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要因及有效减肥法的探讨论文.doc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321857 上传时间:2019-08-1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胖要因及有效减肥法的探讨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肥胖要因及有效减肥法的探讨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肥胖要因及有效减肥法的探讨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肥胖要因及有效减肥法的探讨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肥胖要因及有效减肥法的探讨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肥胖要因及有效减肥法的探讨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胖要因及有效减肥法的探讨论文.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肥胖要因及有效减肥法的探讨 学 院: 师范学院 专 业: 体育教育 姓 名: 宋成昊 指导教师: 赵国茹 2014年 5 月 25 日 肥胖要因及有效减肥法的探讨 摘要摘要 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此之前国家致力于解决百 姓的温饱问题,从八十年代后,肥胖的人数与日俱增,从肥胖人数来看,从肥胖对健康 的损害来看,很多国家都都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肥胖的近况、 肥胖的风险、肥胖的产生原因、肥胖的鉴别方法、肥胖的分类、有效的减肥方法等进行 论说。认为导致肥胖的原因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中国人的体 质特征、

2、普遍的生活作息规律以及中国人肥胖的主要类型,应进一步把减肥的重点转移 到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饮食的控制上来。 关键词 肥胖原因 中国的现状 饮食控制 Obesity by and effective weight loss method Abstract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Its had the very big enhancement in our countrys living standard, countries before try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ood and clothing

3、of the people, from the eighty s, the city and some have rich rural inside, the number of obese grows day by day, from the point of obesity, the health damage from obesity, many countries have paid a heavy price. The article use the mature of literature material,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at, t

4、he harm of fat, the causes of fat, the methed of obesity judgement, the classification, the effective way to lose weight, etc. Think that the cause of obesity is not unilateral, on the basis of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a common routine of life, and the Chinese main of o genre bes

5、ity , should further reduce weight shifts the emphasis to the changes to the way of life and control of the diet. keywords Obesity cau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diet Diet control 目录 引言1 1 肥胖的概述1 1.1 肥胖的分类1 1.2 肥胖的判断标准和评价方法2 1.3 中国的肥胖现状 5 1.3.1 我国的肥胖人口5 1.3.2 中国肥胖人口的省级差异 7 2 肥胖的危害10 2.1

6、 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 10 2.2 肥胖和 II 型糖尿病11 2.3 肥胖和恶性肿瘤 13 2.4 肥胖和脂肪肝 13 2.5 肥胖和性功能障碍 14 2.6 肥胖和死亡率14 3 肥胖的原因15 3.1 遗传因素15 3.2 饮食因素15 3.3 行为方式因素16 4 有效减肥法的探讨16 4.1 合理膳食16 4.1.4 吃早饭16 4.1.2 减小容器尺寸16 4.1.3 三餐之外不再进食17 4.1.4 食物以粥羹状为主17 4.1.5 饮食增加蛋白质含量17 4.1.6 减少食材种类18 4.1.7 增加低脂乳制品的摄入18 4.2 体育运动18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5

7、 小结20 致谢21 参考文献22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1 引言 肥胖(Obesity)肥胖症是由多方面要因导致的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细胞 的体积的变大和细胞数增长导致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异常增高并在某些部位过量沉积脂 肪为特征。伴随着中国人生活越来越富足的脚步,肥胖患者的数量日益庞大起来,现在 正慢慢地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科目。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肥胖就是拥有肥胖的身材, 臃肿的体态,但是根据最新对肥胖的定义,它属于一种代谢方面的障碍,发病的过程具 有隐藏性和复杂性。实际上肥胖本身并不可怕,可怕之处在于肥胖能够对心脏功能、肝 功能具有极大的威胁,还会对糖尿病、血脂症、肾机能不

8、良等多种顽固疾病的出现产生 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不用考虑温饱问题的 21 世纪,人类要面对的问题不是饥饿和疾病, 而是伴随着富足的生活而产生的文明病像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癌症的已经成 为人类健康最大的威胁而中国从 1978 年之后,生活水平不断地好转,开始享受生活的乐 趣,这就导致了现在的动的少、吃得多,也就是消耗的少、吸收的多的现状,这些都是 造成肥胖病高发的社会原因。从最近 20 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一线城市中的超重幼儿比原 来高了 5 倍,同时二三线城市的青少年总数已经超过 3100 万大关,总体来看,肥胖正在 向低领人群扩张。在中青年方面,腹型肥胖率 男 45.26、女 58.11

