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空冷冷凝器设计.doc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3286159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7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空冷冷凝器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毕业设计(论文)-空冷冷凝器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毕业设计(论文)-空冷冷凝器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毕业设计(论文)-空冷冷凝器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毕业设计(论文)-空冷冷凝器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空冷冷凝器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空冷冷凝器设计.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空冷冷凝器设计空冷冷凝器设计 摘摘 要要:冷凝器是各工业部门中重要的换热设备之一。换热器作为热量传递中的过 程设备,在化工、冶金、石油、动力、食品、国防等工业领域中应用极为广泛。换 热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能源利用和转换的效率。近年来,节能工作开始被全 球所重视,而换热器特别是高效换热器又是节能措施中关键的设备。因此,无论是从 上述各工业的发展,还是从能源的有效利用,换热器的合理设计、制造、选型和运行 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设计是关于管翅式空冷器的设计。主要内容是进行了冷凝器的工艺计算,结 构设计和强度校核。设计内容首先是传热计算,主要是根据设计条件计算换

2、热面积。 其次是结构设计以确定各部件的尺寸。最后还包括是强度计算与校核,主要包括管 箱结构与校核和支架的校核。 关于设计管翅式冷凝器的各个环节,在后面设计书中做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关键词:冷凝器;传热;结构;强度;管翅式换热器;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Design of Air-cooledcooled CondenserCondenser AbstractAbstract:Condens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eat exchanging equipments in industrial field. As a heat transfer

3、in the processing equipment, exchanger is widely applied in chemical industry, metallurgy, oil, power, food, defense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energy-saving is beginning to be regarded all over the world. And heat exchanger, particularly efficient heat exchanger,It is the key to ener

4、gy-saving equipment. Therefore, whether from the forego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or from efficient energy use, the reasonable heat exchanger design, manufacturing, selection and running all have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manual is about the Finned tube condenser,which included process

5、calculation , 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intensity . The first part of this manual is the heat transfers calculation. Mainly, it i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design conditions to estimate the heat exchanger area. Next is the structure design to determine the size of the components. Finally also includin

6、g the strength calculation and checking, mainly including the Tube Boxs structure and the support checking. About the design of the Finned tube condenser, The detailed content is in the back of the design instructions. KeyKey wordswords: Condenser ; Heat transfer; Structure; Strength Finned tube exc

7、hanger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I 目目 录录 1 绪论1 2 冷换设备设计基础1 2.1 换热器的应用与分类1 2.1.1 换热器的应用1 2.1.2 换热器的分类1 2.2 冷凝器概述.2 2.3 管翅式换热器3 2.3.1 管翅式换热器基本结构3 2.3.2 管翅式换热器的工作特性3 2.4 冷凝器的换热分析.4 2.5 冷凝器中凝结换热过程分析.5 3 传热计算8 3.1 空冷冷凝器的设计条件及基本参数.8 3.2 空冷冷凝器的设计条件及基本参数.8 3.2.1 迎风面速度的选择8 3.2.2 管程数的选择8 3.3 热负荷计算.9 3

8、.3.1 已知条件分析.9 3.3.2 热负荷计算.9 3.3.3 空冷器初选方案的计算10 3.3.4 管内传热系数计算.12 3.3.5 风量和空气出口温度的计算13 3.3.6 传热温差计算:14 3.3.7 翅片管外空气膜传热系数的计算14 3.3.8 各项热阻的计算和选取,15 3.3.9 总传热系数:15 3.3.10 传热面积:15 3.3.11 管程压力降.16 3.3.12 管外翅片阻力,17 3.3.13 风机功率计算17 3.3.14 风机的过冬计算18 3.3.15 风机噪音估算:18 3.3.16 调速风机的节能18 4 结构设计19 4.1 管束的参数确定与布管设计

