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几种异化表现及其纠偏策略.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23443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9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几种异化表现及其纠偏策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几种异化表现及其纠偏策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几种异化表现及其纠偏策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几种异化表现及其纠偏策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几种异化表现及其纠偏策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几种异化表现及其纠偏策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几种异化表现及其纠偏策略.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几种异化表现及其纠偏策略,交流、探讨、提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说:“善抄书者可以成创作,荀悦汉纪而后,又见之于宋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 袁枢南宋著名史学家,他创造了史书的一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据说,他无意于著述,也没有想到要创造一种什么体例,仅仅是为了帮助记忆与检索方便,以解决阅读资治通鉴的困难。其具体办法就是抄书。把资治通鉴里属于同一事件的原文按时间抄摘在一起,再按上一个标题,所以通鉴纪事本末一书,除标题外,袁枢没有添一个字。(我为完成任务而抄,质量不同),主要讲两个问题,一、历史教学中的几种异化现象及原因 (一)历史教学的娱乐化 (二)历史教学的政治化 (三)

2、历史教学的学术化 (四)历史教学的简单化 (五)造成历史课堂教学异化的原因 二、纠正历史教学异化问题的基本策略,一、历史教学中的几种异化现象及原因,(一)历史教学的娱乐化,课例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叶小兵)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历史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该课的课题,然后说:这一节课有四部分内容,我们班有四个同学事先分别进行了准备,下面就欢迎这四位小老师上台来为我们讲授。随后,教师就提名请四个学生先后走到讲台上,分别介绍有关的内容。台上的学生讲得很尽力,虽然有些拘谨,说话也难免有点背书或朗诵的腔调,但台下的其他同学还是乐呵呵地报以掌声。待学生讲完后,教师对他们给予了夸奖和鼓励,这节课就结束了

3、。显然,这位教师是想摸索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由教师主宰讲台的状况,以体现学生是教学主体的理念。应该说,这种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的精神是好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就要这样来上吗?,打个比方吧,讲台就像是一个舞台,过去,这个舞台是为老师搭建的,老师是这舞台上的主角,而学生只是台下默默观看的观众。现在,这种演出方式受到了批判,需要改变,因而就有人认为,学生应该是舞台的主角(注;杜威提倡的“儿童中心说”)。这样,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置换,老师不能是主角了。那老师又是什么呢?像上面的课例中,老师的主要作用很像是一名场记。 叶教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这种领导者、指导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是不

4、应该被削弱的。当然,教师的角色有时会有一些转换,如果还用舞台与演出作比喻的话,教师可以说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有时也可以是观众,甚至是场记,总之是多重角色。但是,角色的转换毕竟是临时的,若是简单地将教师由演员变为场记,并固定下来,那就是角色的错位了。,课例二:陈素红听课随记:消失了的历史味,我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教学研讨活动,上课的老师是一重点中学的年轻的女教师,课题是新文化运动,看得出这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而且在教学设计上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她把整节课的流程设计成一次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参观活动,通过多媒体制作了虚拟的展厅,从“大门”进去后依次是六个展厅,然后带领学生一一“参观”:,展

5、厅一:(人物篇) 在这一展厅,老师呈现了大量的人物图片,让学生一一辨认,包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等,其中有一张图片是照片,名为北大钟声,画面中有众多的北大名教授,老师花了一些时间让同学们一一辨认,这些学生还蛮厉害的,居然也基本能够一一辨认出来,画面中前排显著位置有一马褂长辫人物,同学们不认识,老师说:“同学们看这个人,穿着大红长袍马褂,留着长长的辫子,从他的装束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封建、保守的人,他就是辜鸿铭 【 我的感受:“从他的装束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封建、保守的人,他就是辜鸿铭 ”这话听着怎么有点不对头呢?,展厅二是带领同学们参观新青年杂志,同时介绍与杂志有关的历史知识。 展厅三

