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概论.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10170 上传时间:2019-08-11 格式:PPT 页数:89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遥感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遥感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遥感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遥感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遥感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遥感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遥感概论.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遥感概论,目录,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 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 第五章 遥感图象目视解译与制图 第六章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 第七章 遥感应用,第一章 遥感绪论,1、遥感(Remote Sensing) 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 见 P2 图 1.1 ),3、遥感的分类 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 0.05 0.38 可见光遥感: 0.38 0.76 红外遥感: 0.76 1000 微波遥感: 1 mm 10 m 多波段遥感:传感器由若干个窄波段组成 按工作方式分类: 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 (P4),4、遥感的特点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 瞬时信息获取范围 时效性 - 同一地区信息获取的重复周期 信息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 地球表面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综合反映 - 卫星轨道的确定性、影像分幅的同一性、 同一系列传感器信息的兼容性 经济性 - 与传统信息获取手段相比 局限性 - 相对于整个电磁波谱段而言 自

3、行阅读:课本第一章第五节,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1、电磁波与电磁波谱 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电磁波(电磁辐射):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称为电磁波谱。(P17,F2.3) 电磁波的性质:波长与频率成反比;两者的乘积为光速;电磁波传播到气体、固体、液体介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透射、吸收等现象。,2、遥感技术使用的电磁波分类名称和 波长()范围: 名称 波长范围 紫外线 100 -0.38 可见光 0.38 - 0.76 近红外 076 - 3.0 中红外 30 - 8.0 热红外 80 -15.

4、0 远红外 15 - 1000 微 波 1 - 1000 无线电波 1000 ( 1 ),3、电磁辐射与黑体辐射 辐射源:任何物体都是辐射源。不仅能够吸收其他物体对它的辐射,也能够向外(发出)辐射。 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J(焦耳)。 辐射通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单位: W (瓦)。 辐照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W/m2 。 辐射通量密度、辐射亮度(P18), 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光谱吸收系数(吸收率): (,T

5、) 光谱反射系数(反射率): (,T) 绝对黑体: (,T)= 1 ; (,T)= 0 黑体辐射规律: (P20,F2.7) (1)黑体的辐射(发射)能量 - 辐射出射度(M)是波长 和温度 T 的函数;某一波长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M 是指在某一单位波长间隔( )的辐射出射度。在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 M 与5 成反比;在微波波段,M 与2成反比与T成正比。,(2)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 M:黑体对所有波长的(发射)辐射能量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 M M(T)。 即: M T4 (P20,F2.7) F2.7表明总辐射出射度 M与温度T的关系是:随着温度的升高, M的值急剧增大;不同温度下的M值在波长

6、能量曲线图中,展现为一系列互不相交的曲线(族)。 (3)黑体辐射出射度M 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max 与黑体自身温度 T 的关系: max 与 T 成反比。 即:黑体温度越高,其总辐射出射度 M的曲线的峰值就越向短波方向偏移。(太阳的max =0.47 ;地球max =9.0 ),4、实际物体的辐射 发射率 (比辐射率)的概念:物体(地物)的辐射出射度与同温度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之比。 物体的发射率等于该物体的吸收率: = 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发射率: 0 1 物体的发射率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物体的发射率与身的性质、物理状况(如粗糙度、颜色等)有关;物体的表面温度受自身的比热、热惯量、热导率、热扩

7、散率等影响较大。 黑体的 = =1;灰体的 =常数1;选择性辐射体的 1,且随波长而变。 (P21,表2.3;P22,F2.10),5、太阳辐射, 太阳常数:在不受大气影响的情况下,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通常指日地平均距离,约1.496108公里)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黑体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其数量为:1.360 103 瓦/平方米。 太阳辐射(太阳光谱)的主要特征 (P25,F2.11) (1)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层顶时与60000K黑体的辐射能特征基本相同:辐射能的强度特征、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特征。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后,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强度有所减少,

8、而且存在多个O3、CO2、H2O的吸收带。,(3)在0.30.47范围内,随波长的增加太阳辐射能急剧增长,在0.47左右达到极大值;随波长的继续增大,太阳辐射能逐渐减少,在中红外波段,太阳辐射能已相当微弱。 (4)在0.6附近有一个O3的吸收带;在0.7、0.9、1.1附近有三个水汽的吸收带、在1.4和1.9附近太阳辐射能完全被吸收;CO2 的强吸收带在2.7和4.3附近。 (5)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43.5%集中在可见光波段38.6%集中在近红外波段。( P25,表2.4),6、大气吸收、大气散射与大气窗口 大气层次与成分 (自行阅读)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P28,F2.14 ) 瑞