9、19 4.2 管箱的结构设计.20 4.3 管箱设计壁厚的选取与校核21 4.4 换热管与管板连接.25 4.5 管箱开孔补强设计27 4.6 管束设计31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II 4.6.1 管束材料的选择.31 4.6.2 管束定距结构的设计.32 4.7 空冷器的空气流道密封结构设计35 5经济技术性分析36 5.1 能耗分析.36 5.2 节能措施.36 6 设计总结38 致致 谢谢39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40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 1 1 绪论绪论 能源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能源开发及转换利用已成为各国的重要课 题,而换热设备是能源利用过程中必不

10、可少的设备,几乎一切工业领域都要使用,在化 工、冶金、动力、交通、航空与航天等部门中应用尤为广泛。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 对能源利用、开发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对换热器性能的要求也 日益加强。特别是对换热器的研究必须满足各种特殊情况和苛刻条件的要求,对它 的研究也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换热器的生产及研究开发上除了满足各种必需 的工艺条件之外,对它的综合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几年由于新技术发展、新能源开发利用、工艺的要求、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 的要求,传热强化技术和换热器现代研究、设计方法获得飞速发展,设计人员开发出 多种新型的换热器。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换热器越来越受到各界的

11、重视,而换热设 备又是节能措施中较为关键的设备,因此,无论是从工业的发展,还是从能源的有效利 用,换热器的合理设计、制造、选型和运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换热器是在具有 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之间传递热量的设备。在工业中,换热器主要作用 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 的指标,以满足过程条件的需要。 冷凝器属于换热器的一种,它是制冷系统中重要的换热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 将设备排出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的气态制冷剂予以冷却并液化。满足制冷剂在系统 中的循环使用要求。在冷凝过程中放出的热量由冷却介质(水或空气)带走。根据冷 却介质种类的不同,冷凝器主要可

12、分为水冷冷凝器、空冷(也称风冷)冷凝器以及水 和空气联合冷却式冷凝器。在大多数条件下,这三种冷凝器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空冷式冷换设备已在石油、化工、冶 金、核能、电力等行业得到大量的应用。 空冷冷凝器器是以环境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横掠翅片管外使管内高温工艺流体 得到冷凝的设备。空冷式冷凝器利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替代了循环水系统对环境 的污染,节能效果非常明显。此外,还具有维护费用低、运转安全可靠、使用寿命 长等优点。 本设计主要是围绕卧式空冷凝器展开设计,熟悉石油化工行业中换热装置及其 工艺流程,熟悉其工作原理。了解换热器的结构,并进行相关的设计计算和校

13、核。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 2 2 冷换设备设计基础冷换设备设计基础 2.12.1 换热器的应用与分类换热器的应用与分类 2.1.12.1.1 换热器的应用换热器的应用 换热器作为热量传递中的过程设备,在化工、冶金、石油、动力、食品、国防 等工业领域中应用极为广泛。冷凝器是各工业部门中重要的换热设备之一。换热器 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能源利用和转换的效率。近年来,节能工作开始被全球所 重视,而换热器特别是高效换热器又是节能措施中关键的设备。因此,无论是从上述 各工业的发展,还是从能源的有效利用,换热器的合理设计、制造、选型和运行都有 非常重要的意义。 2.1.22.1.2 换热

14、器的分类换热器的分类 换热器作为传热设备随处可见,在工业中应用非常普遍,特别是耗能用量十分 大的领域,随着节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换热器的种类开发越来越多。适用于不同介 质、不通工况、不同温度、不同压力的换热器,结构和形式也不尽相同,换热器种 类随新型、高效换热器的开发不断更新,其中常见的一些具体分类如下: (一)按传热原理分类 1. 直接传热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又称混合式换热器。它是一种不需传热壁面,利用冷热流体直接接触进行 换热的操作过程的换热器。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单位容积提供的传 热面积大,设备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等优点,但仅适用于工艺上允许两种流体混合 的场所。 2. 蓄热式换

