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研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32754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1.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研究.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 调查研究,金盛华 2010年9月27日,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开题报告,开题内容,5,7,研究现状,一、网络已成为全社会覆盖的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15日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手机网民半年内新增4334万,达到 2.77亿人,研究现状青少年成为网民主体,注:图中的数据来自于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研究现状青少年网民数量逐年增长,注:图中的数据来自于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07年青少年周上网为11.6小时,08年为14.6小时,09年

2、为16.5小时,研究现状青少年上网时间逐年增长,注:数据来自于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二、网络生活对青少年有积极影响 1、对青少年学习的促进,雷雳等人(2005)总结了以往的研究,表明: 1.利用互联网能够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利用互联网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利用互联网能够帮助他们明确职业方向 4.互联网能够加强教师对课堂的教学管理,在互联网提供的三种服务之中,信息服务是首要的,研究现状,二、网络生活对青少年有积极影响 2、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和自我的发展促进 拓展交际范围,增进友谊和亲密关(Maczewski, 2002; Peris et al.,2002

3、;雷雳 & 陈猛, 2005) 孤独的青少年可获得基本的社会支持(Whitlock, et al., 2006) 有更大的空间来建构自我,展现自我的每个方面,从而建立 自我同一性(McKenna & Bargh, 2000),研究现状,三、网络生活对青少年有积极影响 3、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矫治 网络为心理援助和咨询提供了新的有效渠道 网络心理咨询和传统面询的实证比较研究说明,网络咨询是有 效的 来访者愿意使用网络心理咨询,主要是因为网络咨询具有便捷 性、匿名性、网络咨询师资质较高等( Young ,2005),研究现状,三、网络生活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 1. 网络不良信息的危害,研究现状,获取

4、色情信息,对性持开放态度,严重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三、网络生活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 2.青少年网络攻击行为 网络的匿名性会增强青少年的攻击行为(Ybarra, 2004) 在使用网络的青少年中,19%会卷入网络攻击行为。攻击者与传统的欺凌弱小者类似,他们可能会将网络上的攻击行为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伤害他人或者自我伤害(焦君华, 2008; Whitlock, Powers Kimberly, 2004),研究现状,三、网络生活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 3.网络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道德层面:表现为漠视权威,忽视规则,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 价值观层面:多元化,价值目标模糊化,价值观物质化等(辛蓓, 2

5、002),研究现状,三、网络生活对青少年的消极作用 4. 过度使用网络的不良影响 造成青少年的日常活动之间发生冲突,影响到身心健康(Chien & Chun, 2000) 造成自我价值感比较低(危珊珊, 2008),并且更可能产生抑郁、交往焦虑等消极情绪(林伟,黄子杰 & 林大熙, 2004) 即使是因为交流需要而过多上网,也会减少青少年在真实社会中的卷入度,降低心理幸福感(Kraut, 1998),研究现状,四、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严重 “网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网络成瘾不仅能够带来生理上的不适应,同时会对青少年的人格

6、发展(Young & Rodger, 1998)、学习生活(Young, 1996)、人际关系(Kraut, 1998)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危害 Ko等人(2009)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更容易在早年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初中生比高中生表现得明显。网上聊天、浏览色情网站、网络游戏、网上赌博都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研究现状,四、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严重,-摘自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2009年,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 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14.1% 人数约为2404.2万人,网瘾青少年以“网络游戏成瘾者”居多47.9%,几乎所有的网络成瘾者点击过黄色网页,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四、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

7、严重 网瘾成因可概括为: 互联网自身的特点(Young, 1998; 王立皓, 2004) 环境因素(林以正,王成华,2001) 个体因素(Young,1998;林绚晖,2001)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网络成瘾者可能具有下列人格特质: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等(李毕琴,徐展,许海燕,2008),自我价值观也比较低(危珊珊,2008),并与抑郁、交往焦虑有一定相关性(林伟,黄子杰,林大熙, 2004) 目前的研究大多从一个侧面对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进行探讨,缺乏从内外部环境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现在研究结论并不统一,缺乏对网络成瘾形成机制准确和整体的认识,研究现状,开题内

