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发展.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22733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1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道德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道德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道德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道德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德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发展.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道德發展,心理分析論者強調,道德情感 情感或情緒成分,包含圍繞在對或錯的行為及策動道德想法和行動的感受 Shame und Guilt,發展道德學家對道德的看法,精神分析觀點,認知發展論者集中,認知層面或道德推理 認知成分,形成對錯之概念及決定如何表現的方法上,發展道德學家對道德的看法,認知心理學觀點,社會學習論者及社會訊息處理論者幫助了解,道德行為 行為成分,反映出我們在面臨說謊、欺騙或違反其他道德規則的誘惑時,我們會真的如何表現,發展道德學家對道德的看法,行為主義觀點,佛洛伊德的戀父情結道德論,超我約在性器期時(三至六歲),男孩不僅透過認同和模仿父親的方式習得男性角色,也同時內化父親的道德

2、標準。 相當矛盾的是:採用嚴格管教方式的父母較易養育出品行不端且少有內疚、自責、羞愧和自我批評的子女來,佛洛伊德的戀父情結道德論,G. Kochanska (1997)指出,兩歲至三歲半時與母親有溫暖互相回應之情感關係的學前幼兒,在三歲半至五歲時,其有強烈內化之良心的跡象是比早期有較不溫暖及較無互相回應之母親者更多,佛洛伊德的戀父情結道德論,現代心理分析論者對學前期以後的道德發展或兒童的道德推理的論點並不多 而這正是認知發展學者所強調的,兒童是道德哲學家 認知發展論,每個階段皆從前一個階段進化而來並取代前一個階段, 而且代表著一種對道德議題更進步或成熟的觀點,皮亞傑的道德發展論,在玩彈珠時,皮

3、亞傑會問他們:怎麼會有這些規則呢?每個人都必須服從規則嗎?這些規則可以改變嗎?,哪一個兒童比較惡劣呢?為什麼?、 比較惡劣的兒童應該受到怎樣的處罰?,故事甲:一位名叫約翰的小男孩在自己的房間裡,家人喊他吃晚餐了,於是他就走到餐廳去。但是門後有一張椅子,椅子上放著一個茶盤及十五個茶杯。約翰並不知道門後有這些東西,他開門進去,門碰到了茶盤,十五個茶杯全掉在地上打破了。,故事乙:從前有一位名叫亨利的小男孩,有一天他在母親出去後試著想自己去拿放在櫥櫃裡的果醬。他爬到椅子上面並伸長手臂,但是放果醬的地方太高了,他拿不到在他盡力要去拿時,他碰到了一個杯子,於是杯子就掉下來並且摔破了。,道德現實主義或他律性

4、道德,五至十歲間,兒童進入他律性道德(heteronomous morality),會認為這些由權威人物所訂立的規則是神聖不容更改的 他律的兒童在判斷一個行動的惡劣程度時,是以該行動的外在結果為主,而非行動者本身的意圖。,道德現實主義或他律性道德,他律的兒童比較喜愛按過失程度懲罰(expiatory punishment)為懲罰而懲罰,不考慮懲罰與被禁止之行動的本質間的關係。 本身也相信內在正義(immanent justice) 違反社會規則定會受到某種懲罰的觀念。生命對他律的兒童而言是公平和公正的。,道德相對主義或自律性道德,自律性道德(autonomous morality)。年長、自律

5、的兒童現在明白了社會規則是一種任意的協定,只要人們同意,就可以提出挑戰,甚至加以修改。他們也認為是可以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違反規則。 此時對與錯的判斷需視行動者欺瞞或違反社會規則的意圖而定,而非行動本身所造成的後果。,有自律性道德的兒童喜歡按過失性質處罰(reciprocal punishment)亦即所使用的方法對於罪行形成一種懲罰性的後果,使得破壞規則的人能了解違法行為的意涵,而能夠儘量不要再犯。,從他律性道德至自律性道德,認知方面這種轉移需要有自我中心觀的降低及角色取替技巧的發展。 皮亞傑認為重要的社會經驗則是與同儕同等地位的接觸。因為這能夠 減少兒童對成人權威的尊崇, 增加兒童的自尊及對

