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01181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57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筼筜(yn dng)谷,地名,在现在汉中盆地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山,包括今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横湖、冰池、蓼屿、荻浦、望云楼、吏隐亭、披锦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称洋州三十景,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与贾屿河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天,环境极为幽雅。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来此吟咏休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绝句中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苏轼也有诗道:“ 汉川

2、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tu)龙,料得清平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由于苏轼和文与可互相题咏,遂使筼筜谷名声大噪,历久不衰。正如明人陈棐在洋县怀古中写道:“当日文公剌,曾招苏子游。一时留藻丽,千古慕风流!”清人童颜舒在其洋县古迹二十八绝中也写道:“梓潼贤守据风流,山起楼台水泛舟。一自二苏题咏后,人间愈觉重洋州。”,偃竹,倾斜的竹子。,古人非常喜欢竹子,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把竹称为“岁寒四君子”之一。,郑板桥题竹石图诗云:“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竹画欣赏,竹画欣赏,竹画欣赏,竹画欣赏,竹画欣赏,竹画欣赏,文与可(101810

3、78),名同,字与可。北宋梓州梓潼(今四川盐亭县)人,诗、书、画俱佳,尤其擅长画竹,首创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的画法。 文与可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朗读第一小节 、明确文与可告诉我们应如何画竹?,、对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我

4、”是怎么看的?,、子由(苏辙)的墨竹赋中的两个典故用来说明什么?,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胸有成竹,整体观念,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与可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晃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郑板桥用紫色画竹子,有人把竹子画成这样,蜩腹蛇蚹,而心识其所以然,平居自视了然,而读书者与之,(什么)生而有之?,第二小节,苏轼回忆了文与可与竹子有关的三件事。,、请文与可画画的人很多,文与可拿他们的画布当袜子,2、苏轼和文与可互赠关于画竹子的诗歌,3、苏轼写诗说文与可贪吃竹笋,蔑视权贵,淡薄名利,狂放不羁,以小见大,重神轻形的美学思想,为官清廉,不图享乐,喜爱竹笋,第三小节,交代写作缘由,弄清本文的文脉,理论,实践,悼念,以竹为线索,完成思考和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