6、是用一些史实来说明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这个版块教学我觉得不错,有“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味道】 展厅四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选用了参观参观毛泽东工作过的新闻纸阅览室和看一副当时的时政漫画“三从四德”靠不住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展厅五是展示一副未完成的对联,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对出下联和横批: 上联: 批判封建文化病灶,直指“孔家店”,奔走呼号,要驱散专制阴霾。 下联: 探索 良方,请进,摇旗呐喊,为迎接。 横批: 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探索救国道路良方, 请进新青年,摇旗呐喊,为迎接民主曙光 横批: 思想解放 同学们费了很大劲,积极性也蛮高的,但是好像只填对了新青年,后来老师就说了

7、“标准答案”,然后学生齐读。,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讨论“当代人们尊孔复兴国学,如何理解今天的尊孔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得出传统的儒家文化有“好的”“不好的”,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谈谈我的总体感受:这位老师整堂课课件制作优美,以展厅形式呈现教学内容,设计亦可谓精巧矣,只是让我觉得有点疑惑的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发起?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的展开的,好像教师都没有交代,在缺乏历史大背景铺垫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一幅幅的图片,使得教学游离于特定的历史情境,有时甚至让人误认为这是在上语文课,历史课堂教学如何上出“浓浓的历史味”?这个问题看来我还得探索。怎样上出有历史感的历史课?,课例三

8、: (叶小兵听课随笔之七)一位教师在讲授德国纳粹政权建立的内容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其中放映了一段希特勒阅兵的历史记录影片。这段影片足足播放了四分钟。 课后,我对任课教师说:这一段影视资料,虽然场面热闹,传递的信息不过就是显示纳粹德国的嚣张,但却用去不少时间。这样既会影响到整个这节课教学内容的进行,又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我们看电视中的节目,若感到内容冗长、情节拖沓时,肯定就换台了。应该在备课时对原始的影片进行剪裁和重新编辑,将希特勒及其军队的耀武扬威和民众疯狂场面等主要情景展示出来即可,有二三十秒钟足够了。,(叶小兵教授)还有一次听课,教师也是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自己的讲授进行教学,课件制作

9、得很精致,色彩明快,形式多样,有图片、地图、史料、动画、影视等,显示出了大量的信息。在课后的评议时,我在充分肯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后,指出了一个缺憾,这就是在这堂课上没有板书,学生也不记任何笔记。如果这样来上每一节课,即使堂堂精彩,但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却没有留下有关的学习提纲及要点,没有养成记笔记的学习习惯,这大概不会有利于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普遍现象),(二)历史教学的政治化,历史教学的政治化倾向更多体现在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容易和现实的政治、思想问题结合在一起,有一些大而空的情感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变成了政治教化。 我们应把历史的还给历史,把现实的还给现实。情感

10、价值观既然是学生的,教师只能是从学生出发。教师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要正确,必须不断改进与完善。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偏离国家的主流意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而我们的讲台是人民的,有的学术问题不得不回避,尽管我们有不同想法。,历史的魅力在于其丰富、具体,充满各种可能性和偶然性。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应该是还原和解读历史,说明历史的经过,解释它发生的原因,而不是为它们贴上是非对错的标签。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都被政治化、简单化、概念化(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课例1: 一个教师撰写的教育目标(乱写):“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

11、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这一提法是否有问题?尤其是这一提法与其后的“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何联系起来?是不是做一个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就是爱国?认识专制在历史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让青年一代既不妄作一个否定中国传统的“愤青”,更不愿做唯唯诺诺的奴才,这才是爱国?,课例2: 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前,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几幅图片,即华盛顿像、美国五角大楼图片、美国国旗图案、美国宪法封面等,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1.美国国旗的每一个图案代表了什么?寓意何在? 2.你能从