9、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I -4 。 -天为什么是蓝的?日出日落时天空是橙红色?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烟尘、小水滴和气溶胶引起。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I -2 。米氏散射在光线前进方向比向后方的散射更强。, 非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 -云雾中水滴粒子的直径与可见光相比;云为什么是白色的? 散射作用与波长的关系: 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米氏散射发生在近紫外 红外波段,但在红外

10、波段米氏散射的影响超过瑞利散射;在微波波段,由于微波波长远大于云层中水滴的直径,因而属于瑞利散射类型;此时,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散射强度相对很弱,透射能力很强,故微波具有穿透云雾的能力。, 大气的折射与反射:大气的折射率与大气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因而,电磁波(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轨迹是一条曲线(P31,F2.17)。 大气反射主要发生在云层顶部,并与云量密切相关。 大气窗口:将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 0.3 1.3 1.5 1.8 和 2.0 3.5 3.5 5.5 8 14 0.8 2.5 c

11、,7、地球电磁辐射的基本特征,根据课本34页图2.20。自行总结,8、地球表面的热辐射特征 温度为300K的黑体,其电磁辐射的波长范围是:2.550。 地球表面的发射辐射能量集中于近红外波段和热红外波段;在热红外波段,地球的发射辐射能量远远大于太阳的电磁辐射能量,通常称地球的发射辐射为热辐射。 地球表面的热辐射(能量)与自身的发射率、波长、温度有关: M(,T)= ( ,T) M0( ,T) 发射光谱曲线:某种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曲线。 观察图2.22可以发现:随着二氧化硅含量的减少(酸性-基性)岩石发射率的最小值向长波方向偏移。 由于地表温度的日变化,热红外遥感应在一天中的何时进行?,9、

12、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 反射率与镜面反射、漫反射(朗伯面)、实际物体反射(方向反射) 对于地球表面而言,入射辐射能量(入射辐照度)由太阳的直接辐射和经大气散射后又漫入射到地面的能量组成。在晴朗、干燥的天气下,后者可以忽略不计。 地物反射光谱曲线: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 课堂讨论:四种典型地物-雪、小麦、沙漠、湿地在可见近红外波段的反射光谱特征。 土壤、水体、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 地物反射光谱的实验室测量和野外测量,七、地物的透射光谱,1、可见光波段:透明地物 2、红外波段:半导体 3、微波,3、人工辐射源,(1)微波辐射源 * 全天时、全天候的探测能力 * 对干燥、松散的物质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13、 (2)激光辐射源,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图像特征,1、气象卫星系列 高轨气象卫星(静止气象卫星)- 地球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36000公里 信息采集时间周期:约20分钟 分辨率:1.25 5公里 主要应用领域: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性天气过程,日本静止卫星,GMS,全球圆盘图,空间分辨率为:可见光 公里、 红外5公里,1.25, 低轨气象卫星- 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800 1600公里 信息采集时间周期:每天固定时间经过固定地点; 美国NOAA卫星系列,双星运行,上下午各获取一次信息。 扫描宽度:2800公里 分辨率:星下点1.1公里,边缘部分4公里 NOAA气象卫星的光谱特征:,相

14、关资料: NOAA ( National Oceanic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 是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英文缩写。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TIROS-1),奠定了气象卫星业务系统的技术基础。现在,极轨气象卫星已经发展到第四代。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 TIROS-N 于1978年10月13日发射成功并开始运行。这个系列共有11颗卫星:TIROS-N / NOAA-A 到J。NOAA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发射前以字母标号,入轨运行后以数字标号代替,如 1984年12月12日发射的NOAA-F 运行后更名为NOAA-9。NOAA 极轨气象

15、卫星采用双星运行模式,单号星从南向北飞,经过赤道时间为地方时14:30;双号星从北向南飞,经过赤道时间为地方时07:30。目前,在轨运行的是NOAA-13、 NOAA-14和 NOAA-15(据悉,未能正常工作)。,中国,FY-1B,气象卫星四轨拼接图象,地面分辨率 公里,1.1,2、陆地卫星系列 美国陆地卫星系列 Landsat,美国陆地卫星系列 Landsat 57主要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 TM、ETM:30米 ETM+ :15米 相关资料: 地球观测系EOS(Earth Observation System)是MTPE计划的核心。EOS 包括多个卫星系列计划,主要有:EOSAM 卫星系列

