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要点.doc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298716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 页数:68 大小:25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要点.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师文档分享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第一节 教育概述教育理论上一个最普通、最基本的问题是:“教育是什么?”提起这个问题,人们往往联想到古罗马学者奥古斯丁关于“时间是什么?”的感慨:如果不问时间是什么,我大概还知道时间是什么;一旦问起“时间是什么”,倒不知道“时间”是什么了。同样,人们凭经验大体上也能知道“教育”是什么,而从理论上分析这个问题,亦不简单。1分组讨论: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讨论“教育是什么”,给学生3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讨论。然后请若干小组回答,并把他们的回答写在黑板上。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一词。这些用法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作为一种过程

2、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像“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中的“教育”。一类是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像“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中的“教育”;一类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如“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中的“教育”;再一类是作为活动的“教育”,如“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责任”中的“教育”。在这四类用法当中,最基本的还是第一种用法,因为任何的其他用法,如果不伴随着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变过程,都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人们对“教育”概念的日常理解构成了日常教育生活的基础。对“教育”概念的常识理解对于个体日常生活来说也许已经足够了,但是对于专门的教育事业来说却远远不够。

3、教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人们把对“教育”概念的理解从常识水平提升到理论水平,对它进行比较深入和系统的分析。二、“教育”的定义1、几种代表性的“教育”定义分析(1)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1985)“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词使用。”(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79)“本标准分类所指的教育不是昂义的一切教育活动,而是认为教育是有组

4、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3)教材和参考教材教育学基础“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个定义兼顾了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含义。(4)当代教育学(袁振国,2004)“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这个定义从两方面对教育进行了阐述,一是教育的本质层面“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教育内容方面“社会文化、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2、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教育”定义“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2(1)概念的界说“传授”: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中间建立一种转

5、让“知识”的关系。这种传授可能是面对面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远距离的。“有组织地”:意思是说,有一个组织学习的教育机构和一些聘请来的教师,按一定的模式,有计划地确定目标和课程,有目的组织传授工作。“持续不断”:意思是说,学习的过程要经常和连续。“知识”:是指人的行为、见闻、学识、理解力和态度、技能以及人的能力中任何一种可以长久保持的东西,包括社会文化、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培养人为直接目标”:这使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标志。(2)此定义的外延第一,它包括“培训”,但不包括那些不是为学习而进行的传授活动,或是没有目标、没有一定模式和顺序的传授活动。如娱乐活动、无组织的自学、私人辅导

6、。因为这些活动既没有组织机构或教师,也不是连续地进行的。第二,它既适用于正规教育,也适用于非正规教育。所谓“非正规教育”,包括成人扫盲、以及对农民、工人、家庭主妇开办的长期的和有组织的培训班。这些教育活动可以在各种场合通过任何适当的媒体来进行。第三,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学生和各个年龄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不按教育对象的年龄组而按教育程度确定教育层次。第四,它包括“校外教育”,如社区教育。第五,它是通过知识传授,以促进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三、教育的基本要素作为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影响。

7、1、教育者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由于“教育”定义的不同,人们对教育者外延的理解也不相同。根据我们上面对“教育”的定义,可以说,教育者是指在一个教育组织中持续不断地传授知识,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者有责任来教育好学生,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规律,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动。2、教育对象(学习者)教育对象指的是受教育者或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正规教育中学习的儿童和青少年,也包括各种形式

8、的非正规教育中的学生。教育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与教育者相比,教育对象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就是两个人再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和风格;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教育者要想促使教育对象的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教育对象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它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3、教育影响教育应像是实现教育目的而作用于教育对象的

9、全部资源,既包括了资源的内容,也包括了资源的形式。教育资源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环境。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教育对象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也都无法实现。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四、教育的基本形式教育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

10、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父母的一种永恒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把16岁之前的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一般公认,儿童在6岁之前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1、家庭教育的特点3第一,具有权威性。家长是家庭生活的组织者。在子女面前特别是在学前期儿童心目中,家长具有权威的力量。家庭教育是在物质供养和深厚感情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的,它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没有的自然强化效应。第二,具有连续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是长期的、持久的,而且是反复不断地进行的。教师是会更换的,但父母是很少变

11、换的。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一方面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会造成两个方面的不利后果。一是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而是容易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例:“一碗饺子=3000元”和“博士不会剥鸡蛋”。第三,具有随机性。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大纲和教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主要由家长来确定。家长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第四,具有普遍性。在我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凡是有子女的家庭,毫无例外地都是教育下一代的场所。有多少个家长,就有多少个教育者。第五,具有局限性。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在内容上具有零散性、无计划和无系统,家庭教育方式也具有随意性。同