6、同儕的尊重, 說明規則只不過是任意的協定,只要受其管轄的人同意,就可以加以修改。,皮亞傑理論的評價,經常參與同儕團體活動的受歡迎的兒童及在同儕團體中居於領導地位的兒童,較易有成熟的道德判斷 (Bear Keasey,1971)。,幼兒會忽略行動者的意圖嗎?,三歲幼兒認為有正面的結果的行動比有負面結果的行動好。即使是學前幼兒,做道德判斷時也會考慮行動者的意圖 較年幼的兒童的確比年長兒童更看重結果而較不注重意圖。,幼兒會分辨道德與慣例嗎?,道德規則(moral rules)是以個人的福祉和基本權利為焦點。 社會慣例規則(social-conventional rules)是由輿論所決定且用來管理特

7、定社會情境中的行為。 答案是會。 會認知上挑戰權威嗎?6-10歲,會。,父母會妨礙兒童的道德發展嗎?,他認為父母如果採取壓制或權威的方式挑戰兒童的道德推理,並以上一門必學功課的方式來陳述他們自己的想法,則是會妨礙道德的成長。 藉著謹慎地依兒童的理解力來修正自己的推理,並以支持的態度(而非挑戰式的)來陳述新的道德觀點,父母常能促進子女的道德發展。,最大發展區域的概念,柯柏格的道德發展論,解決一系列的道德困境而修改及擴充了皮亞傑的道德發展論。 每個困境都挑戰參與者從下面選項做出決定: 服從規則、法律或權威人物 採取某些與這些規則和命令相衝突的行動以滿足人的需求。 柯柏格感興趣的,其實是決定之下的推

8、理,或是參與者用以解釋其決定的思考架構。,Heinz偷藥,在歐洲,有一位婦女得了一種特殊的癌症,瀕臨死亡,有一種最近才被發現的藥可以救她。但是,這種藥十分的昂貴,藥師每十份的藥索價2000元,婦女的先生Heinz竭盡所能的借到1000元,但那只是所有藥費的一半而已。所以,Heinz要求藥師是否可將藥便宜賣他,或者讓他賒欠,晚點再給,但這藥師的回應是他要從他發明的藥中,賺得應得的報償,從此之後,Heinz只得從店裡偷藥來醫治他太太的病。東窗事發,Heinz應該怎麼辦?,柯柏格問了一些試探性的問題:,亨利有義務去偷藥嗎? 如果亨利並不愛他太太,他也應該為了她去偷藥嗎? 亨利應該為了陌生人去偷藥嗎?

9、 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以解救他人的生命是重要的嗎? 去偷藥會犯法嗎? 這在道德上有錯嗎?這些試探性的詢問,其目的是在澄清個別參與者如何一面考慮到服從和權威,同時也考慮到人類的需求、權利和特權。,柯柏格認為這些道德層次和階段的次序是固定的,因為每個層次和階段皆仰賴特定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這些能力的發展也同樣具有固定次序。,層次一:道德成規前期,在道德成規前期(punishment morality),規則是真的外在而非內化的,兒童順從權威人物所強制的規則,以避免受到處罰或是得到個人的獎賞。道德是自私的:能逃掉處罰或滿足個人的就是對的。 階段1:避罰服從取向(punishment-and-obedien

