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修身.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05090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8.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明修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文明修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文明修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文明修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文明修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明修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明修身.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为什么中国古称华夏,文明修身在师大,之,中华传统礼仪,左传: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说到传统礼仪,大家会想到什么?,The question,封建残余?,过时?,三纲五常?,腐朽?,繁文缛节?,然而,在古人的心目中,礼却是,左传:礼,国之干也。,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 。,论语:不知礼,无以立。,礼记: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 所废,众之所乱也。,有什么内容?,基础: 传统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儒家思想为主) 核心: 和(天人,人人,人身) 分类: 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四种人生礼仪:生、冠、

2、婚、丧。 分政治、生活二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日常礼仪,衣食住行之礼仪,颜之推颜氏家训(南北朝) 朱 熹童蒙须知(宋) 陈 淳小学诗礼(宋) 屠羲时童 子 礼(明) 朱柏庐治家格言(清) 李毓秀弟 子 规(清),衣服冠履第一 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鞵韈,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 我先人常训子弟云,男子有三紧,谓头紧、腰紧、脚紧。头,谓头巾,未冠者,总髻。腰,谓以绦或带束腰。脚,谓鞵韈。此三者要紧束,不可宽慢,宽慢,则身体放肆,不端严,为人所轻

3、贱矣。 凡着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阙落。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 凡脱衣服,必齐整折叠箱箧中,勿散乱顿放,则不为尘埃杂秽所污,仍易于寻取,不致散失。着衣既久,则不免垢腻,须要勤勤洗澣。破绽,则补缀之,尽补缀无害,只要完洁。 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 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着短便,爱护,勿使损污。 凡日中所着衣服,夜卧必更,则不藏蚤虱,不即敝坏。苟能如此,则不但威仪可法,又可不费衣服。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虽意在以俭化俗,亦其爱惜有道也。此最饬身之要,毋忽。 朱熹童蒙须知,衣,晨兴,即当盥栉以饰容仪。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卷束两

4、袖,勿令沾湿。栉发,必使光整,勿散乱,但须敦尚朴雅,不得为市井浮薄之态。 凡着衣,常加爱护。饮食须照管,勿令点污;行路须看顾,勿令泥渍。遇服役,必去上服,只着短衣,以便作事。有垢、破,必洗浣、补缀,以求完洁。整衣欲直,结束欲紧,毋使偏斜宽缓。上自总髻,下及鞋履,加意修饰,令与“礼容”相称。其燕居盛暑时,尤宜矜持,不得袒衣露体。 屠羲时童子礼,传统服饰 之 汉 服,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 你却说我行为异常? 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 你竟说它属于扶桑?,食,凡饮食,须要敛身离案,毋令太逼。从容举箸,以次着于盘中,毋致急遽,将肴蔬拨乱。咀嚼毋使有声,亦不得恣所嗜好,贪求多食。安放碗箸,俱当加意

5、照顾,毋使失误堕地。非节假及尊长命,不得饮酒;饮,亦不过三爵。 屠羲时童子礼,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缺。 凡饮食之物,勿争较多少美恶。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朱熹童蒙须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难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中国古代饮食禁忌,“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

6、意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食饭必得用匙。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有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有菜必用筷子夹取,不可直

7、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酱便喝。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1、三长两短: 这意思就是说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

8、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 是大不吉利的,通常我们管它叫“三长两短”。其意思是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以后,还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

9、能够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并用筷子指人.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的 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能够允许。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

10、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筷子使用禁忌,6、迷箸刨坟: 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

11、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 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也是不行的。 10、当众上香: 则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为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除此以

12、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这也是不行的。 12、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的意思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北京人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住,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文字笔砚,百凡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

13、,复置原所。父兄长上坐起处,文字纸札之属或有散乱,当加意整齐,不可辄自取用。凡借人文字,皆置簿钞录主名,及时取还。窗壁几案文字间,不可书字,前辈云:坏笔污墨,瘝子弟职。书几书砚,自黥其面,此为最不雅洁,切直深戒。 朱熹童蒙须知,凡立,须拱手正身,双足相并。必须所立方位,不得歪斜。若身与墙壁相近,虽困倦,不得倚靠。 凡坐,须定身端坐,敛足拱手。不得偃仰倾斜,倚靠几席。如与人同坐,尤当敛身庄肃,毋得横臂,至有妨碍。 屠羲时童子礼,凡走,两手笼于袖内,缓步徐行。举足不可太阔,毋得左右摇摆,致动衣裙。目须常顾其足,恐有差误。登高必用双手提衣,以防倾跌。其掉臂跳足最为轻浮,常宜收敛。 屠羲时童子礼,行,

14、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危险,不可近。 朱熹童蒙须知,除了日常礼仪,传统民俗也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包括婚丧节庆等,先讲讲成年礼吧,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始字。,冠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冠礼具有浓郁的中国味,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代表性。冠礼表示青年至一定年龄,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

15、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女子举行笄礼,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不满周岁:襁褓; 2至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至15岁:舞勺之年; 15至20岁:舞象之年;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年华;15岁:及笄之年;15岁:志学之年;16岁: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20岁:桃李年华;24岁:花信年华;24梅岁至出嫁 :之年,标梅之年;24岁至30岁:半老徐娘;20岁:弱冠;30岁:而立之年;壮年时期:春秋鼎盛;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16、、还历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80至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各个年龄别称,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婚礼之三书六礼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时男家交给女家。 礼书:“纳征”(过大礼)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迎娶新娘时的书,即

17、在“亲迎”时使用。 六礼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明制婚礼仪程 :亲迎,拜新妇父母 ,沃盥 ,对席 ,同牢合匏 ,拜新郎父母 ,拜神位,婚,丧,葬礼仪程: 装 裹 ,安 床 ,讣 告,入 殓,搭灵棚,哭 丧,择 日,报 孝,打墓子,吊 孝,破 孝,吊 唁,安 鼓,点 纸,叫 夜,起 灵,出 殡,下 葬,卸 孝,谢 孝。,古代丧服制度: 五服: 斩衰:五服中最重的丧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齐衰:是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服齐衰一年,用

18、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大功:是次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为九个月。 小功:是次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年月。 缌麻:是次于“小功”的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较“小功”为细。服期三月。,传统节日,人们熟知或不知的,三元节,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十月十五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三节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节日习俗 张灯结彩,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吃元宵,祭门、祭户,逐鼠,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最广为人知的上元节,思想根源:团圆家族

19、观念。,上元节,又称元宵节 、灯节 。,历史: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被异化的中元节,“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

20、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传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故中元节又称鬼节。,思想根源:孝道。,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那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

21、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被遗忘的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字样;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

22、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传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并非全然是精华 也并非全然是糟粕 所以 我们要深谙扬弃之理 用古人的良好礼仪道德 作为我们今日行为的参照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吧,所以 请不要再以过时的理由 将传统弃绝 作为华夏儿女 若是 对自己的国度尚不了解 又如何 放眼世界?,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