9、,体脂不均匀分 布率 男 17.26、女 10.3。肥胖的人数与日俱增,从肥胖人数来看,从肥胖对健康的损 害来看,很多国家都都付出了很沉重的代价。肥胖的治疗异常困难,几乎是伴随终生的, 但我们可以有效的预防肥胖病的发生。因此,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重视肥胖的 发病机制。总的来说导致肥胖病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饮食 因素、行为因素。做好肥胖病的预防工作,不仅是对自身的健康负责,也是对家庭、对 社会的负责。 1 肥胖的概述 1.1 肥胖的分类 一、 根据肥胖产生的原因可分为 (1)先天遗传性肥胖:主要指由遗传物质(染色体、 DNA)发生改变诱发的肥胖, 此类型肥胖的发病较

10、为罕见,往往伴有家族性肥胖倾向。 (2)单纯性肥胖:此类肥胖病的发病原因通常是有遗传性家族病史或是能量摄入过 多,是最常见的一种肥胖病。 (3)后天病理性肥胖:病理性肥胖的包含范围相对宽泛,通俗意义来讲是由某种疾病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2 引起的肥胖,而单纯性肥胖引起一些并发症时,就意味着病理性肥胖已经出现。 二、 根据外在体态的不同可分为 (1)苹果型肥胖:是指腰围大于臀围,通常又四肢相对瘦弱,形成类似于苹果中间 大两头小的身体特征,主要发病原因是皮下脂肪多存在于腹部及腹腔内。 (2)梨型肥胖:首要原因是脂肪大多沉积在臀部以及梨型身材的人臀部及大腿部, 引起下半身肥胖,但同时上半

11、身又是正常身形,形成了下半部分膨大上半部分小类似于 梨的身形。 (3)均匀型肥胖:指脂肪在身体各部位均匀分散,总体来说腰臀比例正常,体态显 得较为臃肿、松散。 三、 按照脂肪细胞的变化方式不同可分为 (1)增殖型肥胖:指体内的脂肪细胞分裂过快,导致脂肪细胞多,从而引起肥胖。 (2)肥大型肥胖:脂肪细胞的体积相对于正常的脂肪细胞大,占用空间多,导致肥 胖体态的出现。 (3)混合型肥胖:肥胖产生的要素包括上述两点,并不是其中一点单独发挥作用。 四、 通俗意义上肥胖可分为 (1)单纯性肥胖:最为常见的一种肥胖类型,约占肥胖人数的 95%,这类人群体态 相对较为匀称,没有新陈代谢方面的障碍,也没有内分

12、泌方面的疾病,而往往都营养过 剩或是有家族肥胖史。 (2)继发性肥胖:约占肥胖人群的 2%-5%,由新陈代谢异常和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疾 病,肥胖只是其病症的并发症,一般同时伴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颅骨内板增生症、性 腺功能减退等,而根除这类肥胖的手段不能依靠节食和运动,要从病发源入手治疗。 (3)药物导致的肥胖:只占肥胖总人数的 2%。少许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具 有增进肥胖的副作用,如含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药物带来的负作用尤其明显,通常情况 下中止用药就会缓解副作用的发生,但不幸的是很多人以此为转折点很难再回到原来的 体态。 1.2 肥胖的判断标准和评价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对肥胖的研究,人们

13、对于肥胖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肥胖的判 断从单纯的体态上上升到精准的数字,WHO 和亚太地区分别制定了自己的标准,而我国 也组织在肥胖领域有权威的专家制定了符合我国人群特征的一套中国化标准。 1、 体重指数(BMI)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3 计算公式:BMI=实际体重(kg)/身高() WHO 分别在 1998 年和 1999 年分别发布了对世界范围内成年人的和亚洲成年男性的 分级标准以及肥胖带来危害。 表表 1-1 WHO 以以 BMI 对肥胖的分级和对伴发病评估对肥胖的分级和对伴发病评估 BMI(kg/) 分级适用于西方国家适用于亚太地区伴发病的危险性 正常范围18.5-24.9

