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53110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教材的研制.ppt(8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新课标高中 地理教材的研制, 高中地理教材的总体设计, 高中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 两点建议,高中地理教材的总体设计,老师们的问题,高中地理十册教材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每一本教材的内容不同,但是有没有共同的“施工蓝图”? 教材中具体的结构和呈现方式是怎样考虑的? 教材能否体现高考的要求?,教材的整体设计思路, 模块的学科领域、核心内容、价值追求设计, 教材编写三个维度的设计, 教材表达方式的设计,以课程目标为引领,设计教材的框架结构;以内容标准为依据,把握教学内容重点,设计教材的内部结构。,1。学科领域、核心内容、价值追求设计,自然地理地理1,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

2、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尊地之规,建设美好家园,人文地理地理2,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地为生,协调人地关系,区域地理地理3,以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偏自然地理的课程,偏人文地理的课程,偏地理技术的课程,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旅游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科学的宇宙观,海洋意识/国情教育,灾害意识/国情教育,环境意识,发展教育/地理审美,发展教育,科技发展教育,知识,思想文化内涵,教学,完成课标基本要求 体现先进的学科基础 反映地理的实用价值 设计

3、精当清晰的结构 (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学习结构),地理学的科学认知价值(认知/方法/前沿) 地理学的社会价值(经济/社会的发展),多种方法并举,注重探究学习的思路和方法,2。教材编写三个维度的设计(施工蓝图),人教版地理必修1目录,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

4、态的力量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于经典的自然地理 内容 稳中求变,地理必修2目录,第一章 人口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第三节 城市化,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三节

5、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对于传统的人文地理 内容 “削枝强干”,地理必修3目录,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第二节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

6、为例,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二节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新视角、新内容,3。教材表达方式的设计,必修,内容提要(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思考或读图思考,案例,活动,问题研究,阅读,选修,学习目标,关键词点击,思考,案例,活动,阅读,相关链接,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改变“死记硬背”的状况,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针对图表设计读图思考,加强了图表的思维价值。教材中还设计了随文的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品

7、质。,课文包括文字和图像,它们是教科书的主体。课文在注重内容的规范、文字的规范和逻辑结构的规范的同时,还要更好地体现教科书的工具性。,案例的选择突出其典型性、说明性,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阅读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而设计的;活动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侧重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思维、自主探究。,紧密配合各章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问题研究。侧重过程与方法,结果具有开放性。,4。教材编写中高考因素的考量,将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体现在教材中 如:读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分析能力,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夯实,从大教材观的角度,以文本教材为核心,开发满

8、足高考需要的配套教学资源 如:同步解析与测评胜券在握高考复习,人教版地理教材追求的风格,平实,朴实,扎实,重视基础,重视衔接,重视实用,小结,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注重地理视角和地理能力 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 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 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继承和创新,高中地理教材的主要特点,老师们的问题,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较,有哪些主要特点? 教材中具体的结构和呈现方式是怎样考虑的?,特点一 努力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利于教师平稳过渡到新课程。,必修教材与原教材相比较: 不变与变,地理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与原教材的比较,第二单元 大气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2 大气的热力状况

9、 2.3 大气的运动 2.4 全球性大气环流 2.5 常见的天气系统 2.6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2.7 大气环境保护 2003年6月第1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 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气 温比郊区高 2004年5月第1版,举例,“不变”在哪里? 逻辑结构保持不变,教师“熟悉”教材,原教材内容全面,一般规律,“变”在哪里? 教学内容重点的变化, 教学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的变化,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在活动设计中,把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两个过程综合在一起呈现,全球尺度,局地尺度,新教材重

10、在大气运动,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把经典知识的传授和形成经典知识的过程分开讲述,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1. 提出论题 2. 分析高低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叙述) 3. 结论,用一段很短的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用“活动”的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 利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复习) 2.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特点二 突出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地理学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 地理学对提高公民社会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贡献,凸现地理学的科学认知价值和社会价值,地理学家为我们

11、提供了用以分析世界上形形色色现象的一套独特而一致的学科体系,这是一个由动态观察世界的方法、综合的领域、空间表述组成的三维矩阵(重新发现地理学)。 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撰文指出“地理学者能解读一般人因为专注细节而忽略了的整体特征,地理学科的发展有赖于此种地理学的视角。”,关注点1 对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关注和强调,1. 通过地方、地方间和尺度间的透镜观察世界的地理学方法; 2. 穿越地理学的三个综合领域; 3. 应用图形像的、语言的、数学的、数字的和认识的空间表述方法。,地理学视角矩阵图,一个有启发的例子,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地理学的科学认知价值,南京大学王颖院士的报告(2007年中国地理学会学

