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与燃烧02.ppt

上传人:本田雅阁 文档编号:3355966 上传时间:2019-08-1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63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燃料与燃烧0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燃料与燃烧0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燃料与燃烧0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燃料与燃烧0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燃料与燃烧0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燃料与燃烧0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料与燃烧02.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篇 燃烧基本原理,第三篇学习重点 学习第三篇要求重点掌握: 1. 燃烧的主要分类:动力燃烧和扩散燃烧 2. 化学反应速度及其影响因素,阿伦尼乌斯定律 3. 连锁反应和支链反应,氢和碳的燃烧反应机理 4. 自燃着火和强制点火,闭口 / 开口体系的着火 条件分析 5.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及其推导,(两区物理模型)燃烧火焰的稳定性,影响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紊流火焰传播速度,燃 料 与 燃 烧,第三篇 燃烧基本原理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第三篇 燃烧基本原理,燃料燃烧过程:煤块/油滴/燃气燃烧过程 燃烧是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三传一反: 动量传递(流动) 热量传递 质量传递(扩散) 化学反

2、应 = 混 + (热 + 反 ) = 扩 + 反,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燃烧的基本分类: (1)动力燃烧(动力学控制,预混燃烧): 反 扩 (2)扩散燃烧 (扩散混合控制): 扩 反 (3)中间燃烧: 介乎两者之间, 扩 与 反 相当。 其它分类: 按燃料:气 / 液 / 固体燃料燃烧 按气体流动方式:层流 / 紊流 / 过渡燃烧 按反应物物态:均相 / 异相燃烧 按固体床层:层状燃烧(固定床) 沸腾床燃烧 粉煤燃烧(气流床),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1 化学反应速度 一、化学反应速度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变化: W = dC / d ( kMol / m3 s) CO +

3、 H 2O = CO2 + H2 W = dCCO2 / d = dCH2 / d = - dCCO / d = - dCH2O / d ,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C + O2 = CO2 化学反应速度: W = KCn 反应级数 n ; 反应速度常数 K 阿伦尼乌斯定律: K= K0 exp( E / RT) 频率因子(指前因子)K0 ; 活化能 E; 通用气体常数 R。,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二、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W = K0 exp( E / RT)Cn 1. 温度 T 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到一定温度 (10000 K)后,增加缓慢 2. 活化能 E 反应本身

4、固有性质;E 高,难于反应 3. 反应物浓度 C 浓度高,反应速度加快(与反应级数 n 有关) 4. 反应物分压 分压大即 p浓度高,反应速度也加快 5. 反应级数 n 由化学反应本身决定,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2 可燃气体的燃烧反应机理 一、链锁反应机理 H2 + O2 = H2O 氢燃烧反应 反应过程中有中间活性产物(活化中心),是自由态原子或基团。活化中心能与反应物继续反应,生成产物的同时又产生新的活化中心。活化中心具有高能量,反应时所需的活化能要低得多,使得反应加快。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爆炸。链锁反应,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连锁反应: 直链反应(不分支): 链锁反应完

5、成后,活化中心数不增加 支链反应(分支): 链锁反应完成后,活化中心数增加。 支链反应的反应速率大大加快。,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二、氢的燃烧反应机理 H2 + 0.5O2 = H2O 1. 链的产生(形成活化中心) H2 + O2 2OH H2 + M 2H + M ( M 为活化分子,M 为惰性分子) O2 + O2 O3 + O 2. 链的继续与支化(支链反应) H + O2 OH + O E = 75.4 kJ/Mol 控制反应 2OH + 2H2 2H2O + 2H E = 41.9 kJ/Mol O + H2 OH + H E = 25.1 kJ/Mol H + 3H2

6、+ O2 2H2O + 3H 活化中心增加,反应速度加快,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3. 器壁断链(活化中心消失) 2H (碰器壁) H2 2OH(碰器壁) H2 O2 2O (碰器壁) O2 4. 空间断链 H + O2 + M HO2 + M O + O2 + M O3 + M O + H2 + M H2O + M,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感应期 1 开始阶段,得到的能量用以产生活化中心,并不提高反应速度。 等温过程的 绝热过程的 支链反应速度 支链反应速度 燃烧反应的控制反应: H + O2 OH + O 反应速度: W = 10-11 T1/2 exp( 7.54 104

