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章道路交通灾害防治技术oldppt课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33185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46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章道路交通灾害防治技术old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五章道路交通灾害防治技术old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五章道路交通灾害防治技术old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五章道路交通灾害防治技术old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五章道路交通灾害防治技术old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章道路交通灾害防治技术old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章道路交通灾害防治技术oldppt课件.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第五章 道路交通灾害防治技术,张 韡,2,第一节 道路交通灾害概述,1、交通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1)交通灾害的定义 道路交通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对道路正常运营产生巨大影响,并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生活造成灾难性后果的事件(如重大人身伤亡、财产严重损失或公害) 。,3,第一节 道路交通灾害概述,(2)交通灾害分类,在所有的道路交通灾害中道路交通事故是最为被人们关注的。,4,第一节 道路交通灾害概述,2、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 (1)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 车辆在道路上,因为过错或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事件被称之为道路交通事故。,5,第一节 道路交通灾害概述,(2)构成道路交通事故

2、的要素 A、有车辆存在 车辆包括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 B、在道路上 这是道路交通事故最为主要的特征。 C、在通行中 是指车辆不是静止不动二是在行驶中。,6,第一节 道路交通灾害概述,D、具有交通事态发生 要有发生与道路事故有关的现象。 E、事故发生是由于过错或意外 。 F、有损害后果 道路交通事故必须要有人、畜伤亡或车辆、货物损毁的后果,7,第一节 道路交通灾害概述,3、道路交通事故的分类 (1)按照道路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分: 轻微事故 R1=12人或M3或R212人或M30000元; 重大事故R2310人或R312人或M3000060000元; 特大事故R32人且R25人或R31人且R28

3、人或R211人或R3=3人或M60000元。,8,第一节 道路交通灾害概述,(2)按照车辆的事故形态可分为: 车辆间事故 即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碰撞事故;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摩托车事故,是我国城市事故的主要形式; 车辆对行人的事故,在我国占总事故的1/4,发达国家为1/5; 单车事故 是指单个车辆翻覆、失火等事故; 车辆与固定物碰撞事故; 其它事故。,9,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环境)”组成的,故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10,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一、人的因

4、素 人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最为主要的因素。统计表明有90%以上的道路交通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原因造成的,或者说与人的因素有关,其中有7080%左右的事故属于驾驶员责任,行人事故责任大约占15%左右。,11,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人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汽车驾驶员驾驶操作过程框图,12,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1、驾驶员的原因 (1)违章驾驶 由于驾驶员违章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占整个事故总数的一半以上(50%),其中超车、超速、超载、不按规定让行、违章占道行驶以及疏忽大意等是最为主要的原因。,13,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超车、超速一方面增加了交通的冲突

5、点,另一方面也易导致驾驶人出现操作失误,而且还会增加事故的严重程度。 超载增加了车辆各总成或部件的负担,易导致车辆总成或部件失效,从而导致车辆失控。 不按规定让行或违章占道增加了事故的冲突点。 疏忽大意增加了驾驶人的误操作。,14,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2)操作反应技能失常 A、不能正确获取道路交通信息。 B、大脑中枢判断失误。 C、不能正确操纵车辆。,15,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3)驾驶员生理技能下降 A、视觉机能下降 在与行车有关的各种信息中,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因此,驾驶员的视觉机能下降(视力下降、视野变窄、色觉不敏感、视觉适应力下降)将会

6、严重地影响到车辆的行驶安全性。,16,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在视觉机能中,动视力对交通安全影响最大,同时视觉适应的下降、色觉的不敏感,也容易使驾驶员做出错误判断。,17,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B、酒后驾车 一方面,由于酒精的作用,驾驶人的反应能力明显降低,反应时间明显加长。 另一方面,由于酒精的作用,驾驶人的安全感受明显降低,胆子越来越大。 酒后3040分钟,开车肇事率大约为60% ,而且而且致死率高,是事故平均致死率的2.3倍。,18,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C、疲劳驾驶 由于疲劳驾驶,驾驶人会出现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不准确、肌肉痉挛、麻木、情绪躁动