12、美国国旗想到它所体现的是一个什么过程? 3.华盛顿在美国的地位如何?你知道美国人对他的尊称吗? 4.美国是何时独立的?至今有多少年的历史?有人说“美国没有童年”,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5.美国目前在世界的地位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位? 6.你知道美国现行的国体与政体吗?依据所学知识说说其历史渊源和现实影响。 7.美国现在披着人权的外衣,在全球范围内到处指责他国没有人权,其目的何在?试举例说明之。 8.你对美国还有哪些了解?上课时给同学们介绍介绍。,课例3: 如教师在学完“国共合作”这一内容时,给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课后思考题: 1.结合有关史实,说说我们应该学习毛泽东怎样的胸怀? 2.以连战祭

13、拜中山陵和宋楚瑜祭拜黄帝陵的事例,说明两岸统一的必然性。 3.依据所掌握的知识,探讨国民党多次在大选中失利的原因。,课例4: 在现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一课的教学中,有教师引入了一段郝海波论文抄袭的情况的材料,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我国科学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学术不端有何危害?如何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好像有点偏离本课的主题。 还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一课中的互联网利弊讨论等等,(三) 历史教学的学术化,很多老师都有体会,精心组织教学,课前也写了华丽长篇的教学设计,但在课堂上却没有出现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陶醉于自己滔滔不绝的演讲中,历史专有名词和历史概念像山洪一样喷泄而出,可是学生反

14、应冷淡,因为他们听不懂。教学的本质在于师生互动,老师们过于理论化的设计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无法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学生更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和语言,老师能否先“下里巴人”一些,然后再上升至“阳春白雪”?,作为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关贸总协定在调整国际贸易上难以适应时代潮流,一个新的世界贸易规则为时势所需。(教材176页),(1)关贸总协定为什么是“临时适用”的?,(4)有所作为如何就难以适应了呢?,(2)关贸总协定为什么一直是“临时适用”的?,(3) “临时适用”是不是意味着无所作为?,(5)如何看待“新的世界贸易规则”? (实事求是讲问题设计不错),课例:从GATT到WTO一个文本解

15、读的个案,(1)关贸总协定为什么是“临时适用”的?,A.1947年4月至8月,经社理事会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二次筹委会,对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哈瓦那宪章”)草案进行审议。 B.为尽快实施关税谈判的成果,美国联合英国、法国等8国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 C. 23国还将达成的双边关税减让协议与宪章草案中有关商业政策的部分加以合并,命名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在审议期间,考虑到短期内难以建立国际贸易组织,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各国的高关税。在美国积极策动下,共达成了123项双边关税减让协议,这次谈判后来被称为关贸总协定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1947年4月至8月,经社理事会在日内瓦召开了第

16、二次筹委会,对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哈瓦那宪章”)草案进行审议。 在审议期间,考虑到短期内难以建立国际贸易组织,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各国的高关税。在美国积极策动下,共达成了123项双边关税减让协议,这次谈判后来被称为关贸总协定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 23国还将达成的双边关税减让协议与宪章草案中有关商业政策的部分加以合并,命名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并于1947年10月30日在日内瓦签署了该协定。 为尽快实施关税谈判的成果,美国联合英国、法国等8国于1947年11月15日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宣布从1948年1月1日起临时适用关贸总协定。,(2)关贸总协定为什么一直是“临时适用”的?,按

17、惯例,像GATT这样包含整套国际贸易实体法规则的多边条约,起码要经过一定数目的主要贸易国的立法机关批准,才能生效。而GATT第26条规定说,把附件八列表中33个签字方的合计贸易额定为100%,按表中列明的各国所占百分比计算,签约方批准数加起来的贸易额达到85%后,始可于30天后生效。而表中美国与英国的贸易额各占20%。 赵维田 WTO与国际法,(3) “临时适用”是不是意味着无所作为?,结合所学知识和GATT的作为,说说GATT的意义。,关贸总协定是以法律形式调整了国际贸易和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举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参加方大幅增加,谈判涉及关税减让等传统议题

