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3343668 上传时间:2019-08-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说课题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一课时) (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第三章第五节)一、教材分析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2.从学生认知角度看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2、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3.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此片面、不严谨4.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式的推导、公式的特点和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灵活运用公式推导所使用的“错位相减法”是高中数学数列求和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蕴含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3、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渗透事物之间等价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三、过程分析学生是认知的主体,设计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1粒小麦,第二

4、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第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为什么呢?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情境目的是在引入课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故事内容紧扣本节课的主题与重点此时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 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动手算了起来,他们想到用计算器依次算出各项的值,然后再求和这时我对他们的这种思路给予肯定设计意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做所谓的“无用功”,急急忙忙地抛出“错位相减法”,这样做有悖学生的认知规律:求和就想到相加,这是合乎逻辑顺理成章的事,教师为

5、什么不相加而马上相减呢?在整个教学关键处学生难以转过弯来,因而在教学中应舍得花时间营造知识形成过程的氛围,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形成繁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学生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2.师生互动,探究问题在肯定他们的思路后,我接着问:1,2,22,263是什么数列?有何特征? 应归结为什么数学问题呢?探讨1: ,记为(1)式,注意观察每一项的特征,有何联系?(学生会发现,后一项都是前一项的2倍)探讨2: 如果我们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项,(1)式两边同乘以2则有 ,记为(2)式比较(1)(2)两式,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比

6、较,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关键是变“加”为“减”,在教师看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学生看来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着力在这儿做文章,从而抓住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经过比较、研究,学生发现:(1)、(2)两式有许多相同的项,把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 老师指出:这就是错位相减法,并要求学生纵观全过程,反思:为什么(1)式两边要同乘以2呢?设计意图:经过繁难的计算之苦后,突然发现上述解法,不禁惊呼:真是太简洁了!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3.类比联想,解决问题这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将结论一般化, 这里,让学生

7、自主完成,并喊一名学生上黑板,然后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步步深入,让学生自己探究公式,从而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就感对不对?这里的q能不能等于1?等比数列中的公比能不能为1?q=1时是什么数列?此时sn=?(这里引导学生对q进行分类讨论,得出公式,同时为后面的例题教学打下基础)再次追问:结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如何把sn用a1、an、q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得出公式的另一形式)设计意图:通过反问精讲,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由简单地模仿和接受,变为对知识的主动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类比和

8、综合的能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尽管时间有时比较少,甚至仅仅几句话,然而却有画龙点睛之妙用4.讨论交流,延伸拓展在此基础上,我提出:探究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我们知道, 那么我们能否利用这个关系而求出sn呢?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又有,能否联想到等比定理从而求出sn呢?设计意图:以疑导思,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的氛围. 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化归到, 这其实就是关于的一个递推式,递推数列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性学习和课外拓展的极佳资源,它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促进作用.5.变式训练,深化认识首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题,再请学生上台来

9、幻灯演示他们的解答,其它同学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进行总结设计意图: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题组,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套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6.例题讲解,形成技能设计意图:解题时,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该题有意培养学生对含有参数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7.总结归纳,加深理解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回顾公式、推导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然后老师再从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两方面总结设计意图:以此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8.故事结束

10、,首尾呼应最后我们回到故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计算出国王奖赏的小麦约为1.841019粒,大约7000亿吨,用这么多小麦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米、厚8米的大道,大约是全世界一年粮食产量的459倍,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 设计意图:把引入课题时的悬念给予释疑,有助于学生克服疲倦、继续积极思维9.课后作业,分层练习必做: P129练习1、2、3、4选作:(2)“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共灯三百八十一,请问尖头几盏灯?”这首中国古诗的答案是多少?设计意图:出选作题的目的是注意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四、教法分析对公式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与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

11、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成立条件,充分体现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分为呈现问题、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四个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反映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思维活动得以充分展开,从而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五、评价分析本节课通过三种推导方法的研究,使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掌握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错位相减:变加为减,等价转化;递推思想:纵横联系,揭示本质;等比定理:回归定义,自然朴实学生从中深刻地领会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锐性、广阔性、批判性同时通过精讲一题,发散一串的变式教学,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