8、容,5,7,本课题拟解决的核心问题,1、科学揭示青少年网络生活状态,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建立科学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引导机制提高基础性科学数据和分析依据; 2、系统描述青少年网络生活结构及其网络社会结构(结构是青少年网络生活自我主导社会化的可循机制); 3、建立青少年网络生活健康使用者模型与偏离使用者模型,为青少年网络使用引导和偏离矫正提供依据; 4、探讨青少年网瘾的同辈干预机制的作用。,开题内容,5,7,采用系统的观点,整体描述青少年网络生活的真实面貌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各个层面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项目由两个部分和五个子课题构成整个研究系统: 第一部分是研究当今青少年网络

9、生活的实际状况,揭示网络生活在青少年心理生活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揭示其所存在的问题,验证课题提出的青少年网络社会影响拓展理论和自我主导社会化理论 第二部分是研究青少年网络生活的问题和偏离,揭示当今青少年网络使用偏离的内外原因和内在机制,验证网瘾形成的心理发展资源与环境缺失的网络补偿理论,实验网络成瘾的同辈群体干预方法的科学性和推广价值。,总体框架及预期目标,第一部分 被试群体主要为大中小学生,并覆盖部分非学生青少年。由2个子课题构成: 子课题1:大规模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揭示青少年网络生活生活特点与结构与网络社会环境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子课题2:青少年网络生活与学校社会心

10、理处境分化、社会-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总体框架及预期目标,第二部分 被试主要为中小学生,有部分大学生和非学生青少年参与,由3个子课题构成: 子课题3:青少年网络偏离行为成因及其与道德表现的关系; 子课题4:网络成瘾青少年与未成瘾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对比研究; 子课题5:青少年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总体框架及预期目标,预期目标 建立青少年网络生活作用的客观描述和评价体系,系统揭示青少年网络生活的积极作用和消极问题,验证社会影响拓展理论、自我主导社会化理论和心理发展资源与环境缺失的网络补偿理论,为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有关青少年网络使用的政策提供系统、科学的依据; 建立青少年健康网络使用和

11、偏离使用者模型,科学揭示青少年上网成瘾形成的心理机制,验证大规模青少年网瘾戒除的同辈干预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总体框架及预期目标,开题内容,5,7,子课题结构和内容,子课题1:大规模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揭示青少年网络生活生活特点与结构与网络社会环境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青少年网络生活问卷及配套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的编制 (二)青少年网络生活问卷及配套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的小样本施测 (三)试测结果分析与问卷调整 (四)青少年网络生活问卷的全国大规模和计划样本的父母与教师问卷施测 (五)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子课题2:青少年网络生活与学校社会心理处境分 化、社会-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

12、 (一)运用调查五分之一学生样本,施测学校社会心理处境问卷与心理健康问卷,分离社会心理处境分化高低分极端组,并分析两类被试网络生活的特点与区别;分析网络生活与青少年社会心理适应的联系; (二)验证学校社会心理处境不利青少年的网络生活的资源替代价值及网络依赖的社会心理资源缺失理论。,子课题结构和内容,子课题结构和内容,子课题3: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成因及其与道德表现的关系 (一)在受调查者中定向选择网络使用偏差者,纵深分析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类型及其表现特点; (二)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情感、意向和亲社会 行为)的表现特点; (四)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表现与其

13、网络道德的关系。,28,28,子课题4:网络成瘾青少年与未成瘾青少年心理特点 的对比研究 (一)选择网络成瘾青少年与正常网络使用青少年各300名,纵深研究其价值观及品德发展状况; (二)两类青少年网络使用者的情绪与行为适应对比研究; (三)两类青少年网络使用者社会交往的认知神经机制比较。,子课题结构和内容,29,29,子课题5:青少年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 (一)选择青少年网络成瘾者300名,揭示其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建构并验证网络成瘾形成的三维(青少年、环境、网络)交互作用模型; (二)验证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自我支持感和资源缺乏理论; (三)实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同辈群体认同、支持与导引方法

14、的科学性与可推广性。,子课题结构和内容,开题内容,5,7,31,31,研究的总体思路 1实描青少年网络生活实际面貌 访谈、测量、实验和干预研究,都将照相式直描和透视青少年网络生活事实 2. 有限代表性样本研究 在课题能够把握的有限资源范围内,尽可能折射和代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青少年网络使用的状况,研究思路和方法,32,32,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总体思路 3. 着眼于解决青少年网络使用的问题 课题强调必须解决问题的理念,不只关注问题,必须找到促进青少年健康网络使用的有效途径 验证社会影响拓展理论、自我主导社会化理论和心理发展资源与环境缺失的网络补偿理论,系统了解青少年网络生活对心理各个层面的影响