14、18.5-22.9平均水平 超重25.0-29.923.0-24.9上升 I 度肥胖30.0-34.925.0-29.9中等 II 度肥胖35.0-39.930.0严重 III 度肥胖40.0极为严重 后期我国肥胖领域的专家也针对中国人的体质提出了 BMI 诊断评估报告 表表 1-2 中国肥胖工作组关于肥胖诊断的建议中国肥胖工作组关于肥胖诊断的建议 根据 BMI 指数测定肥胖程度是一种十分简便易行的方法,并且有相对较强的相关性, 并且受身高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它并不能准确反映一个人的局部肥胖程度,同时对于 一些肌肉相对发达的人来说几乎不能说明其肥胖的等级,但相对于它的便捷程度和适用 范围来说,

15、还是成为最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肥胖判定方法。 分级BMI(kg/)共患病危险度 正常范围18.5-23.9平均水平 分级BMI(kg/)共患病危险度 超重24.0-27.9增高 肥胖28.0严重增高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4 2、 腰围臀围 针对 BMI 指数无法精确反映人体局部肥胖程度的特点,而中国的肥胖病患者又大都有局 部脂肪堆积的特点,WHO 根据这一特点提出了 WHR 的概念,WHR 是衡量脂肪分布特 点的数据指标,WHR 值偏高者属于中心性肥胖,WHR 值低者属于四周型肥胖,测试方 法为:接受测试时自然站立,两脚自然分开,身体放松,取肋骨和盆腔的中点为测量点, 多次测量计算平

16、均值。臀围的测量方法是采用之前的基本站立姿势,测量过程中经过臀 部的最高点进行读数。此种测试方法的优点是能够反映人体局部脂肪堆积的状况,更有 针对性,不足之处在于误差较大,容易受到测试人测量规范性的影响。1998 年 WHO 提 出了欧洲人和亚洲人的 WHR 临界值以及和肥胖病的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下表列举了亚洲 人的 BMI 指数、腰围和肥胖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表表 1-3 不同不同 BMI 与腰围等级以及肥胖并发症的关系与腰围等级以及肥胖并发症的关系 分级BMI腰围并发症发生程度腰围并发症发生程度 体重过低18.5相关疾病危险性低,但其他 疾病的危险性低 相关疾病危险性处于平 均水平 正常范

17、围18.5-22.9相关疾病危险性处于平均水 平 相关疾病危险性增加 超重23相关疾病危险性增加相关疾病危险性增加 肥胖前期23-24.9相关疾病危险性增加相关疾病危险性中度增 加 I 度肥胖25-29.9 男90 女80 相关疾病危险性中度增加 男90 女80 相关疾病危险性严重增 加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5 3、 密度测定法 密度测定法是一种通过间接手段来测定人体脂肪的方法,目前使用频率最高两种的 方法是水下称重法和皮褶厚度测试法,此两种测试方法受测试者手段影响较大,又局限 于测试条件,虽然能够客观地反映一个人的肥胖程度,所以普及率较低。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当准确但是花费较大的

18、测试方法,例如核磁共振显像法、超声 波法、同位素标记法、计算机断层扫描法等。 1.3 中国的肥胖现状 1.3.1 我国的肥胖人口 最近 20 年以来,中国人的身体像气球一样膨胀起来,CHNS 的数据可以显示,在 1989 年,以 BMI 指数为标准,中国存在 1.67 亿的超重人群,而到了 2009 年,这个数字 迅速攀升到 5.29 亿人,平均每天有 4.9 万人步入这一群体,年增长率达到 10.8%,远远超 过中国同一时期 GDP 的增长率;1989 年,以 BMI 指数为标准,中国存在 1487 万的肥胖 人口,到了 2009 年,这一数字直接以爆炸式的方式增长到 1.28 亿,年增长率