10、ce orientation) 階段2:享樂取向(nave hedonism) 對規則的順從是餵了要得到獎賞或滿足個人的目標。,層次二:道德成規期,處於道德成規期(conventional morality)的人會盡力去服從規則和自社會規範,以贏得他人讚賞或是維持社會秩序。社會讚許和避免受責備現在則取代了實質的報酬和處罰,成為道德行為的策動因素。,層次二:道德成規期,階段3:尋求認可取向(“good boy” or “good girl” orientation)。道德行為是指能取悅別人、協助別人或別人贊同的行為,行動的評斷是以行動者的意圖為基礎。 階段4:維持社會秩序取向(social-or

11、der maintaining morality)亦即在法律中所反映出來的社會意願。想順從的動機,故事內容中贊成偷藥:他必須付藥劑師錢,並接受偷東西該受的處罰。 反對偷藥亨利想解救自己的太太這是本性使然,但是偷東西總是不對的,不管你的感覺或是特殊情境為何,都必須遵守這規則。,層次三:道德自律期,在道德自律期的人,以一種廣泛的正義原則來定義對和錯 而這可能與已訂定的法律或權威人物的命令相衝突,道德上是對的與法律的並不常一致。 帶領修法。 惡法亦法,可以違法,但是願意承擔,階段5:法制觀念取向,法律是表達大多數人的心願及促進人類之價值的工具,完成這些目的的法律及無私地去執行這些法律,被視為是每個人

12、都必須去遵守的契約,但是會危及人之權利或尊嚴的強制性的法律被認為是不公平且值得加以挑戰。 故事內容中反對偷藥:但是結果並不能用來判斷手段的對錯。法律代表人們要如何共同生活的共識,亨利有義務要尊重這些共識。,階段6:個人良心價值觀念取向,以所選擇的良心原則來定義對錯。一般的正義原則 故事內容中贊成偷藥: 解救生命這個較高的原則使偷藥這件事變成是有道德的。 反對偷藥: 正確的行動程序必須是所有人都認為是對的。,支持柯柏格理論的證據,柯柏格的階段真的有固定次序嗎? 跨文化的發現 縱貫性的證據 認知發展是必要條件,所以有次序 互動交流而進入下個階段,最大發展區域的概念,對柯柏格理論的質疑,文化偏見 西

13、方重視個人主義,鼓勵挑戰權威 有一定的民主素養 性別偏見(G. Gilligan, 1982, 93) 正義的道德 關懷的道德,理論不完整性,預測道德行為 忽略道德情緒 低估了幼兒,馬慶強(1992, p143-175),B國的一個又老又醜的皇帝想要娶A國年輕漂亮的公主為妻,但是A國公主已經有愛人,不願嫁給B國皇帝。B國王大怒,帶領大軍攻打A國,A國的軍隊不堪一擊,幾乎全軍覆沒。B國皇帝答應只要A國的公主肯下嫁給他,他便不再攻打A國。A國的國家面臨國破家亡的危機,乃舉行全民投票已決定公主及國家的命運,結果幾乎一致決定要公主嫁給B國皇帝,公主卻始終不願意嫁給B國皇帝。(引自馬慶強,1992, p

14、.148),結合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而提出道德發展與助人行為的七階段理論,在討論中特別區別中西文化的差異,由於階段一與階段二是人類普遍共通基本的階段,因此中西文化下的差異不明顯,在階段三以後的在每一個階段中分別出西方的(3W 至 7W)及中國式(3C至7C)的副結構。,七個階段分別為;,階段一:自我中心; 階段二:互惠工具性的利他行為; 階段三:首屬群體的利他行為; 階段四:規範性的利他行為; 階段五:實用(現實)的利他行為; 階段六:自然、善意的利他行為;及 階段七:聖人的利他行為愛你的仇敵;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聖人情懷。,親疏距離,他並且進一步的在研究中分別需求幫助者的親疏距離,從近親(R1)到仇敵(R5)等五種類別,研究結果發現利他行為有親疏的差別關係,對於較有關係的人較會做出利他的行為。而道德判斷能力愈高的人,欲願意犧牲自己的性命去救別人,呈現出博愛世人的聖人情懷(Ma, 19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