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鄂 尔 多 斯 市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鄂尔多斯市旅游局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二零一一年十二月鄂尔多斯市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编制领导小组组 长:曹郅琛 副市长副组长:双青克 市政府副秘书长乔 明 市旅游局局长 成 员:杨 云 市发改委副主任王聿慧 市文化局副局长董介中 市交通局副局长巴特尔 市水务局副局长胡亚格 市林业局副局长徐金刚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阎 忠 市旅游局副局长郝永诚 市旅游局副局长苏永华 市旅游局副局长乌 兰 达拉特旗副旗长张 韬 准格尔旗副旗长何向国 乌审旗副旗长任若玲 杭锦旗副旗长武再厚 鄂托克旗副旗长张额尼热图 鄂托克前旗
2、副旗长鄂尔多斯市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编制组组 长:郝志成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院长 乔 明 鄂尔多斯市旅游局局长 高级经济师 兼职教授成 员:巴雅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副院长 李文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 博士郝永诚 鄂尔多斯市旅游局副局长苏永华 鄂尔多斯市旅游局副局长 经济师 孟克巴雅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助教 在读博士 张冠群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助教 硕士阿茹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助教 硕士吴艳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 硕士宋河有 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 硕士李和勇 鄂尔多斯市旅游局 硕士赵亚琼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生
3、刘正鼎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研究生目 录一、沿黄河旅游风光带范围界定8(一)地理概念上的界定8(二)资源配置上的界定8(三)综合界定8二、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发展背景条件9(一)历史文化背景9(二)社会经济背景5(三)区域旅游发展背景6三、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发展战略意义12(一)旅游发展战略意义12(二)区域生态意义13(三)区域统筹发展意义14(四)旅游产业集群培育14(五)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15四、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发展目标15(一)发展定位15(二)发展目标16(三)总体要求17五、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开发条件18(一)区位与交通18(二)资源与市场20(三)旅游开发基础条件21(四)
4、政策支持23六、沿黄河旅游风光带旅游资源分析24(一)重点人文旅游资源24(二)重点自然旅游资源29(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32(四)优势与特色资源定位50七、沿黄河旅游风光带旅游市场分析42(一)市场现状42(二)市场趋势分析42(三)专项旅游市场分析44(四)客源市场定位46(五)旅游市场开拓49八、沿黄河旅游风光带旅游产品开发构想50(一)旅游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50(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53(三)旅游中心集镇的构建56(四)旅游线路设置与旅游产品配置56(五)其他建设项目66(六)旅游开发模式67九、沿黄河旅游风光带旅游开发效益分析68(一)经济效益68(二)社会效益69(三)环境效益
5、70一、沿黄河旅游风光带范围界定(一)地理概念上的界定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黄河“几”字形大弯与万里长城的合围怀抱之中。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7201064240,北纬 405140373524,东西长约 400 公里,南北宽约 340公里,总面积为 87428 平方公里。鄂尔多斯市西北、北及东北三面隔黄河与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相望,西与乌海市以及宁夏石嘴山市接壤并紧邻黄河。从地理学角度看,考虑黄河水集水区域以及地质地貌成因的相对一致性,将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范围大致界定为以黄河干流中心线向鄂尔多斯境内延展50公里的区域,大致包括鄂托克前旗、
6、鄂托克旗西部地区、杭锦旗西部与北部地区、达拉特旗北部地区以及准格尔旗北部与东部地区。(二)资源配置上的界定鄂尔多斯地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基于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资源配置与资源开发的互补性和协调性,拟将沿黄河的旗县临近黄河50公里的范围划定为沿黄河旅游风光带。(三)综合界定综合上述地理和资源因素,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完全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区域概念,即“鄂尔多斯市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其具体范围包括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西部地区、杭锦旗西部与北部地区、达拉特旗北部地区和准格尔旗北部与东部地区(见图1-1)。图1-1 鄂尔多斯市沿黄河旅游风光带范围图二、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发展背景条件(一)历史文化背景1黄河
