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 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331560 上传时间:2025-07-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 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 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 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 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 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试卷(含答案解析)【期末真题分类汇编】八年级下册I1.诗歌鉴赏(多篇)(湖北专版)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诗歌鉴赏(22-23八年级下湖北襄阳期末)【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冒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时而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乙

2、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白居易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鹤壁龚:琉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穗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注释】水波文:水波纹。鹤整(chfing):一种以鸟毛为原料的毛织物,大概样子像道袍,而不缝袖,所以披在身上像一只鹤。姜(CUi)疏:鸟兽的细毛。农桑:农业,农事。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B. “俄顷风定云黑

3、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萌.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C. “宴安往往叹侵夜,卧程昏昏睡到明J穿着这样高级舒适的衣服,宴饮罢黑夜至,诗人自然能够安然稳睡到天明。D. “百姓多寒无可敕,一身独暖亦何情!诗人想到大多数贫民百姓都处在饥寒交迫之中,无法得到救济,他独独一个人温暧,心中滋味并不好受。2 .白居易的“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重洛阳城”和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思相近。都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2-23八年级下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4、卖炭得钱何所菅?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刷两翳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蚕妇唐杜荀鹤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芭麻。3 .【甲】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作用。4 .甲乙两首诗的画线句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表达作用?(22-23八年级下湖北孝感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与君离别意,海内存知己,无为在歧路,风烟望五津。

5、同是宦游人。天涯若比邻。儿女共沾巾。【乙】送友人游吴越杜苟鹤去越从吴过,吴蔻与越连。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注释】去越:到越地去。偏:偏巧。经年:形容时间长。5 .选出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甲】诗第二句“望”字,诗人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充满深情厚意。B.【甲】诗最后两句意为:虽然在这即将分离的岔路口,但我们无须像恋爱中的寻常男女般挥泪告别。C.【乙】诗首联“吴噩与越连点明了吴越接壤的地理位置,暗示了以下描写的是两地共有的景色。D.【乙】诗尾联“君去必经年”句,猜想友人必定会乐而忘返,其主要原因是吴越之地热

6、情好客。6 .试分析【甲】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7 .【乙】诗是一首送别诗,但是诗人一反常规,重点向友人推介了目的地的优美风光。清用自己的话描绘【乙】诗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呈现的画面。(22-23八年级下湖北成宁期末)阅读下面两首王勃的诗,完成各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白下驿饯唐少府下骚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注白下:古地名,今江苏南京西北。穷交日:用典。虞卿和魏齐从小是穷朋友。昌亭:用典。韩信

7、早年因家赞寄食昌亭(南昌亭长)。何用:何必。怀抱:心心相印。依然:依依不舍的样子。浦楼:江边的楼。去去:远去。日边:是指相距遥远。8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其中“三秦”是指关中地区,“五洋”是指黄河上的五个渡口。B.【甲】诗颔联写作者与友人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劝慰友人不必悲伤,表达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C.【乙】诗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乙】诗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9 .说说【甲】诗的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10 .这两首诗都是王勃

8、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提示:从抒情方式和抒发的情感两方面作答)(22-23八年级下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甫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11 .甲、乙两诗均为送别诗,都表现了作者与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但风格迥然不同,试作简要分析。12 .体会【乙】诗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中“日晚“寒鸦”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13 .(22-23八年级下湖北褰阳期

9、末)诗歌鉴赏。【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暗,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背景链接】这首记季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1)下列对这两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词上阕开头两句“缺月挂

10、疏桐,漏断人初静”是景物描写,渲染了寂寞清冷的环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B.甲词中的“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词人用“孤鸿”自比,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内心的愤懑。C.乙词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D.乙词中的“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2)甲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和人生志趣?从乙词我们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4 .(22-23八年级下湖北襄阳期末)阅读回答问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登岳阳楼杜甫昔闻

11、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堀:分裂。乾坤:天地。(D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两首诗都是抒情诗。B.孟诗和杜诗都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写洞庭湖。C.孟诗尾联借用的典故,现在已化用为成语“临渊羡鱼”。D.杜诗的颈联是诗歌的意图主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处境的凄源。(2)请简要说说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2-23八年级下湖北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卖炭翁白居易(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

12、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巳高,市南门外昵中歇。翩刷两翳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山中寡妇杜苟鹤(唐)夫因兵死守蓬茅,桑柘废来犹纳税,时挑野菜和根煮,任是深山更深处,麻芒衣衫粪发焦。田园荒后尚征苗。旋斫生柴带叶烧。也应无计避征徭。【注释】斫:砍。15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开头四句中,“伐薪”烧炭”概括了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体现了劳动的艰辛。B.【甲】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用同

