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课程ppt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32256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章课程ppt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五章课程ppt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五章课程ppt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五章课程ppt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五章课程ppt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章课程ppt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章课程pptppt课件.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课 程,,内容提要,一、课程理论的发展 二、课程组织 三、课程改革,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 (一)词源分析 课程一词在宋代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 紧着课程”,大意是学习的范围和进程。 在西方,“课程” (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 本意是跑马道,后来转义为学习路线,再发展为有组织的知识体 系。 (二)接种典型的课程意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3.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三)课程概念的理解 1.基本含义 课程的基本含义是指教学的科目、学业的结构及其进程安排,进一步而言,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应该是课程的基本特

2、点和要求。 2.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 (1)课程是动态的、变化的、情境的、互动生成 (2)课程通过活动、实践与体验达成的 3.课程是学校里有组织的教育内容的总和,二、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 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得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打破了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

3、能力为基础,立足于儿童的经验并为改造儿童的经验儿设计的课程。,(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分科课程:有一系列自成体系的科目组成的学科课程。,(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 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宽泛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本校教师编制的课程,还包括其他学校教师编制的课程或学校之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甚至包括某些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五)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人们精心设计的目标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

4、密、结构复杂的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隐蔽性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二、课程理论流派,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2.经验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是与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2.经验主义课程论 经验主义课程论是与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相对立的一种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启蒙

5、思想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卢梭,杜威,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 代表人物有康茨、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人,康茨,布拉梅尔德,弗莱雷,4.人本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理论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强调受教育者的主题地位和尊严,追求人的自我实现与潜能的充分发展。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罗杰斯,马斯洛,思考:,了解课程的内涵后,你认为课程与教学是否有关系?如果有,两者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课程 ? 教学,第三节 课程的形势与实施,课程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

6、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课程目标,一、课程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1.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 3.考试考查安排 4.实施要求,(二)课程标准 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附录,(三)教材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理论联系实际 3.学科逻辑、心理逻辑和教学逻辑相结合 4.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5.主义形式上的特殊要求,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等。各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其整体效应取决于各构成要素的协调与配合。在此主要介绍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标准

7、 (二)教科书,(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 1.课程标准结构 (1)说明部分(简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科书选编的原则及教学法的建议) (2)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科书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验等) 2.课程标准的执行 研究本学科 研究学生,(二)教科书,教科书俗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

8、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 教科书的编排 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教科书的作用 1.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性取向 2.相互适应取向 3.创生取向,(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实施背景 2.课程计划 3.实施主体 4.实施管理

9、 5.课程资源 6.实施理论基础,第三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 纵观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1.课程综合化 2.课程信息化 3.课程科学化 4.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第四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概要,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启动阶段。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课程改革的目标,1.总体目标 2.培养目标 3.具体目标,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10、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 繁 偏 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

11、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 地方 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 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后,思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底“新”在哪里?,新课改的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

12、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 (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5)树立终身学习观; (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二)新课程的结构调整,1.综合性原则 2.均衡性原则 3.选择性原则,(三)新课程内容选择,面向学生 面向生活 面向社会,(四)新课程学习方式创新,在新课改中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 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五)新课程评价体系,1.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需要 2.评价内容综合化 3.评价标准分层化 4.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5.评价主体多元化,(六)新课程的管理策略,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