7、文化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七万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生活的踪迹,被考古学界称为“河套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艰苦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远古文明。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的人口急剧增加,生产和文化飞速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已处于氏族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代。在距今约四千年前,原始公社瓦解,奴隶制国家初步形成。奴隶制社会时期,生产规模
8、和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创造,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开始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的发展,封建制的新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旧生产关系,城市经济繁荣起来,思想文化生活随之也空前活跃起来,并形成了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 自秦汉至北宋,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卓越智慧,创造了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丰富的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成为中国三大主源文化,这为鄂尔多斯市
9、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打造提供了重要的文脉支撑条件。 2鄂尔多斯沿黄河地区的历史文化鄂尔多斯,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在多次复杂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中,最终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从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起,直到距今七千万年前,鄂尔多斯大地上恐龙空前繁盛,主宰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今天在鄂托克旗境内,仍保留着完整的恐龙足迹化石区。这里是“河套人”的发祥地,拥有以“河套文明”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早在商、周时期,在鄂尔多斯沿黄河地区就有土方、鬼方、猃狁、戎狄、林胡、楼烦、匈奴等古代游牧部落的活动;当时的鄂尔多斯沿黄河地区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史称“新秦中”;秦始皇修筑的南起陕西甘泉山,北至九原郡的
10、纵贯鄂尔多斯的秦直道,从榆溪河入鄂尔多斯境内,经伊金霍洛旗红庆河、东胜区二倾半、漫赖、城梁、达拉特旗解放滩直通黄河以北,是中国古代第一条高速公路;到汉元帝时,汉匈之间关系和好,汉朝选送宫女王昭君嫁于匈奴呼韩邪单于,王昭君随呼韩邪单于经陕北、鄂尔多斯渡黄河北行,来到漠北草原,现达拉特旗昭君坟乡境内黄河渡口旁边有传说中的昭君坟。汉朝时期,鄂尔多斯沿黄河地区的农业经济迅速发展,汉匈杂居,农耕与畜牧并存,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不断在此融合,为鄂尔多斯地区文化的多元发展,经济社会生活的丰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朝时期,鄂尔多斯地区作为蒙古皇室封地,归察罕脑儿管辖。十五世纪中叶,明朝天顺年间,守护成吉
11、思汗陵寝(即“八百室”)的蒙古鄂尔多斯部从蒙古高原进驻河套地区,“八百室”随之迁入。五百多年来,鄂尔多斯部一直没有离开过鄂尔多斯地区。鄂尔多斯文化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鄂尔多斯沿黄河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处在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衔接地带。历史上,和平时期的商贸流通和战争时期长城两岸的烽火,使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鄂尔多斯沿黄河地区的区域文化。这些均成为鄂尔多斯沿黄河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二)社会经济背景 历史上,生活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阿尔泰语系北方民族主要从事适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的畜牧经济,兼营农业、手工业和狩猎业。今天,勤劳
12、的鄂尔多斯人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总结经验,选育和培育出了乌审马、阿尔巴斯白绒山羊、鄂尔多斯细毛羊等优良品种。其中,阿尔巴斯山羊绒被世人誉为“宝石纤维”。目前,鄂尔多斯地区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了蒙古民族传统的牧业生产生活习俗,为游客提供了了解蒙古民族文化,体验生产、生活的牧业经济环境。鄂尔多斯市黄河流经沿岸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较好,生活在沿黄河一带的鄂尔多斯人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现代农业,这些为旅游区绿色食品的供应和农业休闲度假游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时代的进步,鄂尔多斯人又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了骄人业绩。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和蒙古族民俗文化构成了丰厚的无形文化
13、为鄂尔多斯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和长久不衰的生命力。鄂尔多斯市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地区,经济区位优越,发展潜力巨大。鄂尔多斯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天然碱、高岭土和畜牧等自然与生态资源,尤其是以储量巨大的煤炭资源、发展迅猛的能源(电力)工业、罕见的世界级整装气田、闻名遐尔的毛(绒)纺织业著称于世,已被纳入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之列。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建设发展迅速,发展势头在自治区各盟市中处于前列,尤其是工业发展速度和效益在自治区连续多年名列前茅。飞速发展的经济及其形成的经济现象,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2010年,
