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存在问题与建议对策以江苏、江西、广东为例.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330888 上传时间:2025-07-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存在问题与建议对策以江苏、江西、广东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存在问题与建议对策以江苏、江西、广东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存在问题与建议对策以江苏、江西、广东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存在问题与建议对策以江苏、江西、广东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存在问题与建议对策以江苏、江西、广东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存在问题与建议对策以江苏、江西、广东为例O.引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粮食产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举措,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1,2,有力推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J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50号)明确:“到2022年,建成

2、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3。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新要求和新任务,为今后一个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明了方向。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农田建设管理职责,制定印发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修订发布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贝”(GB/T30600-2022)国家标准(以下简称通则),指导各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22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

3、标准农田。总体上,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尚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等问题,建设工作质量有待提高,影响了高标准农田发挥建设效果。新时期如何持续有效地推进高标准农田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质量,一直是社会各方关切,当前我们亟需针对现有建设问题制定合适的解决策略。1.江苏、江西、广东等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做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坚持数量、质量、生态相统一,包含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建设内容。按照通则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要综合配套土地平整和土爆改良、田间道路、灌溉排水、输配电以及农田防护等工程措施,同

4、步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健全工程管护等,以达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目标。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出一些富有区域特色的做法,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典型模式。1. 1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做法江苏省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放在全省“三农”工作全局中谋划推动,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组织实施。一是统一规划布局。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后出台了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02020年)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20132020年),切实做到与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基本农田规划等的有机结合。二是统一建设标准。为提高农田建设水平,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灌排设施配套、农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六条标准。2011年,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经江苏省标准化委员会批准成为地方标准,进一步推动了项目标准化建设。各地在项目实施中,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工程布局,充分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发展。三是加快技术推广。加强农田灌溉新技术、新工艺引进推广,装配式建筑物等新技术在项目区得到大力推广应用。通过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智能化、信息化装备的推广应用,试点建设气象预报站、病虫害测

6、报站,提高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水平。2. 2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做法江西省落实“藏粮于地、藏根于技”战略,坚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要抓手,助力粮食增产增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江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明确了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确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等八大重点工程,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二是聚焦建设进度抓落实。建立项目推进时间表,严格落实“定期调度、对接督导、约谈问责”常态化督导机制,召开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电视电话会、工作现场会、“百日大会战”行动启动会等,推动项目实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三是聚焦管护利用抓落实。全面落实“县负总责

7、乡镇监管、村为主体“建后管护机制,督促各地压实地方建后管护责任,明确管护主体,落实预算经费,选定管护人员,开展日常管护。2021年江西省各市、县共落实管护财政资金1.3亿元、管护人员1.4万人。坚持“良田粮用”,坚决遏制建成高标准农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引导项目区土地流转率达79%,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面积比例达96席以上。3. 3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做法广东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田建设的核心业务,多措并举提升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破解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问题。一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建立农田建设“五统一”管理体系的部署要求,升级改造农田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以省数字政府“粤系列

8、平台为支撑,率先打造“互联网+高标准农田”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一图统管、一网通办“,提升省农田建设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二是开展专项治理。实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整治百日行动,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开展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常态化监管、全流程监管、一体化监管,对项目各关键点位严格把关,加强对参建单位的管理,发挥监理单位作用,切实把制度执行到位,把责任落实到位。三是创新资金保障。印发关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金融保险创新试点的通知,鼓励各地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金融保险创新试点。通过引进金融保险,进一步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水平和工程质量,加强建后管护保障机制,从而

9、确保高标准农田持久发挥效益,为省粮食安全再添保险锁。2.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通过系统推进、统筹协调,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有较大提升空间。2. 1投入资金偏少政府部门虽然会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但建设过程中涉及影响因素较多,资金不足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建设标准和项目质量。虽然中央财政在2022年总投入达到千亿元规模,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亩均补助仅10001150元,难以满足建设资金需求。新一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资一般应逐步达到3000元左右。”各地也普遍反映当前亩均投入标准偏低,建设成本就

10、要亩均3000元以上,丘陵山地的建设成本更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缺口大、筹措难,不仅增加了一些地方的畏难情绪,而且不利于提高建设质量。2. 2规划设计不合理高标准农田建设尚未形成完善的项目设计机制,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缺乏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不能结合当地农业具体发展需求以及耕地资源分布现状制订合适的建设计划。在初期阶段,各个地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主要的推进项目,只是将其作为完成任务的一种方式,没有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三农”问题角度出发优化设计,这使得乡村发展和农业发展无法做到有效衔接4。按照“先易后难”建设标准,后续剩余耕地的建设项目多在丘陵山区,且旱地居多,建设任务更加艰巨。4. 3建设

11、效益难以持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管护,通过合理的管护机制可以确保高标准农田的耕地资源质量免受影响,但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难度大,容易出险工程老化及损毁。加之预算难安排,财政难兜底,各地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没有制定合适的管护体系,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现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管理办法,均未将建后管护列入资金支持范围,管护经费主要依赖地方财政资金,经费普遍落实不足,管护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3.建议与对策新时期,各有关部门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目标,建立多元

12、投入体系。以建设标准和质量提升为抓手,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提供坚实基础。3. 1切实保障任务落实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标准,形成“权责明晰、分级管理、放管结合、科学高效”的新时期农田建设管理制度体系,夯实全面提升农田建设系统治理能力的政策基础。加强督促指导,严格落实“定期调度、分析研判、通报约谈、奖优罚劣”的任务落实机制。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发挥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日常监督和年度考核,运用好督查激励措施,全力推动任务落地和项目实施,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紧盯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关键环节,严把建设质量关,确保建一亩成一亩

13、3. 2统筹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项目建设的基础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资金整合与管理是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所在。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亩均投入水平,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融资机制创新,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市场主体作为承担项目建设、融资、管护等任务,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部门需要增加资金拨付量,对工程建设活动进行细化,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设置专项资金,以此来强化资金保障效果5。5. 3推动健全管护机制在管护工作中需要重视建立长效管护体系,为此应当总结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建后管护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研究制定建后管护政策措施,对管护制度模式进一步优化。一是严格落实管护

14、主体责任。制定完善建后管护制度,明确地方行政主体的监管职责,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加强行政主体管控效果。二是建立健全资金保障机制。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用足用好土地出让收益、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专项债券等6,形成完善的财政保证体系,同时指导地方建立农田建设项目管护经费合理保障机制。三是大力推广科学技术。充分利用遥感、“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元素,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同时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的科研成果,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加强开发利用,提高农田的效益和质量5,7o综上,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推动了现代化农业建设和发展,也为各个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助力。因此,各地要深入分析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采取针对性的手段进行有效改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减少高标准农田建设影响因素,提高建设质量和建设效益,使高标准农田的综合收益最大化,高效高质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乡村振兴、提高粮食产能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 > 管理论文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