19、为 38.1%。 从肥胖人口数的角度来看,到 2009 年为止,我国已经超过美国(1.1 亿人)成为拥有最 庞大肥胖人口群的国家;从肥胖的类型来看,以 2009 年为界限,我国中心型肥胖的人口 数达到 6.9 亿,腹型肥胖人口数达到 6.7 亿,远远超过欧美国家的总和。虽然说我国存在 人口基数大的客观事实,但腰臀比(HWR)超标的人数已经超过人口数的一半,同时一 大半的人口腹部脂肪量堆积过多。 图 1-1 和图 1-2 依次展示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织(WGOC)以国人的体质特征和 世界卫生组织(WHO)以欧美白人的身体特征所制定的 BMI 标准、腹型肥胖和中心型肥 胖标准测算得出 1989

20、年到 2009 年的中国肥胖人群总数。 II 度肥胖30相关疾病危险性严重增加相关疾病危险性非常严 重增加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6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 图1-1 中国肥胖人口变化趋势(WGOC标准) 年份 万人 BMI超重 BMI肥胖 腹胖 中心肥胖 以 WGOC 的标准来评估,到 2009 年,我国的肥胖人口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虽然 与我们平日的思维不相符合,实际上是因为我国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以致我国的肥胖人 数达到 1.28 亿,同时

21、我国有 13.4 亿人,也就是说每 11 个人有 1 个人肥胖,所以当时情 况并不是很严重。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7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19891991199319972000200420062009 图1-2 中国肥胖人口变化趋势(WHO标准) 年份 万人 BMI超重 BMI肥胖 腹胖 中心肥胖 但从客观事实上看,我国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肥胖人口数,也有令人惊讶的增长 速度,通常来讲,世界各国都用 BMI 来衡量,以此为依据,我国在 1989 年到 2009 年的 肥胖人口净增长率为 38.1%,这样的速度在

22、世界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换句话说,在 2009 年之前的 20 年里,我国实现了从营养不良到营养过剩的状态转变,长此以往,我国 也将进入欧美国家的恶性发展道路,加入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开始进行预防,纳入国家政 策,恐怕已经无力回天。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遏制,国家将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从 个人的角度来看,肥胖人群也会承受各种心理压力以及实实在在的就业、择偶歧视,甚 至还会影响到个人的发展前途。 1.3.2 中国肥胖现状的省级差异 中国是一个经纬度差异大且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特点,任何事关国家发展的事都 要考虑到每个地区的特点,事关国民身体素质的肥胖现状调查也是如此,中国家庭营养 与健康调查(CHN

23、S)搜集了随机选取的省区的数据源,以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可以分为 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湖南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按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8 照地域分布来说,以南北走向为主,从三江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云贵高 原。从我们已有的经验出发,每个地区的富裕程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饮食习惯不同、 地理位置不同,所以说人口肥胖程度也不同。而抽样调查的数据也反映了之前的猜测, 依旧是以 2009 年为例,以 BMI 指数为尺度,肥胖最高的地区在山东省分内,成人的人均 BMI 值达到 24.52, 超过了 WGOC 制定的标准,并逼近 WHO 为白种人制定的标准

24、,最 低的 BMI 均值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为 21.89,是在理想体重的范围内。然而思维惯性引 导我们作出这样的假设,是不是经济越发达,肥胖人口的数量就越多呢?从我们固有的 经验出发似乎是这样的,但是结合之前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相对于山东省 要发达,但是肥胖人口数却不及山东;黑龙江省、湖南省、湖北省的经济实力几乎并驾 齐驱,但是黑龙江省拥有的肥胖人口数却远远超过了湖南省和湖北省。显然我们不能把 肥胖的原因归咎到区域的发展程度上,但是又不能因为上述的矛盾把经济发展排除在导 致肥胖的原因之外。因此为了更有力地说明我国肥胖人口数量与地区差异的关系就必须 要更有说服力的数据。为了排除其他因