7、 / RT) CH CO2,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3 碳的燃烧反应机理 碳粒燃烧过程:扩散、吸附、反应、内扩散、气相反应、脱附 一次反应: C的氧化反应 C + O2 = CO2 + 409 kJ/Mol C + 0.5O2 = CO + 123 kJ/Mol 二次反应: CO2还原反应 C + CO2 = 2CO 162 kJ/Mol CO氧化反应 CO + 0.5O2 = CO2 + 286 kJ/Mol,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碳燃烧反应的三种观点: 1. 初次生成CO2 ,再还原成CO 2. 初次生成CO , 再氧化成CO2 3. *初次同时生成CO2 、CO,第八章

8、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实验研究结果,多数认同第三种观点,即同时生成CO2 和CO (1)1200-1300 C O2在石墨晶格内溶解:4C + 2O2 = 4C 2(O2)溶 固熔络合物 缓慢分解: 4C 2(O2)溶 + O2 = 2CO2 + 2CO (控制反应) 总反应: 4C + 3O2 = 2CO2 + 2CO (1:1 ) 对于O2是一级反应: W1 = K1 pO2 exp( E1 / RT) (2)1600 C以上 O2在石墨晶格上吸附: 3C+2O2 = 3C 2(O2)吸 分解反应: 3C 2(O2)吸 = CO2 + 2CO 总反应: 3C + 2O2 = CO2 +

9、 2CO (1:2 ) 对于O2是 0 级反应: W2 = K2 exp( E2 / RT),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3) 1300-1600 C (实际情况) 兼有上述两种机理, O2在石墨晶格内溶解生成固熔络合物的同时,在晶格介面上被吸附。 CO2 :CO 的比例介乎1:1 到1:2 之间。,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4 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机理 一、 NOX 的生成机理 烟气中NOX来源于空气以及燃料中N,在高温下生成,造成污染。 NOX NO、 NO2 、 NO3 、 N2O 、 N2O3 、 N2O4 、 N2O5 1. NO 生成机理(直链反应) N2 + O =

10、 NO + N N + O2 = NO + O N2 + O 2 = 2 NO Q,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NO生成速度与O2 、N2浓度,温度有关。 当有水蒸气时,N + OH H + NO 2. NO2 生成机理 ( NO 的氧化) O2 + M = 2O + M NO + O + M = NO2 + M NO + HOO = NO2 + OH,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二、NOX 生成的影响因素 (1)火焰中及最高温度区(燃烧带或之后)生成 (2)烟气在燃烧室停留时间 (3)火焰中N2 、 O2 的浓度,(控制 n) (4)燃料中N,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三、降低

11、烟气中NOX的方法 (1)降低燃烧燃烧温度水平,防止局部高温 (2)控制空气消耗系数 n (3)缩短烟气在高温区停留时间 (4)采用低 N 燃料 (5)低NOX燃烧方法: 二段燃烧法 烟气循环法 沸腾燃烧法,第八章 燃烧反应速度和反应机理,燃 料 与 燃 烧,第三篇 燃烧基本原理 第九章 着火过程,第九章 着火过程,气体燃料两种着火方式: 自燃着火:可燃混合物在整个容器内达到某个温度后,会 自动着火达到燃烧状态。 强制着火:常温下可燃混合物中,用一点热源使之局部点 火燃烧,并向周围传播,最后整个可燃混合物 达到着火燃烧。 着火热力理论: 以热量平衡为基础。化学反应发出的热量超过散失的热量时,就

12、能着火。 着火温度与燃料成分、浓度(压力)、容器壁温等因素有关,着火温度不是一个物性参数。,第九章 着火过程,1 着火过程与着火温度 简化模型:闭口体系,容积V,壁面温度 T0 可燃混合物温度 T,浓度 C,且均匀不变 反应发热: Q1 = q W = q k0 Cn exp( E / RT)= A exp( E /RT) (kMol/m3 . s) 系统散热: Q2 = F(T T0)= B(T T0) 不能自燃着火 系统加热 散热冷却 低温区稳定点,第九章 着火过程,改变散热条件 P97 图9-2 Q1 = A exp( E /RT) Q2 = B(T T0) Q1 发热曲线 Q2 散热曲