18、外,根据时代变化增加新议题,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4、有所作为如何就难以适应了呢?,GATT临时适用议定书规定,遇有冲突优先适用本国法。这就是“祖父条款” (Grandfather clause)。 赵维田 WTO与国际法,欧共体与日本商人私订的磁带录音机自愿节制出口协议,以要欧消费者三年交给日商5亿英磅为代价,换取少对欧出口。,“灰色区”( Grey Area),(1)(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大大加强,国际分工和协作程度越来越高;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市场经济体制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作为临时适用的关贸总

19、协定,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2) “祖父条款”和“灰色区”之类制约了自由贸易,违背了其宗旨。,3. 代表们同意,宜由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参加方(下称“参加方”)接受WTO协定,以使该协定于1995年1月1日或其后尽早生效。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最后文件(1994年4月15日),5、如何看待“新的世界贸易规则”?,人们用WTO所表示的内容,从其功能上说,有三个:一个国际组织,一套世界贸易的法典,一种多边贸易谈判的场所(Forum)。尤其值得指出,通常说的“入世”,明确含有加入这套世界贸易法典的含义, 赵维田 WTO与国际法,小结,1、关贸总协定为什么是“

20、临时适用”的?,2、关贸总协定为什么一直是“临时适用”的?,3、 “临时适用”是不是意味着无所作为?,4、有所作为如何就难以适应了呢?,5、如何看待“新的世界贸易规则”?,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其实教学学术化问题也反映了教师的学生观,即老师教学中有没有学生,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赵亚夫教授也曾提到有效教学的标准即学生有没有获得发展,当然这种发展不仅关注当前,也着眼中长期。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课堂生活的重要任务。教师应该俯下身去,亲近学生,关注学生,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教学中“下里巴人”一些,平民化一些,让学生听懂,让学生容易接受,让学生喜欢听。,(四)历

21、史教学的简单化 课例: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一个教师)前几天,市里组织去县里参加观摩课教学,原因是这几年县里的高考成绩很好,这次去是要学习人家县里面教师的先进经验。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县里,这是一所县里最好的高中,聚集了县里最好的学生和老师。这一节是高一历史的洋务运动,上课开始了,这是一位这里很有名的历史教师,他拿着一叠厚厚的试卷进来了。老师说:课下已经让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现在开始对照课文填写“课前导练”,于是试卷发了下去,同学们在专心地做着练习,教室里传来了哗哗的翻书声。老师则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我开始很纳闷。,后来明白了,他在把整个板书写在黑板上,其字体工整、流畅、整洁。很快,学生的做题结

22、束了,老师说:这是本节的知识结构,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抄写下来。很快学生的抄写也结束了。老师开始讲了几个问题:如何评价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影响?老师认真分析,学生认真记录。随后教学内容结束了。 老师说:同学们把刚才的内容背一下。我们马上检测。这时候,教室里传来了哇哇的背书声。接着,老师开始发试卷开始检测,同桌互相改。 下课铃响了。一节课结束了。整个课堂,老师讲的很少,主要是学生的做题和背书。真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节课下来可以说效率很高。 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书上的知识。难怪这里的升学率这么高!回来的路上我陷入了深思,这就是我们要推崇的、要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么?历史教学要培养的历史思维、人文

23、观念哪里去了?我们的历史教学该走向哪里?,解铃还需系铃人:有效教学呼唤评价体系改革 (参见中史参2007年第五期,历史教学的终极取向) 画报:历史教育根本性的问题是解决人生问题,给学生一个过幸福人生的准备。这句话说得好。但是,想过没有,我们的教学体制的设置首先是按这个方式准备的吗?我觉得相当悲观。大方向不对,我们却在这里讨论历史教育应该朝哪里去。我觉得有点失语的感觉。 我是一线教师。因为课时少,任务重,无法让学生去想、去闻、去读、去摸,所以只能对学生进行传统的双基训练,以期学生能出现好的考试成绩。我想,不改变评价体系的课改,纯粹就是胡闹。我想我偏激了些。但我认为这是今晚讨论的问题的关键所在吧。