25、素的干扰,我以时间为顺序搜集同一地区不同历 史时期的肥胖人口数,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的数据。以 WHO 的三类指标可以看出, 从 1989 到 2009 年期间,全国 9 省区的 BMI 指数均值、腰臀比和腰围值在逐年的上升。 下图的数据来源是 20 年间对全国 65000 名志愿者的跟踪调查,很有代表性的反映了中国 人从较瘦的状态(BMI 值为 21.5)过渡到超重的状态(BMI 值为 23.5) 。 20.5 21 21.5 22 22.5 23 23.5 1989 1991 1993 1997 2000 2004 2006 2009 图1-3 9省区成人BMI指数均值变化趋势 年份

26、BMI指数均值(体重/身高)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9 接下来的两组图表分别从腰臀比和腰围的角度衡量了中国人的体态变化特征,从中国人 群的身体特质来看,这两项指标更能有针对性的反映肥胖现象在中国人群中的蔓延情况。 72 74 76 78 80 82 84 1989 1991 1993 1997 2000 2004 2006 2009 图1-4 9省区成人腰围变化趋势 年份 要为均值(cm) 由于缺少 1989 年至 1991 年期间的数据,只能从 1993 年开始整理,我们可以很直观 的看到在这 17 年间我国成人腰围从 76cm 左右陡增至接近 83cm,也就是说中国人的腰围每 年

27、增加一厘米,然而更可怕的是中国人的腰臀比变化趋势,见下图 0.82 0.83 0.84 0.85 0.86 0.87 0.88 1989 1991 1993 1997 2000 2004 2006 2009 图1-5 9省区成人腰臀比均值变化趋势 年份 腰臀比均值(腰围/臀围)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10 从 1993 年开始,中国人的腰迅速地粗了起来,从 1993 年的 0.844 增长到 2009 年的 0.875,也标志着我国的肥胖人群向腹胖和中心型肥胖靠近。当然最能够反映我国肥胖人 口增加趋势的还是要以最为常用的 BMI 指数来衡量,因为 BMI 指数能够很敏感的反映出 一个

28、群体的身体变化趋势,下图展示了在 1989 年到 2009 年以 WCOC 规定的 BMI 指数为 标尺总结出来的肥胖人口变化趋势。 0 10 20 30 40 50 60 1989 1991 1993 1997 2000 2004 2006 2009 图1-6 BMI肥胖率超重率变化趋势 (WGOC) 1.32 3.04 3.13 5.1 6.84 8.07 8.34 9.61 14.8418.59 20.52 26.04 32.2135.79 37.0139.64 年份 BMI超重率 BMI肥胖率 中国肥胖人口从开始时的 1.32%增长到了 9.61%,若果换算成人口数的话,那就是在 短短

29、 20 间,中国从拥有 1487.7 万人的肥胖者增长到了 1.28 亿,足足增长了 8 倍。 由此看来,国人中肥胖者的增加和生活水平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然而我国正处于经 济发展的高速时期,人民生活只会越来越富足,所以我们个人及国家都必须重视起这个 问题,如若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仅是悖离了我们最初发展经济的初衷,还会给国家的财 政、医疗、国防、甚至是社会的稳定都会带来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目前最有效、最为 经济的避免肥胖出现的方式就是未雨绸缪,个人应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国家也应该 出台相应的政策避免这种大规模国民身体素质下降的局面的出现。 2 肥胖的危害 2.1 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 首先,心在要承

30、担更为艰巨的运输血液的任务,也就是说身体向心脏要求更多的血 液,心脏就越容易病变,因为心脏长时间得不到休息,长此以往就会引发心脏物理性病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11 变,负责体循环的左心室变得肥大,同时腔室的空间也相对变小,进一步就会导致心律 失常,变得没有节奏,这时候就会出现胸闷气短的现象;另一方面,人体的舒张压和收 缩压在超重的范围内和体重完全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下表反映了体重及体内脂肪含量对 人体血压的影响 表 2-1 脂肪含量和 BMI 指数血压的影响 脂肪含量增 加值(%) BMI 增加值 (kg/m) 收缩压增加值 (mmHg) 舒张压增加值 (mmHg) 男性1.71 女