13、线,着火临界状态 TB 着火温度,第九章 着火过程,Q1 = A exp( E /RT) Q2 = B(T T0) 改变壁温条件T0 改变发热Q1 TB 着火温度 着火条件:Q1 | T=TB = Q2 | T=TB Q1 / T | T=TB = Q2 / T | T=TB A exp( E / RTB)= B(TB T0) A exp( E / RTB) E /(R TB 2 ) = B 两式相除: R TB 2 /E = TB T0 R TB 2 E TB + E T0 = 0 解: TB T0 = R T0 2 / E,第九章 着火过程,2 点火过程 强制点火热源:小火焰、高温气体、

14、灼热物体、电火花 *点火源T3 ,强制点火 *点火源T2 ,临界状态: T/ n |壁面 = 0 点火温度 T2 *点火源T1 ,不能点着 - 容器内可燃气 容器内惰性气,第九章 着火过程,3 着火浓度界限 1. 浓度确定时,仅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才能着火,第九章 着火过程,2. 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必须在一定的浓度 范围内才能达到点火或强制着火,(空气中着火如 上 图) 工业上常用点火浓度界限(上限与下限),又称爆炸极限(上限与下限)。 混合可燃气爆炸极限: L = 100% /(y1 / L1 + y2 / L2 + y3 / L3 + ) 在富氧空气中或者燃气预热时,浓度界

15、限将变宽。,第九章 着火过程,4 燃烧室中着火与熄火 假设:开口体系,绝热过程,另维模型(均匀参数),动力燃烧, 均相燃烧。 一、动力燃烧热平衡 . 混合气停留时间 1 , 完成反应时间 2 1. 反应发热: Q1 = q W = q(C C0)/1 . Q1 = q k0 exp( E /RT) C . 一级反应: k0 = 1 / 2 . 1 = 1 / 1 + exp(1/)/ 12 2. 转为燃烧产物的热量(比照散热) 1 - 低温稳定点 Q 2 = CP(T T0)V / 1 V 3 - 着火临界点,着火点 2 = A( 0) 5 - 高温稳定 4 - 熄火临界点,熄火点 . 二、稳

16、定状态和临界条件: 1 = 2 d1 / d = d2 / d,第九章 着火过程,着火及稳定的影响因数 (1)0 = RT0 / E,提高0,即提高预热温度,有利于 着火及稳定; (2)A = CPE /(C0 q R ),降低A ,即提高反应热或 初始浓度,或降低活化能,有利于着火及稳定;,第九章 着火过程,(3) 12 = 1 / 2 ,提高12 即增加停留时间或加快反 应速度,有利于着火及稳定; (4)烟气循环加大,使T0 ( 0 )增加,同时q下降, 有利于着火及稳定;,第九章 着火过程,(5)考虑火焰辐射传热,辐射传热系数越小,越 有利于着火及稳定。,第九章 着火过程,三、扩散燃烧的

17、稳定条件 扩散燃烧时,燃烧速度仅取决于扩散过程。化学反应速度很快,燃烧反应的发热曲线与温度无关:即1 / = 0。 1 = 1 C / C0 = 1 / 1 + exp (1/ ) / 13 1 = 1 / (1 + 1 / 13 ) 因为: 13 = 1 / 3 , 1 可燃物停留时间, 3 扩散特征时间 2 = C P / C 0q E( 0) /R 1 与2只有一个稳定点。 (1)当1确定,q, 2斜率 , (2)当2确定,混合不充分,燃烧不完全,发热小, 1 , ,第九章 着火过程,扩散燃烧的稳定条件,燃 料 与 燃 烧,第三篇 燃烧基本原理 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

18、,1 燃烧(火焰)传播及其机理 层流火焰法线传播速度 uL (正常传播速度 ),与气流法线分速度 w 相等时,能稳定燃烧。,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2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一、建立基本方程 假设(1)一维流动,定常,常物性; (2)燃烧反应只在高温反应区进行; (3)管壁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可以忽略(绝热假定) (4)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热CP基本相同。 dx微元的热平衡方程: 两侧面导入热量 + 反应热 = 微元体热焓增量 -dT/dx|x -(-dT/dx|x +dx)+ Wqdx = wCPdT d2T/dx2 - wCPdT/dx + Wq = 0 W反应速率 导热项 焓增项 反应项,第十章