16、; EOS-PM 卫星系列;EOS-COLOR 彩色卫星计划;EOS-AERO 卫星系列气溶胶计划;EOS-ALT 卫星系列测高计划;EOSCHEM 卫星系列化学计划;以及早已实施的陆地卫星系列(Landsat)。 Landsat7 已于1999年4月15日发射升空。而EOSAM1 将携带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发射到705公里上空的太阳同步轨道,与Landsat7按同天轨道、前后相距1560分钟结伴飞行。这样,可在几乎相同的大气植被条件下,同时获取高分辨率(30米或15米)和中分辨率(2501000米)的多光谱数据。, 法国 SPOT 卫星系列: 轨道高度: 约830公里 卫星覆盖周

17、期: 26天 扫描宽度: 60 (60 ) 公里 空间分辨率: 全色波段-10米; 多光谱波段- 20米 优势特征:卫星搭载的传感器具有倾斜(侧视)能力,可以获取相邻轨道的地表信息,使重叠率达到 60,构成“立体像对”。 信息获取的重复周期:一般地区 35天;部分地区达到1天(提前申请,由地面控制中心编程控制传感器的姿态来实现)。,阅读自学: 课本3.1节3.3节; 自学的重点内容是: (1) 高空间分辨率陆地卫星的性能特征 (2) 海洋遥感的主要特点 (3) 信息获取的主要方式: 扫描方式与摄影方式 (4) 摄影像片的主要特征: 投影方式、像片比例尺、投影距离的影响、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地形起

18、伏的影响 (5) 高光谱成像光谱仪的主要特征: 高的光谱分辨率,3、微波遥感 微波遥感的主要波段:X:2.423.75cm;C:3.757.5cm;L:1530cm 微波遥感的特点: (1) 全天候、全天时的信息获取能力 (2) 对某些地物的特殊识别能力,如水和冰 (微波波段发射率的差异) (3) 对冰、雪、森林、土壤(尤其对干燥、松散物质)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4) 适宜对海面动态情况 (海面风、海浪)进行监测, 主动微波遥感-侧视雷达、合成孔径雷达, 雷达遥感的信息特征 (1) 雷达影像的色调差异主要取决于回波的强弱 (2) 一般来说,距离近的物体回波强,距离远的物体回波较弱 (3) 金属物

19、体往往都有较强的回波 (4) 平行于航向的物体回波较强 (5) 受地形起伏的影响,雷达波不能到达之处,形成雷达阴影 (6) 受天线角度影响,地面镜面目标无回波 (7) 在雷达影像上,线状地物一般比较清晰 (8) 雷达影像的立体感较强,多波段、多极化雷达影象,中国昆仑山地区雷达影象,4、遥感图像的特征 空间分辨率: 扫描成像-像元:扫描仪瞬时视场所对应的地面实际大小 摄影成像-线对/米。( 线对:能分辨的地物的最小距离) 信息识别目标的空间尺度与遥感信息空间分辨率的关系 ( P81,表3.8) 光谱分辨率: 传感器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传感器各个波段的宽度) (P82,F3.26) 遥感图像

20、的时间分辨率: 对同一地点进行第二次信息获取的时间间隔 动态监测目标的时间尺度与遥感信息时间分辨率的一致性,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1、遥感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 视觉特征: 亮度对比(反差):视场中对象与背景的亮度差与背景亮度之比。 颜色对比(色差):视场中相邻区域的颜色差异。 颜色性质的描述(彩色立体,P86,F4.1): 明度: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与物体的反射率有关) 色调:指色彩的差异。(与视觉接收到的波长有关) 饱和度:指色彩纯洁的程度。(与色光中是否混有白光以及白光占有的比例), 加色法与减色法: 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由其它 两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

21、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 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加色法:采用红、绿、蓝三种色光为基色,按比例混合叠加产生其它色彩的方法。 减色法:从自然光(白光)中减去一种或两种基色光而产生色彩的方法。 加色法彩色合成与减色法彩色合成(P9192),加色法三原色,减色法三原色,不同色调的亮度变化,相同色调的亮度变化,最亮,最暗,亮,暗,2、数字图像与数字图像直方图 数字图像:将某一特定波长范围内(波段)物体(地物)的发射或反射能量做等间隔的量化,形成一幅以数字形式表示每个像元明暗特征的图像。 像元大小:与信息获取方式有关(传感器;扫描仪