7、、忧虑、倦怠等典型特征 ,从而使得发生错误动作的概率急剧增加,最终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19,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4)驾驶员心理活动失常 A、接受信息特性 如果驾驶人对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信息中的凸显信息、先兆信息、微弱信息和潜伏信息不敏感、接受程度低,则不可避免地会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20,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B、视觉反应特性 视觉特性对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有着非常重要影响。 C、驾驶员的安全感 一般而言,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与道路的安全条件成正比,与驾驶员的安全感成反比(如果安全感过低引起驾驶员恐慌时,也不利于安全行车)。,21,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

8、析,2、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和乘客的原因 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的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一般都缺乏交通法规观念和必要的交通安全常识,即使知道也不加以重视 ,由非机动车驾驶员和行人导致的交通事故大约占到总事故数的10%左右。,22,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二、车辆因素 1、车辆设计安全性不足 汽车在设计制造阶段必须加以安全考量,充分考虑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否则将会形成事故频发的安全隐患。 目前汽车强制性安全法规是各国为了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而采取的普遍做法,我国也逐步与国际接轨,加大了汽车强制性安全法规的实施。,23,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2、车辆车况不良 (1)车辆性

9、能差 车辆的性能差直接影响到驾驶员实施车辆控制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以制动性能和转向性能最为关键 。 车辆制动性能差主要表现为制动力不足和制动失效。,24,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2)车辆设施不全 车辆设施包括一般设施和被动防护安全设施,当车辆设施不全时,一方面会严重影响到驾驶员对车辆的操纵,另一方面会加大事故发生后的伤害程度。,25,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3)车辆超载超限 所谓超限就是指车辆的总质量、轴载质量、外形尺寸(长、宽、高)三者之一超过国家规定限值标准的现象,这些车辆就被称之为超限车辆。 超载是指车辆的载质量超过车辆设计

10、限值的现象。,26,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首先,超载会加大紧急制动时的制动距离; 其次,会在长达下坡路段由于能量转换过大,易于导致制动失效现象发生; 第三,超载还会使得车辆转向沉重,在紧急情况下不能及时按照驾驶员的主观意愿实现方向控制。 另外,超载还会增加发动机的负荷,易使钢板弹簧、转向横拉杆等安全部件受过大冲击折断以及车架严重变形。,27,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三、道路及交通环境因素 虽然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中由于道路条件缺陷导致的事故比例极低,还不足10%,在我国甚至还不足1%,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只是统计方法上的原因,我们将大量由于道路交通环境缺陷导致的事故都算到

11、了驾驶员的身上。,28,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1、道路条件 (1)道路几何线形 A、道路平面线形 道路平面线形主要包括: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超高、加宽。 B、道路纵断线形 道路纵断线形主要包括: 最大纵坡、平均纵坡、纵坡长度、竖曲线,29,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C、不同线形间的组合与协调 不同线形的组合 平曲线和竖曲线即使都符合设计规范,也会由于组合不良而导致事故发生。 不同线形的协调 不同线形间的协调对驾驶人行车的心理、生理反应特性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技术标准间的协调,30,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2)视距 视距是指驾驶人在行车期间能够清楚看到的

12、前方道路某处的最远距离。视距分为: 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 错车视距 超车视距,31,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3)道路构造物 A、横断面及车道数 B、行车道宽度与分车带 C、路基高度与坡度 D、路肩,32,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4)路面 路面的附着系数、路面的不平度、路面的抗滑性能。,33,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5)交通安全设施 A、交通标志和标线 B、道路安全净空 C、护栏 D、路障,34,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2、道路交通环境 (1)交通流量与交通畅通状况 道路上交通流量过少时不利于交通安全,太高也不利于安全,当饱和度为0.