15、以及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并通过健康青少年网络使用者和网络成瘾者社会心理模型的对比,明确青少年健康网络使用的形态,研究思路和方法,子课题1:大规模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 (一)青少年网络生活及配套问卷编制 对象:北京、武汉、石家庄、深圳、开封、曲阜及全国部分抽样地区大中小学生12000人,其中大学生1500人,中小学生10000人,非学生青少年500人。 方法:文献法、访谈法、问卷编制技术和信效度检验技术 内容: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罗列网络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通过访谈验证青少年网络生活的主要类别(访谈80名大中小学生,10名非学生青少年网民、20名家长、20名教师),编制问卷,经过项目分析、因素分析

16、、信效度检验等步骤,得到有效可信的青少年网络生活结构问卷 工具:自编青少年网络生活问卷,中学生外加及配套的父母与教师问卷,研究思路和方法,子课题1:大规模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 (二)青少年网络生活问卷及配套父母问卷和教师问卷的小 样本施测 选择500名大中小学生与非学生青少年、200名中小学生家长及200名作为初测被试进行问卷信效度建议预测 (三)试测结果分析与问卷调整,研究思路和方法,子课题1:大规模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调查 (四)青少年网络生活问卷的全国大规模和计划样本的父母与教师问卷施测 根据预测验情况培训全国施测人员,部分地区人员进行远程培训 按抽样计划进行青少年与父母、教师问卷的施测

17、 (五)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子课题2:青少年网络生活与学校社会心理处境分 化、社会-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 (一)青少年网络使用与心理处境分化及社会-心理适应 对象:参与大规模调查的北京、石家庄、河南、深圳等地地的中小学生2500人 方法:结构式问卷调查 内容:探讨处于不同社会心理处境的青少年其网络生活世界的特点及差异;建构不同社会心理处境青少年的网络生活模型; 探讨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对其社会心理适应的影响作用; 工具:社会处境分化问卷;青少年社会心理适应量表,研究思路和方法,子课题2:青少年网络生活与学校社会心理处境分 化、社会-心理适应的关系研究 (二)进行数据分析,验证学校社会心理处境不利青少

18、年的网络生活的资源替代价值及网络依赖的社会心理资源缺失理论。 (三)社会心理处境不良与网络使用关系的纵深个案研究 对象:30名处于不良学校社会心理处境的儿童,分别来自北京、石家庄、河南、深圳等地地中小学生 方法:个案访谈法 内容:在上述定量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设计访谈提纲,对在一般学校情境中社会心理处境不利的青少年进行深入访谈,全面揭示的个人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 工具:自编网络带给处境不利儿童的改变的深入访谈提纲,研究思路和方法,38,38,研究思路和方法,子课题3: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成因及其与道德表现的关系 (一)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与亲社会行为倾向诊断 对象:选取宁夏、河南、山东、辽宁四个省市的七

19、所普通中学初一到高三年级的学生,共1700人为被试。 方法:访谈法、量表法。 内容:通过深入访谈了解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并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同时参考访谈的结果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心理结构编制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工具。 工具:使用自编的青少年网络表现开放式问卷和初步形成的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进行调查。,39,39,研究思路和方法,子课题3: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成因及其与道德表现的关系 (二)网络使用青少年道德心理结构 对象:选取宁夏、河南、山东、辽宁四个省市的六所普通中学初、高中学生447人。 方法:量表法。 内容:在之前工具编制研究的基础上,考察

20、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提出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理论模型;同时考察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的表现特点,最后,探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表现与网络道德的关系。 工具:使用编制形成的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青少年网络道德量表和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PSS和Amos软件进行方差、相关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40,40,研究思路和方法,子课题4: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其与未成瘾 青少年的对比研究 (一)网络成瘾青少年与未成瘾青少年价值观和品德发展的对比研究 对象:北京、石家庄、深圳、武汉四地的初、高中在校学生1500人以上 方法:问卷法 内容:比较网络成

