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历史3.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269583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历史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新课程历史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新课程历史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新课程历史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新课程历史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历史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历史3.ppt(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连建平,新 课 改 的 体 会 与 思 考 教学实践与体会,2009.,历史必修(),政 治 文 明 历 程 教 材 分 析(2),单元总述,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本单元共有三课内容,涉及一条线索 三个阶段:一条线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 发展及实践的过程;三个阶段是:马克思 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革命意义,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单元概述,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 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 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 马

2、克思主义。 二要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 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 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马克思主义对 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单元概述,三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 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 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 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 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 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 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改 革。,每课要述,第十八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课标要求 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 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巴黎

3、 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 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知识结构,1、空想社会主义 出现的背景工业革命后,现实生活的 悲惨,产生了对资本主义质疑。,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知识结构,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 思想基础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 空想社会主义 ; 诞生的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共产党宣言 主要内容:( 5点)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 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工人运动在其指导下蓬勃 发展,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识结构,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 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 “公社”

4、的性质 第一个工人政权 ; 公社的革命措施 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实行的改革; 公社的意义 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 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辉典范。,本课重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肯定了 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揭示了秘密,宣告了使命,昭示了原 则,指明了道路;具有重大意义。认 识巴黎公社的意义。,每课要述,第十九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课标要求 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 义。,知识结构,1、革命的背景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结果:政治上保留了 沙皇制度;经济上仍非常落后。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战争加重了人民 痛苦,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落后与腐朽。 二月革命的结果:推翻了沙皇政权,出现 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性质) 四月提纲的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 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土地改革,退出战 争。,知识结构,2、十月革命 1917年7月“流血事件”:布尔什维克党决定 举行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在彼 得格勒领导起义取得胜利。 3、结果、意义及影响 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全俄工 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政府:人民委员 会;文件:土地法令和平法令;1918 春,苏俄通过宪法;1922年,苏联成立。 意义及影响,本课重点,知道二月革

6、命、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对十月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经过、意义及影响。,每课要述,第二十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标要求 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 实,认识其历史意义。,知识结构,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成立的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思想基础:马 列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 立(陈独秀;上海)。,建立过程: “一大”:党的名称、性质、奋斗目标、机构 “二大”:党的现阶段奋斗目标(反帝、反封 建、反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 意义: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 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知识结构,2、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7、中共领导工 运最高机构(时间、影响); 第一次工运高潮(时间、起讫标志、教 训) 国民革命的兴起 背景及标志:(一主张、一方针、一政策) 过程及教训:(一开始、两工运、三军阀、 两政变、一教训)。,知识结构,3、国共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 枪,标志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军队 的开始; 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 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秋收起义(毛泽东); 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一条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 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知识结构,红军长征 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 的领导); 遵义会议(1935年):纠

8、正了错误的军事路 线,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 的岗位,革命转危为安。 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主张; 长征结束: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知识结构,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 : 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全民族抗日活动高涨 和平解决的原因: 民族危机严重,中共将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逼蒋抗日 和平解决的意义: 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知识结构,4、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 : (1)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 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

9、 日本采取以华制华的策略体现殖民统治。 (2)第二次国共和作实现 标志:国民党发布合作宣言及蒋介石发 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1937年9月),知识结构,(3)国共联合抗战 防御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三会战一大捷; 共产党敌后战场:一胜利、开辟根据地 相持阶段(1938年10月) :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主战场: “百团大战”的意义,反“扫荡”; 国民党政策重心的转移: 蒋介石开始保持实力,消极抗战。 (4)抗战的胜利: 意义:,知识结构,5、两种命运的较量(抗战胜利初期) : 中共七大提出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 国民党六大提出独裁内战的方针 ; 重庆谈判 原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需要时间;毛泽东

10、为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争取和平建国; 结果:签定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 议。,知识结构,6、解放战争(19461949): 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底,蒋介石进攻 中原解放区; 改为重点进攻: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 东解放区(1947. 27月 ); 中共战略反攻:“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进行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 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解放战争胜利: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 始,23日解放南京。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的转移。,历史分期,单元总述,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与祖国统一,本单元共有三课内容,涉及两条线 索:

11、一条线索是新中国三个政治制度(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的确立及曲折发展;一个是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单元概述,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1949 年新中国成立,我们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 期,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我们建立和逐渐完善适 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 面,我们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在探索社会主 义政治建设的道路上,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误,有 经验也有教训,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在探索中曲 折发展的。,单元概述,二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新中国建立、第一 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 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

12、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法 制建设、基层民主制度;二是“文革”时期对民主 法制的破坏;三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 门的回归及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意义。 三要理解一个重要观点: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的确立和完善、祖国统一的完成是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基础。,每课要述,第二十一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 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知识结构,1、开国大典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 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 国 大 典,2、政治建构 第一部

13、宪法颁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成立于1947年5月1日, 面积118万平方公里,首府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计有蒙 古、汉、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 49个民族。,知识结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首府乌鲁木齐市。1955 年10月1日成立自治区。新疆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人口1498.72万,是个多民族地区。,知识结构,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首府南宁市。面积23万多 平方千米。1958年3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 计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 水、仡