13、2时,行车安全度最高,当饱和度为0.5时,行车危险性最大,进一步增加流量,饱和度0.6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急剧降低。 (2)交通组成(是否混合交通),35,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3)气候 下雨天气 下雪天气 下雾天气 大风天气,36,第二节 道路交通事故的致灾因素分析,3、交通管理因素 (1)对交通事故处理不及时 (2)交通管制失误 (3)执法不力,37,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一、道路交通事故的可以预防性 1、道路交通事故是典型的人文灾害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环境)诸要素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集中反映。 由此可知,非自然因素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

14、原因。,38,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行为主要为: (1)交通参与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 (2)车辆、道路在供交通参与者使用过程中的不安全状态; (3)交通参与者的不安全行为与车辆、道路的不安全状态构成的复合状态。,39,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原因分析: 由事故致因理论可知,通过教育改善交通参与者的不安全行为,通过技术革新提高车辆和道路的安全性,以减少或避免其存在的不安全状态,由此可知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故道路交通事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40,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2、道路交通事故防治的目的 (1)最大限度

15、地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2)最大限度地减轻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造成的危害程度。,41,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3、道路交通事故防治的“4E”策略 (1)教育培训策略Education (2)工程技术策略Engineering (3)法制与管理策略Enforcement (4)紧急救援策略Emergency Care and First Aid,42,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二、道路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有效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必须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1)交通安全培训和教育 (2)机动车辆的安全设计和使用维护保养 (3)道路的安全设计和养护 (4)管理理

16、念和管理技术的革新,44,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三、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1、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对象 (1)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 机动化时代交通参与者参与交通活动过程中所需的正确、安全的交通行为方式及其避险措施和遇险后的自救能力。 (2)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对象为全体社会公众,45,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2、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基本形式 道路交通安全的启蒙教育 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教育 道路交通安全的社区教育 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制普及教育 道路交通安全的驾职业道德教育 道路交通安全驾驶人技能培训教育,46,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3、道路交

17、通安全管理和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处罚轻教育 (2)重机动车驾驶人轻其他交通参与者 (3)重城市轻农村 (4)重建设轻管理,47,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4、交通安全态度和意识的教育 (1)概念 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是指: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安全知识的知晓程度及对保证自身和他人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交通安全意识主要包括:遵守交通法规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预防意识、安全第一的意识、安全就是效益的意识、安全就是生活质量的意识等 。,48,交通安全行为:是指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活动中所实施的行为不对自身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不安全交通行为:是指交通参与者在参与交通活

18、动中所实施的行为不对自身及其他交通参与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甚至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或死亡。,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49,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2)交通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心理学认为:意识决定行为,行为源于意识。 交通参与者个体的交通安全意识与交通行为之间的关系为: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越强,在参与交通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交通行为越安全,其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就越低。,50,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3)交通参与者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 A、道路安全意识淡薄 认为机动车不敢撞人,也不会撞人 B、一些交通参与者缺乏基本的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和技能 C、冒险和好胜的心理,51,第三节

19、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4)道路交通安全的5A综合安全教育 所谓交通安全5A综合教育指的是交通管理部门按照交通参与者人群、参与者驾驶工具、引起交通事故及其轻重程度等标准对宣传教育对象进行分类、分级的宣传教育。,52,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5A安全教育的目的 增强安全意识(Awareness) 端正安全态度(Attitude) 提高安全能力(Ability) 强化安全责任(Accountability) 规范安全行为(Action),53,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5、机动车驾驶人的培训与再教育 (1)机动车驾驶人的选拔 研究表明,在驾驶员群体中,存在6%8%的事故倾向性驾驶员驾车发

