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历史兼职导师全国历史教学研.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04561 上传时间:2019-08-1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历史兼职导师全国历史教学研.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历史兼职导师全国历史教学研.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历史兼职导师全国历史教学研.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历史兼职导师全国历史教学研.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历史兼职导师全国历史教学研.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历史兼职导师全国历史教学研.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员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历史兼职导师全国历史教学研.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束鹏芳 江苏省特级教师 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 江苏省教科院兼职研究员 苏州大学教育硕士(历史)兼职导师 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风骚余韵 潮起潮落,人物与改革的历史理解与教学解说 江苏 镇江 束鹏芳,对历史选修课程基本特性的把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以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

2、模块。”这里,明确地界定了历史选修课程的培养功能和开设要求,特别强调了选修课程的开设要体现出“多样性”、“多层次”、“多类型”的特性要求,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更关注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更体现历史课程的人文色彩 更注重历史课程的生活特性;选择性、自主性,因而个性化;教学方式上的对话、探究和问题意识,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的先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等6个专题22个人物。所选人物体现着历史人物的代表性及其与历史发展进程的阶段性的结合,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领域。所选人物反映了他们的生活

3、与思想,表达了历史人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体现了历史人物的生命进程与独特个性。,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三维目标,其课程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事无巨细地掌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个人生活,而是借此正确理解历史人物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初步掌握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提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确立积极进取、求实、创新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它们既可以视为必

4、修课程中的学习内容的适当延伸,又可以视为人物评述模块的模块特色。 这样的目标对于历史教师来说,似乎很一般、很机械、很口号,但是沉淀为教师的自觉的课堂意识,命题意识,尤其是转换为学生的历史评价能力、沉淀为学生的历史智慧就显得很不容易。,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1.理清与必修的关系:在6个选修模块中,与必修关系最密切的是人物其次是改革。其关联性大体分为两种。其一,必修模块的课程标准和不同版本的教科书都涉及的人物。例如秦始皇、孔子、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牛顿和爱因斯坦等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必修侧重于介绍他们对人类政治和文化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引领和促成作用。其二,必修

5、模块的课程标准没有涉及,但个别版本的教科书在围绕“内容标准”概述政治事件、政治制度或文化现象时,往往有所提及。例如亚里斯多德或柏拉图之于“西方人文精神”、康熙帝之于“军机处的设置”、华盛顿之于“1787年宪法”、李四光之于“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等。他们是因为“拔出萝卜带出泥”而在必修模块的历史天地里晃动了一下。还有一些历史人物是必修课程基本没有涉及的,克伦威尔、拿破仑、唐太宗等人至多在必修课程里找到他们活动的历史背景,而甘地、凯末尔、詹天佑等人却是连背景性框架都找不到的,是孤悬于必修课程之外的独立的内容。,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1.理清与必修的关系: 因此,必修部分提及的人物要在选修模

6、块里获得必要的“人”的铺展,彰显人物活动的叙事性和人物评说的分析性,凸现人物的厚度。选修模块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则在必修模块里获得他们从事历史创造的活动舞台,显示他们在政治和文化演进史上的地位。如果说必修课程涉及的人物是相对抽象的“节点”,那么选修课程撷取的人物则是比较多维的“体面”,它们是彼此映带、相互关联、各有侧重的整体,以此实现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选修课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和“个性化”。历史教学中实施人物评说,要理清与必修课程的关系,彼此勾连、“点”“面”结合,作出必要的整合。,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2.确立标准要求(以古代政治家为例) 1.了解秦始皇兼并六国的时代背景和意义;2.

7、知道秦始皇建立专制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主要史实;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4. 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改善民族关系等;5.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6.体会到纳谏与用贤及其帝王个人生活观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7.列举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或进行的斗争:平定三藩、进军台湾、平定准葛尔部、抗击沙俄等;8.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3.明确概念与结论(以“秦始皇”为例) 兼并六国 :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

8、民族分野消失;割据混战,人民渴望统一; 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兼并路径;意义。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这是秦始皇重大的历史贡献。秦始皇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他采取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过: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迷信法家,轻罪重刑,制定了严酷的刑法;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徭役繁重;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忍受的极限,这些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4.充分的叙事,适切的评述: 爱因斯坦 了解成就教师用如下一段话激发学生