14、佬等民族,共4225万人。,知识结构,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首府银川,地处西北地 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面积66万 多平方千米。,知识结构,西藏自治区简称藏,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首府 拉萨市。自治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122.84万 平方千米。人口247.9万人。1965年9月成立自治区。,知识结构,本课重点,1954年宪法,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各级自治区、自 治州、自治县,每课要述,第二十二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 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15、的主 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知识结构,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民主法制遭践踏,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3、基层民主选举,本课重点,本课重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1999 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以及城市、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变化;要认识实行依 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每课要述,第二十三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 历史意义。,知识结构,1、“一国两制”的理论 含义: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 资本主义 过程:1979年改变提法;1981年发表“

16、九条 方针”;80年代以后,“一国两制”理论成熟。 宪法保证: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通过。 成为国策: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 通过,正式成为国策。,知识结构,2、“一国两制”的实践,知识结构,3、海峡两岸关系: 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一国两制”。 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一国两 制”,和平统一,针对“台独”,决不承诺不使 用武力”,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 国分裂出去。 台湾回归的意义:将大大加快中国现代化 的进程。,本课重点,本课重点是“一国两制”思想的形成及 其含义;香港、澳门的回归;解决港、澳 回归尤其是台湾统一问题对中华民族复兴 的重大意义。,单元总

17、述,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本单元共有四课内容,主要谈两个问 题:一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对 峙格局的形成、发展及解体,世界开始向 着多极化发展;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外 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影响。,单元概述,学习本单元,一要理清一条基本线索:二战 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六七十年代以来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加强。 二要把握三个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 瓦解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冷战”兴起的原因及 表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 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 对立走向多极化;新中国外交的原则和成就。,单元概述,三要形成三点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

18、历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 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 缓慢的演变过程;多极化格局趋势根源于世界经 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 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我国的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 用。,每课要述,第二十四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 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 发展的影响。,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本课提示,美苏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标志及表现; “冷战”中有“热战”。 美国同苏联全球争霸,重点放在欧洲:提出 “杜鲁门主义

19、”;实施“马歇尔计划”;建立“北 约”;分裂德国。但不放松对亚洲的控制:单独 占领日本;扶蒋反共;发动侵朝战争;发动侵越 战争。 “冷战”涵义: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 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 形式。,每课要述,第二十五课,世界多级化趋势,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 界经济大国和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 兴起,了解世界多级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知识结构,知识结构,2、日本的崛起 崛起原因:民主改革,铲除了残存的封建 因素;举国上下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人民、 政府);高度重视科技;高度重视教育;朝鲜战 争和越南战争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结果:成为经济大国

20、;实行以日美关系为 轴心的全方位外交;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 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美苏两 极格局。,知识结构,4、不结盟运动兴起: 原因:“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新独立的国 家,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 的有效途径。 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 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 通过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 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 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力量登 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 家觉得世界事务的局面。,不结盟运动发起人,本课提示,世界多极化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但 有一共同点,就是随着战后经济的发展

21、, 独立、平等与安全意识的增强,各国纷纷 要求脱离美苏的控制,走自主发展的道 路。,每课要述,第二十六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外交,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 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 系方面的意义。,课标要求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 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 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 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 响。,知识结构,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提出背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新中 国,使毛泽东提出外交三大政策; 时间内容:1953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 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 利、和

22、平共处。 结果意义:中国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上取得成功。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 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知识结构,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为什么是恢复: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中 国是创始会员国。 恢复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亚非拉 国家在联合国作用的增大,中国内政外交取得的 成就。 时间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 大会上通过了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议案。 重大意义: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外交政 策的胜利。,知识结构,3、与美日关系正常化 背景: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 美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过程:“乒乓球外交”

23、;尼克松访华;签署 上海联合公报;1979年正式建交。日本田中 角荣1972年9月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重大意义: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 国际上出现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知识结构,4、国际交流与合作 交流合作四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 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具体内容:成为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标 志);加入世贸组织;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决定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上海合作组 织”;与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标志:80年代开始,中国走向了全方位外 交时代。 重大意义: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本课重点,掌握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 代、8

24、0年代等每个时期的国际形势,我 国的外交方针、目标、主要的外交活动 及取得的成果。,每课要述,第二十七课,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课标要求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 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历 史发展的影响。,知识结构,1、苏联解体 : 原因:历史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的僵化;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指导思想 的错误;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影响。 经过:1991年,发生“ 8 19事件 ”;年底, 苏联解体,成立“独联体” 。 影响:东欧发生剧变,向西方靠拢;苏联 在欧洲的所有体系全部崩溃;两极格局最终瓦 解;世界形势趋于缓和,和平成为时代主流;出 现新的不稳定因素。

25、,知识结构,本课重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实质和 教训;(教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 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独立自主; 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世界格局多极 化发展的积极意义。,课标的总体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 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 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 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 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 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 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 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 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谢 谢,岳麓书社网址: http:/ 我的邮箱: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