20、生的事故占驾驶员群体事故的30%以上,这充分说明事故倾向性驾驶员是导致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必须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对驾驶人进行选拔。,54,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驾驶证管理办法规定申领机动车驾驶证的身体条件为:1、申请大型客车、大型货车、无轨电车驾驶证的,身高不得低于155厘米,申请其它车型的不得低于150厘米;2、两眼视力不低于标志视力表0.7或对数视力表4.9(允许矫正);3、无赤绿色盲;4、两耳分别距音叉50厘米能辨别声源方向;四肢、躯干、颈部运动正常。,55,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驾驶适宜性检测指标除了驾驶证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身体条件外,还应包括:(1)速度估计;

21、(2)复杂反应判断;(3)注意力(操纵机能);(4)深视力;(5)动视力;(6)夜视力;(7)个性;(8)安全态度;(9)危险感受。,56,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2)驾驶人的培训与考核 驾驶员驾驶技能低下的原因主要源于: 第一,未经严格的驾驶培训; 第二,驾驶操作机会少; 第三,特殊环境体验性训练不足及心理素质差,交通环境适应性不够。,57,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驾驶员安全培训的目的和标准为: A、具备安全驾驶所需要的道路交通法规常识; B、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 C、具有熟练的驾驶操作技能; D、具有道路交通环境突变的应急能力; E、具备预防事故与安全急救的基本知识。,58,

22、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目前驾驶考试方法的缺点: 第一,过于强调驾驶技能考试,驾驶习惯和遵守交通法规考试重视不足; 第二,考试模式单一,全凭考官主观评断,客观性不足。,59,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驾驶人考核的改革: 第一、借鉴国外驾驶考试的模式,将法规考试由单一笔试转变为笔试加路考,考查驾驶员在实车道路驾驶中遵守交通法规的情况; 第二、将传统的考试方式改进为电子化桩考和电子化路考,杜绝人情和违规操作。,60,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3)驾驶人的再教育及实时监控 驾驶员再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公安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对违章及事故驾驶员进行强制性教育,; 第二,汽车运输企业

23、对企业内的驾驶员进行定期的再培训; 第三,社区及有关单位组织区内驾驶员接受再教育。,61,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6、安全管理人员的教育 (1)交通管理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2)交通管理者的专业知识教育 (3)交通管理者的设备使用技能培训 (4)交通管理人员的科学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知识培训 (5)交通安全管理者的交通安全保健教育,62,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四、道路交通安全的工程技术措施 1、车辆的工程技术措施 (1)车辆主动安全技术 所谓主动安全技术是指汽车设计者为使汽车安全行驶,尽可能避免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而采取的技术措施。,63,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1)ABS、BA

24、S、ASR、ESP、EBD技术 A、ABS技术制动防抱死技术(Antilock Braking System) ABS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汽车紧急制动时车轮抱死,以提高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和缩短制动距离。 B、BAS技术制动辅助系统(Brake Assist System),64,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BSA的作用是进一步完善ABS的功能,扩大ABS的工作范围。 C、ASR技术驱动防滑系统(Automatic Slip Regulation) ASR技术的功能是:防止汽车在起步、急加速时驱动轮打滑,保证汽车在加速过程中的稳定性并改善在不良路面上驱动附着条件。,65,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

25、治技术,D、ESP技术电子稳定装置(Electronic Stability Program) ESP技术综合了ABS、BAS、ASR技术的功能,并且使其功能更加强大,它不只可以控制驱动轮,而且还可以控制从动轮,极大地提高汽车的行驶方向稳定性。,66,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E、EBD技术电子制动力分配(Electronic Braking Distribute) EBD技术的功用就是在汽车制动的瞬间,计算四个车轮由于附着力不同而导致的摩擦力数值差异,实时调整制动力大小,达到制动力和摩擦力的合理匹配,从而保证车辆行驶过程的平稳与安全。,67,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2)电子控制悬架