24、 我想,目前的问题不在于历史教育培养什么样人,而在于让学生考多少分。评价体系不更改,探讨的一切都是白搭。我做过试验,但是很快因为学生成绩下滑而停止。因为我不敢让学生在考试中失分,否则,那比培养出一个错误历史观的学生的罪过还要大,搞不好饭碗都没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从课程理论的角度分析,历史教学的简单化与行为主义理论流派有关。其原理是“刺激反应”,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讲述一个观点,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既定的反应。其优点是目标明确、操作方便、反馈及时、检测容易。其缺点是对于知识性、技能性和经验性的教学较有效,而对一些思维程度较高的学习内容就显得无能为力。 如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满足于让学生做对填

25、空题、判断正误题,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奉行这种理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否参考以下两种课程理论: (1)认知主义理论。其原理是“学习的本质不是学生在行为上产生变化,而是心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如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努力谋求他们的知识结构、态度情感的改变,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奉行这种理论。 (2)建构主义理论。其原理是“教学必须要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的知识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理解得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得到的;在学习中应该正确发挥学生的非理性的因素,注重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每个学生都有其学习的思维和方法,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这种最适合他的

26、思维方法,而不是把某种思维方法硬塞给他”。如果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占有一定资料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探索规律、总结方法、抒发情感,那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奉行这种理论。,(五)造成历史课堂教学异化的原因,(一)忽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功利性强。 它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二)抓不住课堂教学的重点,教育目标泛滥。 (三)只顾自己教,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唱独角戏) (四)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专业知识,对教材富有个性的把握能力)。,二、纠正历史教学异化问题的策略,(一)2007年聂幼犁在

27、全国历史教学比赛颁奖仪式上专家的点评值得我们深思,1.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习。 例如:凡是做评价,就简单说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仔细查查马克思主义没讲过一分为二,讲的是对立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后来毛主席讲一分为二,也不是形而上学,也不是“各打五十大板”,讲主流、讲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方面,而我们现在说唯物主义,简单说是一分为二、“各打五十大板”。这就是诡辩。所以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习,这一点对我们青年教师非常重要。我们创新,有勇气、有胆量、有气魄。我们的优点是善于接受新生事物,但是必须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补充)赵亚夫谈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第一,理论只能指

28、导历史教学,不能代替历史教学。把握历史事实始终是第一位的,教师要在丰富史实上下功夫。 第二,发展的看问题,不能固步自封。 第三,尽可能拓展自己的教学视野,尽可能帮助学生使用联系的观点。 第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而教学内容应尽量具体,一节课内容不必多但要讲透,方法更不要用那么多。,赵亚夫:按照传统的说法,马克思的神圣家族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标志着他们完成了向唯物主义的过渡;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用唯物主义史观说明全部历史;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对唯物主义史观作了系统说明;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9、是对唯物主义的经典性说明。 给我(赵亚夫教授)印象最深刻的书有: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哥达纲领批判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哲学的贫困资本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费尔巴哈;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2.加强历史知识的修养,特别是青年教师。 严格推敲的话,绝大多数老师在上课时都有一两个知识性的错误。例如新文化运动,那时“打倒孔家店(代表专制与迷信)”和大的儒家文化是两码事,不能简单一分为二。求真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再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观点简直和文革时期差不多。对其分析

30、、评价不符合实际,中学老师要关注史学动态。用简单的最准确的方式将复杂的问题说出来,要做到深入浅出。当然要浅出必须深入,必须关注史学界最新变化。,(补充)任鹏杰:现在课改,实践难度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一些老师的“学养”跟不上,在大学里本来就没学到课改所需要的东西,就此可以追问大学的责任促使大学改革,以保证今后教师不再受“冤屈”。但已经是老师了,也有办法提高,除参加相关培训外,最有效的恐怕就是自己多读书读刊。历史教育刊物本来不多,各有特色。我们中史参会选择更好的读物内容,或刊登,或简介,给大家提供有价值的阅读信息,欢迎大家关注,并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写出来,投给本刊,供老师们分享。 至于读书,我有个感觉

