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墨道法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20315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48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儒墨道法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论儒墨道法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论儒墨道法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论儒墨道法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论儒墨道法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儒墨道法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儒墨道法ppt课件.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儒、墨、道、法系统,陈炎,系统论和结构主义的原则,认识的意义并不在于描述对象本身,而在于揭示对象与其所在系统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如汤因比所言,“为了便于了解局部,我们一定要把注意焦点对准整体,因为只有这个整体才是一种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研究范围。”根据这一思想,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儒、墨、道、法放在一个共时的框架中加以研究,以确定其整体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逻辑关系。,从“周公制礼”到“礼崩乐坏”,从职业的“儒”到思想的“家”,“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

2、职业。” 孔子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以“仁”释“礼”,“礼云礼云,钟鼓云乎哉?乐云乐云,玉帛云乎哉?”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仁者爱仁。”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父子曰孝,兄弟曰悌。”,“仁”之“内圣”,从内心体验上讲,孔子的“仁学”在心理上修复了早期氏族社会的血缘情感,使个体的人可以通过父子、兄弟、夫妻乃至君臣等关系,与整个社会联成一体,从而克服了早期人类所可能具有的孤独感和幻灭感,使我们那些遭受异化痛苦的先民们无须到超验的彼岸世界去寻找寄托,而是在世俗的生活与交往中保持一种精

3、神超越的可能性。这便是所谓的“内圣之学”。,“礼”之“外王”,在外在行为上,孔子的“礼教”显然有利于从伦理的角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现存秩序,即将人们对待父母的“孝”转化为对待君王的“忠”,从“父父、子子”过渡到“君君、臣臣”,从“迩之事父”到“远之事君”,将“修身、齐家”同“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从而使我们这个民族主要不仰仗法律而依赖伦理去进行社会的组织和集体的协作。这便是所谓的“外王之术”。,儒分为八,孟荀为大,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既是孔子学说的分化,又是其进一步的具体展开:在概念内容上,他们将孔子原始的“仁礼统一论”分化为专注于“仁”之人格修养和专注于“礼”之社会规范的两条路线;在学理上,他们

4、将孔子的“性无善恶论”分化为“性善论”与“性恶论”;在功能上,他们将孔子自发而一体的“内圣外王”精神分化为偏重“内圣”的人格追求和偏重“外王”的功利实践目的两大趋向。从这一意义上讲,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被孟、荀二子深化了、具体了,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片面化了。这种片面深化的结果使儒家在逻辑上分别实现了向墨家和法家的两翼展开,并与道家形成了对峙与互补的局面。,孟子用“性善论”来深化“仁学”,孟子清楚地认识到:“仁之实,事亲是也。” 从而抓住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但是,孟子的理论却不限于此,他要在这种亲伦的血缘情感背后找到更为深刻的人性依据。即从“孺子落井”的故事中推论出: “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

5、我固有之也。”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只擅“内圣”不擅“外王”的孟子,“吾善养我浩然之气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人皆可为尧舜。” 答梁惠王:“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答滕文公:“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 “为卿于齐,出吊于滕。”,荀子用“性恶论”来发展“礼学”,荀子清楚地认识到:“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富贵轻重皆有称者也。” “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 从而抓住了孔子“礼教”的社会意义。但荀子的理论却不限于此,他还要在这种社会的等级关系之中找到更

6、为深刻的人性依据。“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礼起于何也?曰: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量度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勇。先王恶其乱也,故置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是礼义之所起也。”,不擅“内圣”而擅“外王”的荀子,“尧舜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何以知礼之为是也!”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色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荀子:“富国”“王制”“王霸”“君道”“大略” 游学于齐,

7、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适楚,为兰陵令。,同为儒者的孟、荀,孟子 仁 性善 内圣 / / / / 孔子 以仁释礼 性无善恶 内圣外王 荀子 礼 性恶 外王,“南老北孔”,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北学务实际,南学控玄理;北学切人事,南学出世界;北学贵礼文,南学厌繁文;北学畏天命,南学顺本性;北学敬老年、重经验、尊先祖、守古之念重、保守之念重、排外之力强,南学不崇先王、不拘于经验、不屑于实际、观达于世界之外,乃至轻世玩世既而厌世。”,“不知所终”的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出函谷关前留下五千言,不知所终。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

8、。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对“礼乐”的批判,“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人法地,地