12、时由于家长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家长难以胜任全面教育子女的职责。2、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4家庭教育在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家庭教育有其局限性,需要学校的指导和帮助。主要采取下述方式:第一,个别联系。包括家庭访问、书面联系、电话联系、约请家长来校、网络联系等方式。家访要有计划经常进行,要注意与家长合作,要帮助家庭改善学生在家学习与生活的条件。例:某所大学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实例。第二,家长会。家长会有学校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三种形式。第三,开放日活动、教育讲座、家长委员会。3、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5自1979年我国普遍实行鼓励、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人口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

13、庭与日俱增。独生子女教育开始成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第一,正确评价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本身并没有生而独具的特异性;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仅仅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会产生独特的心理状态。第二,独生子女成长的有利条件。包括充分的爱抚和关怀;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丰富多样的智力投资。第三,独生子女成长的不利条件。包括家长错误的教养态度,如过分溺爱、过多的干涉保护、过分的包办代替、过高期望等;缺乏兄弟姐妹的教育因素,如待人接物笨拙、不合群;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如“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第四,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要点。包括建立合理的家庭关系;丰富他们的社会交往经验;家庭成员对

14、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求应注意一贯性和一致性。4、“家庭学校”的尝试6在美国,出于对学校教育不断失望的反应,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形式,即“家庭学校”(home school)。这种家庭学校的特点是:儿童以自己的家庭为教育场所,有双亲承担教学工作,实行个别教学,采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这种家庭学校与传统的家庭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由家长提出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必须经过所在学区教育委员会批准后才能实施;只有取得学士学位并获得教师执照的家长,才有资格担任家庭学校的教师;教学活动要受当地教育机关的监督。(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区别在于,家庭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以“个别”的方式进行;学校教育是以智

15、育为主体的“给予教育”,以集体的方式进行。71、学校教育的优越性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如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如课程计划、教学计划等。第三,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包括学校管理组织的各层面,从学校管理层到各个年级组、各个班级。第四,学校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素的作用。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征,它才能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式。2、对学校教育的批评但学校教育也正因为其规范性和制度性,使其自身带有刻板性和霸权性,往往会因为追

16、求自身的目标而忽视了学习者本身的需要。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的批评观点主要有8:第一,科技化的社会把学校变成了集中生产大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场所,学校把人制造成大工业的工具,从而扼杀了人的整体生活的本质。第二,强迫性的义务教育虽然在普及,但实际上把很多人拒于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并没有实现教育的普及化。第三,与教育的投资相比,学校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繁荣和进步,这种现象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学校普及教育低质量之间存在矛盾。第四,现代学校垄断了教育,造成社会中各种教育资源的浪费。3、美国教育家伊利奇的“非学校化社会”理论在对学校的怀疑抱怨指责中,很多人开始从根本上反思学校存在的合理性。伊利奇是

17、最早主张彻底改革学校的代表人物,它的非学校化社会文集的发表吹响了“非学校化社会”思潮与运动的号角。伊利奇(I.Illich,1926- ),当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批评家。他是一位在自然科学、神学、哲学、史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的思想家。非学校化社会的教育理想9。伊利奇设想的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教育形式是教育网络。教育网络给每个人创造一种将生活的时间转变为一种学习、一种关心、一种分享和一种参与的教育机会。他认为,儿童有四种可资利用的资源,即事物、模型、同伴和长辈。这四种资源要求不同类型的网络以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获得教育。伊利奇提出了四种学习网络:第一,对教育资源的咨询服务。学习是自我指导的,但也有

18、咨询服务。第二,技艺交流。技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技艺交流的网络而实现的。第三,同伴切磋。教育网络为每个个体在任何学习活动中寻求能够相互学习切磋的机会。第四,非固定的专业教育家的咨询服务。在非学校化教育中,学习者虽然不需要控制者,但也需要帮助者和指导者。家长和一些自然的教育者也需要专业教育家指导如何促进他人的学习。(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社会教育从其内容看,可分为“社会传统的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和“社会活动或事件的教育”。社会传统的教育主要使用传统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社会制度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教育,使下一

19、代对现行制度认同和支持。社会活动和事件的教育是指社会主体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经验中所获得的教育。社会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从根本上说,打破传统意义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界限,建立一个高度一体化的“家校关系”、“校校关系”以及“学校社区关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认为即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否定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性和意

20、识性。(二)教育的模仿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儿童对成人模仿的本能是教育基础,模仿是手段,是教育过程的实质。(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四)超生物经验的传递与交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其内容在于传递超生物经验;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体人的形成,促进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完善;其方式必须借助于抽象思维和语言。(五)教育的人类交往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教育发展的形态(一)原始状态的教育原始状态的教育即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