14、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加大改革力度,围绕“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两大战略,提出了打造沿河经济带重大战略举措,多元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市场经济适应力和一定品牌优势的国有与民营企业,并已经成为全市旅游发展的新兴投资力量与投资主体,为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建设带来了多元融资渠道。同时,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打造将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中的重要产业支撑,并在服务功能的体现、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三)区域旅游发展背景鄂尔多斯旅游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以响沙湾旅游接待站的建立和成吉思汗陵的对外开放为
15、标志,拉开了鄂尔多斯旅游发展的序幕。当时的成吉思汗陵内虽然陈列的文物较少,并且还没有进行整体的修缮,但成吉思汗陵不息的圣灯和达尔扈特守护人,承载着丰富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吸引着中外来宾。响沙湾旅游接待站,更是在1984年建立的初期,就将鄂尔多斯传统的民族歌舞和礼仪引入到旅游接待当中,响沙湾旅游接待站也成为对外展示大漠风光和鄂尔多斯蒙古民族风情的重要窗口。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鄂尔多斯的旅游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经过修缮和扩建的成吉思汗陵面貌焕然一新,以成吉思汗陵和响沙湾为代表的旅游景点成为自治区中部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节点。1999年,响沙湾转制,完成了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的改革,开创了自治区旅游改革
16、的先河。改革的成功进行,推动了全盟新型旅游管理体系和经营机制的形成,掀开了旅游业发展的新篇章。2004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挖掘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内涵,建设博物馆,并推出了大型民族歌舞剧和舞台剧鄂尔多斯婚礼、圣地古韵、永远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大典和民族歌舞欢腾的鄂尔多斯等,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成吉思汗旅游文化周”和“鄂尔多斯察罕苏力德民俗风情节”等富有鲜明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展现和弘扬了鄂尔多斯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有影响力、竞争力和震撼力的旅游文化精品。近几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积极落实旅游产业政策的前提下,不
17、断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旅游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诚信建设,大力度开拓客源市场,围绕“成吉思汗长眠地,鄂尔多斯蒙古风” 旅游总体形象,全力打造“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三大类旅游产品。2006年,鄂尔多斯市在自治区率先提出区域旅游合作构想,与呼包等自治区邻近城市达成共识,共同推出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联手促销,推动了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步伐。2007年,鄂尔多斯市成功创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9年,鄂尔多斯市荣获“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和 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最佳民族风情旅游城市”荣誉称号。2010年,由鄂尔多斯市发起,联合
18、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延安市、榆林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共同创立了中国“西部帝王陵区域旅游合作联盟”,为全面开展蒙陕宁区域旅游合作,打造中国西部帝王陵知名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表2-1 2004年以来旅游接待和收入情况年 度接待人次(万)增长率旅游总收入(亿)增长率200422560.7%9.639.1%200531037.8%94.1%200638122.9%23.3825.5%200743815%38.966.0%200849813.7%32.2%200954810.1%16.8%201020.1%76.128.2%注:(不包括一日游游客)图2-1 鄂尔
19、多斯市旅游荣誉称号“十一五”期间,鄂尔多斯市坚持旅游规划先行,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鄂尔多斯市旅游设施的建设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为鄂尔多斯市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全行业开展创建“四个一”工程活动取得突破性进展。即通过在全市深入开展每个旗区每年抓好一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建设、一家国家星级饭店建设、一家旅行社建设和一支旅游职工队伍建设。同时,深入实施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工程和诚信旅游建设工程,鄂尔多斯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全面加强旅游培训教育工作,全力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通过建立市旅游培训中心,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内容、提高培