26、及速度控制动力转向装置 A、电子控制悬架 电子控制悬架是典型的主动控制悬架,能够同时保证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B、速度控制动力转向 速度控制动力转向能够根据汽车的行驶速度自动调节转向力。,68,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3)车速自动控制系统 该装置可以根据设定自动控制汽车的行驶速度,以避免超速事故的发生。 4)驾驶人视野与人机界面 A、驾驶人视野 B、驾驶室人机界面,69,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5)安全车距自动控制装置 根据本车及前后相邻车速的速度,自动计算此时的安全距离。 (2)汽车被动安全技术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当道路交通事故不可避免时,尽可能减轻事

27、故伤害而采取的技术措施。,70,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1)乘坐仓及其设计 乘坐仓安全设计所关注的问题: 第一、碰撞事故发生时对碰撞能量的吸收 第二、碰撞事故发生时保持乘坐仓的完整性 2)乘员约束保护系统 乘员约束保护系统主要有:安全带、安全气囊及头枕。,71,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安全带是最为主要的乘员约束保护系统,采用安全带后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发生后乘员的碰撞加速度,减小一次碰撞的碰撞力,从而大大降低事故的死亡率和伤残程度 。,72,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安全气囊的设计思想是:在车辆发生碰撞后,乘员预车内构件碰撞前,迅速在二者之间打开一个充满气体的气垫,使乘员不致与车内

28、构件直接刚性接触,以缓冲并吸收能量,从而达到减轻乘员伤害程度的目的。,73,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3)吸能式转向柱 吸能式转向柱通过特殊结构设计,使得事故发生后能够有效吸收转向柱和驾驶员的两次碰撞能量,以降低对驾驶员的伤害程度。,74,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4)汽车安全座椅 汽车安全座椅是一种安装在汽车座椅上的附属设备,供婴儿、幼儿或儿童使用以保护其人身安全。,75,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2、道路的工程技术措施 道路安全工程技术主要包括: 第一、道路工程设计,包括道路环境、道路线形、路面条件控制、结合参数选择、交叉口设计与控制以及道路危险路段的鉴别与改造。 第二、道路安

29、全设计,包括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完善与设置合理性、交通设施的完善与合理性、道路附属设施的安全化及自然环境因素分析与消除。,76,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1)道路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1)平面线形组合存在的安全隐患 A、在长直线的末端设置小半径平曲线及急弯 B、连续急弯线形组合 C、两个同向平曲线之间插入短直线,形成所谓断背曲线,最小距离为6倍设计车速 D、两个反响平曲线之间插入短直线,最小距离为2倍设计车速 E、道路平曲线交角过小,77,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2)纵断面线形组合存在的安全隐患 A、由很多短坡路段连在一起的线形 存在视野死角,路面起伏导致乘员不适 B、相邻纵坡以小

30、半径竖曲线相连的竖曲线 缩短驾驶人视距,导致驾驶人产生坡道过陡的错觉,在坡谷处增加了对汽车的冲击,78,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3)平、纵线形组合存在的安全隐患 A、在长直线路段上设置陡坡 增加汽车失控的可能性 B、在长直线上插入小半径凹形竖曲线 产生反坡过大的错觉 C、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设置小半径平曲线起点,79,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D、在凸形竖曲线顶部或凹形竖曲线底部设反向平曲线拐点 E、弯道半径小的平曲线和陡坡相组合 F、在直线下坡路段的尽头设置小半径平曲线 G、在一个平曲线内存在几个变坡点或在一个竖曲线内设置几个平曲线,80,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4)视距是保证道路行车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2)道路结构特征的安全设计 1)路基安全设计 路幅宽度、路肩宽度、弯道超高与加宽 2)路面安全设计 路面面层类型、抗滑性、路面排水,81,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3)道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设计 1)护栏安全设计 2)防眩安全设计 3)一般标志、标线安全设计 4)隔离设施安全设计 5)控速标志、标线安全设计 6)被动吸能设施安全设置,82,虚拟控速设施,箭头震荡减速标线,V形车道收缩标线,83,第三节 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五、强制执法管理措施 (1)法律法规的完善 (2)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