21、瘾青少年和未成瘾青少年的价值观、品德发展差异。 工具: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 APIUS),自编青少年价值观问卷,道德认知问卷和道德判断任务,41,41,研究思路和方法,子课题4: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其与未成瘾 青少年的对比研究 (二)网络成瘾青少年与未成瘾青少年情绪适应的比较研究 对象:北京、石家庄、深圳、武汉四地的初、高中在校学生1500人 方法:问卷法 内容:比较网络成瘾与正常网络使用青少年在情绪适应(主要为亲子和同伴依恋、抑郁、孤独、焦虑等)方面的差异,探索网络成瘾的易感情绪障碍 工具:青

22、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 APIUS),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PPA),抑郁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焦虑量表等,42,42,子课题4: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其与未成瘾 青少年的对比研究 (三)网络成瘾青少年与未成瘾青少年行为适应性的对比研究 对象:北京、石家庄、深圳、武汉四地的初、高中在校学生1500人 方法:问卷法 内容:比较网络成瘾与非成瘾青少年在行为适应(主要为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和学校适应等)方面的差异,探

23、索网络成瘾的典型行为特征 工具: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 APIUS),亲社会行为量表、攻击行为量表、退缩行为量表和学校适应量表,研究思路和方法,43,43,子课题4: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其与正常网 络使用青少年的对比研究 (四)网络成瘾青少年与正常网络使用青少年的脑电比较研究 对象:选取武汉初、高中在校学生40人,其中网络成瘾者20人,未成瘾者20人 方法:实验法 内容:通过ERP实验,比较网络成瘾青少年和正常网络使用青少年由有关同伴的声音和图片刺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差异 工具: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

24、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 APIUS), ERP脑电仪,研究思路和方法,44,44,子课题5:青少年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 (一)探索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建构验证网络成 瘾形成 的三维(个体、环境、网络自身)交互作用模型 对象:北京、石家庄、深圳三地的初、高中在校学生2500人以上 方法:访谈法、大规模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法 内容: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网络成瘾青少年成瘾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初步建构青少年网络成瘾形成的心理机制模型;利用量表和问卷调查验证并修改模型 工具: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心理需求量表、社

25、会心理处境分化量表,情绪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Asher孤独量表,亲子互动量表,自编网络成瘾青少年基本信息问卷,研究思路和方法,45,45,子课题5:青少年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 (二)基于理论模型,开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及矫正方案 并进行实验研究,探索其有效性和预后性 对象:北京、石家庄、深圳三地网络成瘾青少年60人 方法:访谈法,量表法和现场实验法 内容:利用现场实验的方法,对实验组网络成瘾青少年实施系统化干预,在干预结束后,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的网络成瘾程度以及二组被试干预前后的网络成瘾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改变程度,验证干预手段的有效性。在干预结束后3个月,半年和一年,分别测

26、查实验组被试的网络成瘾水平,以验证干预手段的预后性 工具: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家庭功能量表、社会支持量表,研究思路和方法,46,46,子课题5:青少年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 (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自我支持感觉和资源缺乏理论验证 对象:北京、石家庄、深圳三地的中小学在校学生2500人以上 方法:问卷和量表法 内容:主要调查网络成瘾青少年自我支持的方向性,是为自己的网络成瘾寻找合理化的理由,还是存在着一种矛盾的状态。另外,验证资源缺乏理论,即网络成瘾是否是由于社会支持的缺乏而造成的 工具: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社会心理处境分化量表,情绪自评量表,生活事件量表,自编网络成瘾青少年基

27、本信息问卷,研究思路和方法,47,47,子课题5:青少年网瘾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 (四)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同辈群体认同、支持与导引方法实验 对象:筛选北京、石家庄、深圳三地的中小学在校学生网络成瘾青少年20人 方法:实验与同辈群体干预方法 内容:考察网瘾青少年认同水平与同辈特点的关系,并建立最佳认同模型;再通过网瘾青少年与干预支持非网瘾青少年组成小组,在专家督导的背景下,通过与网瘾青少年例行互动、小组与指导教师个案研究、督导专家指导和共享各个小组经验与有效行为的方法,研究同伴导引网络成瘾青少年改变行为的有效性,研究思路和方法,开题内容,5,7,49,49,拟突破的重难点及主要创新点,拟突破的重

28、点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及其特点 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对其发展的影响 青少年健康网络使用者与偏离使用者社会心理模型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社会心理处境分化及自我支持和资源补偿理论验证 网络成瘾青少年大规模同辈支持干预方法开发,50,50,拟突破的难点 青少年网络生活结构与网络社会结构模型的建构 青少年健康网络使用者与偏离使用者社会心理模型建构 网络成瘾青少年大规模同辈支持干预方法验证,拟突破的重难点及主要创新点,51,51,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1. 青少年健康网络使用者和网络成瘾者社会心理模型建构 两个社会心理模型的建构,将会对青少年健康网络使用和成瘾识别和干预发挥理论导向和实际指导作用 2. 网络成瘾的