20、训质量、改进培训方式、拓展培训领域,有计划、有步骤的对鄂尔多斯市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了培训,从人力资源上保障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取得实效,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取得成果,鄂尔多斯市接待游客数量持续增长,旅游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鄂尔多斯市率先在自治区提出区域旅游合作,与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乌兰察布市共同发起建立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共同推介宣传旅游产品和线路,开拓市场。为进一步加强蒙陕宁区域旅游合作,共同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建设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和知名旅游品牌,2010年7月,鄂尔多斯市又发起成立了由西安、咸阳、延安、榆林、银川
21、和鄂尔多斯市六个城市组成的中国“西部帝王陵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固定资产投入不断增加,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连接主要旅游城镇和重点景区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东胜至康巴什至成陵旅游专线和东胜至秦直道旅游专线相继开通,重点景区内游步道的建设基本完成,极大地改善了鄂尔多斯市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各重点景区间的通达性。“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471.7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162.9 %;旅游总收入累计达248.5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474.8 %;固定资产累计投资41.76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98.1 %;其中旅游景区累计投入资金22.76亿元,
22、比“十五”期间增长109.6 %。图2-2 鄂尔多斯市旅游发展相关指标变化纵观鄂尔多斯旅游的发展,只有紧紧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发掘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才能在旅游发展中更好地体现独有的民族和地域特征,突出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唯一性,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鄂尔多斯市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并且为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打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现有产品提升整合,在沿黄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和功能优化,在鄂尔多斯市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城乡统筹、集约发展”重大战略背景下,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打造必将给鄂尔多斯市传承和发扬草原历史文化提供新的展示平台,
23、鄂尔多斯市旅游业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三、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发展战略意义(一)旅游发展战略意义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建设,是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打造沿黄河经济带重大战略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两大战略,打造“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三大类旅游产品和“休闲旅游文化名城”,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这在事实上已经赋予了旅游业一种新的功能产业促进的功能。所谓旅游业的产业促进功能,即指旅游业对各产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功能和通过有效利用达到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和发展的功效。从产业促进角度去审视旅游业时,一些工业生产过程、特
24、别是农牧业生产、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文化等等都可以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可见,鄂尔多斯市已对旅游业进行了重新的审视,改变了传统的认为旅游业不过是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属社会生活服务范畴,就是为游客提供在旅游过程中所需要的必要服务行业的认识。不是单纯依据旅游接待服务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多少来确定旅游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的不同,而是将旅游业提高到在发展产业中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加以认识,并将示范农业开发、工业园区建设、牧业生产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产业融合,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建设,就是要依托沿黄地带特殊的自然与人