13、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C.【乙】诗”麻苫衣衫鬓发焦”句通过简洁的肖像描写刻画出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寡妇形象。D.【乙】诗颈联描写了山中寡妇选择食材、烧火做饭的过程,目的是表现劳动妇女勤劳简朴、不辞劳苦的美德。16 .甲诗将诗人对宫使的态度蕴含在对宫使的描写中,从描写方法角度进行赏析。17 .【甲X乙】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和表达的思想情感都很接近,请具体说明。(22-23八年级下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乙】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

14、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簌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8 .两首诗中都有一个空字,【甲】诗中的“空”字写出了一;【乙】诗中的“空”字则表现了诗人此刻的精神状态。19 .在表现手法上,两首诗的最后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22-23八年级下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甲】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巳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蓟北:河

15、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20 .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京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瞥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21 .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22-23八年级下湖北咸宁期末)阅读下面两首

16、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菅?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刷两翳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乙】山中寡妇杜苟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芭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注释】斫:砍。22 .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开头四句中,“伐薪”烧炭”概括了

17、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我苍苍十指黑”体现了劳动的艰辛。B.甲诗“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C.乙诗“麻芭衣衫鬓发焦”句通过简洁的肖像描写刻画出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寡妇形象。D.乙诗颈联描写了山中寡妇选择食材、烧火做饭的过程,目的是表现劳动妇女勤劳简朴、不辞劳苦的美德。23 .甲诗将对宫使的态度蕴含在对宫使的描写中,请对“翻留”一词进行赏析。24 .甲、乙两诗都反映了(1)的社会现实,都表达了(2)的思想情感。(22-23八年级下湖北黄冈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18、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炼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乙】卜算子咏梅陆游骚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25 .两首词的上阕都善于运用意象营造特殊的意境。甲词的上阕用、漏断等意象,乙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等意象,两组意象都营造出的意境。26 .这两首词都采用了借物抒怀的写法,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文言文阅读(22-23八年级下湖北荆州期末)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老翁遗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一男附书至,存者且偷生,室中更无人,有孙母未去,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夜久语声绝,

19、天明登前途,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妇啼一何苦!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死者长已矣!惟有乳下孙。出入无完裙。请从吏夜归。犹得备展炊。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果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君求千里马战国策燕策一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

20、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随且见事,况贤于医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阳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注释】朝:拜访。涓人:国君的近侍。反:同“返安事:何用?捐:花费。佚:同“逸”,舒适。27 .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只”,

21、仅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同“饲”,啜C.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D.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只有28 .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B.是马也问今是何世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伯乐不常有D.其实无马邪食之不能尽其材29.下面对石壕吏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杜甫的这首古体叙事诗,因其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在“三吏”中流传最广。B. “吏”与“妇”矛盾冲突中,两个一何”渲染出差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C.用“老翁逾墙走”对比老妇的“请从吏夜归”,歌颂老妇的爱国和献身精神。D.本诗既支持朝廷平叛的战争,也同情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30.

22、对马说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句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直接原因是它“食不饱”,以至于“骈死于槽物之间C. “鸣之不能通其意”,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达作者内心的控诉。D.本文主旨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对千里马遭遇的痛惜和无奈。31.对君求千里马有关内容的理静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郭院以千里马故事类比,劝谏燕王广纳贤能,让自己走上人生猷峰。B.花了五百金得一死马脑袋,亏!但造成舆论效应,最终得到了多匹千里马,嬴!C.燕王不仅广纳人才,而且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最终得人心者江山稳固。D.文中明

23、理:只有尊重、推崇、优待人才,才能集思广益、凝聚力量、成就伟业。32.请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三处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3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参考答案:1 .C2.都直接表达了对天下人的关心,对天下百姓的无限同情。都体现出诗人可贵的人道主义思想。【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C.有误,结合下文“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可知,诗人并不能安然稳睡到天明。故选a2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24、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广博的人道主义思想情怀是一致的。3 .“一车炭,千余斤”与

25、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了两者价值的不相等以及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仇”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剥削阶级境遇的悬殊。“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答两点即可)4.运用了外貌描写,展现老翁与蚕妇生活窘迫、处境艰难。【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手法的理解。先找出运用对比手法地方,然后根据内容分析其作用。答出一处即可。“衣正单”,揭示老翁生活艰辛;“愿天寒”,点明老翁对这车炭寄托希望。两者对比,表明老人度日艰难,而这车炭对他的生活有极大的关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说明老翁辛勤劳动,年老体衰,还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26、写出宫使养尊处优,盛气凌人。前后对比,揭示宫使骄横箱道的样子,暴露宫市制度的不合理。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写出老翁度日艰难:“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写出宫便仗势欺人,使老翁的希望破灭了,生计毫无着落。前后对比,揭露宫市的残酷,揭示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贫困的真正原因是封建剥削制度。“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二写出老翁处境凄惨,体力不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写出宫使有恃无恐,强行抢夺的丑恶嘴脸。前后对比,更加显示出老翁的可悲、可怜。“宫使驱将惜不得”,“驱将”写出宫使蛮横;“惜不得写出老翁无可奈何。前后对比,暴露阶级压迫使人透不过气,敢怒不敢言,甚至连