19、燃烧传播过程,二、两区物理模型 预热区:忽略化学反应,W = 0 反应区:温度接近燃烧温度, dT/dx = 0,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三、方程求解 1. 预热区 d2T/dx2 - w CPdT/dx = 0 边界条件 x=x0:T = T0 x=x1:T = TB 设Y= dT/dx x=x0:Y0=0 方程为: dY/dx = wCPdT/dx x0 x1 Y1 = wCP( TB- T0) dT/dx|x1 = (wCP /)( TB- T0),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2. 反应区 d2T/dx2 + Wq = 0 边界条件 x=x1:T = TB, x=x2:T = TK dT/dx

20、= 0 Y2=0 设Y= dT/dx dx = (/Y)dT 方程为: dY/dx + Wq = 0 dY= - Wq dx -YdY=Wq dT x1 x2 Y12/2 = TB Tk Wq dT Y1= dT/dx|X1 = ( 2 TB Tk Wq dT)1/2,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Y1= dT/dx|X1 = ( 2 TB Tk Wq dT)1/2 两区交界面上的导热热流 = 反应放热 Y1= dT/dx|X1 = uL 0 q uL = Y1 /0q = ( 2 TB Tk Wq dT)1/2 / 0 q 采用积分平均值: TB Tk Wq dT)= (Wq)* (TK - T0)

21、 火焰面两侧绝热: 全区内反应热 = 焓增加 q = CP (TK TO)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数模分析解) uL =( 1/0CP) 2 (qW )* /(TK TO)1/2,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 uL = (1/0CP) 2 (qW )* /(TK TO)1/2 四、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uL 的影响因素 1. 可燃气体组分 组分不同,0、CP 、q、W 都不同。 2. 可燃气体浓度(空气消耗系数 n ) 浓度过小, q;浓度过大,氧气浓度, 因而W, uL 3. 氧化剂中O2含量 氧气浓度,因而W, uL ,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4. 预热温度 TO ,同时W、 , 0

22、因此,uL 。 5. 非绝热体系(有热损失) TO ,同时W、 , 0 , 因此,uL dL火焰传播临界直径,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五、混合气体的火焰传播速度 Li 各单一可燃气体的%浓度; uLi 各单一可燃气体的火焰传播速度; pi 各单一可燃气体占燃气可燃质成分的%; 混合燃气的火焰传播速度: uL = ( uLi pi / Li)/ ( pi / Li),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3 紊流燃烧前沿的传播 紊流流动燃烧时,流体内传热、传质、化学反应都大大加强。火焰面紊乱且较厚,有脉动和噪声。紊流燃烧传播速度 uT uL 。 紊流燃烧传播速度 uT 与混合气体的流动和物性有关。 uT uL的原

23、因: 1. 火焰前沿发生变形、皱折,反应表面显著增加; 2. 传热、传质显然加剧; 3. 紊流使得烟气与可燃气快速混合,而且提高温度。,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3 紊流燃烧前沿的传播 一、皱折表面理论与容积燃烧理论 未燃预混区与火焰的分界处,认为是火焰的前沿。 1. 小尺度紊流火焰 (2300Re 6000) 气体微团的尺度小于层流燃烧前沿面厚度,燃烧区厚度略有增加。 邓克尔模型uT/uL =Re 0.5 ; 谢尔金模型 uT/uL =(1+ e/ a)0.5 2. 大尺度弱紊流火焰( Re 6000) 气体微团脉动速度u uL,使得火焰前沿面被破碎, 没有明显的分界区域。 在微团内既剧烈混合,又进行反应, 达到着火条件就整体燃烧。各个微团 进行不同程度的容积反应。,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二、紊流火焰传播速度uT的实验研究 1. uT与可燃混合气浓度关系 uT有极大值 2. uT与Re关系 Re, uT 3. uT与初始温度关系 T0, uT ; uT 正比于 T0 1.6; uT /uL 正比于 T0 - 0.24 影响较小 4. uT与管径d关系 (由于散热) d,uT; uT /uL = 0.18 d 0.25 Re 0.24,第十章 燃烧传播过程,三、提高预混气燃烧速度,改善燃烧性能 1. 用uL大的预混可燃气 2. 提高紊流强度(Re) 3. 提高混合气的温度和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