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一课守身自爱教学目标:1、理解“守身自爱”的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守身自爱”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守身自爱”的容。教学难点:积累“守身自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和私、最伟大的。孝的意义在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思。身体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健康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珍惜好自己的身体,不要做毫无意义的残毁和无价值的牺牲,就是对父母的孝顺。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孝的意义又在于维护父母的尊严,不让父母为自己蒙羞。孝道是社会的行为规,是
2、社会法律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良好阐述。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存身惜名,不让家人担心,不辱没父母,那么逞勇斗很、乱纪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每个公民都会遵纪守法,恪守公德,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文明。遵行孝道,从爱惜身体、尊重生命做起。二、新课教学: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父母,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翻译:自己的肢体、头发和肌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败坏,这是孝行的开端;为人处世能行正道,使自己扬名后世,从而使父母荣耀,这是孝的高境界。2、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礼记曲礼上注释:服:通“”伏”,指潜伏于暗处译:孝子不潜伏在暗
3、处,不登危险的地方,是怕因自已的过失使父母蒙受羞辱。父母健在的时候,不可以与朋友生死相许,不可以私存钱财。3、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注:遗:留。- .可修编.- .译:曾子说:”自已的肉身,是父母遭留的身体。使用父母遗留的身体,敢不恭敬吗?三、思考讨论:1“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这种看法你赞同吗?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2孟子说:“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结合所学,査一査这句话的意思,想一想“守身”和孝顺父母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丧失了操守的人就不能孝顺父母呢?请在班级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四、
4、延伸阅读: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孔子的学生曾参(即曾子)家有一块菜地,他的父亲曾点在地里种了许多瓜果。有一天,曾参见瓜地里长了许多野草,就拿起锄头除草、不小心瓜的根刨断了。曾点正好看见,于是,他拿起木杖向曾参的背上地击了两下。曾参当场不省人事,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醒过来。他爬起来对父说:“刚才得罪了父亲,父亲用尽力气教调儿子,该不会累病了吧?”说完,曾参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已的里弹琴唱歌,以示自己并未受伤,好让父亲放心。孔子得知此事后,对曾参说:“曾参啊!我来跟你讲讲舜帝的故事吧!舜帝的父亲叫瞽叟,他想使唤舜的时候,舜都在他身边;但是他想置舜于死地的时候,舜便躲开了,让父亲找不到。平日舜受父亲的小杖责
5、打、而大杖责打时就逃走,就是不想使瞽叟得到不义的罪名。这样,才不失为一个敦厚的孝子,你不是天子百姓吗?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怎么样?五、积累与感悟:1请积累以下两句关于“守身”的名言,并写写你对这两句话的感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一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一(论语卫灵公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你如何看待其中“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观点?请组织一场题为“扬名显父母是否为孝”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引导大家辩证认识古人的孝道。第二课手足情深教学目标:1、理解“手足情深”的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手足情深”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
6、注释理解“手足情深”的容。- .可修编.- .教学难点:积累“手足情深”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诗经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古代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称为“五伦”,其中的双方都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以兄弟为例,要做到“见友弟恭”,为见的,要照顾弟弟,为弟的,要数重见长。兄弟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兄弟之间关系和壁,则家庭安宁祥和。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要学会爱亲人,建构和谐有序的家庭伦理关系;然后进一步将这种关系向外扩展,做到仁爱百姓;最终达到仁爱万物的境界。二、新课教学:1、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
