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小小飞 文档编号:3264346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序号: 编码: 重庆理工大学第十八届“开拓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 作品名称:进城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作品类别: C 类别:A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B 科技发明制作C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与社会调查报告进城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举家外出谋生的发展趋势下,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已经成为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群体,城市生活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他们的生长和发展又将影响未来的城市和社会。研究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消除阻碍他们良好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交往平台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进城

2、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因素;改善对策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所2O00年的研究,017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达一年以上、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约占整个流动人口的25,其中l4岁以下的农民工子女占流动人口的19左右,这就意味着全国有2000万农民工子女跟随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和生活。进城农民工子女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但这些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状况却不容乐观。1、 进城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面临的主要障碍一位学者对北京的部分农民工子女做了调查,从统计结果看,朋友中没有北京孩子的有81人(40.1%),表示不愿意和北京孩子做朋友的有68人(33.7%)。不愿意的原因依次是

3、“他们看不起外地人”(47人,69.1%)、“他们靠父母,不自立”(43人,63.2%)、“他们太傲慢”(32人,47.1%)和“他们爱乱花钱”(32人,47.1%)。受歧视不仅影响他们对城市和城市人口的认同,而且对他们与城市同伴群体的交往和认识产生消极影响。而“愿意”与北京孩子做朋友的原因是“想向他们学习”(78人,58.2%)、“他们诚实善良,乐于助人”(76人,56.7%)、“他们在环境优美的学校学习”(66人,49.3%)和“他们有书、有电脑”(43人,32%),对城市孩子优越条件羡慕是重要动机。比较发现,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愿意与北京孩子做朋友的比例(73.5%)明显高于打工子弟学校(5

4、1.9%)而且他们对北京孩子的积极评价总体上也高于打工子弟学校。与其他类型的人际交往相比,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更自由和平等。然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这种人际交往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自由和平等,农民工子女感到“不公平”,这种“不公平”的感觉直接导致了他们的人际交往障碍。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生活层面的障碍:农民工家庭大多来自于经济落后地区,进入城市以后,除了日常的开销之外还要交纳诸如卫生费、管理费、插班费等费用,这些因素往往导致进城农民工子女对经济生活的看法不同于普通的城里的孩子,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2)心理层面的障碍:对城市的生活,农

5、民工子女除了怀有向往、新奇的心里感觉之外,更多的是自备、焦虑、情绪低落、不满、失落等,这就导致他们的行为方面,在学校很少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很少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不会与人相处。(3)文化层面的障碍:不同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也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2、 进城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可能产生的后果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也必将对城市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障碍除了对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还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社会稳定

6、和谐产生一系列比较严重的后果。2.1会对农民工子女人格的塑造产生偏差。性格孤僻、脆弱,渴望友情、亲情成了进城农民工子女最大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有66%农民工子女不愿意让父母出去打工。因为遇到困难无人倾诉,无人商量,不能从同伴那里寻求安慰,也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撑。调查中了解到,有一女孩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父母外出后,心中的话没有人听,苦恼、烦闷没有人理解。性格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孤僻、脆弱,把自己隔绝在同学之外,不愿与人交流,整日沉默寡言,一点小事,一点小挫折都经受不起。有时因为受几句批评,就把自己反锁在屋里,一天不出来,直到奶奶哭着求她才打开房门。22会使农民工子女对城里的孩子、

7、对城市进而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敌视态度。2005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5位学者对北京市415名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初中生和230名公立学校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主要表现为适应不良和人际关系紧张敏感。其他调查也表明,一些进城农民工子女对目前所居住的城市是既爱又恨,对城里的同龄孩子是既向往又抵触,并明确表示命运对他们不公平。2.3将导致犯罪率上升。有关调查表明,一些大城市中农民工子女的犯罪率正呈上升趋势,他们有可能在未来城市犯罪中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例如,在上海,2000年本市与外省区市户籍的未成年犯人数比大约为6:4,但到了2003年,这个

8、比例就变成了4:6,而到了2005年,该比例又变成了3:7。即10个少年犯中有3个是上海籍、7个是外省籍的。北京市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海淀区法院少年法庭的一位法官透露,2004年海淀区法院判处的425个少年犯罪案件中,外来人口约占49 ,其中农民工子女占相当大部分。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农民工子女虽然没有采取犯罪的手段危害社会,但已经在迂回地、隐蔽地使用一些手段进行“力所能及”的报复破坏活动,如有一位与调查者成为朋友的农民工子女说,他在生产软包装牛奶时,为发泄不满,曾往软包装袋里吐过痰。3、 影响进城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障碍因素分析3.1政策性因素计划经济时代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行导致城乡相互分隔的