12、术年会):塔克拉玛干沙漠砂源探讨追溯新生代古海洋 质疑:砂从哪里来? 假设:古海洋(环境特征/海洋残留遗迹/油气资源丰富/有海陆变迁历史) 砂样分析:10处砂样,200粒石英砂表面分析,启发,要有广博的知识,善于多角度思考、比对 要能理性地推理、判断 要做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我们的地理教育中应重视: 核心概念的建构 地理事件成因的逻辑分析,分析思路和方法尤为重要,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地理学的社会价值,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的报告: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地理学研究 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国家的要求。(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胡锦涛十七大报告,多次指出“主体功能区”)。 四类主体功能区:优化开发/重

13、点开发/ 限制开发/禁止开发 地理学能做什么? 地理科学的基础:地域分异差异发展模式 因地制宜优化国土开发空间结构 地理科学体系构成:自然、人文、技术(GIS) 文化传统:为地方发展服务,另一个有启发的例子,启发,我们要及时了解地理学家在做什么 我们要把地理学家的工作,尤其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研究主题传达给学生,如: 循环经济 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 环境保护 资源管理,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拓宽学术视野,对大多数美国人而言,地理学就是关于地名的学问。对人们忽视地理学的关注,通常集中于人们无法在世界地图上指出城市、国家和河流的位置,而地理教学通常也只等于传递关于世界遥远地区的信息。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说

14、地理学对于20世纪后期社会所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可以说三道四,这会使有些人感到惊讶。 地理学家致力于从环境变化到社会冲突等许多有价值问题的研究和教学。这些活动的价值来自本学科着重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和组织的发展;研究具有独特自然与社会特征的具体地区(或“地方”)自然与人文现象之间的互动方式;研究那些地方对各种自然与人文事件和过程的影响。这些关注不只是扩展关于遥远地区百科知识的练习,而是直指今天决策前必须解决的某些最紧迫问题的核心。 选自重新发现地理学, 综合地看待问题:把环境社会系统或自然人文现象联系起来; 动态地观察世界:要素和系统的变化,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相互依赖和影响; 多样的空间表述:图像、语

15、言、数学和数字等方法的运用。,关注点2 教材中展现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关注点3 用地理学的视角去揭示基本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地球的运动,大气过程,水文过程,地貌过程,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人口过程,城市化,农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的形成,地球上的大气逻辑结构,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大气的运动,基本过程,热力环流(案例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环流的形成过程,不同尺度的大气运动,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常见的天气系统(局地尺度),锋和锋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全球气候变化,举例,大气是怎么运动的 原因、过程、结果,大气运动的影响 基本态势、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16、,城市与城市化逻辑结构,城市个体,城市群体,城市化,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逻辑结构,背景、成因、过程,关注点4 在理解基本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中建构和掌握核心概念,地理环境 整体性和差异性(空间) 时间(变化) 区位 区域(地方) 景观,地理环境是指围绕人类周围自然界和人文界的总体,即地球表层。其空间范围,有两种解释:广义的地球表层厚度上限为对流层顶、下限为岩石圈沉积岩层底部,厚度约3035千米;狭义的地球表层厚度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等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米,相当于近地面摩擦层下部,下限为太阳能所能达到的深度,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米。,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特点 地球表面是由

17、同心圈层组成的整体,每个圈层由许多不同要素组成,在地理环境中有不同的功能。它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保持着物质和能量的联系。 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最大分异是:由太阳能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引起的热量带分异;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区域分异,最明显地表现在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差异,这是自然环境的基本分异。,地球表面在不断运动变化着。大陆与海洋的面积和位置几经变迁,气候经历了炎热与寒冷、湿润与干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发展到陆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性质(发展报告) F=f(P,M)dt P过程 M物质,自然地理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围绕诠 释这些特点展开的,这样,我

18、们就 能找到组织教学内容的线索,而不 是杂乱无章地堆砌。,整体性和差异性(空间规律),王恩涌先生认为:高中地理模块1,要 讲清楚两件事情,或两个最重要的概念: 整体(统一)/差异(分异),必修1第五章中有一段话: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化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不只是在第五章中体现,而是贯穿在前面各章中,或者说前面各章是从各循环的角度对“整体性”进行着诠释。 “差异性”或地域分异现象

19、是普遍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以至于地球表面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与自然地理结构组合完全相同的地域。从研究的角度看,存在不同尺度的分异,教材中体现了这种尺度的差异。(热量带、海与陆、自然带、地域、地方),时间(变化),王恩涌先生认为:高中地理模块2 要讲清楚一个重要概念: 时间(变化),时间有两个含义: 第一,某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历程; 第二,某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用地理的视角则是“以空间换时间”(不同发展类型实际上反映了该类事物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过程) 如: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工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等,都能体现了这个内涵。,区位,区位条件和