7、裒矣,见弟求矣。-诗经小雅常棣注释:孔怀:很关心。孔,很。原:古同“塬”。这里指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隰(x):这里用为低湿之地之意。裒(pu):聚土为坟丘。翻译:遭遇死亡威胁,兄弟最为关心。丧命埋葬荒野,兄弟也会相寻。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责在天。君子撤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注释:亡:同“无”。患:忧虑。翻译:司马牛很忧伤地说:“人人皆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啊!”子夏说:“我曾经听先生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工作严肃认真,做事没有羞失,对人能恭数有礼,那就四海之
8、都是你的兄弟呀!”君子哪里怕没有兄弟呢?3、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注:与(y):参与。在其中。数:意外的事情。怍(zu):惭愧。语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君临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很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君子有三种乐趣,但是称王于天下并不在其中。三、思考讨论:- .可修编.- .1论语中总是将“孝”“梯”并举,认为二者是“为仁之本”。结合
9、课文注解想一想,“孝“和“悌”分别强调的是什么容?为什么它们能够成为“为仁之本”?2“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可见“悌”是一种血缘亲情。论语中又说“四海之,皆兄弟也”,似乎“悌”又超越亲情,成为人们萍水相逢时对于知己的向往和追求。你如何认识这里“兄弟”的意义呢?请在班组织一场讨论,大家一起来说一说。四、延伸阅读:兄弟情深轼、辙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兄弟亲情的词作。轼中秋怀人之作,为兄弟而发,其中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千古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更是成为千古佳句。轼兄弟情意甚笃,写作此词时,他与撤已有六七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轼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辙也作了一首水调歌头中秋来回赠其兄。当时轼出任知府,四月离家走在。撤与之偕行,并在停留百余日。临别之际,适達中秋佳节,他们一同泛舟赏月,辙写就了这首词来告别其兄。轼读了也即席写了一首同调和韵之作,抒写二人久别重逢接着又将分别的依依难舍之情。全篇语调凄凉,笼罩着浓厚的“愁”与“忧”的气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轼兄弟亲密无间的手足之情。自从踏上仕途,轼、撤兄弟二人的命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政治见解相同,也都敢于直言进谏。他
11、们因才略而被任用,也因才略而蒙难。当兄长被一贬再贬时,弟弟也因为受牵连而日子很不好过,但做弟弟的从未有过丝毫怨言。在轼被关进大狱的时候,辙愿意以自己的官爵为长兄赎罪,结果被贬到筠州盐酒税。常言道“患难见真情”,兄弟间的手足真情在患难时更显得弥足珍贵。后轼第三次被贬,居于,而辙也因为受哥哥牵连被贬雷州,正是一南隔海相望。兄弟二人同时遭贬,患难与共,倍觉情笃。“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大小”不愧为一对情深似海的模兄弟。五、积累感悟:1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形容兄弟关系的词汇很丰富,兄弟之间感情深厚称之为“手足情深”;兄弟之间和睦友爱,称之为“花萼相辉”;兄弟之间意气相合、亲密 无间,称之为“
12、伯埙(xn)仲篪(ch)”。查查资料,看看这三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 .可修编.- .2中国人家庭观念强,过年过节渴望团圆,春节期间,更是全国人民“大挪移”。你有过春节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大挪移”经历吗?你怎么看待春节团圆的观念?请与同学一起分享过年过节的体会。第三课尽心致养教学目标:1、理解“尽心致养”的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尽心致养”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尽心致养”的容。教学难点:积累“尽心致养”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符合天地法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父母养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
13、天经地义。赡养父母,既是一种法律义务,又是一种道德行为。它既包括子女给父母提供的物质和经济保障,又包指子女对父母精神上的侍奉陪伴。“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赡养父母的最高境界,不在于物质上的富贵多寡,而在于即使让父母“啜菽饮水”也能“尽其欢”。百善孝为先,孝养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子女所应尽的天职。二、新课教学:1、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末之有也。-孝经庶人章注释:庶人:普通百姓。译: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