9、二元社会结构模式的形成,二元社会结构的发展又进一步加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最终使农民与市民在经济、社会地位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农民工及其家庭成为“弱势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人口流动管理政策的放松为农民进入城市提供了条件,但是对进城农民的限制并没有随着人口流动政策的放活而消失,社会在某些规定和制度方面仍然对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有着很多不公平的限制,这些因素影响着农民工的就业以及生活,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民工子女在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适应,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影响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影响进城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根本障碍在于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以及由它

10、衍生的其他一些限制性政策。现行的户籍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端影响着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存和适应,也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国家虽然在农民工政治、经济、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已经尝试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但是还并不完善,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就使得农民工及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正当权益得不到足够保护,始终是城市里的边缘人物和弱势群体。农民工家庭基本上处于生存与生活之间,因此进城农民工子女有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进城农民工子女,也就是第二代城市移民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的父辈是能够在比农村生活条件好的城市生存下来就满足了,而他们是以有城市户口的同龄人为参照物,是一种横向比较,他们的不

11、满意度要高得多。他们常年在城市生活,甚至在城市出生,但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们还是被看作农村人。进城农民工子女感到更多的是自备、失落,始终处于矛盾之中,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现实的无奈,微薄的家庭收入和高昂的城市消费,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和被城市生活制度性地排斥在外,向往与城里孩子交朋友和被部分城里人盲目地抵触,种种矛盾和冲突都困扰着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3.2进城农民工子女自身因素进城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同龄儿童在生活条件、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乃至语言等方面的差别也是影响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因。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态度类似的人,也就是价值观基本相同的人易于相互感知、相互适应,感情也易于沟通,产生共鸣

12、,并且也较容易得到对方的支持和预测对方的情绪、需要和态度取向,因此相互间容易产生喜爱感。这就是影响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吸引的因素类似性因素。进城农民工子女由于与城市同龄孩子缺乏这种类似性因素,所以他们之间的人际吸引就相应的弱一些,在人们眼中也就是他们不能和城市同龄的孩子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在生活条件上,作为城市边缘化生活中的农民工子女,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心理优越感方面,都根本无法与城市同龄的孩子相比较。当农民工子女感到他们与城市人生活方面的巨大差别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容易产生自卑、失意和不平衡。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稳定也影响着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状况。农民工外出的季节性和一些用工单位用工的不稳定性使

13、许多农民工家庭不得不经常性地转移劳动和居住场所,这种经常性的转移更是严重地影响着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也导致了他们所交往的群体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他们人际交往的障碍。另外,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认知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和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与他人交往是儿童获得有关自己社会地位信息的主要途径。儿童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并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在上文中提到的对北京的部分农民工子女做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高达153人(75.7%)的流动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被嘲笑和讽刺。追因调查中,首要原因是“我是外地人”(103人,67.3%),其后依次是“知识太少”(39.9%

14、)和“我家太穷”(49人,32%)。现行户籍制度把城乡隔离,“乡下人”“外地人”的称呼在他们内心深处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这是他们受歧视的根源,也是他们不能获得与城市儿童平等地位的原因。这种认知的形成对流动儿童的成长极为不利,意味着他们将始终在别人的歧视中成长,对他们的心理将产生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这种对自我社会地位的认知也导致他们不想也不敢去和城市同龄孩子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3.3城市市民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认知因素3.3.1“群体排斥”在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下,户籍制度成为了一种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分享城市的社会资源之外的“社会屏蔽”。而这种“社会屏蔽”相应地带来了群体性排斥和偏见。由于城市居民

15、长期生活在城市“福利城堡”中,天然地占据着社会资源与竞争方面优势,使得某些市民形成“一等公民”的身份优势意识, “一等公民”心态实际上已内化为一种城市的市民性格。他们将流动人口视作“外来人”,把享有各种资源作为市民独有的权利,排斥“外来人”和他们分享资源。这种群体排斥使他们不愿意与“外来人”接触,这种群体排斥也是城市的孩子不愿意与进城农民工子女有过多的接触,不喜欢与他们交往,不喜欢与他们做朋友。3.3.2“污名效应”和情感排斥社会学家埃里亚斯在研究胡格诺教徒的时候发现“污名化”过程,即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在我国城市社会中也存在着对农民工的种种“污名化”过程