9、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一百年前,一个看似简单的公式却揭示了深深隐藏在宇宙细节中的共性,彻底改变了几千年来人类对世界的看法。它的发现者竟是年仅26岁的专利局小职员,他是谁?这个公式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当学生说出了人物和公式后,就由物理学得比较好的同学谈谈相对论和光子论的含义,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这一理论发现的价值。然后就转向“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够提出如此伟大的理论?”这一问题探讨。 了解人物爱因斯坦创立科学理论的原因探讨,必然会涉及时代背景与学术背景、个人的天赋与生活经历、刻苦学习与勤奋实验等诸多因素,这里的每一个因素都可以引出一则或几则故事,从而使理性概括与史实叙述相互映衬。这里的每一个因素,其

10、实也包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动态生成的空间,教师可以抓住学生表述的机遇,进行有机渗透。基于原因探讨中的史实铺陈和因素概括,教师再从“人物”的视角,归纳塑造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形象,在这一“塑造”形象的过程中适当出示有关爱因斯坦的图片。,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4.充分的叙事,适切的评述: 爱因斯坦 评价与发现 一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当代历史趋势,从科学创造、社会活动等方面评价爱因斯坦;二是运用爱因斯坦的一些信件或讲演的材料,评述爱因斯坦科学与人文融通的精神品质。 人物拼贴首先,同学间彼此传递一下自己知 道的科学家的趣闻轶事,既丰富爱因斯坦其人的 形象,又是学习上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其

11、次着意 爱因斯坦和牛顿晚年生活图景的对比与拼贴,既 使学生看到科学发展道路上两座遥相呼应的里程 碑,又激发学生的生命思索:人应该怎样生活? 例举的教学内容蕴含了与爱因斯坦相关的具体 的课程目标,显示了上文提出的教材重组的思路, 其教学路径还彰显了充分叙事、强调评说、感悟 生命的人物评述的教学特征,其中评价视角、 思维能力又在“评说”中占到了较大的比重,爱因斯坦作为被讲述的人物,也趋向于“讲透”的境地了。,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5.扩开教学视野: 拿破仑是军事巨人、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但他却是道德侏儒。首先是他的投机性,曾经是死硬的科(西嘉)独分子,在发现“科独”无望就投身革命回归大陆,

12、攀上了罗伯斯庇尔,当罗上了断头台后,他进入监狱,但他很快忏悔投身巴黎新贵,然后获释并且拿到指挥驻意法军的指挥权。其次他的欺诈性,他进军开罗以后,宣称自己的军队改信伊斯兰教,然而他的军队不可能遵守伊斯兰教的禁酒和施割礼的规矩,其军队在开罗街头纵情声色毫无顾忌,引发反抗。在动用大炮镇压以后,拿破仑昂首策马进入清真寺,这是对伊斯兰教的挑衅。再次他是野心勃勃的暴君。法军攻占雅法以后,面对三千土耳其战俘,他的选择是:送回开罗?浪费人力,提供食物?简直笑话,放过他们?天方夜谭。于是用刺刀而不是用子弹屠杀了这些战俘,法军整整化了三天时间才解决问题。而当法军士兵染上瘟疫以后,他令药剂师在半夜里配制毒药以解决这

13、些染病的自己的士兵。颇有宋江杀李逵的味道。他的欺骗和虚荣还体现在当征服埃及行将失败之际,他却逃避这一事实,给副手克莱贝留了一便笺“为已上船,即将永远离开埃及回到祖国,这里就交给你了。只身回到巴黎,发动雾月政变,让人作画,宣传其远征的光荣,把自己打扮成亚历山大的模样,驾马车征服埃及。事实上,一年以后驻埃法军便败于英军,退出埃及,但其失败却似乎与拿破仑无关。所以一位美国史学家对这一历史的形容是”简直无耻。 历史人物的评述作为课堂教学来说是多维的。,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5.扩开教学视野 孙中山的真民主: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有一位来总统府找他,他马上接见,老者见面就磕头,他迅速将其扶起并

14、握手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家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谈话后,他亲自将老人送出总统府。老人说,今天为总算见到民主了。1912年4月他卸任后到福州考察建设事业,船抵马尾时,他看到欢迎的人群和水面上的大小船只都闪动着欢迎孙大总统和孙大总统万岁的纸旗和布条,他对上船迎候的都督孙道仁说:就是总统退了位就是平民了,怎么还称大总统?再说什么万岁,那是封建皇帝的强迫,我们为了反抗万岁,多少革命同志抛头颅洒热血,才取得消灭清王朝的胜利,为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封建王朝的称呼。 在撤走以后,他才欣然上岸。孙中山的公仆意识与他的基督教传统是密切相关的。他曾经援引马太福音耶稣的教导:你们中间谁愿意为大,就必做你们的