14、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2 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礼记檀弓下注释:啜(chu):吃。菽(sh):豆类。3手:通“首”。还(xun):迅速。椁(gu):棺材外面套的大棺。称(chn):相称。译:子路说:“伤心啊,贫困!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不能好好赡养,去世了不能按礼制来安葬。”孔子说:“即使吃豆类喝清水,而能使父母终生快乐,这就是孝。父母去世,- .可修编.- .用棺材收敛他们的遗体,迅速下葬,不必有棺外的套棺,与家中
15、的财产相称,这就是礼。”3 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锦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汉桓宽盐铁论孝养注释:当豢(hun):指肉类食品。译:善于供养父母的人不一定供给他们肉食,也不一定供给他们绣有花致的丝织衣物。用自已所有的一切尽心地供养双亲,这就是最大的孝。三、思考讨论:1孔子认为“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盐铁论孝养中说“以已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这两句话中对赡养父母的认识有什么共同点?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2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很多年轻人因工作、生活压力大,照顾父母力不从心,从而给人一种照顾不好老人有情可原的错觉。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四、延伸阅读
16、江革负母东汉人江革,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当时天下大乱,盗贼横行,江革就背着年迈的母亲四处逃难,精心地侍奉着母亲。路上,江革多次遇到盗贼,盗贼见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抢,就想拉他入伙。每次江革都是苦苦哀求,说如果留下孤零零的老母无人赡养,在兵荒马乱之中,母亲如何保全性命?自己又如何心安?盗贼见他是个孝子,都被他的诚心感动,谁也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杀他。后来,江革搬到下邳(p)居住,穷得连衣裳鞋子也置办不起了,只好替人家辛苦做工,以此来赚钱供养母亲。凡是母亲需要的东西,他都竭尽所能供给母亲。后来,母亲去世了,江革哭得很哀伤。于是,他就住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即使睡觉的时候也不脱去丧服。后来,人
17、们仰慕他的德行,推举他做了孝廉。江革的事迹被后人传为佳话,人们称他为“江巨孝”。五、积累感悟:1古今中外都有许多歌颂父母的诗篇,其中蕴含了人们对于父母的深沉情感,如孟郊的游子吟、舒婷的母亲、泰戈尔的金色花等,请把这三首诗摘抄在你的积累本上,并且背通下来。 2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因为自己的过错和父母冲突的情况?如果有,请写一封信给你的父母,向他们表达对此事诚挚的款意。- .可修编.- .第四课忠于正道教学目标:1、理解“忠于正道”的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于正道”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于正道”的容。教学难点:积累“忠于正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
18、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正道,指我们为人处事时正确的道理、准则。管子立政中说,“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可见忠于正道的重要性。要忠于正道,首先要从“正身”做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身正”之人才能对社会人民起正面的引导作用。如何才能“身正”?古人常把“仁义”当成立身之本,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只有“居仁由义”,方能“身正”,也方能让天下人信服。当今社会,各种诱感日益增多,忠于正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需要有忠于正道的勇气,用自己对正道的忠贞来匡正自我,匡正天下。二、新课教学:1、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9、论语颜渊注释:帅:率领,带领。译: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政,就是端正的意思。您带头端正起来,谁敢不端正?”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译:孔子说:“如果执政者自身品行端正,不发命令,政策也能得到施行;如果他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出命令,也没有人听从。”3、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译:扭曲了自己人格的人,没有能使他人正直的。三、思考讨论: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认为坚守正道要从“正身”做起,只有“身正”才能“令行”。为什么孔子这样认为?请思考“修身”与“治国”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可修编.