31、不知道对不对,就是一些老师的阅读面太窄,似乎只愿意读有关“历史”的,而忽视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等领域,殊不知历史教育,至少不能缺了“历史”和“教育”两个维度,更不能没有“哲学”的高度和“艺术”的创造力。 人们说,哲学是世界的医生,我说历史是人类的医生。哲学喜好追根问底,历史偏爱助人做人。但往往很多书,哲学与历史是相得益彰的。,(补充)中国史入门读物20种推荐,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上、下)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年) 此书原系英文著述,再版6次后,终于有了中文版。1978年牛津大学出版社纪念五百周年发表之文告,列举数十学术名著,徐著即为其中之一。 在同类著作中,此书具有

32、难能可贵的清醒,客观,无党见的优点,要了解中国近代史,此书不可跳过。 2、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下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6年) 郭氏一生致力中国近代史,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长, 此书的写法比较朴素,但材料扎实,信息量大,开初看起可能枯燥,读进去之后始觉其精湛。和徐著相比,此书更重使用第一手材料,但综合与分析方面,则稍逊。 3、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为曾经的政治人物,他在著述中几乎不带党见,也不为自己参加过的政治事件避讳,难能可贵。 此书在学界口碑甚佳,比如学者费正清就认为是“中国近代政治史最清晰的唯一全面的评述”而民

33、间非学者宋石男则写诗为证:“近代史不读李剑农,就破万卷也有球用。”,4、左舜生:中国近百年史资料初编续编(民国丛书第5编 上海书店 1990年) 左氏此编成于1930年代,部头适中,选料精心,对入门者尤其有用。 5、马士(美)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上海书店 2006年) 马士是晚清在中国海关担任30多年官员的当事人,曾担任著名的赫德之助理,写起1834-1911年的中外关系史自然得心应手。此书名字听起来硬梆梆的不可爱,但读起却一点都不刻板僵化,实际上也不仅限于中外关系史的范畴,国外汉学界更喜欢把它看成一部中国近代历史的小百科全书。 6、萧一山:清代通史(全五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4、年) 萧一山是梁启超的学生,他还在读大学时,激愤于当时居然没有象样的中国人写的清朝史,而只有一部稻叶君山的清朝全史,且其书多大和民族眼光,遂自己动手,要写一部打败日本鬼子的学术巨著。没想到这一写,就写了他大半生。 7、孟森:明史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卅年披尽前朝史,天假成书意尚殷”。 这是北大师生为孟心史做的挽联,这部明史讲义是1930年代初孟森在北大授课时的讲义,初版时是明清史讲义,现在分开刊行,于体例上更为得当。 由于是讲义,难免简略,也许看得不过瘾,但对初上手的人来说,简略干净,脉络分明。,8、费正清(美)、崔瑞德(英) 总主编:剑桥中国五代两宋史 (待出) 中国至今没有

35、一部近现代学者所著水准超拔之断代宋史。近现代研究宋史最牛的两个人,一个是早夭的张荫麟,一个是稼轩首席研究家邓广铭,两人都没写出系统的断代宋史。 费正清的本行是中国现当代政治史研究,不一定是总主编剑桥中国史丛书的最佳人选。此套丛书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既有中方史家,也有西方牛人,方式是各人分专题写作,合之成书,其史学模式基本是西化的。 9、岑仲勉:隋唐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 从一个财政科小科长,到一位史学名家,岑仲勉给各位史学爱好者做出了榜样。只要坚持,只要确有天赋。 10、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 史学家严耕望(钱穆学生)在治史三书中曾说:“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