21、点:教育内容是永恒的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技能等;教育方法简单而有效;教育没有阶级性,机会均等,但有性别差异;后期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二)古代学校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这一时期教育的特点表现为: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的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2、封建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如下特点: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人员学校和教师;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教育方法呆板,奉行强迫与棍棒纪律;官学与私学并存;实施个别教学等。(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的教育。特点是:首先,教育形式上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第二,确立了学制,

22、有较完整的学制系统;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第四,出现了专门培养教师的机构一一师范学校;第五,重视教育的均等性、普及性和终身性。 三、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过程,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一)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活动。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哺育活动是一种本能需要,而人类教育的发生是社会需要。动物没有语言和意识,而人类具有语言和意识。(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过程人类的教育方式与动物的遗传方式相比有极大的优越性,表现在:第一,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

23、第二,教育加速了个体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教育和学习过程导致身体与大脑有了较快地发展。(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教育不同于不是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教育不同于不是以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教育也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象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总之,教育是通过社会经验的传授,以促进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为直接的、最终的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区别。 -1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77页。2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184-

24、186页。3 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第346-348页。4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516-519页。5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第369-379页。6 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264页。7 同上,第261页。8 崔相录主编中外教育名著评介(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第1768页。9 同上,第1775-1777页。第二章 教育功能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1、教育功能就是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就是对“教育是干什么的”,“教育有什么作用的”理解和认识。2、

25、教育功能、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质量标准,主要回答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3、教育功能的种类:(1)从教育作用的对象来分:本体功能和工具功能。(2)从教育作用表现形式和方向上来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3)从教育作用的层次来分: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第二节 关于教育功能的理论1、政治论伦理功能观:认为教育最大的作用就是一定社会巩固政治制度、规范、稳定社会秩序。2、经济文化功能观: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以“什么知识最有用”的论点来阐明教育必须体现选择文化的功

26、能。3、发展个体功能观;培养人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发展人也就成为教育最本位的功能。随着文艺复兴对人性、个性的唤醒,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化功能为众多的教育家所推崇。个性化教育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特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卢梭、斯宾塞等。4、改造社会功能观:夸美纽斯把教育称做“改良社会的手段”。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教材,第87-89页)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就是持续不断的

27、,又是有顺序的。在生理方面,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肌肉的发展是先大后小;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是:由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先快后慢。身心发展的顺序是不可跳跃的、不可逆转的。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是连贯的、循序渐进地进行。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思想品德的发展,都应当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二)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征。表现在:第一,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如青少年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期,第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是青春发育期。在高峰期间,身高、体

28、重发展较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脑重量的增长也是不匀速的。新生儿的脑重量是390克,是成人脑重量的25%,第一年发展到50%,第二年发展到75%,以后逐年减慢速度,12岁时接近成人水平。第二,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有不均衡的方面。如2、3岁时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错过了学习的最佳起,学习效果就会差。蒙台梭利1认为,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第一,秩序的敏感期。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从出生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甚至在他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就可以感觉到。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第二,

29、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们的注意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例如,一块肥皂被放在脸盆架上,而没有被放在肥皂盒里。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第三,行走的敏感期。这是在幼儿的发展中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行走的第一步,通常标志着他从1岁进入2岁。这时,似乎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冲动驱使幼儿去行走。第四,手的敏感期。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种举动的最初推动力代表幼儿“自我”要进入外部世界之中。大约在1岁半至3岁之间,幼儿经常抓住物体,特别喜欢把东西打开,随后又把它关上。第五,语言的敏感期。幼儿开始学习说话,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

30、周围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幼儿开始是呀呀学语,然后说单词,接着将两个单词组成句子,在就是模仿更复杂的句子。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的进行要善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三)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关于如何划分年龄阶段,一般是根据生理年龄,结合心理发展特点来划分的。通常把人生发展的阶段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在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如童年期(6-12岁)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

31、易理解。少年期(11-15岁)学生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青年初期(14-18岁)学生抽象思维居于主要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由于年轻一代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如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多讲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四)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遗传、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身心发展也会形成明显的个别差异性。个体间的差异有许多表现,较常见的是:第一,发展水平的差异。如在成年

32、人的智商中,有1%的人拥有140以上的高智商,3%的人则是智商在70以下的低能儿。第二,成熟早晚的差异。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在不同的儿童身上各不相同,如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儿童七八月就能说单个的字词,5岁已显得“伶牙俐齿”;有的4岁才开始学说话。第三,优势特点上的差异。同一年龄的儿童,有的说话能力强,有的绘画能力强,有的能歌善舞,有的则善解人意。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提高和发展。 二、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与作用(教材,第89-96页)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无外乎四个方面:即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3、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遗传素质伟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人的发展过程是生命的运行、变化过程,是在一定的生物前提下实现的,人的遗传素质正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生物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哪怕是最高等的动物,与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并接受人的专门训练培养教育,它也不可能发展成为人具有人的心理意识。很明显,一个生来失明的孩子,不可能培养成为一个画家;一个生来失聪的儿童,就很难把他培养成为音乐家。第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