20、 .2“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认为,要忠于正道就要坚守“仁义”,请査阅资料,了解“仁”“义”的涵,并与同学们就为什么“仁义”是正道之本展开讨论。四、延伸阅读:郅恽拒关郅恽是东汉时一个管城门的小官,他的耿直早在王莽算政的时候就已广为世人知晓。后来,光武帝秀听说他的学问和品德,本想重用,见他年老体弱,就让他做了个管城门的小官,他也不推辞,严肃认真地对待这份工作。有一次,光武帝带领众人到郊外去打猎,回城的时候已是深夜。车驾到了郅把守的上东门,光武帝的侍从让郅恽开门,被郅恽拒绝了。过了一会儿,光武帝亲自策马立到桥边,命令郅挥开门。不料郅挥说:“夜里看不清楚,不管是谁要进城,还是按朝廷
21、的规矩不能随便开门。”光武帝只好绕道到东中门进城。第二天,光武帝正想找郅恽责问,不想郅恽的奏章已经送上来了。奏章上说:“陛下跑到遥远的山林里去打猎,白天还不够,直到深夜才回来。这样下去,国家大事怎么办?”光武帝看了奏章,觉得郅恽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于是,赏给郅恽一百匹布,把那个掌管东中门的官员降了职。五、积累感悟:1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修身的名言,比如孔子的“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庸中“知耻近乎勇”等,请你把这三则名言摘抄在积累本上,并加以背通。2忠于正道,首先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这就需要对自己的人格不断地完善,曾子也说要每日“三省吾身”。
22、请你在班里发起一个“日三省吾身”的活动把自己每天对自己的反省及感悟记在日记本上,并在活动一个月后开一个班级交流会。第五课笃行正道教学目标:1、理解“笃行正道”的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笃行正道”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笃行正道”的容。教学难点:积累“笃行正道”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可修编.- .践行正道,是每一个忠于正道的人所追求的目标。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o)之邦行矣。”可见一个人要践行正道,首先就要做到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践行正道,还需要有一种反躬自问的精神,比如孔子所说的,君子要有“九思”。一个道德
23、高尚的人往往是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观照,从而保证自己在正道上不偏移的。践行正道,不仅仅是一种洁身自好的品格,更是一种匡正天下的情怀。体现在教育上,它是教人品行忠信。体现在政治上,它是提拔正直之人才,让他引领社会走向正道。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不缺乏践行正道之人,让我们学习他们正直不屈的人格、忠信笃实的品性,使中华之“正道”在你我身上发扬光大。二、新课教学: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论语述而翻译:孔子用四种容教育学生:文献、品行、忠诚、信实。2、子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注释:蛮貊(m):泛指四方落后部族。翻译:子问如
24、何处世。孔子说:“言语忠实守信,行为笃厚恭敬,即使身处野蛮的国度也能行得通;言语不忠实守信,行为不笃厚恭敬,即使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3、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故,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语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考:看的时侯思考是否看得明断,听的时候思考是否听得清楚,思考表情是否温和,思考举止容貌是否端庄,思考言语是否忠实,思考做事是否严肃认真,思考遇到问题如何向人请教,思考生气时会存在什么后患,看见能取得的事物,思考自己是否应该得到。”三、思考讨论:1孔子认为“言忠信,行笃敬,虽貊之邦行矣”,可见践行正道首先要从自己的言行开始,想
25、一想,为什么做人忠实讲信用、行为踏实就能通行千里?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 2孔子认为“君子有九思”,可见要做到践行正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在君子这“九思”当中,哪一思的容最难做到,它和践行正道有什么关系? 四、延伸阅读:颜真卿宁死不屈 唐玄宗统治后期,安史之乱虽被平定了,但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已经形成。德宗时,希烈叛乱,自称天下都元帅。德宗问宰相卢杞怎样处理,卢杞说,最好先派人去动降。那么派谁去呢?卢杞说,颜真卿最合适,他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其实,这是卢杞- .可修编.- .的奸计,他早就妒忌颜真卿的才能,想要借叛军之手杀掉颜真卿。虽然颜真卿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一时找不
26、到合适的人,德宗皇帝只好同意派他去。颜真卿带着圣旨,赶到准西叛军所在之地。刚一开口,希烈的部将就把刀架在颜真卿的脖子上。颜真卿大义凛然,面不改色。希烈斥退了手下,大摆筵席,想借机策反颜真卿。这时,有人上前劝道:“元帅当了皇帝,宰相就请颜太师来当。”颜真卿高声喝骂:“我已是快要死的人了,会受你们的诱惑和威胁吗!”希烈无计可施,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后来,希烈派人在关禁颜真卿的院子里堆起柴火,浇上油,高喊再不投降就要烧死他。颜真卿一听,毫不犹豫地起身就要朝火堆里跳,火苗烧着了他的眉毛、胡须,但叛军这时还不想让他死,就拉住了他。希烈见颜真卿忠贞不屈,反而成为阻碍,就下令死他。这位书法史上的一代宗师、文