36、,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这论断实在中肯。遗憾的是,四人中间,吕氏最受冷落。,11、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 他的中国史纲要,与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郭沫若中国史稿,并称“马列中国通史”的三大件。 此书一目了然的缺陷是过度渲染农民起义,僵硬分析社会经济,优点则是资料丰富,文笔生动。 12、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童书业是顾颉刚的弟子,顾颉刚曾在给童书业的信中说:“有您这般的功夫和识力,经与子打通,春秋史与战国史打通,发见前人所想象不到的问题,真是出人意外,入人意中。师傅对弟子的赞誉

37、也许有些夸大,那么我们再看另两位史家对童书业春秋史的评价。一个是吕思勉,他说:“言春秋者,考索之精,去取之慎,未有逾于此书者”。另一个是李学勤:“就春秋史专著而言,迄今无可取代此书者”。 童书业虽是顾的弟子,但一生未曾受过正规系统教育,最高学历只有小学。说他是体制外的高手,并不过分。 13、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全九册(中华书局 1983年) 邓之诚是个极高明的剪刀手(并非贬义),在通读并熟读正史、政书、杂史以后,他大刀阔斧地砍斫出传统史学视野中的中国通史,晓畅明白,风樯阵马。,14、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商务印书馆 2002年) 他号称中国现代“最后一个通儒”,涉猎之广,取材之阔,令人两眼

38、冒火。但其本人,也是自学成才,最早在中学当教师,顾颉刚发掘并推荐他到燕大后,才成长为一代名家。 15、内藤湖南(日):中国通史(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 恨日本人,更恨日本人为何能把中国的历史、文学研究搞得那么出色?! 他这部通史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中国文化在历史中的贯穿沿革。 一个“非我族类”的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化能够有此认识,实属不易。 16、谷口规矩雄等(日):中国通史 (台北稻香出版社 1990) 由于是日本人,在对一些中国相对敏感的史论或事实叙述上,基本没有束缚。此外,参与本书撰写的几位作者均无明显政治立场,因此很少带有党见或民族情绪。 此书值得一读,但是比较难找。

39、 17、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汪荣祖译(上、下)(台北联经,1982年) 萧公权少年时代在国内接受传统学术训练,后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得以在学术研究上“打通中西”。不过也时有让人疑惑的新论,如论墨儒同流,墨翟与孔子精神相通。,18、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这本书实际只写了中国古代(先秦)的十数位大哲学家,起自老子,终于荀子,深入浅出,明白如话,非常好读。据齐思和说,在上世纪20年代,青年学生的书架上几乎人手一册此书。而梁启超在此书风靡之时,专门搞了个讲演辩论会,当面公开批评胡适,多少也带点嫉妒之心吧? 1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40、年) “(蒋)方震编欧洲文艺复兴史既竣,乃征序于新会。而新会之序,量与原书垺,则别为清学概论,而复征序于震。震惟由复古而得解放,由主观之演绎进而为客观之归纳,清学的精神,与欧洲文艺复兴,实有同调者。虽然,物质之进步,迟迟至今日,虽当世士大夫大声提倡科学,而迄今乃未有成者,何也? ”此书借佛说一切流转相均有“生、住、异、灭”四期,将清代学术分为启蒙期(生)、全盛期(住)、蜕分期(异)、衰落期(灭),别出心裁而能自圆其说。其叙述与议论浑然一体。,2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下)(上海古籍 2001年) 不是每个图书馆长都是学问家,但是很多学问家都当过图书馆长,比如蔡元培、梁启超、胡适、陈垣诸先生