12、又形成了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思维品质4.3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二)三角函数线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第四章第三节授课教师: 教学背景: 1教材地位分析:三角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三角函数线的概念及其应用不仅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又贯穿整个三角函数的教学.借助三角函数线可以推出三角函数公式,求解三角函数不等式,探索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可以说,三角函数线是研究三角函数的有利工具. 2学生现实分析: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以及诱导公式一,

13、为三角函数线的寻找做好了知识准备.高一上学期研究指、对数函数图像时,已带领学生学习了几何画板的基础知识,现在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几何画板应用能力,能够制作简单的动画,开展数学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如何利用单位圆中的有向线段分别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并能利用三角函数线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2能力目标: 借助几何画板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和实验探索的能力;在论坛上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借助所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归纳、数学表述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的热情,培养学生勇

14、于发现、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三角函数线的作法及其简单应用.2难点: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它们的几何形式表示出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法选择:“设置问题,探索辨析,归纳应用,延伸拓展”科研式教学.2学法指导:类比、联想,产生知识迁移;观察、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猜想、求证,达到知识的延展.3教学手段:本节课地点选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探讨数学问题,做数学实验; 借助网络论坛交流各自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学过程:一、设置疑问,实验探

15、索(17分钟)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设置疑问,点明主题前面我们学习了角的弧度制,角弧度数的绝对值,其中是以角作为圆心角时所对弧的长,r是圆的半径.特别地, 当r =1时,,此时的圆称为单位圆,这样就可以用单位圆中弧的长度表示所对圆心角弧度数的绝对值,那么能否用几何图形来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要研究的问题.既可以引出单位圆,又可以使学生通过类比联想主动、快速的探索出三角函数值的几何形式.概念学习,分散难点有向线段:带有方向的线段.(1)方向:按书写顺序,前者为起点,后者为终点,由起点指向终点.如:有向线段OM,O为起点,M为终点,由O点指向M点.OM (动态演

16、示)(2) 数值:(只考虑在坐标轴上或与坐标轴平行的有向线段)绝对值等于线段的长度,若方向与坐标轴同向,取正值;与坐标轴反向,取负值.如: OM= 1, ON= -1, AP = 相关概念的学习分散了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更多的围绕重点展开探索和研究.实验探 索,辨析研讨1.(复习提问)任意角的正弦如何定义?角的终边上任意一点P(除端点外)的坐标是(),它与原点的距离是r, 比值叫做的正弦.思考:能否用几何图形表示出角的正弦呢?学生联想角的弧度数与弧长的转化, 类比猜测:若令r=1,则.取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过点P作轴的垂线,设垂足为M,则有向线段MP=.(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用几何画板

17、演示)请学生利用几何画板作出垂线段MP,并改变角的终边位置,观察终边在各个位置的情形,注意有向线段的方向和正弦值正负的对应.特别地,当角的终边在轴上时,有向线段MP变成一个点,记数值为0.这条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MP叫做角的正弦线.2.思考:用哪条有向线段表示角的余弦比较合适?并说明理由.请学生用几何画板演示说明.有向线段OM叫做角的余弦线.3. 如何用有向线段表示?讨论焦点:的终边MPOxyT的终边AT A-11(T)若令=1, 则=AT,但是第二、三象限角的终边上没有横坐标为1的点,若此时取=-1的点T,tan=-=TA,有向线段的表示方法又不能统一.引导观察:当角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时

18、,它们的正切值有什么关系?统一认识:方案1:在象限角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上取=1的点T,则tan=AT;方案2:借助正弦线、余弦线以及相似三角形知识得到=.几何画板演示验证:当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时,tan与有向线段AT的对应.这条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AT叫做角的正切线.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三角函数线的概念,就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大胆去实践,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教学已经不再是把教师或学生看成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他们的教和学看成是相互影响的辩证发展过程.在和谐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在自由状态,

19、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自己积极思维的同时又能感受他人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二、作法总结,变式演练(13分钟)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作法总结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统称为三角函数线.请大家总结这三种三角函数线的作法,并用几何画板演示(一学生描述,同时用电脑演示):第一步:作出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第二步:过点P作轴的垂线,设垂足为M,得正弦线MP、余弦线OM;第三步:过点A(1,0)作单位圆的切线,它与角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设为T,得角的正切线AT.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线是有向线段,在用字母表示这些线段时,要注意它们的方向,分清