22、) 量化等级:传感器方式- 7bit ;扫描仪方式- 自定 数字图像直方图:以每个像元为统计单元,表示图像中各亮度值或亮度区间出现频率的分布图。 数字图像直方图既表示出一幅(一景)图像亮度的整体特征,也表示出这幅图像中地物的类别特征。(TM图像) 每幅图像中地物的亮度特征与该幅图像的波段密切相关。,3、遥感的辐射传输模型 传感器获得的能量信息:(P99;F4.16) 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地物对向下的天空光(大气散射作用)的反射; 向上天空光进入传感器; 微波波段内地物的发射辐射能量。(具体分析) 大气散射作用分析 瑞利散射:紫外与可见光中的短波部分 米氏散射:红外部分 向上天空光的作用:在

23、可见光波段叠加了一个近于常数的附加值(P99,F4.16;P100;F4.17)。,4、大气影响的粗略校正(数字图像的辐射校正), 校正目的:消除“天空光”的影响 校正方法 (1) 红外波段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在红外波段,洁净水体的反射率为零;阴影部分的反射率接近于零。如果,这些地物的反射率不为零,则是“天空光”的作用。因此,可以按照上述地物在红外波段的亮度值从各个波段中减去(P102,F4.19)。 (2) 回归分析法:将各类地物(在可见光波段亮度特征从黑到白)同一像元在可见光与红外波段的亮度值为纵横坐标,建立回归方程,其截距即为各个波段应减去的亮度值(P102,F4.20)。,5、遥感数字

24、图像的几何校正 遥感图像几何畸变的原因:传感器姿态、地形起伏、地球曲率、地球自转(P104,F4.21;P106,F4.26) 几何校正方法:地面控制点较正法 几何校正技术关键:地面控制点( GCP )的选取、地面控制点的数目及校正方程的次数。 GCP:NUM(n+1)(n+2)/2 - n:二元多项式的次数 校正步骤:、调入图像,比较观察; 、确定二元多项式的次数 、确定GCP的个数; 、选取GCP,尽可能均匀分布在图像上; 、再采样计算,得到校正后的新图像,6、数字图像的对比度增强(反差增强) 图象增强的含义:是对视觉效果或识别效果而言的,是针对应用领域中的被识别目标而言的。(被识别目标本

25、身必须存在差异) 反差增强:从图像亮暗程度上改善图像质量。 (1)线性拉伸:以线性函数加大图像的对比度。 效果:整幅图像的质量改善。 (2)分段线性拉伸:以分段线性函数加大图像中某个(或某几个)亮度区间的对比度。 效果:局部亮度区间的质量改善。 注意:如果被处理图像的亮度范围是0-255的话,则增强的亮度部分为正改善,余者是负改善.,(3) 指数增强: 按指数函数所做的反差增强. 效果: 是一个渐变增强过程(线性增强是突变),主要增强高亮度部分,亮度越高,增强效果越明显。 (4) 对数增强: 按对数函数所做的反差增强. 效果: 是一个渐变增强过程(线性增强是突变),主要增强低亮度部分,亮度越低

26、,增强效果越明显。,7、空间滤波- 图像的平滑与锐化, 图像平滑:邻域平均;多图像平均 空间滤波(图像锐化、边缘检测): 图像与模板之间进行卷积运算。 不同的模板产生不同的边缘检测效果。,8、彩色空间变换 假彩色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按亮度值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的方法,称为假彩色密度分割。 每层的色彩可以与地物的真实色彩不同,而称为假彩色;每层亮度范围的确定尽可能与某类实际地物的亮度范围相一致;相邻亮度层的色彩,尽可能区别鲜明。 加色法彩色合成:根据信息识别的目的和传感器的光谱效应,从多个波段中选取三个波段,分别赋以红、绿、蓝,得到一幅彩色图像的方法。 模拟真

