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五四运动 说课稿.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331321 上传时间:2025-07-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第13课 五四运动 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3课五四运动说课稿五四运动说课稿“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维往开来。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四运动。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堂课的教学。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的内容。它上承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下启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是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题材。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对知识发展、迁移能力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把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现在面对的是初二学

2、生,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已经初步建立起历史的学习思维,整体较好,但就平时上课情况来看应该是喜中带忧,大部分学生勤奋,小部分学生不爱学历史,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多引导,多鼓励学生学历史。三、教学目标分析1 .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事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感悟五四精神。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2 .通过阅读相关费料和提取逮捕北大学生上海商人罢市上海工人罢工等图片中的信息,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胜利和意义。3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征。四、教学过程为实现教

3、学目标,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创新的课堂氛围,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来优化课堂教学:1、创设情景直观感知通过多媒体链接视频一一觉醒年代视频片段,创设情景,激起学生了解这场运动的求知欲望,从而揭示课,题。紧跟着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知识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考虑到声音和图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因此通过展示五四运动的剧照图片和文字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2.抢答探究培养双基这个环节以小组讨论、知识抢答的形式推动,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选项进行抢答,选项是老师根据知识结构设置的,与一般的选择题的呈现模式不同,老师只给选项,

4、不给题干,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自主地选择,选出认为与五四运动有关的关键词,并说明理由。如:屏幕打出(1920191719191918)这四个年代,学生通过思考分析会抢答1919.理由是: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在抢答探究中,老师会通过粮接一些图片资料来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3,迁移拓展情感升华当学生还处于激昂的情绪中时,通过设问:五四运动告诉了我们什么?让学生谈感受,在此基础上,引

5、导学生理解五四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样弘扬五四精神老师先现身说法:”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把我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育工作中去,爱岗敬业,为培养一批又一枇优秀的学生贡献我的青春和力量。”并提供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和自身情况谈感想,在学生的开放式回答中,课堂达到一个高潮。最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后以五四精神为主题策划一期主题班会,从而将情感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我就是通过以上三个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教学的。五、教法分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创设了多种学习情景,采用了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设疑导学法、多媒体交互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

6、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思维空间,学生在主动探究、亲身体脸中参与课堂,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占有有效资料和信息,以解读者、研究者的身份学习历史,变被动的“听课”、接受”为主动的“感知”、“建构、“体验”、“探究工六、评价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面向“全体二注重“过程”,使学生从“体跪、探究”中,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并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得到掌握,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体验。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身临其境的情境中学历史,在积极的思考中学历史,在感受和交流中学历史。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双能用历史视角来审视现实的眼睛,有一个能用历史思维来思考现实的头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