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3276703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征》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征》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征》教学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长征教学反思篇一:长征教学反思 今天继续学完了长征一课,不甚理想,希望反思一下,于失意中总结一点有用的收获。 一、关于古诗教学。首先,长征是一首七律,上课伊始简介了七律的基本格式,提到了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的特点。但未作强调,所以在做补充习题时仍有学生问我什么是对仗工整。因此,重要的知识点必须在课堂明确要求,落实掌握,改写则写,该记就记。其次,对诗意的理解,应该建立在解决字词的基础上,而字词的理解应该结合诗句中的修辞展开,必要时可以直接讲授。比如腾细浪和走泥丸运用了比喻,之所以很形象,就是因为逶迤是连绵不绝的意思,磅礴是气势盛大的意思,对比之下不仅理解诗意,也感受到诗中蕴含的豪迈英雄气概。而暖与

2、寒似乎含有拟人手法,但不敢肯定,在课堂没有提出,只是补充了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从而体会红军战士欢快喜悦与心惊胆寒的不同心情。拓展阅读,丰富画面,无疑也是古诗学习的重要策略。此外,主题阅读,对比体会,可以进一步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比如这一课补充毛主席的其它长征主题诗作,而游园不值就可以补充描写春的古诗,后面第24课则可以补充描写夏的古诗或者诗人同题材诗作。 二、关于预习。本学期虽然尝试了不同的预习策略,但目前来看基本失败。我觉得这种失败有两层意思,一是学生的预习行为没有效果,二是我的预习期待存在偏颇。学生的预习缺乏主动性,而我的预习指导没有针对性,也就没有了实效性,无论书面作业,还是网

3、络课堂,都无法对学生的预习能力乃至学习能力起到有效指导与提高,不客气地说,流于形式。比如长征,需要了解长征故事,我建议学生搜集了解,整理跟帖,但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所知有限,就连我提前发在帖子里的飞夺泸定桥等故事也没有读。对,没有读就是根本原因。哪怕跟帖也只是ctrl+c,尽管后来我对跟帖字数作出要求,希望逼着学生整理资料,而不是简单的ctrl+v,但仍欠缺可控性。反观钱英东老师的策略更具实效性,将精选的长征故事打印下来,分小组品读欣赏,再交换读书感悟,一节课时间可以对长征的艰辛有了很直观很深刻的感受。而我对预习过分期待,在课前缺少调研,在课上又一味迁就,于是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加剧了学生对预习

4、的抵触心理,也直接影响了课堂师生情绪。对,无法反馈就是预习生成的瓶颈。其实最早想到预习单,就是受到梦轩老师的启发,从而坚定了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只是梦轩老师的预习单以书面练习的形式呈现,我嫌操作上太麻烦舍弃了,现在看来,是最重要的反馈环节被舍弃了。此外,预习内容与形式没有固化,学生无法形成思维反射,我自己也囿于个人能力疲于应付,常常临阵磨枪,生拉硬凑,这也是预习效果底下的重要原因吧。 三、关于课堂。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没有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就没有情感交融的教学生成。长征一课的教学花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上了一半,负气预习;第二课时讲了一节课,我讲得口若悬河,学生也听得兴致勃勃。可这是一节好课吗?课后

5、一回顾,不仅漏掉一些知识点,比如诗句中的对偶、比喻,而且应知应会的内容掌握不扎实,比如长征精神的意义,甚至课文本身的背诵默写等。而最大的败笔就是学生并没有走进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事件中,整节课除了听老师讲,就是捧起书来干巴巴地读,对于诗中所表现的情感根本无从谈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与我的教学设计太过粗放不无关系。在备课时只是考虑教学流程,只是考虑解读文本,对问题的设计不够精致,对互动的引导不够投入。一句话,教师备课的懈怠偷懒,必然带来课堂生成的捉襟见肘。这就像一副毒药,不仅毁了学生的学科乐趣,也毁了老师的钻研精神。所以,我想今后的备课不要太过求新,更要求实,不要太过追求形式的花哨,更要注

6、重有效互动的生成,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用过两次凌版的课件,非常朴素,但从他的反思来看,教学生成精彩纷呈,这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道理吧。还是那句话,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而亲切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既然是款待,怎么不用心考虑客人的感受呢?篇二:长征教学反思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新时代的小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并不很了解,但他们以前学过一些有关长征的课文,比如丰碑、飞夺