9、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道释德”的双重意义,从内心体验上讲,老子的“道学”在心理上修复了早期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未经分化的整体感,使个体能够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的方式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使我们那些跨入文明社会的先民们在与自然的联系和交往中保持一种精神回归的可能性。 在外在行为上,由于老子只是用人与自然之间更为质朴的情感来取代“周礼”中人与人之间已被异化了的情感。,老子思想的两面性,遁世哲学:“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权谋之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10、。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因此,又有人认为,老子哲学实际上是一种韬晦之计,“君人南面之术”。,老子的“内圣”与“外王”,与孔子思想一样,老子的学说中也暗含着“内圣”与“外王”两个层面,只是这两个层面不是建立在人与社会的血缘纽带之上,而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素朴和谐之中:从自然之道出发,顺应自然规律并用以修身的部分,即老子的“内圣”之学;从自然之道出发,利用自然规律并用以治人的部分,即老子的“外王”之术。前者追求一种“无为”的境界,后者追求一种“无不为”的后果。前者为庄子所继承,后者为孙子所发展。,从“齐

11、物论”到“逍遥游”,正像孟子从孔子的“仁学”中发现了人与人在“人性”层面上的沟通一样,庄子则从老子的“道学”中发现了人与物在“物性”层面上的沟通。以这种“齐物论”的思想为基础,庄子便进一步提出了齐是非、齐贵贱、齐生死的世界观。在他看来,所谓德行的修养就是要勘破是非、贵贱、生死的界限,从而超越功名利禄、仁义道德的束缚,以进入一种“安时而处顺” 、“乘物以游心”的境界。正是由于有了“齐物论”的哲学基础,庄子才能够进入一种“逍遥游”的人生境界。,庄子的故事,无为有为者所惑:浑沌致死的故事。 无为有用者所累:无用之树的故事。 无为有国者所羁:笑傲王侯的故事。 无为有情者所惑:相忘江湖的故事。 无为有死

12、者所惧:鼓盆而歌的故事。,不擅“外王”而擅“内圣”的庄子,宁为“漆园吏”,不为“境内累”。 见梁惠王:“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宋人曹商为宋王使秦,得车百乘而讥笑庄子穷居陋巷,对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瘥者得车一乘,舔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圣人之德,“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之道,圣人之德也。”(庄子刻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

13、天地之谓也。 ” (知北游),兵家之道,“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老子是一部兵书”,老子曰:“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 孙子曰:“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老子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孙子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

14、,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军事价值,首先,孙子明确地意识到,为了正确处理好敌我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事先对矛盾双方的实际情况有所了解。因此,他从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中引发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其次,孙子认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我方要作出正确的判断,还必须引诱敌方作出错误的判断。因此,他从老子“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观点中,引发出了“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的思想。最后,孙子认为,只有在我方判断正确,敌方判断失误的情况下,才可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并根据敌我双方

15、的力量对比而分化、瓦解并各个击破敌人。因此,他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观点中,引发出了“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的思想。,泾渭分明,如果说,庄子是从“游”的人生境界入手,进一步阐发了老子之“德”的形而上追求;那么孙子则是从“术”的军事谋略出发,进一步利用了老子之“道”的辩证法因素。 因此,正像孔子的思想经孟、荀二子而实现了“内圣”(仁)、“外王”(礼)的分流一样,老子的思想经庄、孙两家也实现了“内圣”(德)、“外王”(道)的对峙。,内圣 无为的境界 至德 庄子 内圣外王 无为而无不为 以道释德 老子 / / /

16、 / 外王 无不为的方法 诡道 孙子,原为儒者的墨子,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孔子讲“仁爱”,即建立在亲子血缘基础之上的亲情之爱,其表现形态为爱而有别、爱有差等;墨子讲“兼爱”,即一种超越血缘关系之上的人类之爱,其表现形态为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而既强调血缘关系又倡导“性善论”的孟子,则刚好介于二者之间。 孟子主张“老

17、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友,以及人之幼。”有着由“仁爱”发展为“兼爱”的趋势。,墨子的“尚同”与庄子的“齐物”,墨子针对儒家思想所提出的“兼爱”思想旨在取消人与人之间天生的宗法血缘差别,这种人与人平等的“尚同”精神与庄子人与物等值的“齐物”论也很接近了。因此,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墨子的思想通过与孟子和庄子的相似而在逻辑上却成为联系儒、道之间的中介环节。,儒家的“尊尊”,孔子反对“僭越”、主张“正名”,要求严格划定“君子”和“小人”、“上智”与“下愚”的界限:“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甚至主张:“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孟子则一方面主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国