27、彩色合成:TM3+TM2+TM1 (R、G、B) 标准假彩色合成:TM4+TM3+TM2 (R、G、B), 多波段彩色变换: RGB彩色空间:以加色法彩色合成原理,选择遥感图像的某三个波段,分别赋以红、绿、蓝,所构成的彩色空间。 HLS彩色空间的概念:以色调、明度、饱和度构成的彩色空间。 彩色空间变换 (P121) 步骤 : (1) 由RGB 彩色空间变换到 HIS彩色空间; (2)在HIS空间中,对 、分量(波段)分别增强; (3) 由HIS空间变换到RGB空间中,再次按加色法合成,可以达到好的识别效果; 原理:对色调增强,使色调变化更多,层次缤纷; 对亮度增强,使亮度“间距”加大; 对饱和

28、度增强,便颜色饱合程度更大,提高色彩的纯度,加大了相邻色彩的差异。,9、数字图像的算术运算 差值运算:两幅或多幅经空间配准的图像(通常是指同一景图像的不同波段),对应像元亮度值之间的减法运算,运算结果生成一幅差值影像。 应用特点:目标与背景反差较小的信息提取。如:冰雪覆盖区、黄土高原区的接线特征、海岸带的潮汐线等。 同一地区的动态变化。利用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影像进行差值运算,反映变化特征。如:城市扩张等。 比值运算:两幅图像对应像元亮度值相除。 比值植被指数:近红外波段/红波段 归一化植被指数:(近红外红)/(近红外+红) (P122),10、多光谱变换 -变换:从一个多维空间到另一正交多维空

29、间的变换。 性质: (1) 是多波段图像的线性变换(原图像线性矩阵); (2) 是从仿射空间到正交空间的变换; (3) 线性变换矩阵的行是原图像空间的特征向量;所以变换后第i个结果图像是原图像空间各个分量以第i个特征分量为权重的加权和。 (4)变换后图像的协方差矩阵是一个对角阵,对角线上的元素是原图像空间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而且对角线上的元素按从大到小顺序的排列。 (5)设原图像的维数是,取N,用前M个变量来表示原始图像空间的话,则其均方误差是所有正交换中最小的。,-变换应用的技术要点: (1) 去相关:把该一幅图像中的主要地物类型全部选上。 (2)提取信息:针对要提的信息选取训练区。 T 变

30、换( 缨帽变换 ): 性质: (1) 仅适用于TM图像15、7波段的线性变换; (2) 线性变换矩阵为66 的常数矩阵,而且是经验矩阵; (3) 变换后依然得到6个图像。其中:第一个图像反映亮度特征,是原图像亮度的加权和;第二个图像表示绿度,反映绿色生物量特征;第三个图像表示湿度,反映土壤的湿度特征;其余三个分量与地物特征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第五章 遥感图象目视解译与制图,1、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目标地物特征: 色:目标地物的颜色、色调、阴影。 形:形状、大小、图形、纹理(局部地域范围内的图形结构) 位:目标地物分布的空间位置与相关布局。 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 色调:视觉可识别的灰度(亮度

31、)差异。 颜色(色彩):地物表面颜色,各种颜色在可见光波段(或传感器各个波段的亮度特征)。 形状:地物顶部(或投影)的几何形态,如水系形态。,大小:目标地物投影面积的相互比较 。 阴影:可以形成视觉上的立体感。阴影分为本影和落影。 在中心投影的影像上,受方位和距离的影响。 纹理:局部地域的内部结构。如:菜地的畦垅结构、不同树种的顶冠结构、居民小区的建筑分布结构等。 空间位置:地物分布的位置特征,如:梯田在较缓的山坡上。 相关布局:不同地物空间分布的内在联系。如:水库必定有一个拦水的坝体;体育场通常有400米跑道;学校应该有运动场;大型商业中心一般在城市主干交通线两侧或城市中心区;新开发区一般位

32、于城市边缘地带等。,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摄影像片的种类 黑白全色像片:0.4 0.76 彩色像片: 0.4 0.76 ;三层彩色感光乳剂。 黑白红外像片: 0.4 1.1。 彩(色)红外像片: 0.4 1.1;红外波段在红层感光,红橙波段绿层感光,篮绿波段在蓝层感光。 彩红外像片典型特征:植被色调以红为主;水体为篮青色。 热红外像片: 8 14。 热红外像片典型特征:热阴影; 高速运动热物体的“拖迹”; 受风的影响较大。, 摄影像片的基本特征: (1) 投影方式:中心投影 (2) 视觉感受:地物顶(冠)的形态 (3) 阴影:本影与落影受地物在相片上的方位影响。 摄影像片的解译(判读)标志