15、热器 这类换热器又称回热式换热器。它是借助于固体构成的蓄热体与热流体和冷流 体交替接触,把热量从热流体传给冷流体的换热器。 3. 间壁传热式换热器 又称表面式换热器。它是利用间壁将进行热交换的冷热流体隔开,互不接触, 热量又热流体通过壁面传递给冷流体。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换热器,其形 式多样,常见的管壳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都属于间壁式换热器。本论文所研究的 管翅式换热器也属于其一种。 4. 中间载体式换热器 这类换热器是把两个间壁式换热器由在其中循环的载热体连接起来的换热器。 载热体在高温流体换热器和低温流体换热器之间循环,在高温流体换热器中吸收热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2

16、量。在低温流体换热器中把热量放给低温流体。 (二)按结构分类 分为浮头式换热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U 形管式换热器、蛇 管式换热器、双壳程换热器、单套管换热器、多套管换热器、外导流筒换热器、折 流杆式换热器、热管式换热器、插管式换热器、滑动管板式换热器 (三)按传热种类分类 1 无相变传热 一般分为加热器和冷却器 2 有相变传热 一般分为冷凝器和重沸器。其中,冷凝器是本论文所研究的重点。 2.22.2 冷凝器概述冷凝器概述 冷凝器是制冷系统中重要的换热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设备排出的高温、高 压状态下的气态制冷剂予以冷却并液化。满足制冷剂在系统中的循环使用要求。在 冷凝过程中放

17、出的热量由冷却介质(水或空气)带走。 根据冷却介质种类的不同,冷凝器主要可分为水冷冷凝器、空冷(也称风冷)冷 凝器以及水和空气联合冷却式冷凝器。在大多数条件下,这三种冷凝器均能取得良 好的效果。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水资源日益紧张,空冷式冷换设备已在石油、 化工、冶金、核能、电力等行业得到大量的应用。 空冷冷凝器器是以环境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横掠翅片管外使管内高温工艺流体 得到冷凝的设备。空冷式冷凝器利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替代了循环水系统对环境 的污染,节能效果非常明显。此外,还具有维护费用低、运转安全可靠、使用寿命 长等优点。 图图 2-12-1 空冷冷凝器简图空冷冷凝器简图 空冷冷凝器的基

18、本部件如下: 管束:由管箱、翅片管、和框架组合构成。需要冷凝的流体在管内通过,空气 在管外横掠流过翅片管束,对流体进行冷凝。 风机:一个或几个一组的风机驱使空气流动。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3 构架:冷凝器管束及风机的的支撑部件; 附件:如百叶窗、蒸汽盘管、梯子、平台等。 根据管束布置形式,空冷冷凝器可分为卧式(水平式)空冷冷凝器、立式空冷 冷凝器和斜顶式空冷冷凝器。 卧式空冷冷凝器的管束水平放置。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管内热流体 和管外空气分布比较均匀,缺点是占地面积大。但新建装置多采用此结构形式。当 进行介质冷凝时,为防止冷凝液滞留管中,管子应有 3或 1%的倾角。空冷冷

19、凝器 的基本形式多为管翅式,下面对管翅式换热器做以重点介绍。 2.32.3 管翅式换热器管翅式换热器 2.3.12.3.1 管翅式换热器基本结构管翅式换热器基本结构 管翅式换热器的基本结构如图 21 所示,管翅式换热器的结构与一般管壳式换 热器基本相似,只是用翅片管代替了光管作为传热面。翅片管换热器可以仅有一根 或若干根翅片管组成。翅片管事管翅式换热器中主要换热元件。管内管外流体通过 管壁及翅片进行热交换,由于翅片扩大了传热面积,使换热得以改善。 图图 2 22 2 管翅式换热器基本结构示意图管翅式换热器基本结构示意图 翅片管规格品种很多。从材料上讲,有碳钢、铜铝、不锈钢等,还有复合材料, 如

