地制作铜器,铸刻铭文。从宋代至清代,大都把这类器物叫做“古董”,也叫“古玩”。,“金”及历代对“金”的研究,近代容庚容希白先生对铜器进行前面的研究,著有商周彝器通考,连器形、花纹带铭文都加以研究,还著有金文编。此外,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也是很重要的资料。甲骨文是金文的前身。三代刻在甲骨和铜器上的文字,往往有很大的相似,所以甲骨文也应该放在“金”的范围。,掌握“石”所包含的内容,“石”主要是指石刻。汉代以前的石刻有石鼓文。大批石刻的出现,是从汉代开始的。现在所谓的“石”,主要是指汉代及汉代以后的石刻,包括碑、墓志和帖。,书法

44、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流派,“书”本是文字符号,这里指书法艺术。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体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费事。所以,晋朝以后,真书(楷书、正书)开始定型。真书至今仍在运用,是因为这种字形在组织上有它的优越性:字形准确,写起来方便,转折自然,可连写。,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流派,真书写得萦连一点就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由于真书、行书系统既是多有方便,所以千姿百态的作品不断出现,出现了多种字体,比如颜体、柳体、欧体、禇体等。这是从唐朝开始的。,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主要流派,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一律称“书法

45、”。把写的字也称为“书法”。,专题八 经典选讲,了解: 一、诗经与六义。 二、春秋及其为之作传的作者。 三、左传的特色。 掌握:比较论语和孟子的异同。,诗经与六义,现存诗经三百零五篇,是中国的一部诗歌总集。六义是指:风、雅、颂(指诗的分类),赋、比、兴(指诗的手法)。,诗经与六义,诗经的古今作用。孔子认为研究诗经,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锻炼合群性,可以学得讽刺方法。又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又可以来服事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在当时,诗经上还有政治上的实用价值。春秋前期,各国君臣相见,一般不把想说的话直接说出,而用歌诗经或奏诗经来代表言语。,诗经与六义,现在研究诗

46、经的目的,便大不与古同。首先,诗经是有韵脚的歌,但是,经历两千几百年,语言变化很大,古人押韵,现在有时不押韵了。清人大多根据诗经的韵脚来考察古代元音的分部,做出很大成绩。其次,两周史料,尤其是西周史料,极为缺乏。虽然有青铜器铭文,仍然不够。尚书的周书也有限,许多人在诗经中考察古代社会,用来和其他史料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春秋及其为之作传的作者,春秋是现存的一部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它的史料价值很高。有两点可以证明。(一)春秋所记载的天象,以近代和现代的天文学方法来追溯,足以证明是可靠的。(二)由于古代文物不断被发掘,用那些文物中有铭文的来和春秋史实相比勘,很多能相互印证,也足以证明春秋的史料价

47、值。但是,春秋二百四十多年中有许多事并没有记载下来。因此,春秋是一可信而很不完备的编年史书。,春秋及其为之作传的作者,春秋记事是粗线条的,因此,古人便以春秋为“经”,另外有人为之作传,对“经”加以说明或解释。据汉书艺文志,为春秋作传的有五家,今日所存的,只有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分别由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所著。公羊传和谷梁传所讲的是微言大义,左氏传则重视史实。,左传的特色,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所著。左丘明重视史实,他的作传,可以归纳为几条。 第一,补充春秋所未叙的史实;第二,纠正春秋所叙的错误,并说明其原因;第三,春秋所未记的大事,也加以叙述,所以有“无经之传”;第四,无可补充或纠正的,便不为

48、传。而且,左传文章极好。左传不仅是一部较为详备的编年史,也是一部叙述史事散文的文学作品,对后代影响极大。,比较论语和孟子之异同,论语和孟子二书,有相同处,有相异处。 其相同处是: 第一,每篇都没有中心意思,不但各篇之间没有逻辑联系,即一篇之内,各章之间也很少联系。每篇题目只是开篇摘取开头两三个字为之。 第二,论语最后一篇即尧曰篇,有点道统味道。孟子最后一段也是尧、舜、禹、汤、文王、孔子,最后虽然现在没有以继承之传道者,却自己隐然以道统之继承者自居。,比较论语和孟子之异同,第三,汉书艺文志把论语列入六艺略,却把孟子列入诸子略,可是在汉人心目中把论语和孟子同样看作辅翼“经书”的“传”。 其不同处是

49、: 第一,论语记载孔子容貌很详尽,孟子却没有说及孟轲容貌的。因此, 第二,论语肯定是孔门弟子甚至是再传弟子所记,孟子或者是自己所记,最多不过是公孙丑万章几个学生有所参加或修补。,专题九 古代目录学,了解: 一、古代目录学的产生。 二、古代目录学的类别。 掌握:古籍分类在传统目录学中历史演变。,古代目录学的产生,第一,目录的起源发展,是和书籍的大量产生分不开的。 第二,刘向校书,开创了我国目录学工作。刘向校书,实际上就是进行古籍整理工作。刘向所著别录及其子刘歆所编七略,是我国目录学研究的奠基之作。,古代目录学的类别,古代目录学的类别,大体可分为三种,即史志目录、官修目录和私家目录。,古籍分类在传统目录学中历史演变,历代的目录学家对图书分类皆有着重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