25、文资源,面向银川、乌海、巴彦淖尔、包头、呼和浩特等相邻大中城市的市场,利用市委、市政府打造沿黄河经济带所创造的机遇和动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对外开放功能和产业促进功能,为沿黄河经济带建设在生态环境优化、产业协调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等方面的统筹并进、区域对外开放以及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二)区域生态意义鄂尔多斯沿黄河流域毗邻银川、呼和浩特、包头、乌海、巴彦淖尔等大中城市。这些对岸的城市不仅在地域上形成了一条线,更主要的是在经济、文化上构成了一个密切关联的生态区域或系统。尤其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这条生态命脉的意
26、义更加凸显出来。从市委、市政府所做出的新的工业布局战略安排看,沿黄河地带自鄂托克前旗到准格尔旗将要建设成六大工业园区。发展是硬道理,利用沿黄河地带的有利条件选择发展无可厚非。但是,这必然会带来工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整体打造沿黄河旅游风光带战略措施的提出和实施,可按风光带建设要求统一进行生态建设规划、制定统一的环境建设标准、科学选择和合理布局。这样,可以更好地避免边建设边破坏情况的发生,使其成为一项长久的战略性任务。另外,通过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建设,必然会促进与对岸各城市之间经济文化的更加紧密的广泛互动,使区域经济得以更快的发展。(三)区域统筹发展意义目前,鄂尔多斯市沿黄河地带除
27、可利用的自然、人文以及生态环境资源以外,还有已建和拟建中的工业园区、农牧业示范区、层次不等种类各异的景区和旅游接待服务点以及密集度较高的乡镇村落等。这些资源和产品的保护和利用、各产业的扩张、乡镇村庄的存在状态等几乎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沿黄河旅游风光带战略思路的提出和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行政区划和企业实体各自为政的状态,促进区域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可以实现水、湖、沙、沼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业资源、农牧业及村镇资源的统筹利用,促进区域及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并可推动与临近或周边旗县区以及晋陕宁的旅游合作,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四)旅游产业集群培育鄂尔多斯市沿黄河地带,不仅有水域、湖沼及优美的生态
28、环境资源,还拥有自西南到东南呈弓型分布着的著名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西鄂尔多斯草原和阿尔寨石窟及独具特色的民族历史民俗文化和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黄河水的蓄滞洪建设工程、黄河大峡谷等丰富而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另外,库布齐沙漠七星湖、恩格贝等沙漠休闲度假类旅游区开发已具备一定基础和规模。这些资源体与已经在南北向上开发成熟的天骄圣地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将大漠观光与沙漠体验项目结合于一体的响沙湾旅游区交相辉映,一个以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和响沙湾旅游区为核心辐射带动的鄂尔多斯沿黄带旅游集群正在酝酿形成。沿黄河经济带建设思路和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将有力地推动鄂尔多斯市旅游业的集群化、集
29、约化发展,将实现鄂尔多斯市旅游业新的跨越。(五)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鄂尔多斯市除达拉特旗旗府树林召外,分布于沿黄河地带的乡镇多数为相对单一的农业特色村镇,另有少数渔村。因缺乏统一规划和项目带动,绝大多数乡镇仍单纯保持着传统单一的居住功能,对外的产业和文化联系较少,周边环境比较差。沿黄河旅游风光带项目的实施,可按照当地产业特色以及发展地带性旅游业的需要并结合当地文化对这些乡镇村进行统一规划和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乡镇的服务功能,进而从旅游产业和旅游文化的角度带动小乡镇与大城镇之间的联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新型村镇建设打下基础,可进一步推动鄂尔多斯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把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建
30、设成为城乡统筹的示范区。四、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发展目标(一)发展定位1产业功能定位努力将沿黄河旅游风光带旅游业打造成为沿黄河经济带产业集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促进其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助力器”;将沿黄河旅游业培育成为鄂尔多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并以其为纽带,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区域统筹发展的目标。2产品开发定位根据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地域跨度大、资源类型多样、旅游产品类型丰富等特点,本着以区域背景为基础,重点资源为依托,差异化打造为理念,提升完善原有的沙漠旅游与民族风情旅游,重点打造休闲度假与观光体验旅游产品,即以黄河湿地与水域为资
31、源的休闲度假项目和以现代农牧业、养殖业和工业为主的观光体验项目。(二)发展目标打造休闲度假、观光体验为主的旅游产品体系,凸显鄂尔多斯地域文化特色,建设舒适宜人、其乐无穷的新型旅游目的地,带动沿黄河一线生态保护、产业科研开发和沿河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促进沿黄带产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优化、城镇面貌的改变和旅游功能的发挥,旧道路系统的改造升级和新交通网络的构建,最终促使沿黄河地区旅游产业的规模化与集群化发展,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精品和驱动鄂尔多斯旅游经济发展的又一强大引擎,为加快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三)总体要求1对沿河一带现有的旅游资源和