20、钢铝复合,即基管采用钢,翅片采用铝;较常见的翅片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套 胀的整体翅片、螺旋形缠绕或焊接或者钎焊翅片、环形翅片、螺旋型缠绕细金属丝、 纵向翅片管等。 2.3.22.3.2 管翅式换热器的工作特性管翅式换热器的工作特性 管翅式换热器是广泛应用的热交换设备之一。它常常应用在两侧流体的换热性能 相差甚大的情况下,通常是以管外侧安装翅化表面来减小换热性能较差流体的换热 热阻,而换热性能较好的流体在管内流动仍然保持较小的换热热阻,从而达到整体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4 增强换热器传热效果的目的。 管翅式换热器的优点主要是: 1. 传热能力强,与光管相比,传热面积可增大 210

21、倍,传热系数可提高了 12 倍; 2. 结构紧凑。由于单位体积传热面加大,传热能力增强,同样热负荷下与光管相比, 翅片管换热器管子少。壳体直径或高度可减小,因而结构紧凑且便于布置; 3. 可以更有效和合理地利用材料。不仅因为结构紧凑使材料用量减少,而且有可能 针对传热和工艺要求来灵活选用材料,例如不同材料制成地镶嵌或焊接翅片管等; 4. 当介质被加热时,与光管相比,同样热负荷下地翅片管管壁温度tw 有所降低, 这对减轻轻金属面的高温腐蚀和超温破坏是有利的。不管介质是被加热或冷却,传 热温差|tftw|都比光管时小,这对减轻管外表面结垢是有利的。结垢减轻的另一 重要原因是翅片管不会像光管那样沿圆

22、周或轴向结成均匀的整体垢层,沿翅片和管 子表面结成的垢片在胀缩作用下,会在翅根处断裂,促使硬垢自行脱落; 5. 对于相变换热,可使换热系数或临界热流密度增高。 它的主要缺点是造价高和流阻大。例如空冷器的翅片管由于工艺复杂,其造价 达设备费用的 3060;在以空冷代替水冷时,由于空气密度远小于水,则相对于 水冷却器,空冷器的体积很大;因为表面有翅,流动阻力就大,所以动力消耗也大。 当然,设计时应使它造型合理以尽量减少动力消耗,使之与光管相比,达到传热增 强的得益优于动力消耗的增加。 2.42.4 冷凝器的换热分析冷凝器的换热分析 冷凝器和其它间壁式换热器一样通过换热表面将冷热流体隔开,使温度不同

23、的 流体在换热表面两侧流动,利用换热表面的传热作用实现冷热流体之间的热量交换。 冷凝器的换热计算可以利用间壁式换热器热交换公式 m Qk Ft进行计算,其中: Q:为热交换量,单位 kw K:为总传热系数,单位 kw/(m2) F:为与冷热流体接触的间壁的面积,单位 m2 m t:为冷热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单位 由上式可以看出,为了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即增 加冷凝器的换热面积、增大冷凝器中冷热流体之间的温差以及增大冷凝器的换热系 数。 (1)加大传热温差 t 是加强换热效果常用的措施之一。在冷凝器使用过程中,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5 提高管内冷却介质蒸汽的

24、压力,提高热水温度,冷凝器冷却水用温度较低的深井水 代替自来水,空气冷却器中降低冷却水的温度等,都可以直接增加换热器传热温差 t。但是,对于一定的运行环境来说,冷热流体的温度基本已经确定,这时可以通 过改变冷热流体的布置来提高平均温差 m t,进而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增加传热 温差 t 是有一定限度的,我们不能把它作为增强传热效果最主要的手段,使用过 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实际工艺或设备条件上是否允许。依靠增加换热器传热温差 t 只能有限度的提高换热器换热效果;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热温差的增大 将使整个热力系统的不可逆性增加,降低了热力系统的可用性。所以,不能一味追 求传热温差的增加,而应兼顾