31、性1.251 男性1066 女性1044 而且肥胖中还有一种形态叫做中心型肥胖,通俗来说就是脂肪大多集中在躯干部分, 这类肥胖患者是高血压发病率最高的人群,当男性的腰围大于 102cm 时,女性腰围大于 88cm 时,发病率就会陡增 1 倍,并且还会随着腰围的增加而增加。 当体内储存了过多的脂肪之后,血液中的脂肪含量也会随之上升,非正常量的脂肪 流经各部分血管再经过时间的积淀,很容易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形成高血脂症, 也会加快血栓的形成,堵塞血管,引发高血压、心肌梗塞、冠心病、脑溢血等死亡率极 高的病症的发生,严重威胁身体健康。最新研究表明,当 BMI 指数为 30kg/m时,心血 管疾病

32、的的发病率约为 37%,而当 BMI 指数下降 1-5kg/m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骤 减 16%,只有 21%的发病率。总的来说,肥胖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直接 损害结构功能上,还体现在协同加速消耗上,尤其是对年龄偏大的中心型肥胖病患者更 是具有极大的诱发潜在疾病可能。 2.2 肥胖和 II 型糖尿病 II 型糖尿病通俗上说就是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发于 35 岁之后,并且占患者总数的 90%以上,此类糖尿病的特点不是缺少胰岛素导致的,而是无法利用体内分泌的胰岛素,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12 通俗来说就是体内的胰岛素被白白扔掉了,并没有为人体服务。从本质上说 II 型糖

33、尿病 和肥胖应该是两种向对独立的疾病,患有 II 型糖尿病的人不一定肥胖,同样肥胖的人不 一定有 II 型糖尿病,但是目前来说众多的证据都表明肥胖对 II 型糖尿病的发作具有促进 作用,调查显示中度肥胖者较正常体重的人 II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高出了 4 倍,而重度肥 胖者的发病率则是正常人的 21 倍,我们对天津市的 21978 名成年男性和 24221 名女性进 行调查得出了肥胖和 II 型糖尿病的关系 表 2-2 BMI 指数和 II 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BMI 指数II 型糖尿病发病率 男性25 25 10.53% 22.33 女性25 25 12.14% 28.26 这些数据证明肥胖与

34、II 型糖尿病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当 BMI 小于 25kg/m时,两 者存在一定的祥光关系,当 BMI 值大于 25kg/m时,这种相关性进一步增强,而且这种 关系不管在男性身上还是女性身上都体现得较为明显,我们可以推测出 BMI 指数过高, 也就是肥胖程度确实是 II 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并且随着 BMI 的增高,发病率是以 其倍数增加的,例如以 BMI 指数大于 24kg/m和小于 35kg/m为例,同龄男性的发病率增 加了 93 倍,女性的发病率增加了 42 倍。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除了 BMI 指数会影响 II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以外,脂肪在身体分 布的位置也会有影响,这就是曾

35、经提到过的肥胖类型,分为中性型肥胖和四周型肥胖, 有数据显示,即使人体的 BMI 指数处于正常范围内,但是腰围大于 102cm,同样发病率 也会增加,是原来的 3.5 倍。中心型肥胖产生的原因是过多内脏脂肪的堆积,内脏脂肪不 同于一般脂肪,他通过释放化学物质破坏大动脉,增加心脏病的风险。而恰巧中心型肥 胖又占据了我国大多数的肥胖人口,也就是说在正常的 BMI 范围内我国也存在许多的潜 在 II 型糖尿病人群。 虽然现在并没有完全证实肥胖和 II 型糖尿病发病的机制,但是部分研究已经取得进 展,能够确定的原因包括由于脂肪堆积,造成了胰岛素的利用率降低,引发高胰岛素血 青岛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13 症,脂肪过多也会阻碍肌肉和其他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导致糖耐量异常,而脂肪和葡 萄糖的异常使用,也会影响胰岛 细胞的代谢分泌,造成体内胰岛素不足或消失,最后 引发 II 型糖尿病。 2.3 肥胖与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癌症,在中医上叫做岩,它的主要特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装饰装潢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