16、。肮脏、随地吐痰、偷盗、不礼貌、不文明等,似乎自然而正当地加在农民工身上;一旦一个地方发生了刑事犯罪,人们也总是首先将怀疑的目光指向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农民工子女,作为农民工的后代,这种污名化的过程也有随之得以“继承”的趋势。城市市民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和农民工子女交往,城市的孩子自身也不愿意与这样一个群体进行交往。3.3.3“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类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是对社会集团的简单的固定化认识。虽然有时候有利于对某一群体做出概括性的了解,但也容易出现偏差,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因而阻碍人际之间正常的认知与交往。在我国城市社会

17、中,城市市民往往就是对农民工这一群体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同时也导致城市里的孩子对进城农民工子女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觉得他们落后、土气、见识小,从而影响了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人际传播学,同济大学出版社)3.3.4“首因效应”和“定势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与他人接触时,第一次交际时对各自交际对象的直接观察和归因判断,此时得到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最大,而且对以后的人际认知和交往以及印象的最终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定势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在交际活动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影响和作用,而在脑中产生的某种固定化的想法,这种想法影响着对人的认知和评价。(人际传播学,同济大学出版社)由于“首因相应”和“定势效应”的存在,

18、使得城里人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第一印象就不是很好,也让农民工及其子女产生了“城里人就是傲慢,自认为高人一等,瞧不起人”的错误认知,从而影响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状况。4、改善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状况的对策研究研究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状况,尤其是探究对他们人际交往起障碍作用的一些因素以及消除这些因素的途径,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既有利于他们的个体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4.1改革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首先就是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户籍制度下产生的城乡差别。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对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

19、发展,户籍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它的存在对我国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充分利用起着限制和阻碍的作用,不仅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城乡分割、城乡居民社会地位的差别,城乡居民在心理和意识上的“贵贱”之别,最终影响着城市和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接纳认同,影响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状况。造成我国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不仅仅是户籍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还涉及医疗保险、就业、子女就学等一系列社会资源享受的不同。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户籍制度并从根本上改革围绕户籍而存在的就业、教育、卫生、福利等制度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变围绕这些政策制度而造成的等级歧视心态,也才能从根本上给

20、农民工及其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条件。4.2提高和改善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个人素质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像家庭经济的贫困、生活环境的不稳定、居住环境的恶劣、家长知识水平的低下等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交往状况。尤其是家长的个人素质、行为方式则时刻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要想改变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进而逐渐改变市民对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不良印象,首先应当改变市民对进城农民工家长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农民工家长的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那么可以结合社会上的一些机构,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进而扩大他们的就业机会,提高收入进而改变生活条件

21、;还可以结合社区开展关爱农民工生活、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的活动,改善他们的生活处境以及社会地位。其次,学校要开展各种活动,注重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德育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创造机会,让进城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学校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进城农民工子女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周围事物,对同伴,对社会有个正确的认知,这有利于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状况,也有利于农民工子女个体的成长和发展。4.3改变城市市民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不正确认知要想消除市民对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排斥情绪,进而改善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人际

22、交往状况,就需要加大市民与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之间的接触,以加深了解。那么就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改变大众传媒对他们的消极负面的报道和宣传,并对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加强管理和引导,以消除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市民心中的不良印象,从而创造有利于进城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社会氛围。只有为市民和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创造了相互接触和交流的条件,使市民和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得以了解对方,才能够改变市民对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消极刻板的印象,也才能够改变市民对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所持的歧视和排斥的态度。比如进城农民工用工单位、农民工家庭所在社区、学校都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活动,为市民和农民工家庭成员相互接触创造机会,以加

23、深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参考文献: 雷有光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认知的调查研究 潘盛洲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问题应引起重视 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 李蕾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状况的障碍分析及对策 人际传播学,同济大学出版社重庆理工大学第十八届“开拓杯”参赛作品诚信书论文题目:进城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障碍及其对策研究作者:靳激 魏兵 黄琪 程律该论文应系作者(群)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查阅相关背景书籍,经过实际调查、试验,独立完成的。如若发现抄袭、剽窃、雷同现象,一律不与参赛,并给予相应处分!指导老师签字:作 者签字:学 院 盖 章: 校学生会科技部2010-6-6- 1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