25、整个热力系统的能量合理使用。 (2).扩展传热面积是增加传热效果使用最多、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在扩展传 热面积的过程中,如果简单的通过单一地扩大设备体积来增加传热面积或增加设备 台数来增强传热量,不光需要增加设备投资,设备占地面积大,同时,对传热效果 的增强作用也不明显,这种方法已经淘汰。现在使用最多的是通过合理地提高设备 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来达到增强传热效果的目的,如在冷凝器上大量使用单位体积 传热面积比较大的翅片管、波纹管、板翅传热面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的使用,单 台设备的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会明显提高,充分达到换热设备高效、紧凑的目的。 (3).增强传热效果最积极的措施就是设法提高设备的传热

26、系数(K) 。传热系 数(K)的大小实际上是由传热过程总热阻的大小来决定,传热过程中的总热阻越大, 传热系数(K)值也就越低;传热系数(K)值越低,传热效果也就越差。冷凝器的 传热过程主要包括冷却介质在冷凝器内壁的凝结换热、冷凝器壁上的热传导以及冷 凝器与外界之间的换热三个部分。根据三种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可操作的范围,热传 递过程的强化主要集中在对流换热与辐射换热的领域,其中对流换热尤为活跃。国 内外对强化对流换热的手段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已开发出来的强化手段可大致 分为无源技术(又称为被动式技术)及有源技术(又称为主动式技术)两大类。强 化传热的无源技术是指除了输送传热介质的功率损耗外不再需

27、要附加动力的技术; 有源传热强化则是需要采用外加动力(机械力、电磁力)的技术。无源技术包括以 下一些手段:涂层表面、粗糙表面、扩展表面、扰流元件、涡流发生器、螺旋管、 添加物、冲击射流换热。有源强化技术包括:对换热介质做机械搅拌、使换热器表 面振动、使换热流体振动、将电磁场作用于流体以促使换热表面附近流体的混合, 将异种或同种流体喷入换热介质或将流体从换热表面抽吸走。 2.52.5 冷凝器中凝结换热过程分析冷凝器中凝结换热过程分析 冷凝器中的蒸气遇冷凝结从其本质上说属于对流换热范围,是伴随有相变的对 流换热。蒸气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有两种不同的凝结形式。如果凝结液体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

28、设计(论文) 6 能很好的润湿壁面,它就在壁面上铺展成膜,这种凝结形式称为膜状凝结。膜状凝 结时,壁面总是被一层液膜覆盖着,凝结放出的相变热(潜热)必须穿过液膜才能 传到冷却壁面上去。这时,液膜层就成为换热的主要热阻。而这些又取决于壁的高 度(液膜流程长度)以及蒸气与壁的温度差。一般地说,层流膜状凝结表面传热系数 是随壁的高度及温度差的增加而降低,而紊流膜状凝结与此相反。当凝结液体不能 很好的润湿壁面时,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称为珠状凝结。在珠状 凝结时,由于冷凝液不能完全覆盖冷凝壁面,可认为换热是在蒸气与液珠表面和蒸 气与裸露的壁之间进行的,由于液珠的表面积比它所占的壁面面积大很

29、多,而且裸 露的壁面无液膜形成的热阻,故珠状凝结的换热性能远比膜状凝结为好,具有很高 的表面传热系数。在几乎所有的常用蒸气,包括水蒸气在内,在大多数工业冷凝器, 特别是动力冷凝器上,实际得到的都是膜状凝结,因为珠状凝结很不稳定,目前还 难于获得实用的持久性珠状凝结过程(除水银等不润湿壁面的介质外)。1916 年努谢 尔特(Nusselt)对竖直壁面上纯蒸汽层流膜状凝结进行了理论分析。他根据连续液 膜层流运动及导热机理,建立了液膜运动微分方程式和能量方程式,然后求解液膜 内的速度场和温度场,从而得出表面传热系数的理论解。 1 4 23 v gr h0.943 4() ll lsw tt (2.1