33、 (1) 直接判读标志:色调与色彩(颜色);形状;大小; 阴影;纹理;相对位置。 (2) 间接判读标志:相关布局;内在联系。 阅读:P141,5.1.3 节 P171,5.2.4 节之前的部分 重点:理解各种遥感像片解译标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3、遥感像片目视解译方法与步骤 目视解译方法: (1) 直接判读法:依据解译标志做出的直接判断,如:赛马场。 (2) 对比分析法:依据解译标志的相近程度,从已知到未知的 推断过程,如:树种的解译。 (3) 综合推理法:依据已有知识,经过分析、比较、综合而做出的推断,如:教学楼(办公楼)与居民楼;铁路与公路的解译。 (4) 信息复合法:依据辅助资料,结合解

34、译标志做出推断,如:依据植被类型图结合像片的色调、纹理特征做出解译。 (5) 地理相关分析法:依据地学知识和地学基本规律做出的推断解译,如:利用植被的垂直分带性和水平分带性,对植被类型的解译。, 目视解译的主要步骤 (1) 准备阶段: 对解译任务的深刻理解- 精度、分类体系(标准)、比例尺。 收集相关资料- 与任务内容有关的各种资料、相关的国家 (部颁)标准、各种最新(历史)图件。 选择能够满足任务要求的遥感图像(如果可能)- 像片片种、 比例尺(分辨率)、时相选择。 (2) 建立解译标志,进行初步解译阶段: 建立解译标志- 根据分类体系,在任务工作区内选择典型的 有代表性的地物影像做为解译的

35、像片标志,按照色调 (色彩)、形状、大小、阴影、纹理写出文字描述。 初步解译- 按照各类地物的编码,勾绘图斑,并标注编码。,(3) 实地校核阶段: 无把握地物的实地调绘- 类型归属、边界确定。 无法解译地物的实地调绘- 分析总结原因、完善解译标志。 (4) 修订解译标志,详细解译阶段: 根据实地校核,修改解译标志体系,解译工作全面展开。直至整个工作区完全被各类图斑所覆盖,不允许有“天窗”存在。 (5) 解译成果转绘与制图阶段: 成果转绘- 画在像片(或硫酸纸)上的解译图需要转绘到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以去除像片的几何误差,并完成工作区内各张像片的接边工作。 制图- 转绘成图、图件整饰(图名、图

36、例、比例尺等) 撰写文字报告- 技术路线、成果特点、数据统计与分析。,4、遥感制图,P176 186 第5.3 节 自行阅读 阅读重点: (1)遥感影像地图 (2)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的过程和步骤,第六章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1、遥感数字图像与像片数字化 数字图像特征 (1) 数字图像是将传感器接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转化为以数字(亮度级)表示的图像。 (2) 电磁辐射强度的量化等级通常为27,即0 127;数字图像处理的亮度范围是28,即0 255。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是为了给图像处理留出必要的“空间”。 (3) 数字图像每个像元代表的地面范围取决于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 (4) 每景数字图像的行数

37、、每行的像元个数与传感器(及其空间分辨率)有关(见P160,表5.8)。 (5) 数字图像多个波段的几何位置经过精确配准。, 遥感像片数字化 (1) 空间采样:一般情况下,采样后数字图像的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原图像的比例尺。采样间隔以每英寸采多少点计算。 (2) 黑白像片的量化等级为8位,即0 255。 (3) 试采样时,注意反差调节。 (4) 多波段数字化时,注意波段配准。 (5) 彩色像片数字化:分别加红、绿、篮三色滤色镜,量化成24位,每个波段8位。,2、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分类原理:依据被分类地物的光谱特征,找出能够反映被识别各类地物光谱(亮度)差异的特征波段,建立分类识别模式,进行分

38、类。 统计可分性的量度: (1) 离散度 用各类的平均值(类中心的空间位置)和方差(类中元素的分散程度)来描述。 (2) 空间距离 表示类与类之间的差异,通常用欧氏距离或马氏距离来描述。 当两类别间的空间距离比两者均方差的和要大时,类与类可分; 当两类别间的空间距离比两者均方差的和要小时,类与类不可分。,(3) 相似系数 - 表示类与类之间的相似程度。 (4) 判别函数 - 区分各个类别的曲线或曲面。 当识别目标为多类时,往往是一组判别函数(需注意:各个判别函数空间范围之间的逻辑关系)。 数字图像计算机分类的一般过程与步骤 ( P195 196 ) (1) 按照识别目标,选择相应传感器图像,确