27、武双全的四朝名臣,最后死于叛军手中,终年七十六岁。五、积累感悟:1积累下列名句,并理解它们的意思。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一一子诠言训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宋)文天祥言志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直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坚守的“进退”原则,他们不管自己是“穷”是“达”,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坚守正道。请查阅资料,看看哪些古人坚守了这一原则,并组织一场“坚守正道”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在班会上分享彼此的感悟。第六课忠言直谏教学目标:1、理解“忠言直谏”的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忠言直谏”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忠言直谏”的容。教学难点:积累“忠言直谏”的名句,探讨
28、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古圣先贤所提倡的忠,不是不论是非黑白全部听命于君王,也不是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顾全大局、秉承正道的忠言直谏。忠言直谏是一种不以个人利益为转移,始终把国家发展放在首位的忠诚之举,也是古代知识分子落实忠道的一条常见途径。- .可修编.- .当今社会,同样需要落实忠道。如果领导、长辈有错,下属和晚辈一定要勇于诤谏,不可因个人利益而三缄其口。马融说,“违而不谏,则非忠臣”,仲淹说,“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是否敢于忠言直谏,落实忠道,实则是对我们每一个人人格和品德的考验。二、新课教学:1、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
29、宋)仲淹文正公文集奏上时务书翻译:直言动谏的人,自古以来都明作“忠”;花言巧语的人,自古以来都作“佞”。2、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汉)马融忠经 忠谏章翻译:在尚未出现苗头时劝谏,是最上等的;在已出现苗头时劝谏,这是次等的;在发生了行为之后才劝谏,这是下等的。君主行事有过错不动速,就不是忠臣。3、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论语微子翻译:柳下惠做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您不能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正直地对待他人,到哪里去而不被多次罢免呢?不正直地对
30、待他人,何必一定要离开家乡?三、思考讨论:1、“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柳下惠被罢免官职后,说正直地对待他人,到哪里去都有可能会被罢免。可见一个落实忠道的人,有可能会因为过于忠直而与外界环境发生矛盾,如何既坚守屈原般“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品性又使自己不受到伤害呢?请和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2、“直言之士,千古谓之忠:巧言之人,千古谓之佞。”落实忠道,然需要正直的品格,但在进谏时是否只能忠言直谏呢?请同学们讨论怎样的进谏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忠道。四、延伸阅读:愈谏迎佛骨 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宪宗派使者前往风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王公贵族、平民百姓都趋之若鹜,甚至有人为表明虔诚供
31、佛而倾家荡产,有人用燃烧的香烫头顶灼路膊。 愈一向不信佛,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他说:“我知道陸下对佛并不迷信,无非是祈佑福祥而已。可是百姓们却很容易迷信,以致发生灼头- .可修编.- .顶烧手指,挥霍钱财,把全部产业统统捐献。如果不加以禁止,更把佛骨送到寺院供奉,今后一定会发展到断臂割肉的慘状。这种有伤风化、败坏习俗的做法会传笑四方,决不是一件小事啊!何况已经枯朽的佛骨是不吉祥的秽物,怎么能将它供奉起来呢!我乞求把佛骨丢进江河或烧掉,以防止人们受到迷惑。”宪宗览奏后大怒,要用极刑处死愈,裴度、群等人极力劝谏,说:“愈的话触犯皇上,确实罪有应得。然而如果不是心怀忠恳,不
32、怕被斥责,怎么会做出此事?我们乞求陛下稍加宽恕,原谅他不当的言论。”宪宗却仍愤怒。一时间人人都感到惊恐,也叹惋愈的遭遇,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宗这才宽故了愈,将他贬为刺史。五、积累感悟:1古代臣子中有不少忠直之土冒着生命危险向皇帝进谏,即使因此而遭受个人不幸也毫不后悔,比如比干因忠言直谏而被挖心,屈原因忠言直谏而被放逐,司马迁因忠言直谏而遭宫刑等,请查阅与这三则故事有关的材料,并把它们用自己的话概述在积累本上。2请给你身边的师长写一封“进谏书”,在书中指出学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并阐述你写这封“进谏书”的理由。注意语言得体,方法得当。第七课君子慎独教学目标:1、理解“
33、君子慎独”的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君子慎独”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君子慎独”的容。教学难点:积累“君子慎独”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中国古代将“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陆九渊说:“慎独即不自欺。”一个人在有他人在场、有他人监督的情況下,往往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要完全靠自己的良知与信仰约束自己,使自己遵守道德原则,这就是“慎独“慎独”需要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自我制约的能力。汉代震面对企图贿赂他的人,说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你知)。”震看重自己