32、景区景点,以国际化视野、高品位追求进行深度思考,再构筑、再升华,高起点进行战略规划和定位,做精沿河旅游风光带,与鄂尔多斯其他地区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新型的旅游目的地。2进一步明确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开发原则,在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第一原则的基础上,首先要做好全范围的生态建设规划、沿黄湿地保护规划以及分区域地段的植物种植规划,充分保护和培育地方特色植物物种。其次,针对在该区域内的各项开发项目,要制定严格的选址要求和环境标准,要使所有落户开发项目都按规定承担一定比例的生态和环境建设补偿费用。3根据总体的资源特色和生态环境状况并依据不同区域地段未来旅游开发的市场取向,分区域制定旅游业发展
33、总体规划,高标准设计产品,并使各区域地段产品之间形成有效的互补。4在分区域地段制定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要根据未来各区域的旅游发展需要,对区域内现有的乡镇、村等进行配套规划,充分挖掘和发挥乡镇、村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充分考虑乡镇、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旅游业的结合问题,高度发挥区域内所有资源的整合效用,进而更好地体现区域特色。5根据各区域旅游开发的不同特点和具体要求及环境容量等实际情况和区域内外道路、管网、水电、网络、排污处理、标识牌、观景台、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把开发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作作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与建设中的核心任务,打造一个布局科学合理、运作高效规范、环境舒
34、适宜人、项目乐趣无穷的高品质旅游区。6区域内部要实现资源集成、共同建设;区际之间要实现区域联合、资源共享,携手打造联动性极强的旅游线路。表4-1 沿黄河旅游风光带旅游开发总体要求1做精沿黄旅游风光带,并与鄂尔多斯其他地区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新型的旅游目的地。2做好全范围的生态建设规划和湿地保护规划以及分区域地段的植物种植规划;制定严格的选址要求和环境标准。3分区域制定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设计产品,并使各区域地段产品之间形成鲜明的互补特点。4高度发挥区域内所有资源的整合效用,进而体现区域特色。5完善基础设施,使其达到内部畅通与对外通达的标准。打造高品位的旅游产品。6区域内
35、部要实现资源集成、共同建设,区际之间实现区域联合、资源共享,携手打造联动性极强的旅游线路。五、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开发条件(一)区位与交通1区位优势自然区位优势:鄂尔多斯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西、北、东三面由黄河环绕,南面的万里长城与其紧紧相连,形成“黄河环抱、长城相依”之势,地理标志显著夺目。沿黄河旅游风光带沟通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联系,成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脊梁”,并对周边省区产生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区位优势: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心呼、包、鄂“金三角”地区,区域内赋存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全市经济建设发展速度一直处于自治区各盟市的前列。沿黄河旅游风
36、光带是鄂尔多斯市正在建设的重要经济带,沿河布局了六大工业园区,这些园区在未来发展中将成为发展煤化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阵地,成为开拓新能源、新材料的集聚地,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这些园区不仅会成为新的旅游驻足点,旅游业的开发也将会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交通优势沿黄河地区交通相当便利。航空运输方面,周围机场较多,沿黄河风光带涉及到的鄂尔多斯市五旗距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或鄂尔多斯机场均不超过三小时车程。铁路运输方面,包兰(包头-兰州)铁路、包神(包头-神木)铁路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鄂尔多斯沿河铁路、呼准(呼和浩特-准格尔旗)铁路使沿河地区的铁路交通更加便捷;规划建设当中的呼、包
37、鄂城市轻轨将穿越黄河,大大缩短进入鄂尔多斯的距离;公路运输方面,部分旅游专线的投入使用使得旅游交通极为便利,荣乌高速自西向东畅通外界进入鄂托克旗(乌海-框框井)、准格尔旗(呼和浩特-大路)之路,包茂高速、正在建设的包东(包头-东胜)第二高速再次打开包头进入达拉特旗之门。依托呼市准格尔康巴什高速公路和109国道,缩短了沿黄河风光带同周边重要客源市场的距离。“十二五”规划建设的呼、包、鄂城际铁路也计划穿过这里,2011年完工的沿黄一级公路,自准格尔旗大路起,至杭锦旗巴拉贡止,全长416公里,路基宽26米,双向4车道,为开发建设沿河旅游风光带起到了最重要的支撑作用。另外,GF210线、G18线、G
38、025线、G65线、S103线、S215线(杭旗境内正改建一级公路)、G109线、X618线的全线改建、连接了沿黄一级公路与鄂尔多斯市沿河的五个旗,使沿黄河带的交通连接更为顺畅,为黄河沿线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见图5-1)。图5-1 鄂尔多斯市交通现状图(二)资源与市场鄂尔多斯市沿黄河地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沿黄河旅游的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黄河文化、昭君文化、金津古渡、十二连城遗址、王爱召、明长城等等。除此之外,鄂尔多斯市沿黄河五旗的地理地貌各有特色。鄂托克前旗和鄂托克旗属于荒漠草原地带,草原景观是其主要特色,有知名的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和西鄂尔多斯草