20、起点和终点,书写顺序不能颠倒.余弦线以原点为起点,正弦线和正切线以此线段与坐标轴的公共点为起点,其中点A为定点(1,0).及时归纳总结,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变式演练,提高能力练习:利用几何画板画出下列各角的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 (1); (2).学生先做,然后投影展示一学生的作品,并强调三角函数线的位置和方向.例1 利用几何画板画出适合下列条件的角的终边:(1); (2); (3).共同分析(1),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P(),则=,所以要作出满足的角的终边,只要在单位圆上找出纵坐标为的点P,则射线OP即为的终边.(几何画板动态演示)请学生分析(2)、(3),同时用几何画板演示. 例2

21、利用几何画板画出适合下列条件的角的终边的范围,并由此写出角的集合:(1) ; (2)- . 分析:先作出满足 ,的角的终边(例1已做),然后根据已知条件确定角终边的范围.(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答案:(1).(2).延伸:通过(1)、(2)两图形的复合又可以得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巩固练习,准确掌握三角函数线的作法.逆向思维,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线,并为利用三角函数线求解三角函数不等式(组)作铺垫.数形结合思想表现在由数到形和由形到数两方面.将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分别用有向线段表示出来体现了由数到形的转化;借助三角函数线求解三角函数方程和不等式又发挥了由形到数的巨大作用.三、思维拓展,论坛交流(

22、10分钟)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思维拓展,论坛交流观察角的终边在各位置的情形,结合三角函数线和已学知识,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得出哪些结论?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并发表于焦作一中教育论坛 ().学生得出的结论有以下几种:(1) sin2 + cos2 = 1;(2)sin + cos 1;(3) -1sin1, -1cos1, tanR;(4) 若两角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两角的正切值相等,正弦、余弦值互为相反数;(5) 当角的终边在第一象限逆时针旋转时,正弦、正切值逐渐增大,余弦值逐渐减小;(6) 当角的终边在直线的右下方时, sincos ;当角的终边在直线的左上方时, sincos ;给学

23、生建设一个开放的、有活力、有个性的数学学习环境.论坛交流既能展示个人才华,又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又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产生新的思想.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轻松达成一个个阶段目标之后,顺利到达数学学习的新境界.四、归纳小结,课堂延展(5分钟)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归纳小结1.回顾三角函数线作法.2.三角函数线是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有关问题的重要工具,自从著名数学家欧拉提出三角函数与三角函数线的对应关系,使得对三角函数的研究大为简化,现在仍然是我们解三角不等式、比较大小、以及今后研究三角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基础.回顾三角函数线作法,再次加深理解和记忆.点明

24、三角函数线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以及数形结合思想,便于学生在后续学习中更深入的思考,更广泛的研究.巩固创新,课堂延展巩固作业:习题4.3 1,2提升练习:1. 已知:,那么下列命题成立的是( )A若、是第一象限的角,则coscos.B. 若、是第二象限的角,则tantan.C. 若、是第三象限的角,则coscos.D. 若、是第四象限的角,则tantan.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 y = ; (2) y = lg(34sin2x) .延展作业:1. 类比正切线的作法,你能作出余切线吗?2.结合三角函数线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你还能得出哪些结论?请大家继续在论坛上交流.3.查阅数学家

25、欧拉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在数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谈谈你的学习感受,并发表于论坛交流. 既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巩固应用,又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将探究的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学设计说明:1.让计算机软件和网络真正走入数学课堂,发挥它们的辅助作用.“让计算机软件和网络走入数学课堂”是提出了多年的口号,但是如何真正让多媒体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却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本节课有较广的延展面,是培养学生发现、探索、创新能力的很好素材,但是要在一节课45分钟时间内实现构想,对课的安排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几何画板软件的动画演示功能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做数学试验,探讨数学问题;网络论坛可以让他们充分交流,相互学

26、习.为此,我把授课地点放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既丰富了三角函数线的概念,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也有了相应的提高.2.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更要让他们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摆脱课堂,独立学习,所以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更要让他们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本节课所采用的科研式教学法体现了研究新问题的一般思路,让学生逐步领悟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他们今后能够独立地开展科研活动.3.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快乐学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本节课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充分利用互动工具,让学生动手实践、思考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意义上做到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对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激情,快乐学数学!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装饰装潢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