34、的品行操守,忠实于自己心,严于约束自己,即使在私密场合,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慎独”让震万古流芳。二、新课教学:- .可修编.-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注释:恶:第一个“恶”(wu)字是动词,厌恶;第二个“恶(e)字修饰“臭”,表示不好的味道。好:第一个“好”(hao),喜受;第二个“好”(hao),美好。谦(qie)通“慊”,心安理得的样子语译:所谓心意真诚是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厌恶不好的气味,就如爱好美好的事物,这就叫作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必定谨慎。2、道也者,不可须史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
35、其所不,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语译:道,是不能高开片的;如果可以高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的地方也会道候,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再隐的东西也没有不被发现的,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语译:道,是不能离开片刻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会道镇,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会畏惧。再隐蔽的东西也没有不被发现的再细微的东西也没有不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非常谨慎。3、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所以過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宋)朱中庸章句语译:慎独中的
36、独”,是指他人不知道面唯独自已知道的时候。这是将人的欲望止在前生之初,使它不在隐、细微之中渐渐滋长,以至于远离正道。三、思考讨论:1“慎独”不仅称得上是传统美德中的精髓,也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之一。结合选文容,联系实际生活,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倡导“慎独”精神。2朱熹说:“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在今天多元而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慎独”。四、延伸阅读:叶存仁赋诗拒礼清乾隆年间,时任巡抚的叶存仁为人清廉正直。 他在离任的时候,僚属们为给他赠物、送礼,想方设法不透露风声,一举一动避人耳目,在深更半夜无人能知、能见、
37、能闻的时候,用小船给他送了一批财物。叶存仁既不想私藏暗吞,又不愿生推硬挡,就写诗一首加以拒绝。诗曰:“月明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将礼物全部送还。叶存仁不是怕别人知道,而是怕自己知道,这是君子慎独的体现,也是清廉为官的最高境界。- .可修编.- .五、积累感悟:1中国先贤留下了不少关于“慎独”的训诚,例如童蒙训里琦不选拔偷金使臣的故事、辨忘录里教育孩子从细节做起养成慎独品质,请查阅相关资料,编一期关于“慎独”故事和家训名言的小报。2每个小组分别排演一个古今著名的诚信故事,比如震因“四知”拒绝王密的馈赠、许衡拒食无主之梨等,在班级举办一次“继承诚信传统,感悟
38、千古美德”的专题演出。第八课诚中形外教学目标:1、理解“诚中形外”的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诚中形外”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诚中形外”的容。教学难点:积累“诚中形外”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古人云:“人无信,不可交。”不讲诚信的人,常常以欺诈的手段对待他人,与这样的人交往,必受其害。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做到诚于心,真实地认识自己;也要善意地理解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乐于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绝不做损人利己的事。要做到言而有信,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人不守信,主要是受到利益的引诱。有高尚道德的人,才不会口是心非,阳奉阴违,
39、不做坑蒙拐骗之事。其次,还要注意出言谨慎,努力信守。出言道慎,是指作出承诺时要考虑可行性,说老实话、真话,不说谎话、大话和空话,谨慎承诺方可元现。努力信守,就是说一旦承诺就要不惜代价去维护承诺,实现承诺。二、新课教学:1、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清毓秀弟子规语译:还未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得不够确切,不轻易传播出去;觉得事情不恰当,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2、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礼记中庸注释:慥慥(zao):勤勉不怠慢的样子。- .可修编