7、泸定桥等,对长征历史有一些了解,所以我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讲一讲长征的时间、一些重要人物和重要的战斗,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我再系统地介绍长征的背景,经历的省份、山水,重要的战斗等等资料,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在理解诗句内容和思想感情时,我又讲述相关的长征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讲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时,因为给学生讲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所以学生就比较容易感悟不费一枪一弹巧渡天险金沙江后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懂得云崖暖的暖字所表达的是红军欢欣愉悦的感受。 在教学中,我注意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会红军长征之难,我利用电脑上的资源,让学生观看长征片断,尤其是过雪山草地以及行军打仗的片断

8、,再现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的情景来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体会面对千难万险,红军战士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特别是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培养学生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利用多媒体再现诗的情景,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篇三:长征教学反思 和学生学习了长征一课,我深有感触。教学本课时,在学

9、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出以五岭、乌蒙为千山的代表,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万水的代表。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诗人采用比喻的手法,足见红军的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典型事例,表现了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概,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一暖一寒体现了红军长征路上战斗危艰,为了解决好教学重点,有效提问是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的关键。 如:只等闲的只什么意思,表示什么?

10、意在通过只,使学生体会到红军蔑视一切困难、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结合理解,配上慷慨激昂、高亢有为的朗读,感情定位准确,效果很好;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诗人却说他们像细浪,像小泥丸,这不矛盾吗?这山到底是大还是小? 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开始认真思索。学生的体会即把五岭和乌蒙看作细浪和泥丸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的精神。 回顾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有效性提问这个课题研究虽已开展起来,但贵在坚持,今后我会更加努力,认真钻研教材,将这项研究提升、深化,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良性发展。篇

11、四:长征教学反思 随着学校课题关于有效性提问的研究的深入,我们既注重平时课堂中自我言行的约束与提高,又注重有效问题的设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现对长征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作一反思。 一、 课前了解课程标准,认真备课,收集资料。 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它以八句诗写出了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高度浓缩和概括了长征中的典型战例和感人事迹,为了了解教材我先大量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资料,了解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战例,认识乌蒙山,五岭等著名地区,从中感受到了红军历经的千难万险,同时,我在查阅资料时,又发现了这首诗中使用的修辞方法缩小夸张。这一知识点令我兴奋不已,而课堂上学生也有所震憾。最后我又

12、了解到本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如何让学生深切地体会这一点呢?既要讲究教学方法,还要注意问题的准确性、针对性。于是我设计了交流长征资料谈感受,利用录音朗读渗透诗句感情,自学诗句,感情朗读,诗词拓展,欣赏长征书法作品,聆听长征歌等形式,这些形式由浅入深地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最后学生在书法作品和歌曲中对红军的敬佩之情达到了高潮。 完成教学的重点,这些教学方式功不可没,可有效性提问更是恰到好处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情感的升华奠定了基础。 问题一:1、只等闲的只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在通过只(仅仅是)使学生体会到红军蔑视一切困

13、难、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结合理解,配上慷慨激昂、高亢有为的朗读,感情定位准确,效果很好。 问题二:这里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诗人却说他们像细浪,像小泥丸,这不矛盾吗?这山到底是大还是小?是什么修辞手法? 这个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认真思索。正当他们举棋不定时,好学生的体会即把五岭和乌蒙看作细浪和泥丸还显示了红军藐视困难面对困难不屈服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让他们茅塞顿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的精神,是整堂课重要的一笔。同时修辞方法的探讨,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是比喻?还是夸张?在讨论中学生意识到比喻说明五岭乌

14、蒙与细浪泥丸相似,与实际情况不符,而夸张可以体现出红军的豪迈,学生在探讨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比喻和夸张的区别,又进一步体会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一问题成为本堂课上的一个亮点。 问题三:从暖和寒体会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也是有意激发学生的思考,从中体会出暖是因为红军巧夺金沙江后的胜利喜悦。寒是因为大渡桥一战的惊险与悲壮,从而体会到红军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这堂课的重点而设计的,课堂上较好地引领学生深入体会了红军精神,我觉得较有效果。 回顾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就是节奏表的出现既不适时,也不适当,因为学生的感情已经在体会和探讨中激发出来了,节奏表却限制了他们的表达,使学

15、生将诗句读顿了,硬了,牵滞了学生的感情,很遗憾。 有效性提问这个课题研究虽已开展起篇五:长征教学反思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

16、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