15、佣人;谁愿意为首,就必做你们的仆人。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他说:我不属于教堂的基督徒,但属于耶稣的基督教徒。临终前一日,孙中山自证他是基督徒:我是基督徒,上帝派为为我国人民去同罪恶奋斗,耶稣是革命家,我也一样。他的确活出了基督的样式:既是一位革命家,也是一位为民服务、为民牺牲的“公仆”。 人物评述需要细节佐证,需要在政治业绩的评述之外,更添生活品质道德品格的评述。,关于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开拓教学视野:列宁和他的十月革命之于俄国社会的转向 1905年俄国发生革命,沙皇在镇压同时允许成立民选的协商机构,于是出现了群众自发选举产生的“苏维埃”,这一机构在左派激进力量的主导下拒

16、绝与政府协商,自上而下的变革良机失去了。但是沙皇颁布了国家杜马宪章,成了革命“遗嘱”的不自觉的执行者。俄罗斯在专制制度上打开了缺口。从05到17年杜马成了革命党演练的场所和母体。俄国参加一战则为革命提供了土壤。反战士兵自发的二月革命发生时,布所有重要人物都不在首都,而且在这之前布还是只有2万多人的分散在150个组织里的政治侨民党。二月革命后的临时政府也自甘“临时看守”的角色(它换了六届政府)等待正式的民选,苏维埃中间则加入了越来越多的主张暴力革命的布党人员,苏维埃也在任期制的流水席式的改选中,变得士兵越来越多,士兵(实际是农民)反战和极端反战的布一致起来,布在十月革命前控制了苏维埃,也掌握了大

17、部分士兵。那种“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垮台,与交战国的士兵举行联欢”等“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似乎有些荒唐的口号,加剧了战争的失败和社会的无序。列宁正是依靠这些反战士兵和无序推翻了本来已经准备交班的最后一届临时政府。期待召开立宪会议的多数俄国人接受了这一事实,然而年底的由布主持的立宪会议选举,社会革命党获得绝对多数,列宁在18年1月派兵驱散了立宪会议枪杀了部分抗议者,如高尔基所说,布的来复枪打碎了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的梦想!随后而来的就是血腥内战。直到1918年1月,社会主义与宪政民主的方向都是一致的。 人物创造历史,但其创造的历史未必一定是唯一的正确方向,依据史实说

18、话,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6.基于高考命题的理解来把握教学方向 【09福建卷人物】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19、。 中国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娥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 孙中山全集,09福建卷人物,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答案 (1)华盛顿: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回归私人生活。孙中山: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华盛顿: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起了表率作用。孙中山:观点一: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观点二: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

20、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观点三:因内外形势所近,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09福建卷人物题简析,本题是中外合并、对比性地考查,选择他们政治生活的后半生(辞职)切入。第1问的考查目标就是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析,基本没有运用知识的需要;第2问指向人物的评价(特定的辞职这一点上),需要史论的识记和运用,“孙中山”部分是采用开放的命题方式,指向的是“独立地对历史问题提出不同看法”这一能力目标。就命题技术来说,其独特的民主政治立意的切口以及开放性尚可圈点,但是比较单调(能力目标和史学本体的目标都不免单调),例如评述若缀以“理

21、由何在”就相对丰富了。目标指向主要是材料处理和重大历史结论的识记和运用。人物模块的独特处(活动及其贡献、历史评价的史法)体现不充分。对史实要求的淡化处理是导致本题单调的原因,如果将孙氏和华氏置于中美两国的国情这一史实中,试题的形态和人物的内容都会因此而丰富一点。,09广东卷人物,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

22、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09广东卷人物,问题: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 (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09广东卷人物题简析,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

23、切入点,第1问的知识取向是教育贡献,追求知识的概括;第2问是历史方法和历史结论的取向,追求材料信息的解读,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考查,本问是史学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结合,并且体现出异同点的比较能力的考查,就命题技术来说,第2问是最具价值的,历史的本体和历史学习的本体都兼顾到了。第3问,是一种历史方法论的抽象,考查人物评述的独特史法,就命题技术来说,是一种提升(翘尾巴的设问),说难也难,说易也易,因为“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是人物模块长期学习的基本功底,是教材不会提到的又是无处不在的人物评述原则。 体现了本模块的独特性:人物的贡献及其评价是人物的教学目标;它体现了普遍意义的三维目标的考查