29、青少年社会心理处境分化及自我支持和资源补偿理论验证 社会心理处境分化的视角和独创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派生出了自我支持和资源补偿理论,对揭示网络成瘾的深层心理机制,可能会带来突破,形成中国研究者的原创理论 2.,拟突破的难点及主要创新点,52,52,主要创新点和特色 3. 网络成瘾的同辈支持的大规模矫正方法实验 试图开拓一个用同辈群体矫正网络偏离使用者的路径,为根本解决网络矫正资源不足问题提供创新道路; 研究将揭示同辈干预的原理,找到同辈矫正的互动行为模式,为大规模推广和实用提供科学基础。,拟突破的重难点及主要创新点,开题内容,5,7,研究保障,一、人力资源优势 首席专家金盛华教授有主持自然科学基

30、金、国内重大项目和国际重大项目经验,并建构了自己的系统理论。总课除首席专家自己的实验室成员外,特别聘请了价值观研究专家、网络专家和咨询心理学家参与课题组,由此构成了符合课题知识需要的强有力团队 子课题负责人包括有方晓义教授,雷雳教授,周宗奎教授,范丽恒副教授,李朝旭副教授。各位教授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是有所成就的并且主持过各类重大课题,金盛华 ,博士,53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项目首席专家,曾主持国际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23项; 2005年著作社会心理学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发表相关论文20

31、篇,已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文章100篇; 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社会心理学分会会长。,研究保障人力资源,子课题负责人之一,方晓义,博士,45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曾主持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20项; 已发表相关文章15篇,发表论文90篇,其中在国外发表学术论文50篇; 2006年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心理学二等奖,研究保障人力资源,曾主持各类项目15项; 2004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已经发表相关论文40篇,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60篇;,雷雳,博士,42岁,中国人民大学心

32、理研究所教授,子课题负责人之一,研究保障人力资源,曾主持各类项目16项; 1998年湖北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已发表相关论文12篇,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80篇; 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周宗奎 ,博士,46岁,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院长,子课题负责人之一,研究保障人力资源,范丽恒,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 李朝旭,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辛志勇,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教授 王 静,北方工业大学讲师 滕国鹏,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宋振韶,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赵 雷,北京师范大学讲师 ,研究队伍其他部分学术骨干,研究保障人力资源,研究保障

33、,二、研究理论与技术保障 理论:首席专家提出了作为课题灵魂的社会影响拓展理论、自我主导社会化理论和心理发展资源与环境缺失的网络补偿理论;子课题负责人在各子课题都有成熟理论思考 技术:首席专家或子课题负责人是课题相关工具和技术的提出者和实践者,有全国大规模调查的经验和主持大型项目和调查的经验。,研究保障,三、合作机构与被试资源优势 课题赢得了石家庄市教育局的官方合作。石家庄有24个 区县,有各种经济发展水平的社区和学校,某种意义上是中 国的一个缩影,由该环境获得的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推广意 义 课题组与全国各地学术同行和部分地区教育部门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青少年网络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开题内容,

34、5,7,63,63,研究经费、进度及成果,一、研究经费,64,64,研究经费、进度及成果,二、研究进度 2010年10月12月 访谈及文本数据分析 2011年1月3月 问卷与相关工具的编制 2011年3月6月 预测验、预实验和完善研究工具与程序 2011年8月12月 大规模研究实施 2012年1月2月 建立课题分组和总体数据库 2012年3月6月 实验及干预研究阶段 2012年3月11月 数据分析与研究报告撰写阶段 2012年12月2013年9月 完成课题结项报告,三、研究成果 开发的研究工具: 青少年网络生活调查问卷(学生版、父母版、教师版) 研究报告: 当代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及其特点报告; 青少年健康网络使用者与偏离网络使用者模型报告; 青少年网络生活与社会心理适应的关系;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成因及其与道德表现的关系;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特质模型; 网络成瘾青少年同辈干预方法,研究经费、进度及成果,66,三、研究成果 课题总报告: 当代青少年网络生活状况报告,敬请各位专家 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