41、,这位就是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诒徵。 此书出后,到现在也过了快90年,中国仍然没有一部新的象样的文化史。据说,柳曾为找回南京图书馆藏而不惜向权贵下跪,他实际是将传统文化当成一种信仰,一种犹胜生命的信仰。如果我们读完此书,也可以直接看到他那颗仍然跳动在纸张油墨之间的文心。,3.加强思想教育有效性的认识。历史学科思想教育不是显形的。如果每一堂课都喋喋不休,设想一下,学生要恨死了,学生耳朵要听出老茧子了。讲究“大象无形”“春风化雨”。有的课没讲任何道理,但是和学生心灵相通,引起震憾。历史中渗透道理,而不是把道理硬塞给学生。不是做了思想教育就好,如果做了思想教育反而效果不好,还不如不做。 4.加强学生

42、认知规律的研究。现在好多课都用材料、讨论。为什么要用材料?为什么要讨论?有的讨论无效果,弄的学生是“合声”。不能先下结论,用材料再论证,让学生跳进你的预设的圈套。,5.讲些课堂教学竞赛的策略。好多老师的素质相当不错,竞赛的策略掌握不好。一堂课只能一个中心及其两至三个支撑点,一个中心、一条线,很清晰(注:最早的提倡者是上海历史特级教师包起昌老师“一节课一个中心”)。有的老师课很失败,拖堂还只上三分之二。就像吃饭不能吃撑了,一堂课不能塞得太多。,(二)要努力抓住教学重点,叶小兵教授认为:历史教学中的重点,有多种类型。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知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制度等

43、;另一类是认识性的重点,如重要的思想或观念、重要的阐释和理解,也包括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带动了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带动了一节课的教学)。,如何抓重点:叶教授认为一般来说,对教学重点的选定,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考虑: 1.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涉及到了几项史事,要确定哪些史事属于重点,就要看其对历史进程的作用和影响,也就是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2.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 历史教材是经过选择和编排的,有着自身的系统,在选择教学重点时,需要考虑到某一知识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考虑到该项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一般说来,如果一项知识对教材的某一学习主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

44、果一项知识对教材中其他知识的教学有着作用,那么就可以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3.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 选定教学重点,还要从学生认知水平的角度上来考虑,即教学重点的确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些教学内容,虽然在历史上和教材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这就要斟酌是否还要重点讲授。,在选定了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是教学上的重点,包括知识上的重点、认识上的重点和教学活动上的重点,是构成一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完成一节课教学任务的重点。对于这样意义上的重点,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就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的切入。这是

45、指对教学重点展开时所进行的铺垫和引导,如背景介绍、相关知识的联系等; (2)重点的激活。这是指对重点的打开,引起学生的关注,如设置情境、提出疑难问题等;,(3)重点的丰富。这是指对重点的充实,如提供有关的材料、对重点进行具体的讲授、演示相关的教学课件等; (4)重点的认识。这是指对重点组织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活动,对重点进行探究,如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 (5)重点的巩固。这是指对重点的进一步强化,如进行练习、概括总结等。总之,是将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围绕着重点来进行。,关于第(2)点“重点的激活”,是一节课的关键,特别是情境设置、疑难问题提出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要注意问题的质

46、量。,可以把问题分为“坏问题”和“好问题”。 “坏问题”的主要特征是:(1)没有疑问意义,即对学生没有学习上和认识上的作用,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2)题意笼统,使学生抓不住答案的要点,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如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什么?”这是要问签订了南京条约呢?还是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还是两者都要问?学生在思考问题的答案之前,先要猜清楚问的是什么;(3)题目过大,涉及的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把握;(4)为难学生的问题,即教师专问学生不知道的事情,等等。,“好问题”的主要特征是: (1)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47、 (2)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 (3)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 (4)问题有一定的疑难性,能够调动、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5)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等等。,问题的好与坏,还是教师设计出来的,虽然可能不是有意的。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是为提问而设置,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这就不仅需要考虑问题所涉及的答案内容,而且需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类型和品质,使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从这样的角度上说,设计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等情况,这样才能提出“

48、好问题”,(三)一位名师40年教学的几条经验,1.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2.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3.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4.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

49、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5.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6.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7.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8.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9.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