24、,所以是历史学和课程学的综合,简单背后的高超。,09江苏人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印度民族主义力量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希望在英国困难时候给予帮助,以换取它允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形势的演变把甘地进一步推向前进,_他得出结论说,英国当局行动如此“不谨慎、不道德、不正义”,再不配享有印度人民的好感 林承节印度史 材料二 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

25、量他们的进步。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09江苏人物,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根本性变化?促成这一根本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据材料二、三,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 (3)人们对甘地毁誉不一,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答案 (1)变化:从合作到不合作。因素: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甘地对英国殖民当局的失望。(2)

26、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3)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09江苏卷人物题简析,它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为主题,而且其知识指向主要是不合作的原因。第1问单纯从材料来看,只是“支持”与“厌恶”,但是答案却是合作到不合作,可见是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的,第1问的后半段和第2问考查的目标指向是材料信息的解读(阐释)。第3问的前半段考查的是所学知识(谴责群众暴力和中止不合作运动),后半段考查的是历史方法,也是人物的基本原则。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仅仅

27、是不合作的历程,考查的主要目标还是一个公共的目标:材料信息的提炼和解读,凸显模块特征的只是最后一问(解开甘地之谜的关键之处何在? )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物评价这一范式。 其实人物教学的三个关键词是:人物的活动、评述的内容(即活动的结果贡献或作用)、评述的史法。江苏卷并没有追求该模块的特别要求。(甘地的谜其实在于他独特的宗教精神的节制的品格追求,而不是笼统的特定历史条件。),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7.模块特性的张扬 充分叙事、强调评述:没有叙事的历史是空的,没有分析的历史是盲的。人物评述充分体现了叙事与分析的完美结合。这也是选修课程的特色所在。叙事可以是对人物事迹读本的自主阅读,可以

28、是学生对人物的描述与价值判断,也可以是教师的人物叙事,更可以是历史再现性的角色访谈。 评价历史人物,也评价学生的学习。其评价的层次可以参照英美等国的历史评价目标:第一层次:知道并能清楚说出人物事迹;第二层次:形成认识、做出评说,进而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第三层次:面对新的情境材料,勇于探索与思考,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收获,有一些成就感;第四层次: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人物的命运与成就,获取人生的智慧和向上向善之心;第五层次:能倡导客观公正、独立多元等思维方法来评判历史人物。,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8.整体的单元设计(以杰出的科学家为例) 解读内容标准: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时珍

29、、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学家的主要事迹,认识他们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了解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例证性地感受科学探究中的实地考察、假设推断等过程与方法。情感体验与价值诉求:学习他们对科学事业的执著与献身精神,关注他们从事可行研究的方法与科学态度:脚踏实地地用实验来验证理论与假设,科学与创新的结合是科学不断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是人类探索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单元备课,区分轻重:可以对中国不同时代的科学家和外国不同时代的科学家相对集中,作出整体设计和安排。注重不同科学家的事迹与贡献、叙事与分析的对应关系。 预设不同层次的评价要求

30、:知道了解层次: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探索成就。评说认识层次:科学家的贡献与他们的历史地位。解读与探索层次:运用教材提供的史料推动学生的解析。感受体验层次:从科学和生命两个层面感受李时珍的采药生活和牛顿的实验室生活 。,关于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课例点评 1.拿破仑:本课的优势是,重视事实的叙事,关注知识点学习过程中的即时检测(是有效教学的要素之一),注重评价的学生参与;使用史料来构建学习情境,重视人物生平的线索梳理。但是完全教教材的痕迹很浓,以至于信息量过大,轻重和主次的分野不明显,基本是每个教材要点都遵循激趣梳理知识结构理性探讨知识巩固的路径来展开。原因在于分

