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24910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秦汉时期 的民族关系 和对外关系,石家庄学院元氏分院 李彦朴,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认识: 1、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 2、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完全不同。战争只是暂时的,统一、和平、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随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民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加强,中央的力量也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二、知识结构:,汉武帝时设南海等九郡,汉武帝时设郡,张骞通西域设西域都护,和亲战争,西汉,班超经营西域,战争杂居,东汉,北击匈奴,秦,百越,西南夷

2、,西域各族,匈奴,三、秦汉时期的边疆各族,匈奴、乌桓、鲜卑,越族,西域各族,夫余,西南夷,四、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1、匈奴 (1)秦朝: (2)西汉:,派大将蒙恬击退匈奴,设郡县,修长城,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汉初,匈奴贵族经常率骑兵掠夺北部边郡,汉政府鉴于国力有限,与匈奴实行“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武帝时,西汉对匈奴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军事反攻,解除了匈奴对北方边郡的威胁。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密切了汉匈关系,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交流。,(3)东汉: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到河套地区与汉人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

3、匈奴进攻东汉,威胁中原和西域。73年和89年,东汉政府派大将窦固和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 南郊。王昭君,西汉元 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 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 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 出塞和亲后,“汉与匈 奴合为一家”,“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读昭君墓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说明,从汉高祖、汉武帝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生

4、了怎样的重大变化?(4分)“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如何?,汉匈关系变化: 由战争对峙到和好安定。高祖,汉弱匈强,与匈奴战,不利(“白登之围”),被迫“和亲”;武帝时,国势强盛,汉匈三次大规模战役,匈奴大败,远遁;元帝时,匈奴势衰(内乱),呼韩邪附汉求亲,昭君出塞,汉匈和好安定,历史意义: 促进了汉、匈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2、越族,(1)秦:统一越族地区,设南海、桂林、象等五郡,从中原迁徙50万人到越族地区。,(2)西汉: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地管辖。,3、西南夷,两汉:汉武帝时,派唐蒙经略西域,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两汉在西南夷地区,既任命郡太守、县令,又封当地

5、部族君长为王侯、邑长。,4、西域各族,(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 目的: 路线: 结果:,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未达出使的目的,却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沟通汉和西域关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119年,沟通与西域的联系,沟通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西汉:,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3)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汉明帝时,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目的: 结果:,恢复东汉与西域的交往,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6、(4)经济文化交流:,西域: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良马、骆驼、奇禽异兽、皮毛制品 中原:丝织品、金属工具、铸铁技术、井渠法。,练习: 1、汉朝西域地区东起阳关、玉门关,阳关和玉门关位于今天的 A 临洮 B 甘肃敦煌 C 新疆库车 D 甘肃酒泉 2、司马迁称张骞第一次使西域为“凿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张骞没有完成反击匈奴的使命 B 张骞没能解除对西域的威胁 C 张骞了解到大量的西域资料 D 张骞开辟了西汉与西域联系的通道,3、以下对两汉时期内地与匈奴关系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 A 西汉初期,政府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 B 汉武帝时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后,双方争夺的

7、 重点转移到西部 C 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D 东汉后期,窦宪、窦固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威胁,4、战国秦汉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多被看作是正义和进步的,主要是由于 A 是先进对落后的战争 B 是单纯防御性战争 C 是反对掠夺奴役的战争 D 是反对外族入侵的战争,5、下列对昭君出塞的评价,今天看来更为正确的是 A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D 出塞自有幽怨在,北地茫茫夜夜心,6、下列有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尽快将西域各族纳入 西汉版图 B 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西域之行称为“凿

8、空” C 第二次西域之行使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 联成一体 D使中原的交往空间进一步拓展,7、图 5 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 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8、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 9、东汉明帝让西域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 A 龙门石窟 B 云冈石窟 C 莫高窟 D 白马寺,10气候的冷暖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的活动和历史的进程,以下这

9、幅“中近五千年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直观的再现了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950年间中国气温的变化过程。观察下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1)上图的“比较基准线”为中国现代的年平均气温,历史上年平均气温连成的曲线位于基准线上方时,称为“暖期”;位于基准线下方时,称“冷期”。试问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800年间,中国气候的变化经历了几个暖期?(1分),(2)如图所示,秦汉时期虽然处于气候史上的暖期,但与此前相比,气温变化已呈缓慢下降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加强,北方游牧区的生态开始恶化,自然灾害连年发生,游牧民族开始南下。试问,这一时期有哪个游牧民族南下?他们的南下产生了哪些影响?(

10、4分),参考答案:(1)3个暖期。 (2)匈奴;与秦汉或汉民族进行长期的战争或时战时和;秦筑长城,汉推行和亲政策或经济交流密切;促进民族融合或促进不同文明交往。,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一、知识结构:,二、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路线: 开辟的条件: 影响:,张骞通西域和对匈奴反击的成功 西汉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 发达的丝织业 西域都护的设置 班超的经营,促进了中国与西亚、中亚和南亚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上形成了灿烂的文明。,2、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 开辟条件: 影响:,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开放的政策、发达的丝织业和造船业,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从水

11、路沟通了东西文化圈,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练习: 1、秦汉时期,中国已经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 包括 A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 B 丝绸等物品和技术传播到中亚和欧洲地区 C 甘英出使大秦,为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D 中国与欧亚非许多国家开始了直接的贸易往来,2、两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 A 孟加拉湾 B 红海沿岸 C 印度半岛南端 D 波斯湾地区 3、秦汉时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明都可以传播到的地区是 A 巴尔干半岛 B 印度半岛 C 地中海东岸 D 非洲沿岸,4、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事件是 A 秦修万里长城和汉与日本交往 B 汉与匈奴三次大战和甘英出使大秦 C 王昭君出塞和大秦使者来到汉朝 D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5、秦汉时越南输入到中国的主要是象牙、犀牛、珍珠等物品,而中国向越南输出的主要是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这种差别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越两地人民生活习惯的差别 B 中国统治者对奢侈品的需求 C 中越两地生产力水平的差别 D 中越两地物产的差别,6、两汉时期,在汉朝和古罗马帝国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的国家是 A 大食 B 大秦 C 身毒 D 安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