27、怒都不敢,只得默默忍受,习以为常。据此总结作答即可。“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二者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示例:满面尘灰、两鬓苍苍、十指黝黑、大冬天还穿着单衣的卖炭老翁,与骑着高头大马、趾高气扬、衣着光鲜亮丽的宫便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下层劳动者和宫使(不同阶层人们)生活境遇的悬殊。4 .本题考查对比赏析。“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意思是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燥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这是对卖炭老人的外貌描写。通过“满面尘灰十指黑写老人生活艰辛,通过两鬓苍苍写老人年龄大,由此借老人的外貌描写,写出了老人生活的

28、艰难与不幸。“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意思是:我的脸蜡黄,没有一点光泽,哪知道人世间的什么荣华富贵。描写蚕妇的外貌,表现出蚕妇的生活窘迫、处境艰难。5 .D6.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只要心意想通,也感觉仍在身边,像邻居一样。(真正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苦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宽慰与劝勉,以及豁达乐观的精神。7.到了夜间,(沿河集镇与)桥头上依然灯火通明,(灯火倒映于河水之上,金光跳跃。)(人来货往,)商品贸易热闹非凡。春风吹拂,处处柳暗花明,临水寺前游船如织,有暇的人们纷纷上岸观赏春景。(重点意象:“夜市”“桥火”“春风”寺外船”。要求:描写出吴越水乡商业发

29、达物阜民丰的繁荣景象。)【解析】5.此题考查内容理解。D.“有园多种橘,无水不生莲”是说吴越有丰富的物产,表明吴越的富庶,繁荣的经济;“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两句形象地再现了水乡市镇经济繁荣的景象,暗示出吴越水路的发达和旅游业的兴旺;“此中偏重客一个“偏”字,特别介绍了吴越人的热情好客;“君去必经年是诗人猜想友人必定会乐而忘返。秀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淳美的人情,是他乡游子沉醉其间,乐而忘返的原因。此项“主要原因是吴越之地热情好客”理解有误。故选D。6 .此题考查诗句赏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根据意境来分析诗歌的特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写

30、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7 .此题考杳诗歌意象与画面。“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两句形象地再现了水乡市镇经济繁荣的景象。夜幕的降临非但没有影响人们的生活,反而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一个“火字,使人仿佛看到:桥边夜市,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桥下水波涟涟,在两岸灯火的映照下,琏璨夺目。春风吹拂,处处柳暗

31、花明,临水寺前游船如织,有暇的人们纷纷上岸观赏春景。繁荣的经济,畅通的水路,必然伴随着旅游业的开展。诗人用寺外停泊的游船代写香客游人,既与上句形成一动一铮的对照,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艺术享受,又巧妙地暗示出吴越水路的发达和旅游业的兴旺。两句共同勾勒出江南水乡独有的魅力。8 .A9.示例: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改以往送别诗中的悲伤感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意近即可)10.【甲】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乙】诗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无限期待,同时也流跖出自己被贬离

32、长安的失落感和怅惘之情。主要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有误,“五津”是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故选A09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这一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二并邻,近邻。极言心意相通心灵相距之近。这两句运用了对比夸张的修辞,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全诗结构严谨,暗合首句营造的雄浑阔大的

33、气势,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10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白下骚饯唐少府写两人相识相知都在仕途失意,潦倒落寞之时,又是要奔波劳碌中就此分别,想到前路漫漫,关山阻隔,更增添了无限迷茫感伤之情。颔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写晚日江边楼景,蒙上一层消沉情调;写远望之景,风烟弥漫,不见家乡,更增添迷茫悲凉色调。尾联一问一答,运用想象的手法抒发对好友的祝福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以直接抒情为主

34、抒发了诗人的旷达乐观情怀。先是议论抒情,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展开议论抒情,只要彼此相知,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此联一反前人诗作的伤感情调,昂扬向上,积极乐观,成为千古名句。结句更是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友人不要在分手的路口泪洒衣襟,情感朴实饱满,给人以力量。11 .甲诗一改往昔送别诗悲苦缠绵之主题,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体现出了作者高远的志向和旷达的胸襟。乙诗把淳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感伤中体现了作者与韦参军的真挚情谊。12.“日晚”指作者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足见友情之深。“寒鸦”句是望中所见,秋夜清冷,乌鸦等都已归