39、原、阿尔寨石窟等;杭锦旗库布齐沙漠横亘东西,形成了沙漠边缘和黄河冲击平原共同存在的独特地貌,既有沙漠,又有湿地,目前已建成七星湖风景区,另有马头湾和小南河湿地景观等;达拉特旗则地处库布齐沙漠的东缘和黄河横向穿过区域,是最重要的蓄滞洪区和商品粮基地,现有著名的沙漠旅游胜地响沙湾和可供开发利用的蓄滞洪水域等;准格尔旗属于黄土低山丘陵区,有精品资源黄河大峡谷等。独特的风土人情也是建设旅游风光带的重要资源,“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世界上唯一的蒙古族古老宫廷“古如歌”传承之地,以及鄂尔多斯民歌、鄂尔多斯婚礼等资源均为沿黄河带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
40、增长态势,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自由时间的增多和各项刺激旅游经济的政策措施的提出,国内旅游还将持续升温,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伴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人们对于休闲度假、民俗民风体验、乡村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沿黄河风光带的资源禀赋和可供开发的主要旅游产品,必将更好地契合现代人的旅游需求。(三)旅游开发基础条件旅游资源开发成效显著,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已初步形成。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重点投资建设了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响沙湾旅游区、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七星湖旅游区、鄂尔多斯文化村等旅游景区(点),已形成以成吉思汗陵为代表的“天骄圣地”和以响沙湾为代表的“大漠风光”以及蒙古族民风民俗为代表的“民族风情”三
41、大主题产品。截止2010年底,鄂尔多斯市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量已达31家,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仅有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7家,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3家,建成“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家,其中多个A级景区就分布在如前划定的沿黄河旅游风光带的地域范围内,包括:巴图湾景区、三盛公黄河水利风景区、昭君城旅游区等AAA级旅游景区和恩格贝旅游区、鄂尔多斯文化旅游村、释尼召沙漠绿海乐园、七星湖旅游区等AAAA级旅游景区。旅游接待条件明显改善,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底,鄂尔多斯市拥有星级饭店 2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2家,三星级饭店12 家;旅行社及
42、分社89家,其中具有出境经营权的旅行社及分社8家。鄂尔多斯市还命名了8家“鄂尔多斯市农(牧)家乐旅游典型示范户”,确定了4家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和4家旅游定点商店。2010年,鄂尔多斯市旅游企业总数达160多家,比“十五”末期增长了175.9%;鄂尔多斯市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达2.7万人,比“十五”末期增长了237.2%。且鄂尔多斯市已实现乡乡通黑色路面公路,90%的旅游景区(点)实现了公路交通畅通无阻,景区的可进入性条件明显改善。同时通讯业发展迅速,目前所有景区的通讯信号覆盖率达100%。沿黄河旅游风光带所涉及到的五个旗的旅游开发基础条件已经初具规模,在游客的接待能力上和其他配套设施上都达到
43、了一定的水平,为下一步的开发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政策支持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上提出:“要充分认识打造沿河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意义,把沿河地区的开发建设融入呼包鄂一体化的大趋势和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审视和摆布,统筹规划开发建设沿河工业项目、农牧业产业化、旅游文化、生态建设和人口布局,构建鄂尔
44、多斯新一轮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的战略新平台和经济大走廊,带动和促进鄂尔多斯市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沿河文化旅游的开发建设是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两大战略,进一步做强、做大旅游业的战略举措。这些举措必然伴随政策方面的大力扶持,将有力地促进沿黄河旅游风光带建设的尽快启动。六、沿黄河旅游风光带旅游资源分析(一)重点人文旅游资源1.匈奴文化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和河套地区,是匈奴等北方古老民族的发祥地,匈奴人曾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匈奴文化中至今保留下来的有昭君墓、鄂尔多斯青铜器等;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史等
45、正史中均有大量兴盛时期匈奴人的记载。今鄂尔多斯市境内的“秦直道”、昭君坟等都是当时汉匈关系的见证物。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于公元前214年派大将军蒙恬率30万兵北击匈奴,占领了包括今鄂尔多斯在内的黄河以南地区,并修通以咸阳为中心直达九原郡(今乌拉特前旗三顶帐房古城)的一条全长达1800里的“直道”,这条直道穿越整个鄂尔多斯地区,把京卫和边戍连接起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条直道从今天的达拉特旗昭君坟穿过黄河,留下了黄河“金津古渡”。到今天,仍是达拉特旗西部地区北渡黄河的重要通道。今达拉特旗境内的“昭君坟”,是著名的昭君疑冢之一。相传王昭君出塞北上匈奴单于庭,渡河时把绣鞋掉进了河里,被船工收藏。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昭君为民族团结做出的重大贡献,把她的鞋子埋在山中,形成了这座久负盛名的昭君坟。2.阿尔寨石窟阿尔寨石窟,位于鄂托克旗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