18、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尽可能地保持传统的“世卿”制度;另一方面又认为:“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墨家的“尚贤”,而墨子的“兼爱”则正是要消除这种嫡庶亲疏观念、礼乐等级制度,因而代表了新兴的社会政治意识。为了用“尚贤”来反对“尊尊”,墨子曾打着古人的旗号指出:“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他甚至认为,不仅官员可以由贤者中选出,而且天子最初也是

19、由人民选举出来的:“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非攻”,孔子思想中包含了“内圣”“外王”两种因素,一方面主张“子为政,焉用杀?”一方面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内圣”的因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墨子则将这种反战的思想诉诸于“非攻”的行为,在权谋之士大讲攻伐之术、纵横之策的战国时代,惟独墨子研究守城之法,并成就了“止楚伐宋”的壮举,因而可视为孟子的进一步发展。,“节葬”,“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

20、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非乐”,“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庄子则进一步主张:“静而圣,动而王,无

21、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就是所谓“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的思想。因此,庄子的“非乐”较之墨子的“非乐”似更加严厉,他不仅要“擢乱六律”、“铄绝竽瑟”,而且要“塞师旷之耳”、“胶离朱之目” 。,“明鬼”,“子不语怪、力、乱、神。” “未知生,焉知死?”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墨子曰:古之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今若使天下之人,偕若信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也,则夫天下岂乱哉!” 如果说孔子接近于无神论,墨子偏重于有神论,庄子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泛神论 。在庄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光

22、怪陆离的寓言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骷髅可以说话,草木能够思考,蝴蝶也会做梦,鱼虫亦能舞蹈。,“天志”,“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墨子:“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然吾未知天之祈福于天子也。此吾之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者。” 在庄子看来,道“有情有信”,无所不在,鬼神亦无所不在:“在蝼蚁”,“在梯稗”,“在瓦甓”,“在尿溺” ;道“无为无形”,无所在,鬼神亦无所在:不在天,不在地,不在人,不在己。庄子对“道”的这种双重认识,可被理解为由墨子的有人格的“天志”向老子的无人格的“天道”的逻辑中介

23、。,韩非子生平,韩国公子,虽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并“归本于黄、老”。集法家之大成,著孤愤、五蠹等文,秦始皇读之曰:“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遂攻韩得之。韩非因劝始皇先伐赵缓伐韩,遭李斯谗害并毒死。,从“贵贱有等”的礼到“法不阿贵”的法,正像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是从儒家学派中分化出来的一样,韩非子所代表的法家也与儒家学派有着一定的师承关系。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由于他从自己的老师那里看到人性恶的一面,他指出:“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卖。” 因此他绝不相信人的良知,而主张用比 “礼”更加严酷的“法”来约束人的行为

24、。,解老、喻老,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不仅通过荀子这个中介环节而与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有着一种间接的联系,而且通过孙子、乃至直接与老子所创立的道家思想有着一种网络式的衔接。虽然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两篇主要是对老子一书的部分文本所作的注解和说明,但从诠释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注解和说明本身就显示了韩非子主观的接受意向和阐释动机。,“君人南面之术”,“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

25、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臣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孙子与韩非子,孙子:“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韩非子:“圣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 孙子:“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韩非子:“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孙子与韩非子,孙子:“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

26、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韩非子则言:“夫驯乌者,断其下翎焉。断其下翎,则必恃人而食,焉得不驯乎?夫明主畜臣亦然,令臣不得不利君之禄,不得无服上之名。夫利君之禄,服上之名,焉得不服?”,墨 / 孟 庄 / 孔 老 / 荀 孙 / 韩,图表的意义,1. 越往上,精神追求的成分越多,物质利益的成分越少;宗教神秘主义的内容越多,政治现实主义的内容越少。2. 越往下,“外王”的成分越多,“内圣”的成分越少;可操作的内容越多,可信仰的内容越少。3. 越往左,社会的成分越多,自然的成分越少;群体结构的内容越多,个体自由的内容越少。4. 越往右,自然主义的成分越多,

27、伦理主义的成分越少;“出世”的内容越多,“入世”的内容越少。,儒、墨、道、法的特点,以墨子为代表的上方显示了宗教哲学的倾向,以韩非子为代表的下方显示了法哲学的倾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左方显示了伦理哲学的倾向,以老子为代表的右方显示了自然哲学的倾向。因此可以说这一系统基本上满足了当时的人们所需要的一切意识形态,并以其相互补充的结构功能整合并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文化的主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致使上述系统中的不同要素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以儒、道互补的横向结构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以墨、法相峙的纵向结构则日渐退居于次要地位,这也正是我们何以成为一种伦理艺术型民族而非宗教法律型民族的原因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