30、-1) 该式计算结果一般较实验结果约低 20%,但该理论解是层流膜状凝结换热计算 的基础。在工程计算中通常采用把理论式系数增加 20%的实验公式,即: 1 4 23 v gr h1.13 4() ll lsw tt (2.1-2) 如果凝结壁面是与水平方向成一定的倾斜角度时,只要将计算公式中的重力 加速度用修正数值代入即可。 努塞尔公式推广到水平管的层流膜状凝结时,平均表面传热系数计算式为 1 4 23 0.729 () ll H lsw gr h d tt (2.1- 3) 在使用以上膜状凝结换热的计算公式时所涉及的液体和蒸汽物性量,除汽化潜 热在蒸汽饱和温度下取值外,均在膜温度下取值。 一

31、般的讨论都是针对饱和蒸气的凝结而言的。对于过热蒸气,实验证明只要把计算 式中的潜热改用过热蒸气与饱和液的焓差,也可以采用饱和蒸气的实验关联式计算 过热蒸气的凝结换热。在制冷系统中,进入冷凝器的冷却介质蒸气通常都具有一定 的过热度14,冷凝器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发生的实际上是具有过热的蒸气凝结过程。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7 到目前为止,对具有过热的蒸气凝结换热特性研究的文献报导不多。Sparrow等相 似变换方法研究了过热蒸气在垂直平板的凝结过程。根据与Chen的管内对流沸腾换 热系数计算关系式的比拟方法。Lee等假定具有过热的蒸气凝结换热系数可以表示 为显热传递的对流项与饱和蒸气凝结

32、换热的凝结项的叠加。在此基础上,Lee等通 过引入两个修正系数提出了计算具有过热的蒸气凝结换热系数的半经验关系式。 Lee等并对R-22在蒸气过热度为1.965和质量流速变化范围为150350 2 kg (m s)的管内凝结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R-22在水平管内凝结换热系数的实验结 果与所发展关系式的预测值符合很好。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8 3 3 传热计算传热计算 3.13.1 空冷冷凝器的设计条件及基本参数空冷冷凝器的设计条件及基本参数 计算部分及其计算部分及其 CAD 图纸(合计图纸(合计 3 张张 A0 图纸,图纸,DWG 格式,可编辑)如格式,可编辑)如 有需要,可联系

33、有需要,可联系 QQ:709052858,价格优惠!价格优惠! 3.23.2 空冷冷凝器的设计条件及基本参数空冷冷凝器的设计条件及基本参数 3.2.13.2.1 迎风面速度的选择迎风面速度的选择 空气在标准状态(1atm, 20)下通过迎风面的速度,简称标准迎风面速度, 通常使用该参数来确定空气的流速。迎风面速度的选择要求适当,风速太高使得空 气侧压力降较大、电机功率消耗大;风速太低使得传热速率低、换热面积增加。另 外风速过高或过低给风机的设计也带来很大困难。管排数与标准迎风面速度的关系 见下表。 管排数与标准迎风面速度的关系 管排数 3456789101112 3.152.842.742.5

34、42.44 2.82.52.3 标准迎风 面速度 /(m/s)3.153.002.832.752.582.52.332.252.162.08 在设计过程中,风速应根据所选翅片管类型及高低翅片管做适当调整。例如, 对于椭圆翅片管,所选风速应比推荐值有所提高。当采用引风式空气冷却器时,因 风机入口处空气温度较高,为节省动力可采用较低的迎风速度,但空气冷却器的传 热面积要稍大些。 3.2.23.2.2 管程数的选择管程数的选择 选择管程数主要取决于允许的管程压力降和流体的温度变化范围。管程允许压 力降和流体温度变化范围较大的可选择多管程。单相流体冷却时,在满足允许压力 降条件下尽量提高流速,一般液体