31、解课标把握标准要求的前提工作没有做好。我们完全可以重组,在凸显“简述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影响”的目标之后去铺展拿破仑其人血肉丰满的人生历程,遵循基点拔高的逻辑来处理教材,这样既能应对高考,又能服务人生。 2.秦始皇本课区别于必修一的是,将评述贯穿始终,先分后合,每次分项评述都是建立在史实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辅以角度不同的材料,使评述坚持史论结合,坚持一分为二。教学的价值观始终立于对皇帝社会的批判之上,而不是歌颂,教师的现代社会的意识很强烈。在总评阶段,教师提供了当代流行的“大话”历史的青少年语言系统,伴以学界严谨的评述这两方面的材料,进一步拓展了评述空间。,中外历史人物评述的教学操作,课例孙中

32、山一课三上 1.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呈现,学生中心.但是探究的机械和理性色彩显然过浓,尤其第1组。 2. 图说历史,铺陈事实,人生教育,教师中心。但是评述不足,探究的重心未能把握。 3.第一步以孙中山文集里的一些材料来说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重大变化(孙中山看到的历史);第二步历史看到的孙中山的故事来说人物孙中山主要政治活动及其他的民主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以孙中山建设三峡水利工程的设想变为现实来推动历史与现实的对接,进一步彰显孙中山政治活动之外的建国方略的贡献。本课例遵循课标,保障基本,彰显模块特色,同时采用了独特的情境构想透过历史了解人物,通过人物了解历史,基于历史延展

33、到现实。史与论互动,在无形中完成将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考察的方法论目标,满足考试需要,也满足历史学科的需要。 三种上法各有利弊,且都有特定的课堂条件的制约。,改革回眸,关于重大改革回眸的内容,本模块选取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宗教改革、阿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9个专题。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和平的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是通过主动的政策调整来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旧制度基础上进行的改造。改革以主动平缓的方式来进行,往往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但改革也充满了斗争性,也有流血牺牲,改革的成败也是各有不同。

34、改革的举措与成败是具有现实的政治的借鉴意义的,改革家的精神和眼光是具有人格教育意义的。,关于重大改革回眸的三维目标,帮助学生形成较为清晰的改革的概念;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举措;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不同类型的改革,不要单纯地从结果是失败还是成功来下定论。 一改专题教学缺乏历史横断面的内容要求,完整地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内容、过程与结果以及价值判断这样的历史逻辑。 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艰巨性,树立为国家和人类的利益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关于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操作,1.明确标准要求 2.理清概念与结论 3.展现改革的历史横断面(从背景到结果)

35、4.关注改革举措、注重历史分析,更重视其社会的现实借鉴意义。(如果说评述重在生命教育,则改革一定是重在社会认知)。 5.注重材料情境里的课堂上的即时评价 6.在高考试题的优劣分析中找到教学的某种方向。 7.教师要有新的视野来认识改革风潮 课例与分析(商鞅变法:简明扼要,突出背景措施与成效,强调即时评价和材料价值的充分运用。梭伦改革:围绕课程标准来展开,教学结构大于历史结构,以知识梳理、问题探究、基于材料情境的知识运用为课堂教学结构,显得更有实效。,09福建卷改革,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

36、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09福建卷改革,(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

37、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A.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实质 :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09福建改革题简析,本题以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变革政治体制的主张为切口,以日本明治维新为参照,正面提问的入口是中国,但间接地考查了日本的维新运动。本题涉及的史实主要是应诏统筹全局折以及

38、日本的政治体制和政体局限性。其能力指向是材料信息的解读和知识的迁移。第1问前段是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概括,后段是应诏统筹全局折的识记;第2问是对日本历史的回忆和知识再现,然后凭借材料二,实行知识的迁移向中国史迁移。 它不是改革的面上的考查,而是改革的某一个点的考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和学会知识的灵活迁移是得分关键。教学的导向是在面上关照的同时要能抓住某次改革的核心问题作剖析,要有联想比照的习惯,这是事实层面的要求。教学的又一导向是材料语言的通俗化、历史化解读(“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解读为“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注重学生的自主表达和引导。,09广东卷改革,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39、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 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40、“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09广东卷改革,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答案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09广东改革题简析,本题以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为

41、切口,考查史实、史论和史法,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如果说,福建卷主要在史实和史论上,则广东卷主要在史实和史法上,如果说福建卷侧重于基于材料的历史解释,则广东卷侧重于史料学层面上的材料之作用与功能,历史的解释是材料本身已经呈现了,不再需要学生去解释。第1问是史实的运用,第2问是史学方法的运用,第3问是基于史法的概括性提升。 其教学导向一是不仅关注史实和史论的记忆和理解,还要关注史学方法(而不是学习方法)的教学;导向二是材料提供了学术界对王安石变法的争鸣及其不同于教材的历史解释(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它可以在教学中用来引导学生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开拓学生认识历史的视野。,09江