39、定特征波段。 (2) 收集并分析相关地面参考信息(相关图件)。 (3) 按照识别目标和相关标准,建立分类体系(类别数)。 (4) 特征波段预处理 - 信息增强处理。 (5) 分析各个类别在特征波段中的统计特征。 (6) 确定判别函数,逐像元进行分类识别。 (7) 分类精度验证 - 实地验证、间接验证。 (8) 修改判别函数,最后分类,结果统计,完成报告。,3、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 ( P199 ) (1) 概念:仅依据影像上各类地物光谱信息,按照贝叶斯准则(错分损失最小),无人为干预的统计分类方法。 (2) 原理:以多个特征波段所建立的多维空间中的极大值为类中心,以贝叶斯准则建立判

40、别函数,自动进行识别分类。 (3) 方法要点与步骤: 、建立特征空间; 、预分类别数特征波段数+1(注意:初始类别数可远大于期望类别数,进行试分); 、搜索特征空间中多维直方图的极大值; 、按预分类别数系统自动归并极大值,并确定方差范围。 、分类,得到初步结果。, 监督分类 ( P 196 198 ) (1) 概念: 监督是指人为干预下的训练样本选取过程。依据训练样本的亮度特征建立“判别函数”,进行预分类;再依据预分类结果,调整训练样本,取得好的分类结果的过程,称为监督分类。 (2) 训练区的实际意义: 获得建立判别函数所必须的统计量。这些统计参数包括- 均值、方差、协方差。 (3) 监督分类

41、的关键- 训练样本的选取 、类别数:如果特征空间( 波段数 )的维数是n,则预分类的类别数一定要 n+1 ,甚至可以达到3n 。 B、代表性:训练样本应该反映该类地物的亮度特征;且需注意同类地物空间分布的不连续性(如;可以分别在块草地中选取训练样本)。,、亮度分布:从亮度特征角度而言,对于同一类地物具有不同亮度特征情况,通常都要选取(同物异谱)。 、纯度的把握: 一般来说,在已知类别的中间部位较高; 如果过纯,则方差过小,导致许多此类地物的像元被拒分; 如果不纯,则方差过大,导致不是此类地物的像元被分到该类别中,导致出现“错分”的情况; 把握纯度的方法:读像元的亮度值,确定该类地物的亮度分布区

42、间;同时,注意其它地物亮度值与其近似部分的像元亮度分布区间,依“错分损失最小”的原则,确定“分类界限”。, 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 的结合 通常非监督分类做为监督分类的前导;如果监督分类的最终结果要类,那么做非监督分类时致少要类。以此保证分类的纯度,因为方差小,错分的可能性也小。 分层分类 逐层次地建立特征空间,逐步分类,达到预期的分类目的。一般来说,分层分类的识别精度较高。 例:取自遥感定量方法 数据:个波段 识别目标:作物、树、水、镜面反射体。雪、2、3、4、5。 优势:如分层结构好,判别函数将十分简单,分类精度高。,4、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P203212) 该节内容过深,不做要求!

43、5、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P224 ) 专家系统构建概要 卫星图像识别(解译)机理分析 知识获取与知识形式化 表示 建立专家知识库和背景知识库 遥感图象解译专家系 统构建, 自动制图专家系统构建 数字遥感图像 几何纠正和辐射纠正 目标地物光 谱特征抽取 目标地物形状特征与描述、空间位置抽取与描 述 地理专题信息复合(必要时进行) 运用遥感图像解 译专家系统实现数字图像智能化识别 产生专题图 (在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实现地理数据库更新,第七章 遥感应用,1、地质遥感 岩性识别- 各类岩石的反射光谱特征 沉积岩、岩浆岩的识别 地质构造识别- 纹理特征与线性特征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 断层识别。 2、水体遥感 水体的光谱特征 水体的界线、悬浮物、污染物,3、植被遥感 植被的反射光谱特征 不同类型植被的识别 植被长势监测与作物估产 植被类型制图 4、土壤遥感与制图 5、高光谱遥感应用 高光谱遥感的主要特征 高光谱遥感的地质应用 高光谱遥感的植被类型识别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