40、 .语译:平常依德而行,平常说话谨慎,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改正,有长处不敢过分显露。说话时要考虑是否能做得到,做事时要考虑是否言行一致,君子怎么能不勤奋自勉呢!3、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卦文言语译:君子提高道德,建立功业。忠于职守,取信于民,这是为了增进道德;言论树立真实的原则,这是为了建立功业。三、思考讨论:1近来网络上常常出现一些不实新闻,有的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恐慌,请结合(弟子规中“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的名言,谈谈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2道德经中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人为我们提
41、出“不美”的真言警训?有没有并不真实可信的“美言”?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延伸阅读:季札挂剑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为他的封地在延陵一代,所以又称他“延陵季子”。有一次,延陵季子将要到西边去访间普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虽然嘴上没有说什么,但露出十分想得到宝剑的表情。季子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当时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心里已经决定把宝剑送给他了季子在晋国的时候总想着回来,可是徐国国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了。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身边的人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是不能送给别人的啊。”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
42、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来,他很想得到宝剑。我因为有出使晋国的任务,就没有送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决定把宝剑送给他了。虽然现在他已经去世了,如果我不把宝剑送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良心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离开了。徐国人费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基。”五、积累感悟: 1古代还有很多诚实守信的事例,比如查道吃枣留钱、宋濂按时还书等,请查阅这些故事,并和大家交流你的阅读感悟。 2季
43、札信守自己心的承诺,将宝剑送给了去世的徐国国君。在生活中,你能做到不欺骗自已的良心,诚实守信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你的感想。- .可修编.- .第九课言行一致教学目标:1、理解“言行一致”的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言行一致”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言行一致”的容。教学难点:积累“言行一致”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说,先把自己要说的做好了,然后再说。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说得多、做得少,也有不少人言行不一,还有的人夸夸其谈,光说不做。我们要诚于心,真实地认识自己。孟子认为,善良天然地存在于人性之
44、中,返回到自己心的真实本性上,能得到真实的快乐。如果将人性的优良萌芽加以扩充,就能达到最高的道徳境界;如果不能加以扩充,反而加以泯灭,就会进入虚妄的状态。所以,教化的目的,在于真实地呈现人善良的本性:“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减矣。”如果人的言语与行为都建立在善良的本性上,就能做到外一致、言行一致。二、新课教学:1、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治长)语译:听一个人所说的话,还要看他怎么做。2、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注释:耻:以为耻。语译:孔子说:“君子以所说的超过所做的为耻。”3、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
45、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语译:嘴上能够说出来,就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宝”。不善言辞,却能身体力行这是“国器”。善于言辞,却不能身体力行,这是“国用”。嘴巴上说好的,行为上却是恶的,这是“国妖”。治国者应当敬重“国宝”,爱护“国器”,任用“国用”,除去“国妖”。三、思考讨论:1阅读第三则选文,说说荀子是如何看待“言”与“行”的辩证关系的。- .可修编.- .2古人有“言行相符,始终如一”的说法,古人也曾说过“诚于心外信于行”,请谈谈“言行”与“心”的关系。四、延伸阅读:言行不一的樵夫在伊索寓言里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只狐狸为躲避猎人的追赶而逃窜恰巧遇见了一个樵夫,它请求樵夫让它躲藏起来,于是樵夫叫狐狸去他的小屋里躲着。会儿,猎人追赶过来,向樵夫打听狐狸的下落。樵夫一边嘴里大声说不知道,又一边做手势,暗示狐狸躱藏的地方。猎人相信了他的话,但并没留意他的手势,于是便离开了。狐狸见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