20、区位因素:概念的区分 经济地理学(李小建)对“区位条件”和“区位因素”概念作了如下界定,可以作为我们分析区位问题的框架。 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区位条件具有客观性),例如,选择工业区位时: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一般是主要区位条件; 选择农业区位时:光热和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以及市场构成主要区位条件。,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素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的。区位因素不仅包含有用货币可度量的价值标准(经济因子),也包括有不能用货

21、币所测算的非经济因素。(区位因素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区位因素” 有多种层次的表达,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再将其细分。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土、原料、能源 社会因素:劳动力、政策 经济因素:资金、市场、交通 科技因素:技术,区域(地方),区域的一般知识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思路: 背景分析 过程(原因)分析(将区域看作一个人地关系系统) 对策分析 所有案例分析都指向这三个方面,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外貌) 景观的静态分布(空间格局):地域结构 景观的动态分布(形成机制):地域过程 渗透在整个地理课程内容中,关注点5 高中地理教材要始终不渝进行观念教育,

22、要把握知识内容的落脚点,尽可能将知识内容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联系起来,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习相关知识。,地理1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资源观,空间的视角:水资源及其分布,时间的视角: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水资源问题:人水矛盾及解决办法,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动态 分析),(综合 看待),资源观,举例,关注点6 教材内容必须联系实际,举例,特点三 凸显探究学习的思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表达方式创新:案例分析 活动设计 问题研究 地理实验,1. 案例分析,(1) 用案例来诠释、实证、应用所学“道理”,必修地理2“城市与城市化”中的案例,(2) 用案例作为分析问题

23、的素材,从中归纳出“道理”,地理必修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理必修2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地理必修3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地理必修1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外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实例)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举例,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侵蚀是怎样发 生的,堆积是 怎样发生 的,(3)案例

24、的拓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2。活动的设计: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明确的活动主题 有逻辑的活动步骤(问题串/设问梯度) 有多元的活动价值,地理1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活动 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对照图1-8和图1-9,回答下列问题 图1-8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 图1-9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 (1)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2)生物量的差异? (3)问题(1)和(2)的结论有无相关性? (4)描述两地区的自然景观。,举例,活动主题:用实例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思路:,气候要素,自然景观,生物量,问题设计:,(1)和(2)读图分析规律

25、(3)是要素相关性分析 (4)是地理表达能力训练,三类问题 畅想式问题 热点或焦点问题 国家建设问题,3。问题研究的设计:教材的亮点,问题的选择力求有意义、有兴趣、有过程、有嚼头,必修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必修地理1中的小实验,4。小实验设计:有益的尝试,特点四 立体化的地理课程资源发展战略,高中地理教科书核心资源 其他配套教学资源,高中地理已开发资源品种及使用情况,使用情况:普遍受到师生的欢迎,教科书,两点建议,从地理专业角度看,多补充地理学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事例,让我们也“重新发现地理学”,热爱我们的专业才能做好地理教育工作。 从地理教学的角度看,要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它是

26、我们落实课标要求,理解教材内容,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尺子”。,要适时多讲地理学在科学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下例),自然地理学对科学的贡献 地理学家提出的区域分异规律、区域综合研究、人地关系、人类干预地球系统、地图学方法、对地观测与地理信息技术、自然地理过程、空间结构、空间过程、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等,被认为是“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学思想”,自然地理学实践应用的主要传统 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的利用和管理,如自然区划工作 自然保护,自然地理学家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 自然灾害管理,如洪涝的综合研究,当代自然地理学应用与环境管理 自然地理学家直接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研究

27、计划,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自然地理学家在咨询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一,他们以整体的观点看待自然环境,其他学科并不能都如此;其二,他们可以对特定地方的特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重新发现地理学专栏题目 地理学与城市政策 地理学在印度医疗卫生设施布点中的应用 地理学与解决争端:洛杉矶县的重新分区 地理学与核电站事故应对计划 地理学与农业政策的制定,制订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第一步 目标分解(分析整体与局部,核心知识与“脚手架”知识等关系) 第二步 任务分析(将目标分解转化为一个个任务) 第

28、三步 起点确定(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分析,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的作用发挥和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步 目标表述,授受基础知识 形成基本技能 发展基本能力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小结,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怎样的历史新高度上理解新教材?,努力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而理解教材的改变。 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补充地理知识和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转变观念 苦练内功,学会生存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结束语,谢谢大家,我们将不断努力,为高中地理教育奉献优质的教材和服务,,010-58758007 (高俊昌 地理室主任) (覃燕飞 地理室副主任),谢谢大家,联系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