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陈镇虎.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15923 上传时间:2019-08-0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1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陈镇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陈镇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陈镇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陈镇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陈镇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陈镇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陈镇虎.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普陀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室 陈 镇 虎,学科教学,实施“两纲” 教育的主渠道,一、推进“两纲”的基本思路 两个“注重” 两个“突出” 两个“关键” 两个“关系”,1、两个“注重” 注重潜移默化 注重全方位教育,2、两个“突出” 突出学科作用 突出学生体验,3、两个“关键” 教师是关键 氛围是关键,4、两个“关系”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民族精神教育是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的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基。 以健全人格品质为重点的生命教育 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最高目的,生命教育是唤醒生命自身成长自觉性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二、让“两纲”

2、走进课堂,学透课堂推进“两纲”的“基本点” 把握课堂推进“两纲”的“规律性” 找准课堂推进“两纲”的“育人点”,强调七个“关注”,育人的凭借点深挖教材内容,育人的艺术点力求无缝衔接,育人的入手点了解学生思想,育人的融合点注重训练内化,育人的催化点激发情感效应,育人的默化点坚持为人师表,育人的实效点强调知行结合,1、育人的凭借点挖掘教材,防重点遗漏 防明理不透 防生硬外加 防喧宾夺主,2、育人的艺术点无缝衔接,巧妙点化、相机升华 延伸拓展、契入突破 体现“三度”: 广度、角度、效度 做到“三有”:有机、有序、有度,1、文眼渗透 2、人物渗透 3、事件渗透 4、意境渗透 5、析理渗透 6、训练渗透

3、,3、育人的入手点摸透学生,从初步印象入手 从质疑问难入手,4、育人的融合点寓于训练,融合于训练题 融合于训练中,5、育人的催化点情感效应,1)在形象感染上做文章 揭示形象,领略风光,激发爱国之情 突出形象,叩击心旋,唤起民族自豪感 对比形象,引导深究,体会社会主旋律 再现情景,引发联想,增强时代使命感,2、在感情熏陶上花力气, 着意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 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诱导,6、育人的默化点为人师表,以知传知 以情激情 以行导行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最有影响力的育人资源,7、育人的实效点知行结合,课上知引向课外行 课上一边知一边行 行在知前知行结合,三、学科推进“两纲”的

4、总体要求,要有一个意识:变无意为有意, 变不自觉为自觉。 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教材“育人点”。 要有一种本领:潜移默化,无缝渗透。,谢 谢 2007/2,从整体融合的教育观出发,所有的学科教学中都包含着德育的实施。包括:, 教学内容中的学科知识应该成为学生精神和德性发展升华的智力基础和学科基础知识; 教学组织和形式应该对形成合作、互动的心理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所营造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应该有利于形成创新精神和对真理与正义不懈追求的品性; 教师在教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在学校生活中体现的人生准则和处事规范应该成为学生的示范和榜样等等。,以正确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其本身

5、就是对整个人的精神教育。问题是我们如何具有主动意识,着力改革现有的学科教学,使得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而是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学科德育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自然地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实现其育人功能。一般有三个层次:,其一,有机结合的显性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学科德育内容通过学科内容的知识点直接反映出来。 其二,蕴含在学科中的隐性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学科德育内容不与教材知识点直接挂钩,而是蕴含于学科教材内容、素质、科学观念中。 其三,学科德育渗透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教师有意识

6、地把德育渗透到教材本身不具备教育要求的内容之中。,【】,第一,要充分认识学科德育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 首先,学科德育是一个历史命题 其次,学科德育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首先,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我们要处理好德育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教学相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概念,是一个下位概念,它是实施各育的载体、途径与方法,任何一育都要通过教学来实施。“两纲”教育进课堂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第二,充分把握“两纲”进课堂的一些规律。,其次,要处理好“两纲”教育与学科形态的关系问题 第一种是“两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显性关系 第二种是“两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隐性关系 第三种是“两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渗透关系,再次,“两纲”教育进课堂,到底要进哪些东西? 第一是梳理深挖学科知识中的与“两纲”教育相关的内容。 第二是教师教学的组织形式。 第三个方面是课堂教学精神环境的营造。 第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身的态度和敬业精神。,第四,“五个有”的问题 一是有意 二是有机 三是有序 四是有点 五是有效,图表1:人文学科中的道德资源,图表2:自然学科中的道德资源,图表3: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道德资源,图表4:课堂道德交往中教师的多元角色例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