42、苏卷改革,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

43、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09江苏改革,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 (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 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

44、位。(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09江苏改革题简析,本题以王安石变法中的教育措施为基点,做了面上的拓展(包括其他人的教育措施、这一措施的背景变革风潮中的立场差异和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作用)。它指向史实和史论,考查历史的记忆和对史料信息的提取与解释,走的是知识与能力、态度和价值观两个维度的中学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惯常思路(讲史实、讲史释论),命题格调相对正统。第1问指向材料信息的提取和解释,第2问指向基于王安石教育措施的记忆而展开的历史解释。第3问指向史论的记忆和运用。本题所指向的对历史的解释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例如将范仲淹的主张概括解释为“经邦济国之术”,将王安石的编撰三经新义的影响阐

45、释为“禁锢了思想自由”云云,都是解释学之于学生的一大难题。 本题的教学导向在于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可以成为考试命题的独立单元,都可以向着背景和影响来延展。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考史论的理解和解释(而不是固定史论的再现)比考史料学层面上的史法更具难度。尤其是改革的背景与影响是需要逐项解读的。,关于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操作,教师视野 1.宗教改革中形成了清教,清教徒来到北美大陆,由此,清教传统对美国民主政治产生了影响。它所蕴含的契约精神、个人主义、对自由与平等的天然爱好,清教主义对政教分离的认同以及早期清教徒自治的实践对1776年后美国民主政治的确立产生

46、了深远影响,并且因此构成美国民主政治的一个最重要的精神渊源,在美国政教分离只是机构的分离而不是文化的割裂。美国的确像外国观察家所戏称的是“上帝治下的国家”。对于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2. 庄士敦说:康有为和光绪帝为建立其梦想中的新中国的努力遭到失败,并不是因为其梦想的内在的不合理性或根本不可能实现,而是因为那些并非个人性格与智力方面的原因。梦想的失败在于不可抗拒的外力。康有为关于“伸民权、设议院“的制度设计改变了洋务运动那种技术变革,唐德刚说:把康有为换成康无为,则戊戌变法这段历史失败的过程和它对下一阶段所发生的基因作用,可能完全不同了。作为理想主义者的康有为所发起的变法运动实

47、在是建立了以后的革命基础。他在政治变革道路上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改革和人物都不妨建构辩论式课堂,1.商鞅变法除了作用探讨,还可以讲述商鞅个人悲剧性结局的故事,探讨悲剧性结局的原因,辨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组织小型辩论活动,主题是商鞅变法的成功何以却是他个人甚至家庭的悲剧性死亡?(还可以联系王安石变法及其他的个人命运)其目的在于一揽人生智慧,二添英雄气概,三赠责任意识。(教师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用于必要时刻的引领:旧势力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商鞅的勇气与信念、改革中表现的义无反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生命的意义不至于它的时间长度。) 2.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是从初中就开始的辩论。2009年5月

48、1日百家讲坛王立群说秦始皇是英雄,另一位对话者甚至说秦始皇是“仁君”。基于社会史观(国家统一)和个体生命史观来看秦始皇就一定别有新意。例如统一就一定要杀人如麻吗?开创了专制制度也值得颂扬吗?秦二世二亡,其子孙未来得及像其他王朝那样掩盖(篡改)其先祖的恶行(例如李世民的恶行)以致暴行一揽无余,意味着什么?都是辩论课堂的有效材料。,改革和人物教学都面对的新课程特征,内容的取舍与繁简(前述拿破仑的教学内容容量过大;邓小平生平的简化处理,邓小平思想的简明和其影响的繁茂) 教学方式上接受识记与感悟探究的辩证与层次。(例如俄国的改革) 创设历史情境时的史实发现与愤悱状态(列宁和他的巩固十月革命成果的措施) 情境假定和神入历史时的真实与适度。,结语:选修课程的开设:任重道远,能够真正面对学生的自主选择吗? 能够体现选修课程的“体验历史过程、发现历史结论”的特性吗? 如何实现必修与选修的有效结合以减轻学生负担? 选修的底线与深度在哪里? 无论哪门选修课程,学科特性需要张扬,课堂教学的新课程精神的需要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