34、着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及水平。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为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第四,正确认识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不决定人的发展,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物前提。例如:为什么出生于同一家庭的人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名人出生于寒门?(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一般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一般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主要表现在:第一,环境决定了遗传的可能性是否成为现实。遗传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果离开了社会环境,这种可能就无法实现。关于这一点,狼孩就是最好的证明。狼孩具有人的遗传素质,但没有人的心

35、理意识和行为举止。第二,环境决定着人的发展性质和方向。好的环境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人健康向上的发展。不良环境则会对人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人畸形的发展。第三,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第四,环境是造成人的发展差异性的重要因素。大环境的变化很难做出选择,小环境则随个体自身的活动和选择而改变,小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更为直接。环境决定论者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的作用,我国古代的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些说法都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最终导致了机械唯

36、物论。(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第一,教育的有目的性,克服了环境影响的自发性,引导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区别于环境影响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目的性。第二,教育活动的有计划性,克服了环境影响的偶然性,加速了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控制的。第三,教育活动的系统性,克服了环境影响的片断性,有效地提高了人的发展水平。因为环境影响的无目的性和无计划性,环境对人的影响就是零碎地、片断的。教育活动是一个严密而完善的系统,它由多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字系统本身都有它的逻辑和规律。如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但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

37、社会之上去发挥他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说的:“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是显然不对的。(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主观能动性才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一,学生之所以进行学习、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需要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动力。人因为有需要才会进行活动。没有需要的学习行为无法存在。第二,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强弱。环境和教育

38、对学生的影响,都要经过学生的思考、改造,进而消化吸收,决不是消极被动地去吸收。第三,需要的发展促进了人的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只有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得到发展,离开这些活动,就谈不上任何发展。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3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他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前者表现为人具有社会性,它追求个体的共同性;后者表现为人具有个性,它追求个体的独特性

39、。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第二,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第三,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需的技能;第四,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代表

40、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并有可能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或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到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人生活在社会中,要以一定的职业为主

41、,这就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能够促进个体的职业化。对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养人的职业角色意识、技能是其核心要求。(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三)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1、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是人获得了谋生的本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谋求某种社会职业必须要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而是对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第一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第二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第三次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并受过职业训练,现代的信

42、息革命要求劳动者受过专门的高等教育训练。个体谋生的需要,要求教育必须教人“学会生存”,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具有谋生本领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成为推动社会生活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2、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指的是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个体可以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对学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过程是一个通过促进个体发展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教育固然教人知识,但获得知识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价值。知识的外在价值在于转化为一种力量或一种生产力,成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内在价值在于促

43、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造就完美的自由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幸福之人。所以,教育的享用功能是个体发展功能的必然延伸。 四、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4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发挥正向的促进作用,有的教育可能会起着负向作用。1、标准化教学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的教学、考试如同温柔的陷阱,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凶手。难怪有人讽刺现存的中国教育,说学生进学校是个“问号”,但除学校就成了“句号”。中国学生可以很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自己却不会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例:小学语文考试题目,根据给出的句子说出成语。“思想一致、共同

44、努力”(齐心协力)、同心协力;“刻画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语文教学中,全国数以万计的老师在教同一篇课文、一样的段落大意、一样的中心思想,这一思想,不是每个教师的思想,也不是每个学生的思想,而是编写教参的人的思想。语文教学变得如此僵化和教条,语言和文学的“神”怎么能存在呢!52、教育的异化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第一,过多的学业负担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服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刚性的规范管理,重视校长和教师的权威,运用各种规则、规范,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

45、做,而不管学生是否心服口服。 第四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等方面。(教材,第100-113页) 一、政治发展与教育(一)政治制约着教育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例:古代东方-教育的等级性;中世纪欧洲-宗教性质的教育;现代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上要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3、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在一定社会里,哪些

46、人受教育,到达什么样的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这都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4、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和部分教育内容例:中央集权制(法国)、地方分权制(美国)、混合制(英国)。(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制度要想得到是先、巩固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人才做支柱,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学校教育。特别是在近现代,由于科学文化发展,政治经济逐渐复杂,国家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这就更加需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培养。可以说,通过教育培养高级治国人才,已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道路。2、通过宣传思想意识,制造社会舆论以巩固政权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思想敏锐,勇于发表意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学校中的教材和刊物等,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成一定的舆论,以影响群众,为一定的政治服务。3、教育能促进政治民主化民主问题是现代社会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问题。民主意识的启蒙、深入和提高,民主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