35、流速在 0.51.5 m/s,气体质量流速 。 2 sm 510kg 管内流体处于湍流状态最有利,因此选择两管程以上的比较合适。对于冷凝过程, 如果对数平均温差的校正系数大于 0.8,可采用单管程,否则应考虑采用两管程或 多管程。 6 设计总结设计总结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9 通过这次空冷器设计,我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无论从工作原理,还是从结 构组成,让我对换热器这类设备,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了换热器,尤 其是空冷器各个部件之间的装配关系,也了解到了它们在工厂的加工过程。理论联 系实际,使我对以前的所学的知识也有了新的认识。 其次,也熟练掌握了 AUTO CAD 与

36、OFFICE 软件。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也有很 大的帮组。 最后,在本次设计中,我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自身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还 有很多不够合理的地方,除了自己掌握的知识还不是很牢固外,还有自身的能力还 有待提高,希望自己在工作后能够继续努力。 在李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指导下,我才能按时完成毕业设计。李老师在设计过程 中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向李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光阴荏苒,转眼间四年大学生涯即将结束。希望这份毕业设计,能给我的大学 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计算部分及其计算部分及其 CAD 图纸(合计图纸(合计 3 张张 A0 图纸,图纸,DWG 格式,可编辑)如格式,可编辑)如 有需

37、要,可联系有需要,可联系 QQ:709052858,价格优惠!价格优惠!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0 致致 谢谢 本设计是在李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的,在设计的选题以及设计的方法上, 李老师给了我们莫大的帮助与关怀。李老师在毕业设计期间,对我们严格要求,要 求我们能够独立完成设计图纸的任务,培养我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从自己的 宝贵时间中抽时间为我们审阅图,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李老师渊博的理论知识、 丰富的实践经验、严谨的治学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及热情待人的品格都深深地影 响和教育了我们,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在生活上也很关心我 们,经常询问我们的设计情况,鼓励

38、我们学习。在这里,谨向李老师表示最衷心的 感谢和最诚挚的敬意 在此还要感谢大学里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在过去的四年里,老师循循善诱的教 导我们,为我们的付出了无数的汗水。此外还要感谢机械工程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 师四年来对我们的辛勤培育与教导。 最后,还要感谢各位同各位同窗好友。这这段毕业设计的日子里,我得到了同 学的很多帮助。我们在一起设计,互相讨论,互相请教问题,大家共享资料。在我 碰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帮我渡过了难关。这般友谊,弥足珍贵,我不会忘记。 谢谢你们! 计算部分及其计算部分及其 CAD 图纸(合计图纸(合计 3 张张 A0 图纸,图纸,DWG 格式,可编辑)如格式,可编辑)如 有需要,

39、可联系有需要,可联系 QQ:709052858,价格优惠!价格优惠! 西安石油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1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毛希澜 主编. 换热器设计M.上海: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2 赖周平,张荣克 主编. 空气冷却器M.北京那个: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 3 GB150-1999,钢制压力容器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4 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 主编.过程设备设计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 化工机械手册编辑委员会.化工机械手册S.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 6 周开勤 主编.机械零件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魏影 编译.石

40、油化工设计数据手册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8 王志魁 主编.化工原理M.第 2 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9 化工设备设计全书编辑委员会.化工设备设计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10 秦叔经,叶文邦 等.化工设备设计全书.换热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1 匡国柱,史启才.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2 李世玉,桑如苞 主编.压力容器工程师设计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13 钱颂文,朱冬生,李庆领,杨丽明 编著.管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M.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2003. 14 贾沛泰,海一锋,宋崧 主编.国内外常用金属材料手册. S.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9. 15 涂伟萍,陈佩珍,程达芳 编.化工过程及设备设计.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16 李友荣,靳明聪,唐经文 一项评价换热器性能的热力学指标J.重庆大学学报, 1993. 17 陈维汉,钱壬章 基本对流换热过程熵产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