35、巢,只余下江水悠悠,给人以孤寂、空虚的感触。这两句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渲染(或: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的悠悠思念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不同诗歌的比较阅读。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两篇诗歌的内容及体会作者情感,然后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境旷达,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例如“城阙辅三奏”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友值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

36、豁达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人慰勉友人不要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丹阳送书参军通过描述作者送别友人途中的所见,所闻,抒写了作者与友人离别前后的真挚感情。例如:”一别心知两地秋”,用双关语,表面上是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日晚江南望江北二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景中有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无限忧愁。12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和词句赏析。“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意思:天晚我仍站在江南望江北,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这两句写别后的情景,表达送别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是

37、江北。“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引出“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是望中之景,景中有情,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而此时就连这寒鸦也“飞尽”了,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天地间显得无比空阔、无比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Fai1.edtodown1.oadimage:chrome-extension:/fhimbbbmdjiifimnepkibjfjbppnjb1.estaticwriting1.ogo.pngj13 .(DB(2)第

38、一问: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第二问:我看到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诗词内容。B.有误。词人用“孤鸿自比,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第一问:甲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卖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词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39、同时,又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选求宿处,表达作者不愿随波逐流的个性和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第二问:根据序中“沙湖道中遇雨(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可知,“风雨”实指从野外返回时遇到的风雨;联系上片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可知,作者本身处于烟雨之中,却说自己有“一蓑在烟雨之中行走,可见此句为虚写,联系”【背景链接】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可知,烟雨一语双关,在此也指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指的是人生困境。根据小序中“已而遂晴(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可知,“晴是指雨过天晴;联系”回首

40、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可知,作者坦然踏上归途,不畏惧前方的困难;“晴”字一语双关,代表的是顺境;人生路上高低起伏,作者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馁,遇到任何事都能够淡然处之,宠辱偕忘,达到一种无悲无喜、胜败两忘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人物形象。14 .(I)D(2)甲诗意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之情。乙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思想感情。【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

41、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瘦,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颈联不是诗歌的意旨所在。尾联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诗歌的意旨所在。故选D。(2)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望洞庭湖熠张丞相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转入抒情: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诗人借“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个典故来暗喻自己空有一番才华,也有出来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是没有人引荐,曲折地表达了诗人从政的心

42、愿以及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登岳阳楼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其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首联叙事,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颔联描写,写洞庭湖拆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颈联抒情,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尾联总结,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15 .D16.“翩剧”有轻快潇洒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宫使得意忘形、目中无人的嘴脸,刻画出他们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有明显的讽剌意味。结合“满面尘灰

43、烟火色,两凝苍苍十指黑”,宫使的形象与日夜操劳困苦不堪的卖炭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深化主题,揭露唐代宫市的罪恶,表明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17.卖炭翁中,作者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进而表达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山中寡妇通过山中寡妇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在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下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因此两诗都反映了百姓生活凄苦、饱受欺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批判的思相情感。【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诗意。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

44、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D.有误,“表现劳动妇女勤劳朴、不辞劳苦的美德”错误,应是渲染了山中寡妇那难以想象的困苦状况。故选I)。16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描绘宫使的句子:留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诗人通过动作、神态和语

45、言等描写,揭露和控诉了“宫使”等统治阶层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翩翩”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宫使的横冲直撞、趾高气扬;“手把”口称”等动作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宫使的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等一连串的动作,则刻画出其蛮不讲理、旗遒凶残的面目。这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形成鲜明对比,进而表现作者对宫使的讽剌,对百姓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评。据此回答即可。17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这两首诗都是讽喻诗,都反映了百姓生活凄苦、饱受欺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都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批判的思想情感。甲诗通过卖炭翁烧炭的辛苦,运炭的艰辛,却最后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

46、低的价钱夺走来表现这一主题。乙诗从兵荒马乱的时代着笔,概括了这位农家妇女不幸的遭遇:战乱夺走了她的丈夫,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破茅屋中栖身,但这种情况仍没能逃过统治阶级对她的榨取,残酷的赋税剥削,使这位贫困孤苦的寡妇无以为生。文章通过对寡妇外貌、吃穿等细节描写,流露出对她的深切同情。18 .山野的空旷寂静心中尘世杂念全消19.两首诗均运用了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甲】诗用山鸟的鸣叫反衬山涧的幽静,【乙】诗用钟磬的声音反衬古寺的寂静。【解析】18.考查炼字。【甲】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意为: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青山碧林,更显空寂。一个空字写出山野的空旷寂烂、悠远寂寥。【乙】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为:山中明媚景色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一个“空”字表现出诗人超脱世俗和杂念的豁达精神状态。19 .考查表现手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意为: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意为: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岸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据此可知,【甲】诗用山鸟的鸣叫反衬山涧的幽静,【乙】诗用钟磬的声音反衬古寺的寂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可据此作答。20 .B21.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